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易小星
從小到大,也算是在考場上經歷了不少的過來人,轉變了身份成為老師之後,每年又在考場上看到很多可以記錄下來的稀奇古怪的事情。讀書人,就是必須和考試為伴的,這一路不要想著和考試分開。
有時候做夢,夢裡自己恍然還是在去高考的路上,要命的是常常是忘記了帶身份證、找不到考場、出了各種意外狀況,然後生生將自己嚇醒過來。
我猜和我一樣常常為考試而焦慮的人不在少數。這倒也正常,考試有一定壓力才能出好成績,適度的壓力。想起來以前看過的虛幻的考試,蒲松齡《聊齋志異》中寫的第一個故事就是和考試有關的《考城隍》,也給你分享一下。
《考城隍》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在《聊齋志異》編排上是第一篇故事。講述了宋燾在去世後由神差邀請,考上城隍。但是宋先生以孝敬母親為由,懇求在母親百年之後再赴任。他孝敬母親的心情感動了神仙,準許他還魂為母親盡孝。
這個故事是蒲松齡假託自己姐夫的祖父、名叫宋燾的人,本來是縣學的學生,一天生病了躺在床上,忽然看見公差手裡拿著公文,牽著一匹白馬,對他說請他去參加考試。
宋公有點恍惚,說主考大人沒來呢,這怎麼考呀?但是那個公差也不答話就是不斷催促,宋燾就迷迷糊糊跟著他上了馬來到了一個感覺很陌生的城市,到了考試的地點,樓堂屋宇看著壯麗非常,大殿上有一些看著像考官的人,也看不出來都是誰,但是其中有個人很像是關聖帝君的裝扮。
再看面前的考試的案子上已經備好筆墨紙硯,不一會兒考題傳下來,是讓當堂作文的那種形式。考題八個字:「一人二人,有心無心。」
宋燾就和旁邊的考生一起都各自作文,文章寫好送上去後,殿上那些考官都在傳看兩人的卷子。宋燾文章裡寫了這樣一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34;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34;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
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
大家也是想盡辦法,直到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這套書才得以刊刻行世。
《聊齋志異》客觀的來看,是中國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它不僅集志怪傳奇小說之大成,使短篇小說的藝術水平達到空前高度,而且同李杜詩,《紅樓夢》等構成中國文學史上綿延不斷的高峰。
現在我們如果去細細翻找,你會發現目前市面上就有多家競相翻印的版本,歷經多年演變下來,比較著名的版本就有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新齊諧》《諧鐸》《夜雨秋燈錄》等模擬之作也在蒲松齡之後紛紛而起。
就連紀昀(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也是在其影響下產生的一部筆記小說。換句話說,《聊齋志異》一書不僅是中國文學的寶庫,也是世界文庫裡的東方瑰寶。
1848年美國人衛三畏將其中的《種梨》《罵鴨》譯成英文,至今《聊齋志異》已有英法德捷克等十八種文字的三十個譯本在世界流行,並且還對日本文學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
現如今日本物哀文學的起源還有人認為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也脫不了干係,當然是事實並非如此,紫式部的《源氏物語》一書成書時間可是在1001—1008年間,而《聊齋志異》公認成書發行的時間可是1766年。
(全文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