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EF 50mm f/1.8 STM還沒有上市,但在上市前DCWatch已拿到鏡頭實物並搭配EOS 5D Mark III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評測實拍。相信有很多佳能玩家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這款鏡頭的實際表現,並決定是否值得下手。
由於篇幅有限,詳細評測內容及樣張請移步文章末尾『閱讀原文』
外觀設計與操控特性
50mm f/1.8 STM繼續沿用與舊款相同的5組6片光學結構,該結構已經非常成熟,已沒有太多改進空間。但除此以外,其他部分相比舊款有了很大改變。首先是整鏡風格向另外兩款STM定焦看齊,鏡筒質感提升明顯,卡口回歸到初代「小痰盂」的金屬材質,鏡頭尺寸69.2×39.3mm,重量相比上代增加了30g。
EF 50mm f/1.8 STM產地為馬來西亞
對焦驅動系統是50mm f/1.8 STM帶來的最大改變。50mm f/1.8 STM採用的是STM +齒輪型單元驅動模式,工作噪聲自然比DC馬達要小得多,但聲響還是有的。另外新鏡頭對焦比舊款更流暢。最近對焦距離從0.45m縮短到0.35m,佳能還有有意加寬了對焦環。
遠景鏡頭各光圈中心、邊緣解析度表現
雖然光圈全開鏡頭就已達到足夠對比度表現,但此時整體成像鬆散。從f/2.8開始鏡頭解像力有顯著提升,最高出現在f/4,此時邊緣暗角也基本消失。f/11後出現明顯衍射問題,畫質開始下降。
中心解像力表現
測試場景,共同設定:EOS 5D Mark III、0EV、ISO 100
左:f/1.8,右:f/2
左:f/2.8,右:f/4
左:f/5.6,右:f/8
左:f/11,右:f/16
邊緣解像力表現
測試場景,共同設定:EOS 5D Mark III、+0.3EV、ISO 100
左:f/1.8,右:f/2
左:f/2.8,右:f/4
左:f/5.6,右:f/8
左:f/11,右:f/16
焦外虛化
50mm f/1.8 STM光圈葉片數量增加到了7枚,基本達到現在的主流配置。更多光圈葉片使得焦外虛化不再生硬,焦內外過渡也更貼近自然。以下三張照片分別以近、中、遠三類場景展現鏡頭的前後景虛化效果。
EOS 5D Mark III、1/2000s、f/1.8、ISO 100
EOS 5D Mark III、1/2000s、f/1.8、ISO 100
EOS 5D Mark III、1/12500s、f/2.8、ISO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