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出嫁坐花轎的故事
張安福
(四川省民協會員、嶽池縣民協主席)
幾千年來,凡是姑娘出嫁,都要由男方敲著兩面大鑼,吹起兩至四支嗩吶,高擎六至八面彩旗,撐一把涼傘,抬著一乘披紅掛彩的大花轎,帶上用紅紙條圍紮好送給新娘的離娘肉和離娘雞,一路吹吹打打,由媒婆帶領前去迎娶。
新娘過門為何坐花轎?讓我慢慢向你道來。
也不知是哪朝哪代,在嶽池的苟角場楊家院子,出了個名叫楊浩蕊的姑娘,遠近的長輩都非常喜歡她。
楊浩蕊十三歲那年,母親因虐疾而離開了人世,留下楊浩蕊與三個弟妹,一個五口之家內內外外的事情,全交給了她的父親楊世谷。楊浩蕊看到父親一人要做兩人的事,既當爹又當媽,非常辛苦,就對楊世谷說:「我已經十三歲了,煮飯洗衣就讓我來做吧,媽在世時我已經跟她學著做過這些事,我會越做越好的。」
從此楊浩蕊就挑起了做家務的重擔。
楊浩蕊是個好學的姑娘,不懂的事,她就向人請教。因她尊敬長輩,嘴巴又甜,表娘前表娘後地喊得那些大娘大媽和老太婆,心裡像吃了蜜糖一般舒服,都恨不把自己的技術傳給她。
楊浩蕊不但虛心好學,而且樂於助人,特別對老人就像自己的祖母或母親一樣。她看到老人走在路上,就跑上去扶著,直到把老人送到目的地,她才放心地返回去做自己的事。有人如果生了病,她會經常去看望,或幫助熬點藥什麼事,或問侯一番。楊浩蕊漸漸地獲得鄉親們的誇獎,都說楊浩蕊是個好姑娘,今後哪個娶了她,那是他祖宗三代積了德,有享不盡的一輩子福份。
十七歲那年的一天,楊浩蕊去苟角場扯布為弟妹縫衣裳。買好後她剛出場口,突然發現路旁邊的黃葛樹下倒睡著一個老太婆。她上去伸手一摸,發覺老人尚有一絲氣息,就急忙扶背著跑到苟角街上,讓老醫生給她吃了些藥,才讓老人甦醒過來。醫生對老人說:「大表娘,你的孫女真好,要不是她即時將你送來,你這樣大的年紀,恐怕就緩不過氣來了。」
老人聽此,搖搖頭說:「這個妹崽不是我的孫女,我認都不認識她。」說後就要跪下去致謝。楊浩蕊看到老人的動作,知道她要作什麼,急忙拉著說:「大婆婆,你這是做啥子呀?」老人說:「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讓我跪下來謝謝你吧。」
楊浩蕊也搖頭說:「大婆婆,你這不是折煞我嗎?請你千萬不要這樣想這樣做。晚輩背背長輩不算個啥子事,任何人看到你病了,也會這樣做的。」
正在二人推讓時,跑來一個青年娃,急慌慌地拉著老人說:「婆婆,聽說你病倒了,這是咋個一回事呀?」老人平靜地對青年說:「黃巧壽,我沒事,今天不知咋個搞的,走到黃葛樹時,突然眼前一黑,啥子都不曉得了,等到我睜開眼,才發現在吳醫生這兒。」黃巧壽這才放下心來:「沒事就好。沒事就好。剛才聽人說你被人背著,把我一時都嚇昏了。」老人指著楊浩蕊道:「多虧這個妹妹把我背來及時醫治才沒事,要不然你這時跑來可能就見不著我了。」
原來老人家住黃家灣,她的兒、媳早逝,是她把孫子黃巧壽一手帶大的。因有媒人上門要給她說孫媳婦,她不想包辦代替,就前來叫孫子回去當面說媒,這才急急往苟角場跑來,哪知路上暈了過去。而黃巧壽本是織席能手,好多人都認得他。這天正趕場賣竹蓆時,聽到老人病了的消息,丟下蓆子就跑了來。現見祖母無事了,這才放下心來。他聽說是楊浩蕊救了自己的祖母,向對方直是鞠躬致謝,並問了楊浩蕊的姓名與住址。
黃巧壽將祖母送回去後,那媒婆聽說老人病了早被嚇得逃之夭夭。黃巧壽為感謝楊浩蕊,專門織了張竹蓆送到她的家,楊浩蕊拉開蓆子一看,頓時傻眼了:竹片細軟均勻,薄如絲綢,高高舉起,竟然看不到一點細縫。特別是在席的正中,現出鬥大的「謝恩人」三個字。她不由感嘆道:「我們苟角織席的人多得很,哪個能織出這樣的好蓆子?不行不行,我不能收。」說後臉一紅就跑進房去了。
黃巧壽也不再逼楊浩蕊接收,將蓆子卷好,放在房屋階沿中,悄悄地離開了。從此兩個年輕人的心就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他們隔三差五地在苟角場說幾句話,或互送點東西,再各自帶著甜蜜的心情悄悄離去。二人接觸的多了,就有好心人前去作媒,兩家長輩看到他們如此相愛,也非常贊同這樁婚事。時間飛過,水到渠成,二人婚事很快就到了迎娶的日子。
聽說楊浩蕊要嫁走了,她的鄰居們都捨不得她離開。那些數次得過她幫助的老人,打算把她留下來,讓黃巧壽男到女家。這樣就給兩個年輕人出了道難題:黃巧壽到女家,他的祖母咋個辦?男不到女家,有老人放出話來,說如果不聽她們的話,到結婚那天,老太婆攔路擋道,阻止迎親,不讓她走。
黃巧壽不但手巧,而且心也靈活,他對楊浩蕊說:「你放心大膽地去準備結婚吧,到時我自有辦法。」並對她如此這般地說了一番。
結婚那天晨早,媒人帶著迎親隊伍前往迎親。走在最前面的,是兩個壯漢抬著一個用竹篾編成並用花布圍著的大方框,熱熱鬧鬧來到楊浩蕊的家門前,拉開布門帘,抬出不少禮物,有人再打開一包糖果,向前看熱鬧的大人孩子散撤,再在擁擠的人群中,他們將楊家的嫁妝裝進大方框。跟著黃巧壽周圍的人,很快將內穿嫁衣而外罩一般衣服的楊浩蕊,人不知鬼不覺地送進了大方框中,又照樣將大方框抬回黃家灣。那幾個一心要挽留楊浩蕊的老人,站在路邊目不轉睛地看到一個個走去的人,卻沒有發現楊浩蕊的身影,都感奇怪。她們問身邊的大人與小孩,都說沒有看到楊浩蕊。最後只得長嘆著氣,無聲無息地回去了。
黃巧壽用大方框抬走新娘的事一傳開,大家都覺得有趣,也學著他的樣,做個大方框,讓新娘坐進去,再高高興興抬到男家。這樣女方覺得光彩,男方認為闊氣,雙方滿意。
再後來,大家乾脆在官員乘坐的轎子基礎上,再新增些設施,改進成花轎。於是,新娘過門坐花轎也就逐漸成了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