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寥星塵語(專注原創,抄襲必究,歡迎熱烈分享)
《古董局中局之鑑墨尋瓷》特別吸引我的一點,就是它的古今穿梭。
當講到一件古董器物或者鑑古手法的時候,都會把鏡頭拉到曾經古董的經歷當中、拉到曾經鑑古手法的傳承當中。
其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藥不然給許願講述的,他爺爺藥來收古董時的四段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收一個「子玉蛐蛐罐」,這個故事講得是「人性的一種貪婪」。
青年時期的藥來到西安尋找值得收購的古董,經人引薦認識了子玉蛐蛐罐的收藏者宋先生,雖然藥來十分想收購這蛐蛐罐,但宋先生絲毫沒有轉手的意思。
後來宋先生的圈子裡來了個西裝革履的年輕人,一步步滲透給宋先生那些老先生一個消息「上海德國洋行收缺一筆的開元通寶」。起初宋先生也有所懷疑,這錢幣真的有人用十倍市場價收麼?直到他的朋友告訴他上海的德國洋行真的收。
於是宋先生也開始搜羅缺筆的開元通寶,然後前往上海去賣。結果被告知沒有收這個錢,只是之前有人租過他們洋行的幾個鋪面而已。
宋先生深知被騙,回到西安,這時的他已經債臺高築無力償還。藥來上門發現有債主在搶東西,於是重提收購子玉蛐蛐罐的事,宋先生哀呼著:「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啊!」把傳家之寶的子玉蛐蛐罐交給了藥來。
等到藥來回到五脈,黃克武給他講了這開元通寶的騙局,並且還挺吃驚藥來能硬起心腸收了這子玉蛐蛐罐。聽到這話,藥來的表情很自然,應該是心有所疚。
這個故事,講得是人性的貪婪,如若宋先生不是為了貪圖更多的利益,也不會去借錢搜羅開元通寶,結果落個變賣傳家寶的下場。
我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心裡所想的是「幸好還有個傳家寶」。如果不是有這個傳家寶,他的下場想必是家破人亡。
藥來內心覺得自己當時的行為是趁人之危,那種情況下,宋先生不賣也不行。但其實在我看來,藥來也算雪中送炭,他當時對宋先生說,條件和起初說的一樣,而價錢隨宋先生開。
真趁人之危的人不會這樣,而會趁機壓價吧,事後藥來更是一生對此有悔。
做人容易被利所惑,當利益把心和眼都蒙蔽了,被人牽著鼻子走,一步一步走進騙局,最後的下場只有悽慘了。
《道德經》有言:「知足常樂」,與君共勉之。
(未完,靜等下一個古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