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Google於首頁慶祝兒童程序50周年,那一年也正是iPhone誕生11周年。回想一下,不難發現我們周遭的世界發生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食衣住行育樂,樣樣都跟著科技的浪潮走。那麼,孩子的教育又如何?如果孩子們今天學的東西,明年就落伍,又如何在這股浪潮中教孩子呢?
大家一起來寫程序!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後簡稱MIT)Seymour Papert 教授於1981年的著作《MindStorms》一書所提出的 (http://el.media.mit.edu/logo-foundation/what_is_logo/logo_and_learning.html)相關概念,可說是開啟圖形化程序教育之先河,後續可說是所有的圖形化程序接口,追本溯源都是來自這裡。目前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大家來寫程序」的風潮,目標是讓孩子們具備運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在這股浪潮下,也有另一種反思:「是否人人都需要寫程序?這樣同質化的過程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
MIT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也是AppInventor創辦人與App Inventor創辦人Hal Abelson教授表示:「如果大家都認同現在信息科技一日千裡,那為什麼還讓我們的孩子用30年前的方式在學習?」他所推廣的App Inventor讓小學生也能自行完成各種豐富有趣的智能型手機應用程式,正是即知即行的運算行動(Computational Action)。不是十年後,不是一年後,孩子們今天就可運用所學來做到心中所想要達到的功能,多麼美好!
根據Scratch創辦人,也是MIT媒體實驗室終身幼兒園小組的Mitchel Resnick教授表示,幼兒時期可說是我們一生中最具創造力的時候,因此他致力於讓大家都能成為創意思考家(Creative Thinker)。故此,重點已不再是讓孩子們學會多少種程序語言,而是藉由適當的科技軟硬體,輔助孩子們能對這個快速變動的環境有更多的好奇心與觀察力。回想一下,Scratch、App Inventor、Lego EV3/Wedo與micro:bit MakeCode等圖形化程序在全世界都蔚為風潮,不難想像這的確是目前最受關注的話題。
使用電子教學套件
電子教學套件可以讓孩子通過使用簡易的電子套件直接理解感測(輸入)與動作(輸出)之間的關係,並以電路的方式來完成有趣的專題。
例如:運用動作傳感器的小夜燈,或是透過溶液導電性來決定LED亮度等趣味實驗。
孩子們馬上就能對「感測」所延伸出的「動作」有感,激起他們去尋找環境中的各種「同」與「不同」。還能搭配邏輯組件(且、或、非門等)來做出更多豐富的效果。
當然這樣在內容上自然是比,直接開始程序設計來得簡易許多,因此後續的延伸學習可搭配擴充板來連接常見的嵌入式開發板,例如:Arduino、LinkIt7697與micro:bit並運用各開發板所搭配的簡易圖形化開發環境來銜接進階程序設計課程。
現今的程序設計不單單只是工程師的專屬技能,在沒有標準答案的程序教育中,提供多元有趣好玩的主題讓孩子們享受「玩程序」,經由不斷的挑戰、嘗試與實際實作,能夠更加深刻體會以及興趣培養,透過程序邏輯思考,培養孩子們應對邏輯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大家成為「創意思考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