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最近喜歡買一種酸奶粒穀物做早餐,一整包最好吃的就是大塊大塊的酸奶粒,倒入碗裡加入牛奶,口感甚佳。
一大包本來可以吃10-20次,但是發現前面五六次是有酸奶粒的,後面就只剩下其他小粒的堅果、葡萄乾和穀物。大塊的酸奶粒和大塊的堅果為什麼會在「倒出來」的這個動作上先消耗掉了呢?同一個袋子裡的東西倒出來,大塊的先掉出來,小塊的後掉出來,大塊的掉的多,小塊的掉的少。就是「巴西果效應」(Brazil nut effect)對於一個大小顆粒混合的系統,當受到外界擾動(如振動,搖動等)時,會發生大小顆粒的分離,一般是大顆粒運動到上層,小顆粒運動到下層,這就是所謂的「巴西果效應」(Brazil nut effect)。顆粒物質是以離散態形式存在的物質形態,是一種複雜體系,其運動規律與一般固體和液體很不相同。近年來引起物理學界的廣泛關注。關於這種古老的效應的動力學機制仍眾說紛紜。這在自然界和生產中普遍存在,是一個人們所熟知的現象。但是長久以來人們對其形成機理並不十分清楚。巴西果效應得名於歐洲的一種早餐穆茲利,穆茲利是用幹水果和燕麥混合製成的。在食用時,最先從這種食品裡倒出來的一定是個頭最大的巴西果。美國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在某些情況下,垂直振動也會導致大顆粒運動到下層,小顆粒運動到上層,產生所謂「反巴西果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