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必讀!喻國明教授這五篇論文!| 新傳大咖說03

2021-12-22 新傳考研任意門
論文摘要:「四全媒體」(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是對全媒體時代媒介融合趨勢的精闢概括,對這一全新傳播格局的解讀需要以系統的理論框架為支撐。媒介可供性是一種全新的媒介研究視角,其分為信息生產的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動可供性三個部分,其理論框架正適用於探究「四全媒體」建設中的新興傳播形態和新型傳播架構的需要。在新聞產業實踐中,對「四全媒體」的打造過程正是一個媒體可供性不斷提升的過程,基於媒體可供性框架解讀我國「四全媒體」建設實踐與未來發展的可能進路,也將有助於把握媒介融合規律,發現媒介價值增長的新節點。高效的媒介融合不僅是體量上的增加,更應該是媒介可供性不斷提升的自然結果。媒體當前的重要任務是探索新技術為媒體增進可供性的進路,突破當前媒介融合困境,並藉由可供性框架評估新興媒介技術和全新媒體組織形式的發展潛力,從而走向更為廣闊的未來。

泡芙學姐解讀:

乍一看題目,哇,「媒體可供性視角」,好高大上啊!但其實,理解起來很簡單。「可供性」最初是生態心理學的一個概念,指的是生物行為的可能性。那麼把這一概念用於新聞傳播領域,就演化為了「媒體可供性 」這一概念。

潘忠黨 2017 年提出了媒介可供性,並將其分為信息生產的可供性( production affordances) ,社交可供性( social affordances) 和移動可供性( mobile affordances) 三個部分,這為媒介可供性研究搭建了基本框架。

媒體可供性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理論,在我國全媒體傳播格局下有廣泛的應用背景。「四全媒體」是今年1月,習大大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特別強調的概念。在上一屆複試時,很多學校就考到了「四全媒體」,所以今年你們初試考到這一概念的可能性很大。很多人在談到「四全媒體」時,只知道「哪四全」,而不知道相關案例,更不知道怎樣和其他理論結合起來論述。但只有你知道「四全媒體」還可以和「媒體可供性理論」放在一起談,你不進複試,誰進?


圖/媒介可供性理論框架

「四全媒體」( 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 的表述是對媒介融合縱深的發展大勢的總結,為探索全媒體產業生 態指明了方向,而在新聞產業實踐中,對「四全媒體」的打造過程正是一個媒體可供性不斷提升的過程,基於媒體可供性框架解讀我國「四全媒體」 建設實踐與未來發展的可能進路,也將有助於把握媒介融合規律,發現媒介價值增長的新節點。

圖/「四全媒體」媒介可供性的構成

全程媒體是指在新聞報導中,媒體可以同步跟進、記錄、播報新聞生產的全過程,實現「直播態」的信息採集、編審和發布。隨著攜帶方便又兼具多媒體特性的行動裝置的進一步普及,以及基於雲技術、移動終端的支持平臺的完善,媒體設備可攜帶、可獲取、可兼容的可供性進步迅猛,全面基於採編場景的「行進式報導」「現場新聞」成為可能。

2017 年,新華社推出服務於全國媒體的「現場雲」平臺,現場雲提供了基於移動埠的實時採編發功能,將新聞生產的整個流程搬於線上,入駐的媒體機構只需要使用 APP 就可在線即採即編,編輯部即收即審,大大提升了信息生產可編輯、可審閱的可供性,最大限度做到了新聞與現場同步。

全息媒體是指在媒介技術尺度上打破物理世界與數位化領域之間的隔閡,在媒介產品的呈現形式上,做到立體式、環繞式、還原式的傳播。全息媒體就是通過豐富媒介技術手段,提升媒體可定位、可協調、可關聯、可兼容的可供性,儘可能地為受眾還原物理社會真實形態的一種探索。在 2019 年兩會報導期間,部分會場地區已經實現了 5G 信號覆蓋,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代表的媒體嘗試以「5G + 4K + VR」的模式組織報導, 全景實時高清還原兩會現場。這一模式也為新聞產業模式升級帶來了更多可能性。全員媒體是指信息生產的參與者不再局限於新聞專業生產人員,信息生產進入社會化時代。全員媒體的要義不僅在於全民參與生產,更在於通過智能算法,不斷提升可連接、可關聯的可供性,從而構建線上全民關係網絡。今日頭條推出的抖音 APP,表面上主打功能是 UGC 模式下的內容生產,但是其智能推薦、關注、 留言、互動等功能,為這款產品打上了社交的標籤,也更大程度地調動了用戶積極性,促成了全員參與、全員建構的社會化內容生產。全效媒體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指在發展新興媒介技術、探尋全新媒體組織架構時,要合理組合利用現有資源,達到傳輸效率、傳播效果、傳媒效能三位一體的最優化。首先,傳輸效率優化要求鋪建更為流暢的渠道通路,對目標對象更為精準化地定位與區分,這是媒體可伸縮性的體現。其次,傳播效果優化需要把握受眾心理,提供入眼入心的好內容,這是對媒體可致意、可傳情的要求。最後,傳媒效能最優化則是指不能再單一地打造內容,而是要將內容搭載於功能上,提供綜合性信息服務,這是對媒體可協調、可連接的可供性性能的彰顯。

今天的媒介融合應當怎麼做 

——從網際網路時代的常識到新傳播格局的大勢

論文摘要:做好媒介融合在於要真正解決好「從0到1」的創新問題,而不是進行「從1到100」的大規模複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本文探討了媒介融合的「寬」與「窄」的問題,認為縣級融媒體成功之道的關鍵在於走「寬融合」 之路;進而分析了媒介融合中的「競」與「合」,指出融媒體建設中傳播通路「失靈」問題的解決應該建立在對於既 有網際網路傳播體系的「搭載」上,以「我」為主的狹隘思路必須打破;最後,媒介融合應確立正確而有效的邏輯起點, 即必須從當下的渠道融合轉型到市場融合、需求融合上,以統合媒介融合操作的具體路徑。 

泡芙學姐解讀:

這篇文章主要是從理念上對如何走媒介融合發展道路進行論述。2014年是媒介融合元年,到今年,媒介融合已經發展了5年。在這5年中,不少傳統媒體都處於焦慮的狀態,陷入了生存危機。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和經營模式,什麼樣的媒介融合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媒介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是很多傳統媒體面臨的重要問題。

喻國明老師在這篇文章中提到,「解決戰略問題比解決戰術問題重要,戰略問題解決『在哪兒做』『做什麼』的問題,而戰術問題解決『如何做』的問題。」那麼這篇文章其實就在告訴我們如何做,如何把媒介融合納入正確軌道。在考場上,如果碰到關於媒介融合策略性的題目,就可以用以上知識點答題啦。


提到「媒介融合」,人們往往把它窄化地理解為是媒介與媒介之間的融匯整合,殊不知,媒介融合的本來邏輯其實是以媒介的連接性為基礎邏輯的跨行業「寬融合」。以縣級融媒體的建設為例,如果以「窄融合」的方式操作,主要以內容服務和傳播服務作為其建設發展的基本邏輯,則必然走入不可持續發展的死胡同。反過來,如果縣級融媒體中心以跨領域、跨行業、超越內容的發展邏輯去建設,努力成為服務於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平臺型媒體,使人們日常生活中林林總總的需求(交水電費、物業服務、投訴報警、訂餐取貨等)都能夠在此平臺上實現,那它在人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就得以確立,而縣級媒體在本區域深耕多年, 具有激活、整合「寬融合」所需資源的集成能力與 勢,這樣一來,不但可以擁有自我造血的經濟能力,而且作為這種生活集約平臺的副產品,其傳播能力和影響力也會由此而得以提升和保障。融媒體建設中傳播通路「失靈」問題的解決應該建立對於既有網際網路傳播體系的「搭載」上,以 「我」為主的狹隘思路必須打破。網際網路改變這個世界是通過連接和再連接來實現的,所有基於網際網路的功能形成和價值創造都是連接、激活、整合與協同來完成和實現的。這種連接與整合,激活了微資源、釋放了巨量的傳播「生產力」,使 UGC(用戶內容生產)、PGC(專業內容生產)、OGC(機構內容生產)成為傳播生產的多元主體,並且內容生產與傳播能力兩元分離,平臺型媒介的崛起並以寡頭獨佔的方式佔據傳播市場的大半壁江山,從而形成了新時期傳播的全新格局。必須從當下的渠道融合轉型到市場融合、需求融合上來。今天,標誌一個平臺型媒體是否符合時代潮流與發展規律關鍵就在於,你能否將這些由網際網路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所釋放出來的 UGC、PGC、OGC 和 MGC 的內容成功、有效地納入社會性傳播的生產和消費體系當中去。平臺是什麼?平臺是提供一系列連接、整合、激活和基礎條件構建的服務——為所有的內容生產與分銷的個人與機構,無論小機構也好,大機構也好,個人也好,在你的平臺上就像北京的總部基地,或者創業園區,要給他們提供一系列的創新與成功的保障性的條件,包括設立運行規則、構建生態平衡、提供基礎服務等。

再造主流話語形態的關鍵: 

用戶本位、構建魅力、營造流行

論文摘要:傳統意義上的「渠道中斷」和「渠道失靈」已經成為主流話語傳播中最大的「痛點」,面對技術深刻改變了的現實,主流話語的傳播面臨著巨大困境,而擯棄僵化、封閉的邏輯,以開放的方式藉助於今天豐富的網絡傳播渠道去實現主流話語的傳播才是正途。主流話語傳播致效必須建立在「用戶本位」的價值邏輯之上,並以「可感知」的形態和方式與用戶的需要及基於需求的選擇行為發生交集,通過構建魅力、營造流行,則可以成為吸聚海量用戶 的、以內容作為載體的大媒體平臺,這樣主流話語影響力的落地才真正有了實實在在的依託。關鍵詞:主流話語;傳播困境;用戶本位;融合;構建魅力;營造流行

泡芙學姐解讀:

新技術深刻改變了傳媒發展業態,重塑了傳媒生態環境,主流媒體如何能夠吸引海量用戶,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這需要主流媒體樹立正確的用戶觀,即受眾意識,也就是這篇文章中提到的「用戶本位」思想。

主流媒體需要在傳播者訴求和用戶需要之間找到平衡點,媒體傳播的內容必須具有某種符合用戶需求的特質,才能被用戶找到並青睞。那麼這種符合用戶需求的特質是什麼呢?就是「魅力」和「流行」。有「魅力」的內容才能吸引最廣泛的用戶群體,才能成為「流行」。可以說,未來主流媒體的競爭力就在於是否能「建構魅力」「營造流行」。「用戶本位」「建構媒體」「營造流行」這三種說法都非常新穎,就用它來裝點你的論述題吧~

面對技術深刻改變了的現實,主流話語的傳播面臨著巨大困境。面臨的主要的困境,就是渠道的豐富、多元及其海量化、碎片化:數以百萬計的 APP猶如媒介「黑洞」將人們的注意力吞噬進去;一個個無所不在的小程序隱蔽於空間場景的各個角落將人們即時性的需求一 一劫持;而建立在智能技術基礎上的算法型分發又以「私人訂製」的方式將人們的信息需求「溫柔」地框定在「信息繭房」的範圍內;至於社交媒介則像一張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大網將人們網羅於基於關係渠道的無所不及的信息海洋中。

「用戶本位」——這是「雙引擎」 動力機制的構建,以區別於傳統主流話語的「傳播者本位」的「單引擎」 驅動。魅力是建立在 客體屬性的相關、主體價值的共振、感受認知的同頻基礎上的一種「以人為本」的表達邏輯。這是話語形態的內在構造。而其外部形態就是要以「流行」為載體,以加載在新型網際網路渠道當中的推動力、滲透力、普及力。因此,打造主流媒體影響力的 關鍵就看它們能否有效推進其自身的信息形態的升級迭代,讓主流聲音成為一種社會的流行。換言之,主流媒體要重返傳播領域的主場,不能單純靠內容的精心打磨、信源的專業可信,還要用魅力的打造,適配流行的語境,產出流行的爆款產品。

VR:具有巨大發展價值空間的未來媒體論文摘要:研究表明,影響中國傳媒業發展變化的三個基本維度是:政府規制、市場發展、技術革新。換言之,無論是傳媒業所面臨的發展的機遇,還是其發展中面對的困擾或危機,都是源自於上述三個維度的變化和發展。其中,技術發展是我們這個時代具有原生性意義的變革因素。在網際網路時代,如何透過對於核心技術邏輯的把握實現業務發展的彎道超車,是當前傳媒的機遇和責任。本文以VR(虛擬實境) 技術對於傳媒業態的重構作為探討的重點,對未來媒體發展的潮流提出了理論性的分析與思考。關鍵詞:VR;中國傳媒業發展;技術邏輯;網際網路發展「下半場」

泡芙學姐解讀:

VR技術這個知識點已經是老生常談了。我們在提到VR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各大媒體生產出的VR新聞產品,而不會去思考VR技術、VR新聞對於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究竟有多重要。

喻國明老師的文章恰好就給出了答案。因為VR是關鍵技術,是高維度的連接平臺,是5G時代的新型應用,能夠更好地實現萬物互聯,更有效地開展協同合作,所以我們發展VR技術,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搶佔技術突破先機。

所謂 VR(Virtual Reality),即虛擬實境,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它提供一種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維動態視景,使用戶沉浸其中,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從政府規制的維度上看,由於網絡已經並且將越來越成為社會 生活展開的基礎設施,政府管理的重點也日趨向著網上在轉移。VR 作為一種連接的技術形態,比包括微信在內的任何一種連接網絡具有更寬、更密、更深、更厚的社會性連接,它不但能夠很好地了解人與人、人與信息和知識、連接人與物等等,形成與環境和對象物連為一體的沉浸式傳播的巨大優 勢,實現場景分享、角色控制等種種新的人類實踐連接性和自由度 的擴張,而且還是一種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連接,使人的生命展開形式不僅限於現實維度,還可以在多條虛擬維度上展開,並且提供虛擬維度與現實維度的交互與疊加,成為人類生命的新的存在形式。

從市場發展的維度看,我們已經進入到網際網路發展的「下半場」, 而「下半場」的關鍵性技術邏輯是數據化和智能化,VR 則是承載數據化與智能化的最好的網際網路平臺。如何造成網 絡價值的日益豐厚?這就需要實現網絡的「協同效應」,而協同效應的本質是一種全社會範圍內的多角色、多層次、數據導引、智能匹配的社會化協同方式所創造價值的全新範式。所有這一切的實現都有賴於對於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和人 工智能的充分開發和利用,而 VR 技術所構造起來的新型連接平臺 (即未來媒介)無疑是比現在任何一種連接平臺更具技術升維、平臺升維的新型技術平臺。因此,我們說過,VR是一種具有巨大發展空間和價值的未來媒體。

從技術革新的維度看,5G 技術的普及將成為 VR 技術廣泛應用的 「催生婆」。眾所周知,人工智慧是一種正在迅速崛起的一項技術,大數據是制約其發展的要素之一,但這只是人工智慧的技術要素,而它的落地應用的最好的媒介形式就是VR。5G 技術表面上看是一種更快的通信速度,但實質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改變遠遠超出了人們直觀感受的範圍。5G帶來的更高的傳輸速度,不但能夠使我們未來的硬碟趨于越來越無用, 並且所有用戶端的應用軟體都在雲端存儲,在眾多的新型應用技術裡,受益最大的實際上就是需要更高速度、更多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支持的VR

以上就是本期內容,你希望下期梳理哪個學者論文呢?留言區見~

相關焦點

  • 必讀論文 | 機器學習必讀論文20篇
    擁有AI賦能的科技大數據檢索平臺 AMiner 新推出的必讀論文模塊,將會不讓你為了不知道讀什麼論文而禿頭,美貌與才華兼可得也。以下是小編整理搜索得到的,近五年來有關機器學習的 20 篇必讀論文,不知道是否符合您的心中所想?如有疏漏,請輕拍,與小編聯繫後,我們將會及時添加您心目中的dream paper。
  • ICDT:一場雲集顯示界大咖的盛會,邀您共睹大咖風採↓↓↓
    接下來,讓我們提前一睹顯示界大咖的風採吧↓↓↓,研究重點集中在先進液晶顯示器,自適應鏡頭,空間光調製器,生物光子學以及新型光子材料等方面,撰寫出版了8部專著,發表過近500篇論文,擁有80多項美國專利。
  • 大盤點:Top100 深度學習論文+7 篇下載量最多的 AI 研究文章!
    100 篇深度學習論文在 GitHub 上有一個關於深度學習論文閱讀路線圖的存儲庫,包含了 100 篇 Top 深度學習論文,涉及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語義圖像分割等多個領域,為初入深度學習的研究者提供引導方向。
  • 【乾貨】2017年深度學習必讀31篇論文(附論文下載地址)
    一如既往,首先,標準免責聲明適用,因為今年僅與GAN有關的論文就超過1660篇。我肯定會有疏漏,試圖縮減到每兩周一篇論文,包含了Imperial Deep Learning Reading Group上的大量素材。無論如何,我們開始吧。今年的Convnet網絡架構已經少得多,一切都穩定了。 有些論文肯定是在推動這項研究。
  • 【商湯科技23篇論文橫掃CVPR】林達華教授重磅揭秘冠軍論文
    作者: 林達華編輯:零夏【新智元導讀】新智元昨天介紹了谷歌在CVPR2017的21篇論文大總結,今天介紹的商湯科技與香港中大-商湯科技聯合實驗室共同發表的論文多達23篇。從今年7月21日開始這個一年一度的盛會就在美麗的夏威夷火奴魯魯召開。本屆CVPR大會商湯科技與香港中大-商湯科技聯合實驗室共發表了23篇論文,超過了以人工智慧技術著稱的科技巨頭Google (21篇)和FacebookAI Research (7篇)。這23篇論文涵蓋了計算機視覺的多個領域,不僅提出了很多新型的應用,也在核心技術的研發上取得了多項國際領先的成果。
  • 大咖說 EP1 | 四大AI產業嘉賓率先開講,AI產業發展趨勢大咖說直播間精彩預告
    2 月 4 日至 6 日,機器之心 PRO · 人工智慧「2020 年度回顧與 2021 趨勢前瞻」特別策劃之「2020-2021 AI 產業發展趨勢大咖說 Ep1」將專注 AI 產業發展趨勢這一方向為 AI 從業者或亟待智能化轉型的用戶帶來一場全維度的產業解讀。
  • 2017年深度學習必讀31篇論文(附下載地址)
    2017年即將擦肩而過,Kloud Strife在其博客上盤點了今年最值得關注的有關深度學習的論文,包括架構/模型、生成模型、強化學習、SGD & 優化及理論等各個方面,有些論文名揚四海,有些論文則非常低調。一如既往,首先,標準免責聲明適用,因為今年僅與GAN有關的論文就超過1660篇。
  • 圖圖Seminar大咖直播 | AI如何 「察言觀色 」 ?
    中國圖象圖形學報公益學術直播「圖圖Seminar」特別邀請中科院計算所山世光研究員,北京郵電大學鄧偉洪教授,圍繞「基於視覺的情感感知技術與應用」主題進行報告,並邀請四川大學/西藏大學的趙啟軍教授擔任特邀主持人。
  • 爆發式發表論文無益?UCL教授建議一年只發表一篇論文?
    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來源:ScienceOpen當許多成功的科學家自稱每年發表數十甚至數百篇研究論文時,要求出版物的發表「質量勝於數量」的呼聲似乎很空洞。Frith教授呼籲進行一場「slow science(緩慢科學)」革命,他說,學術界需要新的共識,即「做得少但做得更好」,以解決無休止的出版壓力所造成的「信息超載」。
  • KDD 2018 | 京東發表10篇論文展示「京東力量」(附大會Papers&Tutorials下載)
    四位數據挖掘最高獎ACM SIGKDD Innovation Award得主、京東多位技術專家等諸多業界大咖與行業精英共聚一堂,共同探討數據挖掘的未來發展方向、機遇與挑戰。ACM SIGKDD現任主席、京東集團副總裁、大數據與智能供應鏈事業部總裁裴健教授表示:「技術本身的價值需要跟業務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體現。
  • 大咖教授性侵女學生?!校方:展開調查
    臺大女學生在網路發文指控教授誘騙上床。來源:Dcard9月28日,一名自稱就讀臺灣大學的女學生在《Dcard》上指控,自己遭到一名大咖教授利用她的精神疾病誘騙上床,且該名教授已有家庭與小孩,卻在外面有不少炮友,引發軒然大波,有媒體報導教授目前已經遭到停職,對此臺大校方也做出回應。
  • 民國廣告大咖(下)
    本文經作者授權聯合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這一期我們來領略一下廣告媒體類、廣告公司類、廣告研究類大咖們的風採。
  • 這篇論文全文都是髒話,可編輯部居然對它評價極佳並發表了!
    這是十幾年前,麻省理工大學的一個教授埃迪·科勒,發表的一篇名為 Get me off Your Fucking Mailing List( 《 把我特麼的從你收件人名單裡刪掉 》 )的論文。一開始,教授的回覆更多只是情緒上的宣洩。可萬萬沒想到,雜誌竟然出版了這篇文章。對,你沒有看錯!
  • Embedding從入門到專家必讀的十篇論文
    這裡是「王喆的機器學習筆記」的第十篇文章,今天我們不分析論文,而是總結一下Embedding方法的學習路徑,這也是我三四年前從接觸word2vec,到在推薦系統中應用Embedding,再到現在逐漸從傳統的sequence embedding過渡到graph embedding的過程,因此該論文列表在應用方面會對推薦系統
  • 紅星銳評丨南大教授百餘篇論文被撤,作者有無被遺忘權?
    ▲南大回應。這在中國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現象,似乎開啟了論文和作者都有被遺忘權(任何公民可以在其個人數據不再需要時提出刪除要求)的時代。但是,這種被遺忘權又有些不明不白。從文章撤銷的理由、程序和做法來看,這些消失的論文都讓人們有些吃驚。撤掉論文是這位教授自己向發表文章的期刊提出的,理由是,以前「發表論文時研究水平很低,文章很粗淺,現在自己只發英文論文了」。
  • [大咖問答] 24期:大神與你在線對話Arduino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本期邀請到了「李明亮博士」,Arduino技術專家,做客論壇第24期大咖問答(1月20日-2月7日);為大家解答關於Arduino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等一系列相關問題。李明亮,男,1976年5月出生,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2011年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嵌入式產業協會專家組成員,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河北省發改委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家,河北省高等學校電氣信息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河北省科技專家庫成員,河北省智慧財產權研究會專家委員,石家莊市工業企業科技特派員。
  • 大咖說 x 山下智博&宮崎壯玄 | 日本UP主為何在中國圈粉百萬?
    ▲《觸電大咖說》第十九期-山下智博、宮崎壯玄篇在B站
  • 2019年 10 大精彩論文,哪篇論文打動了你?
    根據 ACL 2019 論文獎評選委員會的意見,這種方法適用於當前的純學習訓練範式,也能為規劃採樣帶來改進;而且,這不僅可能影響本來針對的機器翻譯任務的未來研究和應用,也能用來普遍地改進其它的序列到序列轉換模型。這篇論文也被選為 ACL 2019 最佳論文。
  • 【考前十大禁語】這些話,家長考前千萬不要說.
    點評:孩子都想考出好成績,可高考是一種能力考試,這類激勵語可能會給孩子增加壓力,結果適得其反。  禁語二:成敗在此一舉!  點評:這句話可能會使考生覺得戴上了一個無形的「緊箍咒」,造成心理上的巨大壓力,產生緊張、憂慮、厭煩、恐懼、焦躁等情緒。  禁語三:同樣是人,我就不相信你比人家差。
  • 疫情爆發後,至少已有77篇新冠病毒英文論文發表!
    近日,Nature團隊使用「coronavirus」、「 ncov」等關鍵詞檢索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的研究,截止當地時間2月4日,至少已有77篇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的英文研究文章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