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極其平凡的人。解放初期,我是一名從天亮走到天黑,從湛江跑到海康縣(今雷州市)雷州師範學校求學的窮學生。畢業後我被分配到海康縣總工會工作,並在此報名參軍,從此走上從軍路。
我到部隊的第一年開始,就一直在俱樂部工作。四年後退伍回到地方,在地方先後在工會、宣傳部等部門工作,還算一路順風,也有過無人知曉的平凡,又有過有驚無險的經歷,算的是一個真正的「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人。
我今年已是八十六歲,遇到的第一大難,還是孩童的時候,那時還是上二年級的小孩,家鄉是被國民黨和日本仔統治的時候。有一次「清鄉隊」和日本仔一齊到我們鄉「清鄉」,說是要清除「共黨」份子。
我們兄弟倆也被抓走,我是最小的一個,我以為這次死定了,我是第一個被提審的人,先給上了電刑,逼我講出「共黨」分子,不講就殺頭。
結果問不出什麼,就放了我,雖然上了電刑,但沒有死,終於避過第一難。
第二難在是霞海船廠的時候,從調順島坐車回單位時,司機為了避一部單車,汽車突然90度轉彎衝進海裡,幸好車沒事,人也沒事,但之後才感到害怕。
第三次大難,是因公事坐吉普車回霞海,經過綠塘時,前面一輛泥頭車突然轉彎,吉普車來不及剎車,結果衝進泥頭車的中間,吉普車頭壞了,雖然頭部撞出一個洞,幸好人沒大事。
第四次大難,是在綜合隊工作,因公坐夜班大巴去廣州,半路因霧太大,看不見路,大巴衝進旁邊的水溝,翻車,人只能從窗口爬出來,也平安沒事,總算熬過第四次大難。
第五次大難,是在廣州潭州上村,修單車時一輛轎車突然失控,衝進我工作的工棚,衝飛了正在維修的摩託車,正好飛到我工作的地方。幸好我正離開,修好的單車被壓壞,被撞的斷了腰,摩託車也壞了。我避過了這次大難。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多個「福」,竟使我找到了養老享福的地方——愛陪護(湛江)養老中心。
我出來養老,是為了減輕子女的負擔,我大女兒雖然有一個獨生兒子,卻身患疾病,需要人照顧,當時她家公90多歲也要人照顧。我身體不好,又增添一負擔,我再需要人照顧,就又給子女增加負擔,就提出外出養老。
開始選了湛江市社會福利院,住了一年福利院。我女兒聽說湛江新開一間養老服務中心,就帶我親眼看了這家養老中心,發現環境不錯,十分適合養老的地方。最後就選定了——湛江市養老服務中心,選對了,終於了結我這份心願。
我入住快一年了,感觸良多,感觸最深刻的是各位領導對我各種的關心和熱心支持,特別是梁副總、鄧師傅、梁經理……
感觸最深的還有,這班護士和護理員,她們都是我們老人貼心的棉襖。
藉此機會,為她們獻上一首《護理員之歌》,根據《小草》歌曲改詞:
不怕流汗,不怕骯髒
我是一個肩負重任的護理員
沒有寂寞,沒有煩惱
你看的老人都是來自四面八方
老人呀老人,革命前輩,是你給我智慧,給我力量
祖國呀祖國,你的重託我牢記心上,要讓老人健康長壽!
文:長者 陳榕樹 圖:養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