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5日從浙江自然博物館獲悉,該館研究員金幸生博士與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縉雲共同發現了一件早白堊世鳥蛋化石標本:縉雲厚盔蛋。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鳥蛋化石,也是迄今為止在我省發現的第一顆鳥蛋化石。
▲化石外形
這枚縉雲厚盔蛋呈長形,長約5釐米、寬3.2釐米,蛋殼厚度為0.17毫米,因其獨特的蛋殼微觀特徵,代表了一個全新的蛋化石科——厚盔蛋科,但鳥蛋屬於哪種鳥類尚無定論。該合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古脊椎動物學雜誌》的電子版上。
▲蛋殼縱切面顯微照片
▲ML為乳突層、CL為連續層、EL為外部層
記者從金幸生博士處得到證實,這枚鳥蛋化石是幾年前在縉雲的一個採石場裡發現的,當時他正和蒙大拿州立大學及縉雲縣博物館的研究人員一起開展野外調查。
這枚鳥蛋化石的特殊性在哪裡?金幸生博士表示,鳥蛋蛋殼在徑切面上一般有3層結構,分別是乳突層、連續層和外部層,因為蛋殼的外部層所佔蛋殼的比率特別高,佔據將近一半的蛋殼厚度,就像蛋殼外部的厚厚盔甲,所以命名為厚盔蛋。
縉雲厚盔蛋屬於早白堊世時期,之前發現的鳥類化石都屬於晚白堊世時期,所以它的發現不僅填補了我省早白堊世鳥類化石的空白,而且將鳥蛋化石的出現時間向前推至早白堊世時期。厚盔蛋蛋殼奇特的3層結構也將進一步豐富鳥類蛋化石演化模型。
據專家介紹,在古鳥類和今鳥類中,發現蛋殼外部層大於或等於連續層厚度的鳥類蛋非常少,從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僅紅腳鷸、鳳頭麥雞、西綠霸鶲、以利亞日鳽等少數幾種鳥蛋蛋殼有類似的結構,因這些現生的鳥類分屬於不同的演化支,可以推測這種特殊的蛋殼結構可能是趨同演化的結果。
據了解,我省中生代沉積廣泛,化石豐富,鳥類化石卻非常罕見。迄今為止,我省發現的鳥類化石主要是足跡化石和疑似鳥類骨骼化石:足跡化石發現於東陽,時代與縉雲厚盔蛋相同;骨骼化石出土於雁蕩山東北部,被命名為長尾雁蕩鳥,曾被認為是與始祖鳥相近的一種長尾基幹鳥類,但此後有學者認為是一種非鳥獸腳類恐龍。
鳥蛋化石為何如此稀少?金幸生博士表示,不同於恐龍蛋常常是整窩發現,鳥蛋化石數量少,且大都體積較小,不容易留存。
此外,縉雲厚盔蛋屬於早白堊世時期,之前發現的鳥類化石都屬於晚白堊世時期,所以,它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浙江省早白堊世鳥類化石的種類,更將鳥蛋化石的出現時間向前推至早白堊世時期,厚盔蛋蛋殼奇特的三層結構也將為未來蛋化石演化模型提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