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真相俠】自無反相機推出市場後,雖然無反相機日漸火爆,但是單眼相機的地位仍然很難撼動,很多用戶仍然是以單眼相機作為首選項,理由是單眼相機要比無反相機拍出來的效果更好。好與不好是個很主觀的判斷。今天真相俠將畫質單獨抽出,通過實際對比來分析單眼相機與無反相機畫質之間的差異究竟如何。
相機的單反結構在膠片時代就已經很成熟,來到了數碼時代,這種結構自然也在性能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並且數碼單眼相機一直以來使用的都是大尺寸的傳感器,因此畫質方面比起其他類型的相機要好很多。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熱衷於購買單眼相機的理由。
不過說到拍照的畫質,各種渠道的報導都說清楚了傳感器的尺寸最終決定了成像的畫質,無反相機在尺寸上與單眼相機相同,從理論上來說,兩者雖然結構上不同,但是成像畫質並不會有多少區別。單眼相機之所以在消費者心目中地位更高一些,一方面是因為大家對單反的認知度較高,另一方面也對新生事物的不信賴。
真相俠這次講通過幾組無反和單眼相機的實際拍攝對比,來分析究竟單眼相機的畫質是否真的比無反相機更好。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傳感器尺寸與畫質的秘密吧。
傳感器尺寸與畫質
傳感器是相機最重要的原件,它和處理器共同決定了相機的成像畫質表現,因此,傳感器的優劣是畫質好壞的主要決定因素。而傳感器規格對畫質的影響,又由傳感器的尺寸與傳感器的感光性能兩方面決定。
目前的數位相機,大多數使用的是CMOS傳感器,而過去的主流傳感器規格是CCD,兩者是材料商的不同,於成像畫質來看,CCD在成像通透性、明銳度都更好一些,色彩還原、曝光也更為準確一些,但是CCD的製造工藝複雜,生產成本高,加上功耗較大,反應速度不及CMOS的緣故,在相機性能不斷提升的需求下漸漸被淘汰。今天的CMOS傳感器相比CCD傳感器在成像方面已經有過之而無不及,相反低成本以及高速的特性更讓廠商青睞。
傳感器技術的發展,主要為了提升感光元件的感光性能,使得單位尺寸的傳感器能夠有更好的感光性能,以此來實現高像素高畫質的目標。之所以要以單位尺寸為標準,是因為傳感器的尺寸、像素和感光能力共同決定了成像畫質,單位尺寸的傳感器感光能力提升,意味著單位尺寸可以實現更高的像素輸出而不會降低畫質。
提升畫質,相比較使用更先進的傳感器技術,使用更大尺寸的傳感器在效果上比較明顯。單位像素的感光面積與單位像素的感光能力共同決定了相機的成像畫質。在傳感器尺寸不變的前提下,像素值可以看作是分母,由像素值的大小來確定傳感器被切為多少份,每一份就是單位像素的感光面積。畫質好不好,關鍵就看單位像素的感光能力,因此可以粗暴地認為畫質與傳感器尺寸、傳感器感光能力成正比,與像素值成反比。
但是對像素的追求是無窮盡的,大家對畫質的追求有多高,也是需要以像素為基礎的,更高的像素意味著更豐富的細節,而更高的畫質只是將表現細節這件事上做得更好了而已。所以無論是單反或是無反或是卡片相機,但凡講到畫質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在講傳感器的優劣。而傳感器優劣如何比?在感光能力很難有突破性地發展的今天,簡單來說就是誰的像素高、誰的尺寸大,誰就是更好的傳感器,誰就能有更好的畫質表現。
各類數位相機傳感器尺寸對比
當然對比畫質憑藉肉眼就可以了,只是如果理論起來的話,由傳感器三方面因素共同決定的畫質,需要固定其中兩項來對比剩下的一項。為此,今天我們的對比,使用的就是相同傳感器尺寸,像素也儘量相同,以保證單反與無反兩類相機產品在傳感器方面更為接近。
對比器材介紹
因為本次針對畫質作比較,所以無論是單眼相機還是無反相機,我們均選擇傳感器尺寸與像素較為接近的產品。單反方面,我們使用佳能的700D與6D,無反方面我們使用索尼的NEX-5T與索尼A7II。
佳能700D與索尼NEX-5T推出的時間相仿,所使用的技術也較為接近,定位同為入門級產品,加上同為APS-C畫幅傳感器,並且像素值也比較接近,因此我們將這兩款產品放在一起比較。
佳能6D與索尼A7II同為全畫幅的產品,不同的只是有無反光板的結構,像素方面,兩者均為2000萬級別的相機,索尼A7II像素還要稍高少許。雖然索尼A7II新推出,屬於無反相機中的高端型號,但是價格與入門全畫幅單眼相機佳能6D的售價也比較接近,算是處於同一檔次的兩款產品。
單眼相機與無反相機同樣是可換鏡頭相機,因為無反沒有反光鏡結構的緣故,鏡頭離傳感器很近,但因為所使用的傳感器尺寸與單眼相機相同,所以畫質表現上,無反相機與單眼相機理論上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只是很多人有這樣的疑惑,真相俠通過實際對比來驗證這一點。
對比方法
畫質對比只要對比不同相機拍攝的照片即可,但是成像畫質也有很多可以對比的地方,諸如高感和低感光的畫質,色彩表現,寬容度等等,每一款相機都會在不同的方面有所長和有所短。我們分感光度畫質對比,色彩對比、實拍樣張對比來進行分項對比。
感光度對比,我們通過使用不同的感光度來進行拍攝,以100%圖像下的畫質對比來判斷單反與無反相機的成像噪點多少。色彩方面,因為不同廠商的算法不同,所得到的照片顏色也會有較大的差異,這裡主要對比的是不同環境下的白平衡還原能力,以及對比濃鬱色彩的表現。並且對比亮部與暗部的差異來比較寬容度的高低。
不同感光度畫質對比
感光度測試,我們將對比的四款產品分為兩組,以傳感器尺寸為劃分標準,APS-C畫幅的佳能700D與索尼NEX-5T為一組,全畫幅的佳能6D與索尼A7II為一組,通過拍攝相同色板,來對比單反與無反相機之間不同感光度下的噪點控制差異。
對比機型噪點測試ISO佳能700D索尼NEX-5T100從以上兩組不同傳感器規格的單反和無反相機對比來看,在畫幅相同的情況下,單反與無反相機的畫面噪點情況也不相上下,佳能700D與索尼NEX-5T對比之下NEX-5T的成像表現要好很多,尤其在高感光下,畫面細節保留要比700D好很多。而在低感光下,兩者的成像差異並不大。
參評機型噪點測試ISO佳能6D索尼A7II50佳能6D和索尼A7II均為全畫幅相機,且最低感光度都可以從ISO50開始,佳能6D相比較索尼A7II,高感光多了ISO51200與102400兩檔,從畫面表現來看,佳能6D的噪點控制在全ISO範圍內都要比索尼A7II更好,但是高感光下的細節表現顯然A7II更豐富一些。和APS-C畫幅的兩款產品相比較,全畫幅的這兩款產品在高感控噪方面要好一些,但優勢也並不會很明顯,但是色彩方面,全畫幅能夠保證高感光下的色彩表現與低感光時一樣,而APS-C畫幅的兩款產品在使用高感光時色彩會偏色,且對比度也下降少許,整體顯灰。
不同感光度下的噪點表現,就很考驗傳感器的參數了,如先前介紹,全畫幅的傳感器與APS-C畫幅的傳感器在尺寸上相差較多,在像素相同的情況下,全畫幅單個像素的感光面積要大得多,因此在更高感光度下的成像畫質,全畫幅也更能輕鬆駕馭。
色彩對比
色彩方面,佳能與索尼的色調有較大的差異,本次比較我們分別作了兩組對比,第一組是室外風景拍攝,相機設置色彩風格為標準和風景兩種,對比不同色彩風格之間的差異。第二組拍攝室內燈光照片,使用標準色彩風格,ISO設置為100與6400兩種,對比相機在不同色溫環境下的自動白平衡還原能力,以及高感光下的色彩變化。
對比機型色彩表現對比色彩方面,在標準模式下,四款產品的顏色都比較淡,開啟風光模式後,色彩飽和度會調高,但整體而言仍然不會非常豔麗,屬於色彩還原真實的水平。就小圖而言,不但單反和無反相機分不出上下,甚至APS-C畫幅和全畫幅也沒有區別。但可以發現APS-C畫幅的兩款產品色彩飽和度均小於全畫幅的兩款產品,除了傳感器的差別外,APS-C畫幅的套機鏡頭也顯然沒有全畫幅的蔡司鏡頭或是L級紅圈鏡頭髮色漂亮。
對比機型色彩表現對比在室內白熾燈光下拍攝,四款產品都能真實記錄當時的環境,但對物體本身色彩的還原較弱,都是表現偏暖,使用高感光拍攝,全畫幅的佳能6D與索尼A7II對比度保持得較好,而佳能700D與索尼NEX-5T則有對比度下降的情況,色彩也有叫明顯地變灰,有雜色影響。
寬容度對比
照片的色彩以及寬容度,除了傳感器本身的感光性能外,還取決於每臺相機的圖像處理器,不同的產品會有不同的表現,而寬容度方面,目前廠商都會推出一些增加寬容度的功能,以此來獲得更豐富的細節。下面的對比,我們會根據不同相機的不同擴展功能,分別拍攝同一場景,對比它們之間的差異。
佳能並沒有明確的寬容度擴展功能,因此我們開啟佳能的高光色調優先功能,這是用於保護亮部細節的功能,使用後ISO最低為200,所以本次測試均採用ISO400拍攝。索尼方面,DRO功能就是一個寬容度擴展功能,開啟後暗部和亮部細節會增多。
佳能700D標準模式拍攝
佳能700D開啟高光亮度優先功能
索尼NEX-5T標準模式拍攝
索尼NEX-5T開啟DRO功能
佳能6D標準模式拍攝
佳能6D開啟高光色調優先功能
索尼A7II標準模式拍攝
索尼A7II開啟DRO功能
索尼A7II開啟配置文件功能
以上的拍攝對比可以發現,在關閉寬容度增強功能時,四款相機在拍攝上圖中的高反差畫面,暗部和亮部的細節丟失都較為嚴重。佳能兩款單眼相機的高光色調優先功能,開啟後可以發現亮部的細節有所增加,但暗部並沒有提亮的變化。索尼的DRO功能大幅度擴展寬容度,暗部明顯提亮,但亮部仍然過曝,和關閉輔助功能相比並沒有多少變化。索尼A7II增加了配置文件的選項,這是一個用於視頻拍攝的高寬容模式,開啟後畫面飽和度和對比度會下降,畫面保留更多的暗部和亮部細節,尤其是畫面的亮部細節,比起
總結:
單反和無反相機在結構上有很大的差異,導致使用上也有明顯的區別,主要的區別在於無反相機為實時取景,即使是帶有取景器,也是使用電子取景器,並不支持光學取景器。因為沒有了反光板的結構,所以無反相機和單眼相機相比,對焦上一直是軟肋。即使是今天無反相機有了很大的進步,對焦速度上也許和單眼相機幾乎無差距,但是穩定性上仍欠缺。
無反相機是在單眼相機的基礎上取消了反光板結構,之所以取消反光板,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取消反光板結構後,體積可以大幅度縮減,但是仍支持可換鏡頭的優勢,將單反和無反相機放置在一起就可以明顯看到這一點,無反相機的小巧結構也讓造型有更多的變化。但是高端型號為了讓操控和握持變得更好,還是會刻意將機身做得更大一些,但即便如此,頂級產品的體積較單眼相機仍然要小很多。
單眼相機和無反相機,在性能上還是有不小差距的,但是從最終的出片來看,卻沒有太大的區別。在傳感器尺寸和像素接近的前提下,成像畫質表現也十分接近,唯一不同的是不同品牌的算法的差異,使得整體色調風格不同。為了更好的畫質而購買單反的說法顯然不符事實,今天甚至有全畫幅的便攜相機,畫質自然與全畫幅單眼相機接近。關於這一點,要是在過去,相信很多人是不理解的。
因為單反或是無反相機都是可換鏡頭相機,所以決定成像畫質的另一個重要角色就是鏡頭,目前無論單反或是無反相機,在主要規格的鏡頭上都有豐富的選擇,高素質的鏡頭自然有更好的成像效果,在選擇相機購買的時候也要注意這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