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總有這樣一些女子,她們美麗迷人,卻非常不幸地降生在一個普通職員的家庭。
這是莫泊桑《項鍊》小說中的第一句話。
當我讀到這句話時,感嘆。何嘗不是呢,估計有不少女子也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貌美如花的我卻沒有一個好的家境?貌美如花的我,為什麼沒有嫁給富豪,只過著平庸的生活?
她們不甘於自己的現狀,總覺得自己的生活應該和自己的長相不匹配。
現實生活呢?往往很打臉。
認識一個朋友,前段時間在朋友圈裡炫耀自己的生活,二婚的她看似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其實她過得很憋屈。
她的第一任丈夫長相一般,但對她的愛可以說勝過她的父母,家務活都包攬,把她寵成了公主,還是不能填補她心裡的那份虛榮。
因為她老公賺錢不多,滿足不了她的虛榮心,看到別人買品牌衣服,她也買,別人買化妝品,她也跟著買,老公賺的錢,還不夠她花。
虛榮心作梗的她有了外遇,喜歡上了一個高富帥的離婚男人,她也提出了離婚。
婚後的她在家裡什麼都不做,老公也會給她錢花,可生活是兩個人過的,不是一個人獨守空房。
婚後不久的她,老公經常藉口忙,不回家,給她的錢也越來越少,想要買什麼東西還要請示老公,看老公的臉色。
朋友住在大的房子裡,卻沒有了以前90平的小房子裡過的快樂,她現在覺得空虛無助,想出去找份工作,彌補自己的空虛。
朋友因虛榮種下了惡果,她警醒了,決定努力成長自己,與自己現實的生活相匹配。
《項鍊》中的女主人公瑪蒂爾德就是一位美麗、風姿、魅力並存的女性,可她為嫁給一個小科員,過著清貧的日子而感到痛苦。
瑪蒂爾德自從嫁給丈夫後,一直在幻想生活,她總覺得自己應該匹配高標準的生活。
就像文中所說「她原本認為自己生來就是為了與所有精美的和豪華的事物相伴,因此一直感到痛苦。」
瑪蒂爾德總是為自己感到哀嘆和痛苦,卻從沒想過用什麼方法去改變這一切。
吃飯時,在幻想中度過,看到家裡的擺設,也是幻想著富人的日子。
她一直覺得自己生來就是為了享受這一切。她一直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人們的焦點,能夠被人羨慕,能夠有吸引力而且讓人愛慕有加。
她的虛榮已經滲透到骨子裡,即使有一個有錢的同學,她都不想去看她,感到自己傷心,遺憾,懊惱和憂慮。會連哭好幾天。
瑪蒂爾德其實一直在做夢,在做一個毫無邊際的夢,一個富人的夢。
有夢是好的,但她卻沒有找到實現夢的方法,只是沉迷於痛苦和幻想之中,越走就越迷失了自己。
直至丈夫駱舍爾讓她去參加晚會,她的虛榮心更是上升了一層。
瑪蒂爾德總覺得:世上最丟臉的事情,就是在許多有錢的女人中顯露出自己的窮酸相。
為了舞會,丈夫把僅有的四百法郎讓她拿去做了一件漂亮的裙子。
她還不滿足,還想要佩戴一件首飾,丈夫提議插幾朵鮮花,而她卻覺得那樣會更寒酸,於是想起和朋友借首飾的事情。
瑪蒂爾德在朋友那裡精挑細選了一串項鍊,再加上新做的裙子,讓她在晚會的現場奪目光彩,更讓她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
「她用陶醉的姿態迎接著所有人的注視,她盡情地跳著舞;她沉浸在歡樂之中;沉浸在自己美貌取得的勝利之中;沉醉在一切阿諛奉承的甜蜜之中;對每個女人來說,這都是一種多麼完美的、甜蜜的勝利。
瑪蒂爾德得到了滿足,使她在光環下無法自拔。
在回去的路上,項鍊丟失了,使她的心情一下子陷入了困苦之中,她也一下子清醒了,不再去想那虛幻的夢。
她只好和老公,直面現在,趕緊借錢,甚至借高利貸花了將近4萬法郎去買一條項鍊還給朋友。
瑪蒂爾德虛榮的作梗,讓她承受了沉痛的代價。
為了還清高利貸和借款,她搬到了更破舊的地方租住,開始每天幹粗活,賺錢,就是為了早一天能還清借款。
十年,整整十年,她們夫妻倆終於還清了,但她們的容顏蒼老了很多,直到朋友見到她,認不出她。
可當朋友問及原因時,她說出了真相:為了還那款項鍊的錢,拼命的勞累所致。
說完,她用一陣輕鬆而又天真的神情微笑著。
瑪蒂爾德釋懷了,感覺到心理上沒有了壓力,更沒有了過往的虛榮心在作梗,覺得一身輕鬆。
朋友說出了事實,那串項鍊只不過只值500法郎的假項鍊而已。
十年時間,瑪蒂爾德賺到了不僅是一串項鍊的錢,更是虛榮的清醒,她們賠上了一生的幸福。
瑪蒂爾德應該知足丈夫對她的好。多一份知足,少一分虛榮,就不會搭上一生的幸福。
法國哲學家柏格林說過:虛榮心很難說是一種惡行,然而一切惡行都圍繞著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
瑪蒂爾德用了10年時間,才把原來那顆膚淺的心,成長為成熟的靈魂。
就像朋友說的一句話:表面光鮮內心空虛的人是輕飄飄的,而內心厚重的人才是真正的有魅力之人,前者來說是糊塗而膚淺的,而後者是真正的不枉此生,不需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