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前南周記者方可成在公號「新聞實驗室」上發了一篇題為《搜尋引擎百度已死》的文章,短短幾天內閱讀量已經超過了一百萬。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指責了百度存在流量分配不公的問題,認為百家號上良莠不齊的內容與各式各樣的營銷廣告佔據了用戶的眼球,增加了有效信息的搜尋難度。
作者點明了當前中國網際網路環境越發封閉、割裂的趨勢。各網絡巨頭間互設內容壁壘,搶奪優質內容和流量,使得用戶從搜尋引擎那裡得到的信息本就是殘缺的,更遑論信息的質量了。
在他看來,百度還在,但作為搜尋引擎的百度已經死了。
(摘錄自《搜尋引擎百度已死》原文)
這篇文章使得百度再次陷入輿論危機,網友們紛紛譴責百度在歷經魏則西事件後仍然不知悔改,指出谷歌、微軟必應乃至國內的微信公號搜索和360搜索都比百度好用。
就是在文章推出的當天晚上,包括百度、新浪和騰訊微信在內的一眾網際網路企業股價跌超6%。
23日下午,作為百度競爭對手之一的必應搜索的中國區官網就出現了大規模無法訪問故障。目前已陸續恢復,微軟稱具體原因尚無法斷定,目前還在調查中。
這一系列與百度相關的事件集中性地爆發,這或許只是巧合,卻無法不令看客們想入非非。隨後,百度官方迅速作出了回應,然而網友卻並不買帳。從一家獨大到聲名狼藉,百度究竟做錯了什麼屢屢淪為了眾矢之的?
在這篇說明中,百度努力為百家號澄清,只為了證明百家號是一個使用便捷、內容優質、鼓勵原創的平臺。可百度在說明中避而不談百家號上充斥著大量劣質、營銷內容,之前便飽受詬病的虛假廣告、信息檢索困難等問題更是隻字未提,只是末了出現短短四字「堅決打擊」。因而在大多數網友眼中,這篇說明不過是一則無關痛癢的洗地。
(來自百度聲明截圖)
聲明開頭第一句「百家號內容全站佔比小於10%」,更是招致了網友群嘲,就連方可成本人也站出來指責百度不該將「首頁佔比」偷換概念成「全網佔比」,何況就全網範圍而言,10%的佔比也已經是一個驚人的比例了。
(來自百度聲明截圖)
百度顧左右而言他,只為了掩蓋一個再清楚不過的事實:流量分配不公。
搜尋引擎不同於高度依賴粉絲黏度的社交媒體,它根據特定的算法抓取信息,在經過處理後將相關的信息呈現給需要它們的公眾。它能夠將用戶的注意力引向不同的信息平臺,從而搭建起一個穩定的流量池。尤其是在流量為王的數字時代,扮演著「流量入口」的百度,等於掐住了網際網路的咽喉。
(方可成本人的視頻回應)
如果流量分配不均,就意味著用戶很難借這個入口搜尋到真正想要的信息。網絡信息越是海量,它便越容易被各種汙垢所堵塞。而用戶進入網際網路的通道,則越來越狹窄。如此帶來的一個嚴峻後果就是我們的信息權無法得到保障,甚至可以說是被剝奪了。
在談到信息權時,知著君想用「信息自主」這個概念來解釋它。信息自主包括信息自主表達和傳播的權利,也包括信息自主獲得的權利,二者構成了用戶的信息權。以前我們討論大數據,討論算法推送造成的信息繭房,今天我們討論百度搜索,討論流量分配,其實本質上都是在圍繞一個問題:「權力並不掌握在有決策權的人手中,而是在有信息權的人手中。」
(百度旗下的諸多產品)
現在,這項權利正被牢牢掌握在操控流量入口的百度手裡。
看似多樣化的百家號構成,實則充斥著大量同質化的內容,並逐漸形成同行爭相仿效的「百家體」。與此同時,為了吸引流量賺取收益,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套自成體系的變現規則。甚至在百度經驗中還有一則「百家號賺錢攻略」,從標題樣式到發文時間,分析了該如何形成爆款獲取廣告的具體步驟。
如果說「今日頭條」的算法尚且遵循了一定的用戶需求,而百度的強制置頂百家號的行為,則剝奪了用戶搜尋信息的主動權。
也有人借百度的商業性為其鳴不平,百度搜索歸根結底只是百度的盈利產品,我們該賦予它如此沉重的社會責任嗎?
首先要明確,搜尋引擎是否如方可成所言是一種基礎設置?它提供的是公共服務還是商業業務?
百度搜索作為百度公司的主打業務,其本質還是逐利的。然而,百度搜索佔據了中國70%的用戶市場,網際網路本身又具有開放程度高和信息公共性等特點,這意味著,與其他網際網路產品相比,百度搜尋引擎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其實不單單百度,谷歌也常因商業性侵害公共性而備受指摘。
谷歌曾在2000年推出了一款名為「Google Ads」的廣告服務業務,谷歌會根據本網站廣告的點擊率向廣告商抽取佣金。然而這種競價排名也會幹預谷歌本身的算法結果。因為廣告商會通過向谷歌付費或者保持長期合作等方式,使本企業的推廣信息長期保留在搜索排名的前列。看似免費的搜尋引擎實際上在通過有意識的導流來賺取廣告費,這是搜尋引擎最基本的商業邏輯。
(來自公眾號「麻省理工科技評論app」)
但是在谷歌的競價排名中,最終的排名結果並非是付費越多越靠前,而會考慮點擊成本和廣告質量。因為谷歌明白,搜尋引擎之所以如此重要,正是因為它所帶來的公共而有用的信息。商業邏輯是建立在公共服務的基礎上的,即使要賺錢,也需讓它看起來不那麼「商業」。
用戶雖然反感廣告營銷,但並非全然不能接受。可是很多情況下,百度將廣告與內容的重要性完全本末倒置了。
(來自知乎答主Jarod Zhang)
由於搜尋引擎聚合了大量的流量資源,而中國的搜尋引擎市場又長期維持著一家獨大的局面,因而在用戶為導向的時代,百度依然還在固守著流量導向的思維。甚至當競爭對手都紛紛開始認識到雲計算對用戶體驗的重要性了,百度卻無動於衷,也難怪會有人感嘆百度是「破罐子破摔」了。
如果說搜尋引擎是一種基礎設施,那基礎設施的管理者又去了哪裡?如果僅僅靠企業的自我淨化,恐怕無法走出這個惡性循環,只能助長搜尋引擎市場的寡頭壟斷。可是一旦監管力量的介入,是否又會使信息呈現走向另一個極端?具有了基礎設施的屬性,卻難以適用基礎設施的公共管理方式。這或許就是存在於搜尋引擎的二元悖論吧。
方可成的文章寫出了網友的心聲,他點破了用戶們正在被掌握信息權的百度強行灌輸垃圾食品的真相。正如美國技術員JP Rangaswami在演講《信息與食物》中所言:「如果從食物的角度思考,信息的問題不在於生產;沒有人會說食物過剩。從根本上說,這是一個攝入的問題。」
不過值得玩味的是,方可成和百度副總裁沈抖都提到了一個事實,網際網路世界正在走向分離和割裂。當我們在談論BAT的時候,便已經迎來了一個跑馬圈地的時代。
對於已經牢牢掌控了流量入口半壁江山的百度而言,這次輿論風波或許與以往應對的任何一次公關不會有任何不同,因為在罵過之後,我們中的大多數還是會乖乖使用百度搜索。
不過一家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又能走多久呢?在網絡的一片罵聲中,又有多少人會毅然棄百度而去呢?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參考資料:
新聞實驗室:搜尋引擎百度已死
扯氮集:重病患者百度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app:搜尋引擎谷歌為什麼沒死
木子:如何把握我們自己的「信息權」
知乎:如何看待《搜尋引擎百度已死》一文?百度淪為百家號的引流工具這一描述是否準確?百度的「護城河」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