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時前,我看過一支舞蹈,名為《殙》
女子身著嫁衣,對鏡梳妝描眉,神色是難掩的喜悅與嬌羞。即將出嫁的她期盼著尚未謀面的夫君,他是玉樹臨風?還是不解風情?
終於,送親隊伍出發了。
氣氛逐漸陰森恐怖,等待女子是一具冰冷的屍首,新郎臉色蒼白,只能靠人架起移動。意圖反抗的新娘被父親、迎親隊伍合力控制,強行摁住她的頭與「新郎」拜堂成親。
伴隨著三叩九拜大禮的結束,數根紅綾勒在新娘的身上、脖子上,他們要女子永遠去黃泉路上陪伴「新郎」,以免一個人孤單寂寞
隨後「新郎」與「新娘」被眾人架起,入棺下葬。而眼睜睜看著親生骨肉離去的父親,似乎早已忘記了女兒屍骨未寒,只是著急的討要禮金,一遍又一遍的數錢。
最後,含冤的女子突然歸來,獰笑著看向父親、禮堂、迎親隊伍......
《殙》讀hūn,有兩個基本釋意,其一讀作昏亂,未立名而死;其二讀作mèi ,意義為氣絕。
而這支舞蹈劇不僅題材獵奇,構思精巧,更多的是揭露了舊時代的「冥婚」現象。因為這種恐怖陰森陋習,3000多年以來,無數正值如花似玉年紀的姑娘,成了一具具尋找鮮活生命的腐朽骸骨。
冥婚,指的便是活人與已故之人進行婚配,起源於殷商時期,當時的百姓信奉靈魂存在,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又有安撫亡者的情感慰藉在其中,便傳承了下來。而冥婚的類型又有嫁死者、娶亡妻、離世者配離世者等等,但叫法各不相同,直到唐太宗貞觀至唐高宗顯慶年間,才有了現在這種稱呼
西周時期《周禮》當中便記載了這種現象,但統治者對這種現象持反對態,表明禁遷葬者,與嫁殤者。
《周禮·地官·媒氏》:「禁遷葬者與嫁殤者。」鄭玄 注引 鄭司農 云:「嫁殤者,謂嫁死人也。」
《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操 幼子 倉舒 卒,操 傷惜之甚。司空掾 邴原 女早亡,操 欲求與 倉舒 合葬,原 辭曰:『嫁殤,非禮也。』」
遷葬的意思是遷移靈柩,易地埋葬,成人鰥寡者活著時並不是夫婦,但去世之後遷往一起合葬,算作合婚;而嫁殤者就是嫁給離世之人。
儘管在周朝時期,統治者對這種無意義浪費財力、物力的行為採取反對措施,但這種的風氣始終沒有杜絕,在那些愚昧無知的年代裡,科學的種子尚未萌芽,人們始終相信迷信,將其作為一種精神寄託,甚至就連統治階級,也對這種行為深信不疑。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前夕,年僅十三歲的神童曹衝不幸早夭,作為曹操最寵愛的兒子,其得知此噩耗後,一時間悲痛欲絕。由於曹衝年紀尚淺,生前尚未成家,曹操便親自下聘,將同樣夭折的甄小姐作為曹衝的妻子,將兩人合葬一處。重臣陳群一再勸阻,但曹操心意已決,不顧儒家之利益、臣子之反對,為曹衝舉行「婚禮」。
由此可見當時這種風俗之盛行,但也可以看出儒家對「冥婚」的反對態度,隨著時代發展,加之地域文化的傳承,其類別更是各不相同名目繁多,而魏晉唐朝時期,僅唐朝皇室便舉行了四次「冥婚」,其中有三次都是唐中宗操辦舉行,這種風俗自上而下蔚然成風。
宋代冥婚習俗尤為盛行,各類文獻資料記載的最為詳細,元朝時期同樣屢見不鮮。《元史·列女傳》載:「子弟死而無妻者,或求亡女骨合葬之。」
明清時期這種習俗,不僅沒有斷絕,反而持續傳承,清朝末年,由於西方先進思想的傳播,甚至出現了「文明結婚」樣式的冥婚,嗩吶隊換成西式樂隊,後面抬著出殯用的影亭,懸掛著「新娘」的照片。
正月十八,黃道吉日高粱抬,抬上紅裝一尺一恨,匆匆裁。裁去良人奈何不歸,故作顏開響板紅檀,說得輕快著實難猜。聽著,卯時那三裡之外翻起來;平仄 馬蹄聲漸起斬落愁字開。說遲那時快,推門霧自開,野貓都跟了幾條街上樹脖子歪,張望瞧她在等。這村裡也怪,把門全一關,又是王二狗的鞋,落在家門外,獨留她還記著,切膚之愛 屬是非之外。你看她怎麼哭著笑來著(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
堂前,他說了掏心窩子話,不兌上諾言豈能瀟灑。輕陰嘆青梅竹馬,等一玉如意,一酒桶啊她豎起耳朵一聽,這洞房外那好心的王二狗跑這 給她送點心來了,她這次可是沒能說得上話,她笑著哭來著,你猜她怎麼笑著哭來著,哭來著。——《囍》葛東琪
歌詞中為何要用「高粱杆」抬花轎呢,原因就是封建迷信認為高粱杆有特殊功效,加之野貓的象徵,卻又一路跟隨,惡霸官人樂的尋思半天,表明了他對新娘生死無所謂的態度,同時沒什麼文化連弔唁詩也哼不出來,半晌只能說了句離人愁,「好心」的王二狗為何要在洞房送來點心呢?所謂的洞房其實是「墳墓」,點心則是祭品,此時惺惺作態求心安,倘若王二狗真心愛她,為何不在她受到侮辱時救她呢?
明末清初時期的冥婚現象,所謂的婚禮儀式多在半夜舉行,家家戶戶熟睡之時被嗩吶、單號聲驚醒,皆閉門不出。舊時代這種愚昧現象屢禁不止,甚至越發猖獗,但如今對這種封建愚昧現象嚴厲禁止。表面上是為了讓死者安心離世,但實際上不過是活著的人心中的自我慰藉罷而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這種現象的嚴厲打擊,才讓這種封建迷信活動不那麼猖獗,隨著思想進步,現代人也越來越對這一套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