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芙學姐解讀:
乍一看題目,哇,「媒體可供性視角」,好高大上啊!但其實,理解起來很簡單。「可供性」最初是生態心理學的一個概念,指的是生物行為的可能性。那麼把這一概念用於新聞傳播領域,就演化為了「媒體可供性 」這一概念。
潘忠黨 2017 年提出了媒介可供性,並將其分為信息生產的可供性( production affordances) ,社交可供性( social affordances) 和移動可供性( mobile affordances) 三個部分,這為媒介可供性研究搭建了基本框架。
媒體可供性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理論,在我國全媒體傳播格局下有廣泛的應用背景。「四全媒體」是今年1月,習大大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特別強調的概念。在上一屆複試時,很多學校就考到了「四全媒體」,所以今年你們初試考到這一概念的可能性很大。很多人在談到「四全媒體」時,只知道「哪四全」,而不知道相關案例,更不知道怎樣和其他理論結合起來論述。但只有你知道「四全媒體」還可以和「媒體可供性理論」放在一起談,你不進複試,誰進?!
▼
圖/媒介可供性理論框架
「四全媒體」( 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 的表述是對媒介融合縱深的發展大勢的總結,為探索全媒體產業生 態指明了方向,而在新聞產業實踐中,對「四全媒體」的打造過程正是一個媒體可供性不斷提升的過程,基於媒體可供性框架解讀我國「四全媒體」 建設實踐與未來發展的可能進路,也將有助於把握媒介融合規律,發現媒介價值增長的新節點。
圖/「四全媒體」媒介可供性的構成
全程媒體是指在新聞報導中,媒體可以同步跟進、記錄、播報新聞生產的全過程,實現「直播態」的信息採集、編審和發布。隨著攜帶方便又兼具多媒體特性的行動裝置的進一步普及,以及基於雲技術、移動終端的支持平臺的完善,媒體設備可攜帶、可獲取、可兼容的可供性進步迅猛,全面基於採編場景的「行進式報導」和「現場新聞」成為可能。
2017 年,新華社推出服務於全國媒體的「現場雲」平臺,現場雲提供了基於移動埠的實時採編發功能,將新聞生產的整個流程搬於線上,入駐的媒體機構只需要使用 APP 就可在線即採即編,編輯部即收即審,大大提升了信息生產可編輯、可審閱的可供性,最大限度做到了新聞與現場同步。
全息媒體是指在媒介技術尺度上打破物理世界與數位化領域之間的隔閡,在媒介產品的呈現形式上,做到立體式、環繞式、還原式的傳播。全息媒體就是通過豐富媒介技術手段,提升媒體可定位、可協調、可關聯、可兼容的可供性,儘可能地為受眾還原物理社會真實形態的一種探索。在 2019 年兩會報導期間,部分會場地區已經實現了 5G 信號覆蓋,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代表的媒體嘗試以「5G + 4K + VR」的模式組織報導, 全景實時高清還原兩會現場。這一模式也為新聞產業模式升級帶來了更多可能性。全員媒體是指信息生產的參與者不再局限於新聞專業生產人員,信息生產進入社會化時代。全員媒體的要義不僅在於全民參與生產,更在於通過智能算法,不斷提升可連接、可關聯的可供性,從而構建線上全民關係網絡。今日頭條推出的抖音 APP,表面上主打功能是 UGC 模式下的內容生產,但是其智能推薦、關注、 留言、互動等功能,為這款產品打上了社交的標籤,也更大程度地調動了用戶積極性,促成了全員參與、全員建構的社會化內容生產。全效媒體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指在發展新興媒介技術、探尋全新媒體組織架構時,要合理組合利用現有資源,達到傳輸效率、傳播效果、傳媒效能三位一體的最優化。首先,傳輸效率優化要求鋪建更為流暢的渠道通路,對目標對象更為精準化地定位與區分,這是媒體可伸縮性的體現。其次,傳播效果優化需要把握受眾心理,提供入眼入心的好內容,這是對媒體可致意、可傳情的要求。最後,傳媒效能最優化則是指不能再單一地打造內容,而是要將內容搭載於功能上,提供綜合性信息服務,這是對媒體可協調、可連接的可供性性能的彰顯。今天的媒介融合應當怎麼做
——從網際網路時代的常識到新傳播格局的大勢
論文摘要:做好媒介融合在於要真正解決好「從0到1」的創新問題,而不是進行「從1到100」的大規模複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本文探討了媒介融合的「寬」與「窄」的問題,認為縣級融媒體成功之道的關鍵在於走「寬融合」 之路;進而分析了媒介融合中的「競」與「合」,指出融媒體建設中傳播通路「失靈」問題的解決應該建立在對於既 有網際網路傳播體系的「搭載」上,以「我」為主的狹隘思路必須打破;最後,媒介融合應確立正確而有效的邏輯起點, 即必須從當下的渠道融合轉型到市場融合、需求融合上,以統合媒介融合操作的具體路徑。泡芙學姐解讀:
這篇文章主要是從理念上對如何走媒介融合發展道路進行論述。2014年是媒介融合元年,到今年,媒介融合已經發展了5年。在這5年中,不少傳統媒體都處於焦慮的狀態,陷入了生存危機。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和經營模式,什麼樣的媒介融合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媒介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是很多傳統媒體面臨的重要問題。
喻國明老師在這篇文章中提到,「解決戰略問題比解決戰術問題重要,戰略問題解決『在哪兒做』『做什麼』的問題,而戰術問題解決『如何做』的問題。」那麼這篇文章其實就在告訴我們如何做,如何把媒介融合納入正確軌道。在考場上,如果碰到關於媒介融合策略性的題目,就可以用以上知識點答題啦。
▼
再造主流話語形態的關鍵:
用戶本位、構建魅力、營造流行
論文摘要:傳統意義上的「渠道中斷」和「渠道失靈」已經成為主流話語傳播中最大的「痛點」,面對技術深刻改變了的現實,主流話語的傳播面臨著巨大困境,而擯棄僵化、封閉的邏輯,以開放的方式藉助於今天豐富的網絡傳播渠道去實現主流話語的傳播才是正途。主流話語傳播致效必須建立在「用戶本位」的價值邏輯之上,並以「可感知」的形態和方式與用戶的需要及基於需求的選擇行為發生交集,通過構建魅力、營造流行,則可以成為吸聚海量用戶 的、以內容作為載體的大媒體平臺,這樣主流話語影響力的落地才真正有了實實在在的依託。關鍵詞:主流話語;傳播困境;用戶本位;融合;構建魅力;營造流行泡芙學姐解讀:
新技術深刻改變了傳媒發展業態,重塑了傳媒生態環境,主流媒體如何能夠吸引海量用戶,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這需要主流媒體樹立正確的用戶觀,即受眾意識,也就是這篇文章中提到的「用戶本位」思想。
主流媒體需要在傳播者訴求和用戶需要之間找到平衡點,媒體傳播的內容必須具有某種符合用戶需求的特質,才能被用戶找到並青睞。那麼這種符合用戶需求的特質是什麼呢?就是「魅力」和「流行」。有「魅力」的內容才能吸引最廣泛的用戶群體,才能成為「流行」。可以說,未來主流媒體的競爭力就在於是否能「建構魅力」「營造流行」。「用戶本位」「建構媒體」「營造流行」這三種說法都非常新穎,就用它來裝點你的論述題吧~
面對技術深刻改變了的現實,主流話語的傳播面臨著巨大困境。面臨的主要的困境,就是渠道的豐富、多元及其海量化、碎片化:數以百萬計的 APP猶如媒介「黑洞」將人們的注意力吞噬進去;一個個無所不在的小程序隱蔽於空間場景的各個角落將人們即時性的需求一 一劫持;而建立在智能技術基礎上的算法型分發又以「私人訂製」的方式將人們的信息需求「溫柔」地框定在「信息繭房」的範圍內;至於社交媒介則像一張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大網將人們網羅於基於關係渠道的無所不及的信息海洋中。
「用戶本位」——這是「雙引擎」 動力機制的構建,以區別於傳統主流話語的「傳播者本位」的「單引擎」 驅動。魅力是建立在 客體屬性的相關、主體價值的共振、感受認知的同頻基礎上的一種「以人為本」的表達邏輯。這是話語形態的內在構造。而其外部形態就是要以「流行」為載體,以加載在新型網際網路渠道當中的推動力、滲透力、普及力。因此,打造主流媒體影響力的 關鍵就看它們能否有效推進其自身的信息形態的升級迭代,讓主流聲音成為一種社會的流行。換言之,主流媒體要重返傳播領域的主場,不能單純靠內容的精心打磨、信源的專業可信,還要用魅力的打造,適配流行的語境,產出流行的爆款產品。
VR:具有巨大發展價值空間的未來媒體論文摘要:研究表明,影響中國傳媒業發展變化的三個基本維度是:政府規制、市場發展、技術革新。換言之,無論是傳媒業所面臨的發展的機遇,還是其發展中面對的困擾或危機,都是源自於上述三個維度的變化和發展。其中,技術發展是我們這個時代具有原生性意義的變革因素。在網際網路時代,如何透過對於核心技術邏輯的把握實現業務發展的彎道超車,是當前傳媒的機遇和責任。本文以VR(虛擬實境) 技術對於傳媒業態的重構作為探討的重點,對未來媒體發展的潮流提出了理論性的分析與思考。關鍵詞:VR;中國傳媒業發展;技術邏輯;網際網路發展「下半場」泡芙學姐解讀:
VR技術這個知識點已經是老生常談了。我們在提到VR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各大媒體生產出的VR新聞產品,而不會去思考VR技術、VR新聞對於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究竟有多重要。
喻國明老師的文章恰好就給出了答案。因為VR是關鍵技術,是高維度的連接平臺,是5G時代的新型應用,能夠更好地實現萬物互聯,更有效地開展協同合作,所以我們發展VR技術,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搶佔技術突破先機。
所謂 VR(Virtual Reality),即虛擬實境,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它提供一種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維動態視景,使用戶沉浸其中,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從政府規制的維度上看,由於網絡已經並且將越來越成為社會 生活展開的基礎設施,政府管理的重點也日趨向著網上在轉移。VR 作為一種連接的技術形態,比包括微信在內的任何一種連接網絡具有更寬、更密、更深、更厚的社會性連接,它不但能夠很好地了解人與人、人與信息和知識、連接人與物等等,形成與環境和對象物連為一體的沉浸式傳播的巨大優 勢,實現場景分享、角色控制等種種新的人類實踐連接性和自由度 的擴張,而且還是一種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連接,使人的生命展開形式不僅限於現實維度,還可以在多條虛擬維度上展開,並且提供虛擬維度與現實維度的交互與疊加,成為人類生命的新的存在形式。
從市場發展的維度看,我們已經進入到網際網路發展的「下半場」, 而「下半場」的關鍵性技術邏輯是數據化和智能化,VR 則是承載數據化與智能化的最好的網際網路平臺。如何造成網 絡價值的日益豐厚?這就需要實現網絡的「協同效應」,而協同效應的本質是一種全社會範圍內的多角色、多層次、數據導引、智能匹配的社會化協同方式所創造價值的全新範式。所有這一切的實現都有賴於對於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和人 工智能的充分開發和利用,而 VR 技術所構造起來的新型連接平臺 (即未來媒介)無疑是比現在任何一種連接平臺更具技術升維、平臺升維的新型技術平臺。因此,我們說過,VR是一種具有巨大發展空間和價值的未來媒體。
從技術革新的維度看,5G 技術的普及將成為 VR 技術廣泛應用的 「催生婆」。眾所周知,人工智慧是一種正在迅速崛起的一項技術,大數據是制約其發展的要素之一,但這只是人工智慧的技術要素,而它的落地應用的最好的媒介形式就是VR。5G 技術表面上看是一種更快的通信速度,但實質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改變遠遠超出了人們直觀感受的範圍。5G帶來的更高的傳輸速度,不但能夠使我們未來的硬碟趨于越來越無用, 並且所有用戶端的應用軟體都在雲端存儲,在眾多的新型應用技術裡,受益最大的實際上就是需要更高速度、更多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支持的VR。
以上就是本期內容,你希望下期梳理哪個學者論文呢?留言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