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
清朝中期,四川廣元府有個叫李江的秀才。他家貧寒,但因為頗有才學,被周舉人賞識。那周二小姐看了他的文章後,覺得這秀才不錯,主動要求嫁給他。
就這樣,寒門秀才,娶了一個娘家富有的周小姐。
周小姐初時對李秀才也不錯,她指望丈夫能早日考中功名,她的願望是成官太太,享受榮華富貴,以證明她比另兩姐妹更有眼光。
可是,李江連著兩次鄉試不中,家中益發貧困起來。
周氏這時態度就變得很不好了,最初還是嘮叨抱怨,到最後,兩手擰著李秀才的耳朵,讓他跪在床前背一千遍《靜夜思》。長久下來,李秀才不堪其辱痛苦萬分。他本想一死了之,但奈何拿起菜刀,卻下不了手。
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李江半夜趁周氏睡著後,一個人悄悄溜出了家門。
李江奔向了後山中,他決定到遠離人煙的山中,若是山中碰上了什麼猛獸,被吃了那樣也好。到了那種境地,自己再也避不開,必須得一死了之。
李秀才在山中行了許多天,渴了喝山泉,餓了吃野果。
他運氣奇好無比,一直沒有碰到什麼猛獸。
這天,在樹林間聞著一聲虎吼,想著自己的好運可能到頭了。見前面跑過來一隻大老虎,跑到他面前趴下前蹄,在他身上磨磨蹭蹭,顯得十分乖巧。
李秀才大奇,不是說老虎都要吃人的嗎?這老虎為何如此可愛?
他大起膽子,在老虎身上摸了幾摸,沒想到那老虎特別高興,對著他一頓時狂舔,簡直比養的農家土狗還要熱情。
就這樣,一人一虎玩了半天,成了好夥伴。
想著家中悍妻,李秀才不禁心頭黯然,要是她能像這老虎一般乖巧該多好?自己不是不想考取功名,也發憤讀書,可是每每落榜,這又有什麼辦法呢?
最後,那老虎靠在他身邊不願離開,二人一虎找了個山洞歇息。老虎從林間叼來兩隻野兔,扔在李秀才面前。它又去尋了一頭小野豬,在半邊生吃。
李秀才看著這老虎吃得滿嘴血沫,不禁有些害怕。那老虎卻盯著他虎虎傻笑,上前咬住一隻兔子,放到面前讓他吃。
李秀才一陣無語,又摸了摸虎頭,讓老虎去吃野豬。
只是看著它那虎樣,那血盆大口,要是咬自己一口,怕和那野豬也差不多,幸好這老虎不知為何對他如此友好。
李秀才好些天沒吃肉了,但現在沒有火啊!
他想了想,撿來一堆乾草,拿起兩塊幹石頭,使勁一碰,便把那乾草點著了,生起了一堆火來。他把兔子剝了,穿在棍子上烤起來。
不一會,香味就飄散開來。他吃了一野兔,另一隻扔給大老虎吃,那老虎一吃這熟肉,高興得滿地亂蹦,看來非常喜歡。
吃完後,一人一虎靠在一起睡了。
有這老虎擋著,夜裡安全無比,沒哪個野獸敢靠近。
第二天,李秀才騎著老虎玩,那老虎見他坐穩了,竟載著他往深山中飛奔而去。李秀才也由著它,反正自己是到哪算哪!
過了一兩個時辰,老虎載著他跑進一個山谷中。李秀才驚奇的發現,這山谷中竟然還有一戶人家,有一個籬笆小院,幾間木屋。
老虎載著他往院子而去,這時候院門打開,竟出來兩個絕色美女,看見那老虎也不怕。一見虎背上的李秀才,感到滿臉的詫異。
年輕女子喝那大老虎:大懶貓,昨天跑得沒影,晚上也不回來看院,竟馱著一個外人回來!趕緊放下公子,別嚇著人家了。
李秀才這才知道,原來這大虎,竟然是這家人養的,怪不得如此馴良。
這兩位姑娘,大的二十來歲,小的十七八歲,皆生得月中嫦娥一般漂亮。兩位姑娘熱情的請他進去喝茶,神色間對他頗為恭敬。
賓主落座,香茶撲鼻,李秀才精神一振。三人互通了姓名,開始聊起來。
年長女子說,她們姐妹姓塗,是狐仙塗山氏的後人,她名叫塗玉,妹妹塗靈,一直隱居在這山中修仙,沒有與外界接觸過。她們也很奇怪,這跑出去覓食的大懶貓,怎麼會將李秀才馱回來。
李秀才聽她們說是狐仙,一點不害怕,這兩個姑娘明顯不是壞妖精。
塗玉仙子看了李秀才半響後,面露恍然之色說:怪不得大貓如此喜歡李公子,其實公子非是常人啊!來頭很不簡單。
李秀才連忙問她看出什麼來了?
塗玉說:公子額頭,以靈目觀之有一白光隱隱的虎形王字,李公子是天上的白虎星轉世,因此我家大貓才這般親近公子。
李秀才聽說自己是白虎星轉世,卻有些不信。自己啥本事沒有,在家天天還被妻子欺負,簡直是有苦難言了。
塗玉看著他說:李公子別不信,你為白虎星轉世,身負極品仙根,修仙資質比我姐妹還好上幾分。若是公子不棄,小女子願與公子結永世之好,從此結伴修仙,也不負緣分一場。
李秀才聽她一說,心中願意。但自己家中有惡妻,雖然不好,但畢竟有名分在那裡,便將此事說了出來,言自己已有妻室了。
塗玉呵呵一笑說:凡塵與仙,相隔萬千,修仙之人並不在乎俗世因果。
李秀才聽他如此說,便答應了下來,想來自己離開時,也已萌生死意,根本沒有打算回去了,那悍妻如何便也由著她了。
幾天後,李秀才就和塗玉仙子結成了夫妻。
仙女姐妹又採來許多靈藥煉丹,幫助李秀才築基成功,並傳了他仙法,此後三人就在這山谷中苦修。盼著將來修為有成,飛升到上界成為真仙。
申明:本文由靜月齋原創(作者|阿飛),民間故事屬虛構文學作品,目的是借古喻今、以故事明事理,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不得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喜歡請關注@靜月齋文化。
微信公眾號:靜月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