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轉載自:芯師爺
導讀:據傳深圳又一世界500強工廠欲撤離,近日該廠上千名員工聚集在寶安區萬福廣場,拉上橫幅以示抗議。事實上這樣的事件已經上演過多次了,為何名企們要紛紛「出走」深圳呢,是時代的浪潮還是大格局的趨使?是盲目的跟風還是產業調整的考量呢……
從華為、中興到富士康,企業出走深圳的消息接踵而至,今天又傳出一則消息,深圳一世界500強企業霍尼韋爾(Honeywell International)欲撤離,而管理層與員工關於補償方案存在較大分歧,公司擬定的賠償方案是 N+3,而員工期望的賠償方案是2N+1,溝通不暢,由此才引發員工集體拉橫幅維權。目前有關部門已經介入調查。
員工聊天記錄
維權現場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據爆料,該企業為霍尼韋爾(Honeywell International),是一家營業額達300多億美元的多元化高科技和製造企業,在全球,其業務涉及:航空產品和服務,樓宇、家庭和工業控制技術,汽車產品,渦輪增壓器,以及特殊材料。霍尼韋爾公司總部位於美國新澤西州莫裡斯鎮。
2002年,由於歐盟的反壟斷條款,霍尼韋爾在最後一刻躲過被通用電氣收購的命運。隨後的15年裡,實現逆轉和復興,成為一家全球領先的製造業巨頭,市值從200億猛增至800多億美元。
今年2月,霍尼韋爾董事長兼執行長高德威(Dave Cote)公布了其2016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財務業績:「得益於收購,霍尼韋爾全年銷售額達393億美元,增長2%。在第四季度實現了14%的收益增長(不包括出售資產、按市值計算的養老金調整和債務再融資)、去除併購後部門利潤率提升90個基點且自由現金流轉換率達到126%。從全年來看,我們實現了8%的收益增長(不包括按市值計算的養老金調整和債務再融資)」
高德威總結道:「我們在2016年再次給出了高回報,總體股東回報率達到15%,超出了標準普爾的總體股東回報率300個基點。更重要的是,我們為2017年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發展一路看好的企業為何要突然撤離呢,究竟是無風起浪還是大勢所趨呢?
無獨有偶,類似的案例近年來確實屢見不鮮。
早在2014年,中興通訊就斥資百億在河源建生產基地,除了自身千億級的產出外,還將帶動2000億的關聯產業。另一知名深圳企業比亞迪則選擇了汕尾。2015年,比亞迪在汕尾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等6個項目,並在半年後即迎來了首臺純電動客車的正式下線。無人機製造企業大疆科技早在2013年就在東莞買地。知名代工廠商富士康,更是早早地將生產線移到了鄭州,今年又在貴州設廠。2015年12月,光啟研發的智慧城市空間信息平臺「雲端」號,在東莞完成全球商用首飛,光啟計劃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航空航天產業研發基地。
名企紛紛「出走」深圳 空心化隱憂待解
有觀點認為,外遷潮分為三波:第一波是2002~2006年,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外遷;第二波是2007~2012年,裝備製造等資本密集型企業走出去;第三波特徵在2012、2013年間開始顯現,技術密集型、高端產業正在向外走,港口、物流、倉儲等生產性服務業起步遠行。
隨著「出走」的企業越來越多,不得不使我們意識到一個嚴峻的問題:深圳的第二產業投資在持續降低。今年上半年,第二產業投資207.59億元,同比僅增長2.1%。到了7月開始出現了負增長。1~7月深圳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下降6.1%,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9.1%。到了8月,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更是大幅下降了12.3%。在近日深圳市統計局披露的前三季度統計數據中,雖然沒有更加詳細的數據,但是由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減去第三產業投資可知,前三季度的二產投資仍為負增長。這意味著,深圳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正在減弱。
「出走」跟風熱 製造業成本上漲是關鍵
深圳製造業的各項成本居高不下,租金成本是一項重要開支。2015年,深圳全日制就業勞動者最低工資標準為2030元/月,非全日制就業勞動者小時最低工資標準為18.5元/小時。在租金上,2015年初深圳的廠房類出租屋平均月租金同比上升幅度高達11%,在去年住宅房價高漲的帶動下,租金又上漲了不少。企業的用人成本,房租都在上升,員工熬貴租熬高房價,對人才吸引力下降。
深圳的高房價高地價、人工成本的高漲是引發深圳企業出走的重要原因。相對應的,豐富的土地資源、相對便宜的人工,成為東莞、惠州較之於深圳最大的吸引力所在。而隨著現代化交通設施的不斷改善,「珠三角半小時生活圈」的形成,以廣州、深圳為圓心形成的城市群落的半徑大幅擴張,大大提升了人們的出行效率,也令深企出走異地而棲變得更加方便。
思考:名企「出走」的背後是否反映了深圳產業空心化的加劇?
其實,在深圳市政府層面,這種現象被認為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正常結果。深圳市統計局分析認為,2016年前三季度,二三產業結構由上年同期的40.8∶59.2調整為38.6∶61.4是一種「優化」。第三產業中金融業和以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主的營利性服務業和以八項支出為主的非營利性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突出。
但也有專業人士則認為,深圳應該警惕產業空心化。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陳少兵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的某些環節,特別是生產環節,向周邊城市擴展,形成了新型的「前店後廠」模式,實現了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是一個很好的發展趨勢。但久而久之容易導致分離。例如臺灣新竹園,2000年以前,全球除了矽谷,新竹科技園是科技產業發展最好的地方,但在產業空心化之後,大量核心生產環節外遷,看似佔領了市場,擴大了規模,但自身卻弱化了,最終也沒有維持持續創新的過程。
當前對於深圳的產業空間有一個誤導,認為深圳的供給不足,實際上深圳仍然有著足夠大的產業空間。利用好這些空間為城市提供供給是非常有必要的。近些年深圳的地價、房價迅猛上漲,但這不應該是一種常態。
華為等企業雖然去了東莞成了當地的納稅大戶,但是從總部經濟的角度來說,還是會通過股權關係體現到深圳的經濟總量當中。而且華為不可能全部離開深圳,深圳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但是對於城市而言,需要正視很多問題,實際上深圳還是留住了很多企業,應把握住核心導向。
備註:資料部分來源於一牛網在線、未來網、儀器儀表網,如有侵權請聯繫溝通。
【整理不易,記得轉發】
半導體人臨走記得點下方拇指留下腳印。如覺文章不錯,轉發更多朋友,私信留言評論,傳遞咱半導體人的觀點。
推薦關注:芯榜(微信搜索「芯榜」添加關注)
推薦關注半導體圈(微信:icquan)中國半導體最大的社交圈子
這裡才是半導體人的人脈圈子。100+微信群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