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眼鏡,對手機內置軟體發出目標地為「五一廣場」的指令,行走時就會不斷收到「前面有障礙物」的語音提示,從而修正盲人的行走路線——8月20日下午,記者在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軟體學院看到了正在實驗中的Ueye導盲眼鏡。這是該學院奕鳴工作室的學生自主研發的一款軟硬體結合的智能眼鏡電子設備。指導老師龍坡表示,產品還有提升空間,而學生們這種創意和把所學與實踐相結合的創新精神,值得點讚。
視障人群數量龐大,需求迫切
為什麼會想到做一個這樣的產品?主創成員吳江表示,他有一個先天性眼疾的外甥女,現在已經8歲了,但是醫生表示,如果到14歲還沒有做手術,視力損害將不可逆轉。
根據中國盲人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視障人數為1731萬,人員較為龐大。但目前我國一、二線城市的盲道普及率僅為40%。同時,導盲犬數量稀少,全國目前僅有69隻,這些都反映出視障人數的出行不便。
「我當時就想著一定要發明一款導盲眼睛,幫助視障人士出行。」吳江說,這就是他們做這個項目的初衷。
課餘全身心投入,產品已經做了三代
「參與研發的主要有3名成員,大一的陳湘,大二的吳江和馮園均,從今年4月開始,他們所有的課餘時間都投入這個產品的研發和試驗中。」龍坡說。
暑假炎熱,但3人一刻都沒有放鬆,一一攻克了在使用中遇到的各類難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東西。」吳江說,每個人都身兼多職,困難多多,「但是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成長迅速」。
龍坡說,該產品主要是利用深度學習和圖像處理技術,在為視障人士步行導航的過程中實時識別道路前方的障礙物,給予盲人語音提醒避障,並能夠實時糾正行走方向;全程通過語音與用戶交互,從而解決了盲人無法正常使用電子產品的問題,為視障人士出行提供便利。「根據需求不斷升級產品,目前已經做到了第三代。」龍坡介紹。
高職學生也能做好技術落地的「最後一公裡」
「高職院校的學生能做好如此尖端的研究嗎?」面對記者直率的提問,龍坡表示,他們使用的技術都是科研機構研發的比較成熟的技術,他們做的是解決技術落地到實際產品的「最後一公裡」。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軟體學院是湖南省最早一批涉足人工智慧應用開發技術的高職院校,先後與谷歌、ARM中國建立了合作關係,共建人工智慧人才培養示範基地。」龍坡表示,他負責指導的弈鳴軟體工作室,就在探索人工智慧技術的實際應用與落地,「工作室主要是孵化創新創業項目,現在有24個學生,從大一到大三都有。」
據悉,Ueye導盲眼鏡項目今年6月代表學校參加海南省教育廳承辦的中美青年創客大賽獲得二等獎,團隊成員參加省職業技能競賽榮獲人工智慧賽項二等獎、移動網際網路賽項三等獎。目前,該團隊已經與湖南麓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長沙地大物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籤訂了投資與技術合作意向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