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是孟晚舟滯留加拿大的第一個春節。然而,西方一些勢力可能沒想到,雖然他們用盡渾身解數,百般刁難華為,但刁難一家華為,更多的華為正在奮起!
今天,當大家陸續踏上歸程上班時,上海突然傳來大消息,讓國人為之振奮,讓世界為之震撼:
中芯國際宣布:今年上半年將大規模量產14納米晶片,良品率已經達到了95%,其首個訂單來自手機領域。
是的,你沒看錯,不負眾望!低調的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終於在2019年的起步時刻,正式敲定了14納米晶片!
14 納米,什麼概念?
1納米=1毫微米(即十億分之一米),約為10個原子的長度。14納米,就是140個原子的長度,相當於頭髮絲直徑一萬分之一。
中芯國際14納米晶片的量產,意味著:中國中端性能的晶片生產技術,終於突破歐美封鎖。中國晶片製造水平正在快速發展了,甚至一定程度上不怕國外卡脖子了。
中芯國際14納米晶片的量產,意味著:在今年上半年,我們國產手機就能用上中端性能的國產晶片了!要知道,華為榮耀8XMax、紅米note7、vivo X21用的都是14納米晶片。
更讓人激動的是,拿下14納米晶片生產工藝後,中芯國際腳步並沒有停歇,正在全力攻關10納米、7納米晶片生產工藝。
現在臺積電、三星生產的高端晶片,也就是10納米工藝。這意味著,2020年前後,國內廠商或將在高端晶片製造領域獲得一席之地!
二
晶片啊晶片,多少中國科學家為你消得人憔悴!
要知道,如果說在工業化時代,鋼鐵是工業的「糧食」,那麼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晶片」則就是現代工業的「糧食」。
但是,製造晶片實在太難了,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打個比方,在高倍的電子掃描鏡下,將晶片放大一萬倍,它的結構就像是密密麻麻的立交橋和高速公路,而這些高速公路,只有頭髮絲的萬分之一那麼寬。
有人或許會問:我們不是有華為海思麒麟晶片嗎?華為麒麟和中芯國際,是什麼關係?
那可能有所不知,隨著晶片發展越來越複雜,晶片的設計與製造就分開了。
有些公司只設計,成了純粹的晶片設計公司。如,美國的高通、博通、AMD,中國臺灣的聯發科,大陸的華為海思、展訊等。華為海思是其中最爭氣的,手機處理器晶片麒麟,市場份額隨著華為手機的增長排進了前五。
還有一類只製造、不設計的晶片代工廠。臺灣最大的企業臺積電,就是專門做晶片代工業務的,規模和技術均列全球第一,市值甚至超過了英特爾。在這方面,大陸最大的晶片代工廠是中芯國際,但以前只能生產28納米的低端晶片。
如今,中芯國際14納米晶片的量產,向10納米、7納米晶片的衝鋒,將極大提升我國的晶片加工水平。這不僅每年至少為我國節省大量的外匯,更重要的是,它將為中國先進戰略技術領域、基礎前沿和國防安全提供部分核心技術保障。
禁運!禁售!少數國家一旦無法在公平的環境裡競爭取勝,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禁售。我國一直在晶片行業受制於人,時常遭遇國外掐脖子、禁售等種種制約。
別人的總是別人的,像14納米、10納米、7納米晶片這種高端的核心技術,中國最終只能靠自己。
三
曾經,晶片製造一直是中國的心頭之痛!中國晶片行業,曾流傳過這麼一句話:除了水和空氣,其他全從國外進口的。
曾經,「缺芯少魂」一直是中國製造業的代名詞。我國空有世界第一製造強國的名頭,在高端晶片上卻一直受制於人,每年進口半導體花費超千億美元,高端技術嚴重依賴國外。
曾經,心裡憋著一口悶氣,卻又不得不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強者生存,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沒有話語權,落後就要挨打!
今天,中國14納米晶片終於要量產了,中國在晶片製造核心領域艱難突破,宣告外企獨掌話語權的時代結束!
請記住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還有那些在為中國半導體事業奮戰在一線的人們,致敬!
為了甩掉「缺芯少魂」的帽子,為了製造中國芯,為了振興中華,他們毅然放棄了在國外的安逸富足的生活,選擇了回國,默默的做著平凡而偉大的事!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他們才是國家精神的代表,是中華民族崛起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