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給「陰婚」的新娘,是舊時代至死不休的洞房花燭

2020-12-11 見字如晤

半小時前,我看過一支舞蹈,名為《殙》


女子身著嫁衣,對鏡梳妝描眉,神色是難掩的喜悅與嬌羞。即將出嫁的她期盼著尚未謀面的夫君,他是玉樹臨風?還是不解風情?


終於,送親隊伍出發了。


氣氛逐漸陰森恐怖,等待女子是一具冰冷的屍首,新郎臉色蒼白,只能靠人架起移動。意圖反抗的新娘被父親、迎親隊伍合力控制,強行摁住她的頭與「新郎」拜堂成親。


伴隨著三叩九拜大禮的結束,數根紅綾勒在新娘的身上、脖子上,他們要女子永遠去黃泉路上陪伴「新郎」,以免一個人孤單寂寞


隨後「新郎」與「新娘」被眾人架起,入棺下葬。而眼睜睜看著親生骨肉離去的父親,似乎早已忘記了女兒屍骨未寒,只是著急的討要禮金,一遍又一遍的數錢。

最後,含冤的女子突然歸來,獰笑著看向父親、禮堂、迎親隊伍......

《殙》讀hūn,有兩個基本釋意,其一讀作昏亂,未立名而死;其二讀作mèi ,意義為氣絕。

而這支舞蹈劇不僅題材獵奇,構思精巧,更多的是揭露了舊時代的「冥婚」現象。因為這種恐怖陰森陋習,3000多年以來,無數正值如花似玉年紀的姑娘,成了一具具尋找鮮活生命的腐朽骸骨。

冥婚,指的便是活人與已故之人進行婚配,起源於殷商時期,當時的百姓信奉靈魂存在,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又有安撫亡者的情感慰藉在其中,便傳承了下來。而冥婚的類型又有嫁死者、娶亡妻、離世者配離世者等等,但叫法各不相同,直到唐太宗貞觀至唐高宗顯慶年間,才有了現在這種稱呼


西周時期《周禮》當中便記載了這種現象,但統治者對這種現象持反對態,表明禁遷葬者,與嫁殤者。


《周禮·地官·媒氏》:「禁遷葬者與嫁殤者。」鄭玄 注引 鄭司農 云:「嫁殤者,謂嫁死人也。」


《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操 幼子 倉舒 卒,操 傷惜之甚。司空掾 邴原 女早亡,操 欲求與 倉舒 合葬,原 辭曰:『嫁殤,非禮也。』」

遷葬的意思是遷移靈柩,易地埋葬,成人鰥寡者活著時並不是夫婦,但去世之後遷往一起合葬,算作合婚;而嫁殤者就是嫁給離世之人。

儘管在周朝時期,統治者對這種無意義浪費財力、物力的行為採取反對措施,但這種的風氣始終沒有杜絕,在那些愚昧無知的年代裡,科學的種子尚未萌芽,人們始終相信迷信,將其作為一種精神寄託,甚至就連統治階級,也對這種行為深信不疑。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前夕,年僅十三歲的神童曹衝不幸早夭,作為曹操最寵愛的兒子,其得知此噩耗後,一時間悲痛欲絕。由於曹衝年紀尚淺,生前尚未成家,曹操便親自下聘,將同樣夭折的甄小姐作為曹衝的妻子,將兩人合葬一處。重臣陳群一再勸阻,但曹操心意已決,不顧儒家之利益、臣子之反對,為曹衝舉行「婚禮」。

由此可見當時這種風俗之盛行,但也可以看出儒家對「冥婚」的反對態度,隨著時代發展,加之地域文化的傳承,其類別更是各不相同名目繁多,而魏晉唐朝時期,僅唐朝皇室便舉行了四次「冥婚」,其中有三次都是唐中宗操辦舉行,這種風俗自上而下蔚然成風。

宋代冥婚習俗尤為盛行,各類文獻資料記載的最為詳細,元朝時期同樣屢見不鮮。《元史·列女傳》載:「子弟死而無妻者,或求亡女骨合葬之。」

明清時期這種習俗,不僅沒有斷絕,反而持續傳承,清朝末年,由於西方先進思想的傳播,甚至出現了「文明結婚」樣式的冥婚,嗩吶隊換成西式樂隊,後面抬著出殯用的影亭,懸掛著「新娘」的照片。

正月十八,黃道吉日高粱抬,抬上紅裝一尺一恨,匆匆裁。裁去良人奈何不歸,故作顏開響板紅檀,說得輕快著實難猜。聽著,卯時那三裡之外翻起來;平仄 馬蹄聲漸起斬落愁字開。說遲那時快,推門霧自開,野貓都跟了幾條街上樹脖子歪,張望瞧她在等。這村裡也怪,把門全一關,又是王二狗的鞋,落在家門外,獨留她還記著,切膚之愛 屬是非之外。你看她怎麼哭著笑來著(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

堂前,他說了掏心窩子話,不兌上諾言豈能瀟灑。輕陰嘆青梅竹馬,等一玉如意,一酒桶啊她豎起耳朵一聽,這洞房外那好心的王二狗跑這 給她送點心來了,她這次可是沒能說得上話,她笑著哭來著,你猜她怎麼笑著哭來著,哭來著。——《囍》葛東琪

歌詞中為何要用「高粱杆」抬花轎呢,原因就是封建迷信認為高粱杆有特殊功效,加之野貓的象徵,卻又一路跟隨,惡霸官人樂的尋思半天,表明了他對新娘生死無所謂的態度,同時沒什麼文化連弔唁詩也哼不出來,半晌只能說了句離人愁,「好心」的王二狗為何要在洞房送來點心呢?所謂的洞房其實是「墳墓」,點心則是祭品,此時惺惺作態求心安,倘若王二狗真心愛她,為何不在她受到侮辱時救她呢?

明末清初時期的冥婚現象,所謂的婚禮儀式多在半夜舉行,家家戶戶熟睡之時被嗩吶、單號聲驚醒,皆閉門不出。舊時代這種愚昧現象屢禁不止,甚至越發猖獗,但如今對這種封建愚昧現象嚴厲禁止。表面上是為了讓死者安心離世,但實際上不過是活著的人心中的自我慰藉罷而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這種現象的嚴厲打擊,才讓這種封建迷信活動不那麼猖獗,隨著思想進步,現代人也越來越對這一套嗤之以鼻。

相關焦點

  • 故事:洞房花燭夜新娘被割喉,新郎手握匕首渾身是血,兇手究竟是誰
    一幹衙役把新郎吳強家給戒嚴以後,包青雲帶著師爺南宮策來到了新娘被害的洞房。洞房花燭夜本來是非常喜慶的時刻,在這種時候發生了命案,讓兩家人頭天辦喜事,第二天就要辦喪事。由於這個案子是發生在洞房花燭夜,新郎的手中拿著匕首,所以很多人都在傳是新郎殺死了新娘。
  • 小說:2名智障婦女介紹對象後失蹤:最殘忍的殺人配陰婚案件下集
    男光棍死了以後,一定不能葬入祖墳。老人說,孤墳會把祖墳的風水搞壞,整個大家族都要受到影響。這是涉及上千人甚至幾千人的大事,所以沒人敢違規亂來。而且,我們縣就算配陰婚,也要在男人死後3年內配好,這才有資格進祖墳。如果超過3年,配了也是白配,根本沒用。所以,男光棍死後,只要留下一些遺產,父親和兄長大多不惜代價加自己貼錢,也要設法給他配陰婚。
  • 故事:洞房花燭夜新郎發現妻子慘死,經縣令查實後,眾百姓都說她該死!
    他感覺今天晚上睡的是最舒服的一個晚上,因為昨天晚上是他的洞房花燭夜。他的妻子宋瑞娟也是最漂亮的新娘,這一輩子郭慶祥能夠娶到宋瑞娟,他感覺是自己上輩子積了德。郭慶祥推了推旁邊的妻子宋瑞娟,用很溫柔的聲音說道:「小娟起床了,我們梳洗完以後還要給我的爹娘敬茶呢!」
  • 《最後的武士》:舊時代與新時代的殊死對抗後結局如何?
    意識也有族類,你們的族類正處於變革的時代。」然而精神意識,是從骨子裡透露出來的,不分任何時代,它指引著事物發展的方向。影片《最後的武士》中事物在新舊交替的時候,必然會有所犧牲,但這犧牲,正是詮釋了一種精神是怎樣應該更好的活著的生活方式和態度,更加凸現了舊時代和新時代激烈碰撞出的強烈火花!
  • 死於虐待,葬於陰婚,山東被虐致死女子配陰婚
    在火化前,方家提前給她安排好了陰婚。火化過後,配婚對象的親屬從殯儀館直接抱走了洋洋的骨灰盒,讓她和死去的兒子一起下葬。那裡距方莊較遠,方家人沒去看過,"辦不辦儀式,那就是人家那方的事了,我們也不管了。現在,為她討回公道,才是根本。
  • 民間故事之洞房花燭夜的玩笑
    爹爹是個有名望的人,我如果回到家中,這件事我說不明白,親戚鄰居都會認為我是被丈夫休了,而且是在洞房花燭之夜休的,那就成了天大的笑話,跳到黃河也洗不清,就是給我父母丟人。父母不但不支持,不讓我進家,還可能一頓毒打把我趕出家門。同時她又想到,一女不嫁二男,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活著是人家的人,死了是人家的鬼!一個被男人休過的女人還有何顏面再嫁人?!所以儘管有千言萬語想向爹娘傾訴,也不能去了。
  • 洞房花燭夜要徹夜長明,可是甄嬛為何要在和皇上洞房那晚剪掉花燭
    洞房花燭一詞,較早出現在古代的一首詩中,北周·庾信《和詠舞》曾說:「洞房花燭明,燕餘雙舞輕。」到了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說:「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更是充滿了士大夫情懷。總之,洞房花燭,是所有人神往的一件事。洞房花燭夜點燃的燈燭忌吹滅,要一夜長明。因為相傳新婚夫婦誰要先把燈燭吹滅,誰就先死。所以新婚二人誰也不吹燈。漢族有些還有「守花燭」的習俗。
  • 鬼媒人配陰婚,男孩棺材現異象,託夢請他完成未了心願
    黃天啟是個鬼媒人,在北村,有一種習俗,叫配陰婚。資料圖,來自網絡。就是指那些年輕人,還沒有結婚,就因為突發事故而去世,這種情況下,家裡人會為他配一樁陰婚,以了卻一個心願。這天,有人打黃天啟的電話,說是北村有個男孩,叫米軍,剛參加工作半年,就開車出了事故,在搶救過程中停止了心跳,他和母親相依為命,現在,他母親已經因悲傷暈厥了好幾次。
  • 電視劇都不敢這麼拍,「堯」的的洞房花燭夜,看著就臉紅
    洞房花燭夜」大家都在幹什麼?過來人問了,你這不是明知故問嗎?可是小編要說的時,呵呵,這事還真不好說,當年我結婚的時候,由於過於勞累,客人一散,倒床就睡,一覺醒來,只見媳婦樂此不疲的在忙著數錢,看著她那見錢眼開的樣子,我頓時覺悟了,下半輩子我該怎麼過?於是就養成了十來年的習慣「藏點私房錢」。
  • 我已成為他人的新娘,請離我遠點,《1979年的愛情》害人不淺
    我等你都等死了!我夜夜都為你敲鐘你知道不知道呀……」周武生不在的日子裡,楊秀女的確快「等死了」;而楊秀女離開的日子,周武生卻活得很好。三十年後兩人再相遇,是在周武生兒子的婚禮上;而楊秀女,卻還守著分開時的「信物」錄音機孑然一身,腦海裡全是當初的回憶。
  • 舊時代背景的女子,難以逃脫命運的掌控
    那個時代的女子,婚姻大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點戀愛自由都沒有。遇到心儀的對象,不管是兩情相悅,還是如膝似膠,如果父母不同意的,一切希望都沒有,也有與父母勇敢對抗的,但結果都是慘烈的下場,有疾無終,甚至搭上一條鮮活的生命。
  • 異聞之陰婚湯(民間故事)
    唯願至死人心不悔,已是足矣。舉了酒,灑了三點,示以尊重,卻不知人群尾有一男子冷冷的看著番離,許是驚了隊仗,引來不悅,番離快速隱在暗影中,再探頭,人群已遠離。前夜飲了酒,還是雞鳴起身,在院中舞劍。一併早起的還有客棧老闆娘,需去早集收菜,原是男人的營生,不想昨夜得了急診,唯有自己出門。
  • 迪比特譯聊齋:新娘
    飲宴至一更時分,新郎因故離席。在門口,見一婦人身著盛裝,其身影曼妙,酷似新娘,轉眼之間便轉到屋後。新娘子不是在新房中待著嗎?鬼鬼祟祟到屋後幹什麼?新郎有些狐疑,便跟上去。新郎走近去,借著月光一看,正是新娘。剛要到跟前,婦人又若飛若揚地走遠了。如此這般,行了數裡,見有一座村莊,新娘才停下腳步,說道:"妾從小在家住慣了,也不曾出得遠門。初到郎君家中,有些不適應。妾家就在此處,請郎君在此暫住數日,再一同回去看望二老。"新郎心想,新人剛過門有些不適也是人之常情,便跟著新娘到了一座宅院前。
  • 新娘被逼冥婚嫁給木頭人,斷足跟與木頭鎖一起(我竟被彈幕笑死)
    五魁背著新娘。隨著迎親隊伍,穿過沙漠,趕往柳家老宅。五魁拉起新娘子就逃,奈何還是被抓,土匪欲殺了五魁,新娘為救五魁,答應隨土匪回去。,頓時血肉模糊,把自己炸死了,魂歸西天!寨主念五魁有情有義,允許他將新娘帶走,五魁告別白鳳寨的兄弟們就背著新娘子回到柳家。柳老太太隨即招呼麻嬸給新娘驗身,驗明新娘並未失身,表情才稍微緩和,然後命新娘倒騎著毛驢轉圈圈到天亮(這是什麼風俗,從未聽過~)柳家老太為兒子舉辦了冥婚,讓新娘和一個木頭雕像拜了堂,進了柳家的門。(過程太詭異就不過度描述了)好好的女孩子剛成親就成了寡婦。老太太收了五魁做長工,一年兩擔糧。
  • 小說:婚禮上,新郎給新娘戴上鑽戒,新娘卻反手給新郎戴上了手銬
    「餘國強,你願意取小希女士為妻,不論貧窮富有,至死不變嗎?」新郎臉上充滿著愛戀、幸福、堅定、無悔,認真地說道:「我願意!」「小希,你願意嫁給餘國強先生,不論貧窮富有,至死不變嗎?」新娘臉上,除了同樣深深地愛,好像還有些別的情愫。神父要主持婚禮,不能全神貫注地審視她,但從匆匆一瞥中,他覺得那是……傷感?
  • 新婚夜,新娘把在窯場搬磚掙得的560元錢交給了新郎,從此……
    昨夜晚,是他的洞房花燭夜。打小一路走來,貧困一直緊隨在身旁。嬸嬸是窯場的老姑娘,看到侄子李亮長成了大小夥,想起了娘家侄女小芳,熱心勁上來,索性當起了紅娘。一個是婆家侄子,一個是娘家姑娘,親上加親,正好結伴成雙。李亮感謝嬸嬸,紅繩終於牽繫,自此結束了單身,人生以一種新的形式開場。
  • 小說:前妻帶家人遺像參加前夫婚禮現場:「祝新郎新娘白頭偕老
    再相見,便是不死不休。時墨不是要我去參加婚禮嗎?好啊!我就去,我一定會送給他一場大禮的。兄妹結婚,哪怕不是親兄妹,但兩人從小一起長大,也勝似親兄妹,這麼大的醜聞傳出來,勢必會讓時家的股份動蕩。時家欠下落家的,我都會一點點的討回來。「劉媽,把我爸爸跟哥哥的遺像準備好,時家這麼大的喜事,他們怎麼能不跟著一起去祝賀呢!」
  • 小說:前妻帶家人遺像參加前夫婚禮現場「祝新郎新娘白頭偕老」
    再相見,便是不死不休。時墨不是要我去參加婚禮嗎?好啊!我就去,我一定會送給他一場大禮的。兄妹結婚,哪怕不是親兄妹,但兩人從小一起長大,也勝似親兄妹,這麼大的醜聞傳出來,勢必會讓時家的股份動蕩。時家欠下落家的,我都會一點點的討回來。「劉媽,把我爸爸跟哥哥的遺像準備好,時家這麼大的喜事,他們怎麼能不跟著一起去祝賀呢!」
  • 故事:新聊齋:美女半夜找書生嚇跑新娘法師請仙收妖
    陌生美貌女子,夜夜和郭生相會,家人為他娶新娘從此以後這個女子天天過來,陪伴郭生,可是他的身體越來越虛弱,連書也讀進去了,家人很著急,不知他得了什麼病。就花錢為他另外定了一門親事,把新娘娶回家,洞房花燭夜,新娘進入洞房揭開帳子,忽然發現有個美貌女子在床裡面,新娘大驚失色,狂奔而出。家人一起動手,要把那個美貌女子趕出去,那個美貌女子全無懼色,反而責備郭生:「我與你有10年的夙願姻緣,為什麼戀新人把我趕走?」
  • 民間故事-說陰婚
    男人張嘴說道,三叔你有這方面認識的嗎,畢竟是孩子,這樣走了確實難受,有是有的話就給孩子找人說個陰婚吧。司機說道:我打聽打聽吧,你們去孩子那裡燒點紙,給孩子說聲你們知道了,家裡給她找個合適的。當天下午女子的父母就去了。司機在女子父母家出來後,也沒回家,而是去了另一戶人家,這戶人家是手藝人,專門做紙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