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於公眾號:摩登中產
ID:modernstory
前天,中國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從上午晚些時候開始,這件事就逐漸發酵到了國外,
9點多麻省理工報導了,10點多AP news報導了,12點多BBC報導了,下午1點多美聯社報導了,
不到一天,各路外媒全部刷屏了。
在這些外媒報導裡,
最有意思的要數《紐約時報》雜誌了。
他們就「基因編輯」問題,請到了作家、發明家、計算機科學家、谷歌首席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做專題採訪,詢問他的獨家看法。
本以為雷·庫茲韋爾會像其他人一樣,站在倫理道德的角度上去談,可誰知道,他卻語出驚人,震驚了世界!
雷·庫茲韋爾表示,基因編輯只是很初級的技術,
在不遠的將來,技術將讓我們變得更聰明、更健康,人類將在2029年開始實現永生,遠距離的性愛將發生。
技術幫助人類變得更聰明
庫茲韋爾說,我們的大腦容量有限,至少比計算電子慢100萬倍。大腦控制思維的部分被稱為大腦皮層。到2030年左右,我們將可利用納米機器人通過毛細血管以無害的方式進入大腦,並將我們的大腦皮層與雲端聯繫起來。
屆時,我們將創造出比今天所熟悉的、更深刻的溝通方式,更深刻的音樂和更有趣的笑話。我們將變得更有趣、更性感,更善於表達愛意。
庫茲韋爾將這種變化與人類進化過程相提並論,就像我們的祖先200萬年前開發使用額葉皮質一樣。他認為由此帶來的好處將非常大。
庫茲韋爾稱,我們正在開始重新改造過時的「生命軟體」,即人體內被稱為基因的23000個「小程序」。通過重新編程,我們將幫助人類遠離疾病和衰老。到2020年左右,我們將開始使用納米機器人接管免疫系統。到2030年,血液中的納米機器人將可以摧毀病原體,清除雜物、血栓以及腫瘤,糾正DNA錯誤,甚至逆轉衰老過程。
庫茲韋爾堅信「奇點」(The Singularity)絕對存在,屆時在技術的幫助下,人類將實現永生。庫茲韋爾認為,人類將在2045年實現永生。因為據他推測,那一年非生物智能的創造力將達到巔峰,超過今天所有人類智能總和的10億倍。但是在2045年到來之前,庫茲韋爾認為我們就可以開始「不死之旅」。
庫茲韋爾說:「我認為在2029年左右,我們將會達到一個臨界點。屆時醫療技術將使人均壽命每過一年就能延長一歲。那時壽命將不再根據你的出生日期計算,我們延長的壽命甚至將會超過已經度過的時間。」
庫茲韋爾稱,將來人們不僅可在不同的地方進行遠程性愛,你甚至可以改變自己和伴侶的身份。在虛擬實境空間中,你不必繼續使用與現實世界同樣的軀體。比如,夫妻可以互換身體,從對方的角度體驗性愛。
你還可以向伴侶展示更理想化的自己,他/她也可能改編成你希望的樣子。如果你厭倦了伴侶,可以將其變成其他人,當然也可以改變自己。
庫茲韋爾指出,有兩大進步可支持他的未來論點。第一是技術進步速度,他目前使用的安卓手機體型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強大,比他20世紀60年代在麻省理工學院使用的1100萬美元電腦便宜得多。而且隨著時間推移,技術進步將令手機越來越小、越來越強大、越來越便宜。
第二,美國康乃狄克州喬斯林糖尿病中心正使用生物技術關閉動物體內的脂肪胰島素受體基因,這讓動物吃更多食物而不會患上糖尿病或體重增加。生物技術應用在人體上後,我們可以拋棄上千年不再使用的陳舊基因,大幅延長壽命。
現在還無法證明庫茲韋爾的預測是否能夠實現,但他絕不想在「奇點」到來之前死亡。為此庫茲韋爾遵從嚴格的飲食習慣,希望能夠活到2045年,以便從此長生不老。
他曾發明了盲人閱讀機、音樂合成器和語音識別系統,被稱為「愛迪生的正統接班人」。
他曾獲9項名譽博士學位,2次總統榮譽獎,還曾被麻省理工提名為「當年傑出發明家」,現任美國奇點大學校長。
他如同「先知」一般的預言能力,足以讓世人記住他的名字。在過去的30年裡,雷·庫茲韋爾對未來預測的準確率超過了86%。
1990年,他曾預言「1998年,計算機將打敗象棋冠軍」,結果1997年,IBM的深藍打敗了加裡·卡斯帕羅夫。
1999年,他預測十年後,人們將能通過語言對計算機下指令。
2005年,他預言到2010年代,虛擬解決方案將能夠提供實時的語言翻譯,外語能被實時翻譯成你的母語,並用字幕的形式呈現在你的眼鏡上。如今,他的言論被一項項證實。
比爾蓋茨也曾這樣評價:「雷是我知道在預測人工智慧上最厲害的人。」
庫茲韋爾最著名的個人成就之一被叫做「庫茲韋爾定律」(又稱加速循環定律)。大意是,技術的力量正以指數級的速度迅速向外擴充。人類正處於加速變化的浪尖上,這超過了我們歷史的任何時刻。他說,更多的、更加超乎我們想像的極端事物將會出現。
Q: 你說在不太遠的將來,納米機器人會住在我們的血管裡,我們的大腦會向雲端上傳數據,而人類將實現永生。這聽起來很嚇人。
A:每當談起科技的未來,特別是談起人工智慧時,人們往往會想起好萊塢常見的反烏託邦電影模式:人類與機器作戰。而我的看法是,人類將運用這些工具,就像我們運用所有其他工具一樣,來拓展我們的邊界。所以關於未來科技,我們將拓展我們擁有的最重要的屬性,即人類的智慧。
信息技術的能力每年都在成倍遞增。與此同時,同等功能產品的價格每年都在減半。這些都是我所說的「加速回報法則」的表現。正因如此,我們才可以花一半的錢,買到比兩年前好一倍的iPhone或安卓手機。1965年,我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書時,曾使用一臺1100萬美元的IBM7094型計算機,而如今,我的智慧型手機已經比那臺計算機強大數千倍,便宜數十萬倍。
這還不是這部手機最有趣的地方。如果我想要一萬倍的計算和通訊能力,也就是說,如果我需要接入一萬臺計算機的話,我可以在雲端輕鬆實現這一點——它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我們甚至不知不覺。當你安靜地坐在公園的某個角落,執行一項複雜的語言翻譯、一項複雜的搜索,或許多其他類型的任務時,你便會接入成千上萬臺的電腦。而在未來的幾十年裡,我們將會與這些工具整合起來,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
Q: 人類正進化成iPhone嗎?
我們正在與這些非生物科技融合起來。我們已經走上了這條道路。我的意思是,我把這臺微小的安卓手機戴在皮帶上,雖然它還不在我的物理身體內,但這種內外之別不過只是人為的區分罷了。它已經成為我之為我的一部分——不僅是這臺手機本身,也包括它與雲端的連接,以及我能在雲端接入的一切資源。
Q: 難道自然給予我們的還不夠嗎?
人腦的能力有限,至少比電子計算設備慢一百萬倍。在我們的大腦中,用於思維的部分被稱為新皮質。它是大腦周圍一層很薄的結構,大約在兩億年前與哺乳動物(當時均為齧齒動物)一同出現。一個重大的創新在兩百萬年前來到,當時,類人猿進化而成,並擁有了很大的前額。你去觀察其他的靈長類動物,它們的額頭都是傾斜的。
它們沒有額葉皮質。這個額外的新皮質被我們用來增加更高層次的抽象,也正是這個層次使我們具備了發明的能力,我們首先發明了語言,同時也發明了幽默、音樂之類的東西。沒有其他動物能打出節拍。也沒有其他動物能講笑話。
Q: 所以將大腦接入機器,就會使我們的聰明程度呈指數式提升,並讓我們變得更有魅力嗎?
正是如此。到了本世紀30年代,納米機器人將可以透過毛細血管,無創傷地進入我們的大腦,與我們的新皮質連接起來,同時,基本上將它與雲端上的以同樣方式運行的人造新皮質連接起來。
如此一來,我們就擁有了一層額外的新皮質,就像我們在200萬年前進化出了額外新皮質一樣,而我們也會像利用額葉皮質一樣,加入更多的抽象層次。我們將打造出更深刻的通訊形式,我們將創作出更深刻的音樂和更好笑的笑話。我們將變得更風趣、更性感。我們也將能夠更自如地表達愛慕之情。
Q: 這些技術如何讓我們活得更久呢?
我們先來說遺傳學,即現在所稱的生物科技。它已經開始為臨床醫學帶來一場革命,而在未來的一二十年內,它將讓醫學徹底改頭換面。我們正開始對落伍的生命軟體進行重新編程,這些軟體即是我們體內的2.3萬個稱為基因的小程序。我們正在通過對基因的重新調校,讓它們遠離疾病、遠離衰老。
有人因為缺少一個基因而患上了一種名為肺動脈高壓的絕症,我們參與的一家公司可以為此類病人添加那個缺少的基因,此項治療方案已經在人體實驗中取得了成功。我們可以刪除基因。我們可以更改幹細胞,以達到預期效果,比如當一些心臟病患者的心臟受損(半數心臟病發作的患者均是如此)後,重新為他們的心臟賦予活力。
我的意思就是,如今,醫療已成為一項信息科技,它和其他科技領域一樣,都遵循著同樣的加速和進步法則。很快,我們將能重塑體內一切組織和器官的活性,並能夠開發出藥物,直接鎖定一種疾病背後的代謝流程,而不必再採取試探性的治療手法。而納米科技是一個真正在超越生物學的領域。
Q: 這麼說,只要我們再堅持11年,基本上就能永生了?
我相信,到2029年,我們將抵達一個臨界點,醫學科技將讓我們的預期壽命每年都增加一年。這裡的預期壽命不是指出生以來的壽命,而是指餘下的壽命。
Q: 這樣一來,我們豈不是要重看很多遍《老友記》。人們不會感到厭煩嗎?
倦怠感絕對是挑戰之一。如果我們在千百年裡都做著同樣的事情,生活必將變得乏味至極。但這樣的事應該不會發生,除非我們大大拓展了生命的長度,卻未能拓展生命的寬度。所以我們要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就像我們已經在做的那樣,而隨著我們直接與這項科技融合起來,將我們的思維拓展至雲端,我們將會在思維中加入更多的抽象層次。
到本世紀30年代,你我可能天各一方,卻能像現在這樣面對面坐著——甚至有技術能讓我們觸摸到彼此。今天,這項技術還不夠逼真,但到2020年代中期,等我們擁有了可直接將圖像傳至視網膜上的視網膜設備,和類似的耳膜設備,以及能激發觸覺的其他傳感器後,你我便可置身不同場所,但完全就像面對面坐在泰姬陵內的一張桌子前,或並肩行走在一片虛擬的地中海海灘之上,並且能感受到溼潤的暖風吹過我們的臉龐。
Q: 在你心中,未來的性愛將是什麼樣的?
人們不僅能發生遠距離的性愛,而且能夠改變自己和自己的伴侶。在虛擬實境中,你無需置身於真實的軀殼之中。比如,一對伴侶可以互換身體,從對方的視角來體驗這份戀情。你也可以將更理想的自身版本傳輸給你的愛人,或者她也可以根據她的期望來更改你的樣貌。
我們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將性愛的生物學功能,與其交流的、情慾的和娛樂的功能區分了開來。你完全可以發生關係而不生孩子,你甚至也可以生孩子而不發生關係。而在虛擬實境中,我們將擁有更多的探索空間。
11年後,無人倖免
人類唯一戰勝阿爾法狗那個寒夜,疲憊的李世石早早睡下。世界在慌亂中恢復矜持,以為不過是一場虛驚。
然而在長夜中,阿爾法狗又和自己下了一百萬盤棋。是的,一百萬盤。
第二天太陽升起,阿爾法狗已變成完全不同的存在,可李世石依舊是李世石。
從此之後,人類再無機會。
人工智慧,不再是科幻小說,不再是閱讀理解,不再是新聞標題,不再是乙太網中躍動的字節和CPU中孱弱的靈魂,而是實實在在的宿命。
我們已身處大時代的革命之中,科學家將現今階段,定義為弱人工智慧時代。
即便是簡單的人工智慧,其實已打敗多數人類。
美國亞馬遜超級倉庫內,無數機器人正在貨架間瘋狂奔跑;歐洲快餐店內,機器人端著漢堡和薯條7x24小時來去自如;而在南非礦井下,電腦正操作精密儀器,向幽暗處進發。
在珠三角,富士康廠區外,那些多愁善感的年輕人,來不及抒發鄉愁,就得爭搶為數不多的機會。
工廠流水線兩側,100萬臺精密機器人正逐步填滿他們站過的位置。
這只是革命的開始,隨著智能飛速進化,AI已殺入世界每一個角落。
全球數百位頂尖科學家,耗費漫長時間,搭建了一個複雜數學模型,通過類似摩爾定律的多重推演,得到一個最終結論。
人工智慧或將在2029年,達到普通人智能水平,並引發智力爆炸。這一時刻,距今還有11年。
11年這個時間,並不是憑空杜撰,更非杞人憂天,數字背後是複雜的社科曲線和人為變量。
而且,這只是科學家保守估計。一個砸準的蘋果或者一個任性的天才,都可能將節點大為提前。
比11年更可怕的是,到達節點後,人工智慧或將實現瞬間飛躍。
人工智慧專家普遍認同,人工智慧不可能鎖死在人類智力水平上。它將超越人類,變成我們無法理解的智慧物種。
科學家描述中,一個人工智慧系統花了幾十年時間到達了幼兒智力水平;在到達這個節點一小時後,電腦立刻推導出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而在這之後一個半小時,這個強人工智慧變成了超人工智慧,智能瞬間達到了普通人類的17萬倍。
這就是改變人類種族的「奇點」。
我們,極有可能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最後一批人類。
一個超人工智慧,一旦被創造出來,將是地球有史以來最強物種。所有生物,包括人類,都只能屈居其下。
以谷歌技術總監雷·庫茲韋爾為代表的一群極客,正歡欣鼓舞地期盼這天到來。
他們堅信,一個比我們聰明十幾萬倍的大腦,將解決所有問題,疾病、戰亂、貧困,各種糾纏人類的苦難,都不再是問題。
為等待這一天到來,庫茲韋爾每天吃下100個藥片,希望自己能夠活得足夠長久。他還預訂了冷凍遺體服務,如果提早離世,那麼還有機會在人工智慧到來後,將大腦解凍。
他眼中的未來,恍如伊甸。屆時,人類身體內,奔跑著無數納米機器人,幫我們修補心臟或消滅腫瘤。超智能計算機日夜計算,幫我們逆轉衰老。
甚至,我們可上傳記憶,與AI神魂合一。
然而,另一派人卻憂心忡忡。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將人工智慧比做核能。原子彈問世容易,但控制核武器時至今日仍困難重重。
比爾·蓋茨也站在馬斯克這一邊,「很難想像為什麼有人覺得人工智慧不足為慮。」
在他們眼中,超人工智慧是盤踞未來的可怕生物。它們的思維方式和人類南轅北轍,且不眠不休,飛速進化。
對超人工智慧感到悲觀的馬斯克,正緊鑼密鼓地籌備「火星殖民」項目。
他計劃從2024年開始,逐步把100萬人送上火星,並在火星建立起一個完整可持續的文明。
這位悲觀的天才企業家,其實用心良苦。一方面他寄望於用「火星計劃」,轉移科學界焦點視線,拖慢人工智慧到來的腳步。另一方面,他希望,在火星給人類留一個備份。
11年後,我們考慮的可能不再是逃離憂傷的北上廣,而是逃離這個星球。
大眾對人工智慧的最大誤解,是認為人工智慧和曾經的石頭、斧子、打字機、手機一樣,不過是人類肢體的延伸。
但這一輪人工智慧大潮,和以往幾次技術革命都不同,人工智慧將成為人類的替代。就連我們認為安全無憂的高級腦力工作,都岌岌可危。
美國已經有十家律所聘用了Ross,一個背後由IBM人工智慧系統支持的虛擬助理。
Ross可以同時查閱數萬份歷史判決,並勾畫重點。它能夠聽懂普通人所說的英文,並給出邏輯清晰的答案。以前需要500名初級律師完成的工作,它數分鐘內就能夠解決。
此外,交易算法已成為華爾街標配。在投資基金辦公室裡,以往急促的腳步聲和電話鈴聲,已被伺服器輕微的嗡鳴聲取代。
寥寥數個分析師,偶爾抬頭看看程序運行狀況,在0.01秒內,人工智慧就會根據市場走勢和媒體信息作出判斷,買賣數億的股票。
斯坦福教授卡普蘭做了一項統計,美國註冊在案的720個職業中,將有47%被人工智慧取代。在中國,這個比例可能超過70%。
過去用幾代人命運承擔的大變革,我們要在20年內獨自面對。失業大潮即將開始,並沒給我們留太多適應的時間。
學者分析,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只有三類人,能勉強對抗AI的衝擊,即資本家、明星和技術工人。
換而言之,面對步步逼近的人工智慧,你要麼積累財富,成為資本大鱷。要麼積累名氣,成為獨特個體。要麼積累知識,成為更高深技術的掌握者。
然而,財富堤壩、個性堤壩、技術堤壩,能在人工智慧狂潮下堅持多久,無人可知。
這真是個荒謬又戲劇的時代,我們在狹小的星球上爭吵不堪,黑天鵝振翅而起,地球村分崩離析,當我們以為泡沫劇將一直循環重播時,大結局卻平靜到來。
23年,我們擦亮燈壺,砸掉鎖扣,放出的是阿拉丁,還是潘多拉,天知道。
-End-
西方教育騙局,終於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殘酷差別! 2018-01-14 找投資,上 嶺南會 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過一個寬鬆的過程,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 1 「中國學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學李女士總是發出這樣的感慨。 李女士是我中學同學,在一線城市打拼,過了30歲才結婚,35歲時收入地位穩定了,要了孩子。 和中國大多數家長一樣,她很心疼孩子,每當看到孩子寫作業到很晚,總在同學QQ群鄙視中國教育「毫無人性」,把分數看得很重;羨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興趣培養,課業負擔少,輕鬆快樂。 於是,為了孩子將來,孩子上四年級時,她真的移民到英國了。 初到英國,李女士總愛曬孩子上學的情況,甚至包括下面這張課表: 課程科目多種多樣,除了英語、數學、科學等「主課」外,還有戲劇、音樂、交際技巧課程,此外還有閱讀、故事時間等活動。 上午9點上課,下午4點半就放學。如果家長沒時間接孩子,可以留在學校參加各種興趣班,體育、手工、園藝、跳舞,烹飪、魔術等等。當然要收費,10鎊(100人民幣)左右。回家以後,作業負擔很小,幾乎全是閱讀。 更讓李女士高興的是,學校對學生管理寬鬆,以鼓勵為主,所以,孩子輕鬆了,笑容也多了。 看著她和孩子照片幸福的表情,我們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掙錢少,沒有能力移民。 但是,李女士後來漸漸不再曬「幸福」了. 2 有次她回國探親,我們坐在一起吃飯,問起她孩子在英國情況。 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說出她的苦衷。 剛到英國時,她覺得孩子沒有學習負擔了,輕鬆快樂,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覺得不對頭了。 首先,孩子的數學計算能力下降,這點她倒能幫孩子補一下。可是孩子的學習越來越憑興趣出發了,習慣了鼓勵表揚,對自己學習上的弱點、缺點也不太重視了,也不如在國內勤奮了。 我說,這樣不是很好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這不正是我們教育欠缺的地方嘛。 李女士無奈地說,可是將來孩子要上私立中學的,私立中學考試題的難度和學習強度可不比國內差。這樣輕鬆下去,最終,孩子會難以通過國外名牌大學選拔。 李女士感慨說,我畢竟是幹金融財會的,數學計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學不訓練思維和計算速度,我現在還能把工作拿下來麼?可是英國的公立學校,在培養孩子數學方面太不重視了。這樣怎麼能成?我得把孩子轉到私立小學去,再不能這樣耽誤孩子了。 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國,真就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每年學費至少2萬英鎊(18萬人民幣),這還不算寄宿費。 李女士的寶貝兒子上了英國私立小學,她也再也聽不到老師的表揚了,而是直接說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國同樣的壓力。唯一慶幸的是,孩子的數學成績一直不錯,可是別的成績卻有點慘不忍睹了。 原來,英國的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截然不同,有些課程設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業量很大,要求嚴,很多家長也很在乎小孩成績。而且課外活動也不比公立學校少,要對學生進行各項個人能力訓練和培養,這也讓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時間更不夠用。 要強的李女士開始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而且全是科學、地理和法語的全面補習。開銷增加了一大筆。 現在,李女士兒子如願上了私立中學,學校規定GCSE考試中拿到6個A才能進入下階段學習,否則就要轉學。她再也不吐槽中國教育了,偶爾私下發出一聲感慨,中國目前的教育還是公平的。 我不厭其煩地介紹李女士的情況,聰明的讀者這時候也許已經發現了一個可怕的現象:英國教育實現了階級的固化以及分層。 3 英國中學教育系統有兩類學校,一類是政府撥款的公立學校,一類是私立學校。公立學校免學費;私立學校一年學費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難負擔得起。 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在教學質量上天壤之別,與公立學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學校管理嚴格、學業壓力巨大,在許多地方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殘酷。 當然最後學生的人生命運和前途也不一樣。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數。 伊頓公學 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而公立學校則是為了窮人和移民孩子準備的教育機構。在這裡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識,不要求學生有多麼嚴謹,而是提倡快樂學習。 公立學校的孩子的確能有一個開心、幸福的童年,教師只要把學生哄得快快樂樂、輕輕鬆鬆畢業,就算是完成任務。 但當學生走向社會的時候,不懂得高等數學,也不懂愛因斯坦,更不懂哲學,他們大多只能從事底層工作,端個盤子,幹點體力活。 所以,英國快樂教育的本質,其實就是處於領導階層的精英保持整個社會階層穩定的手段。 在英國,更少的學習時間、更寬鬆的學習環境,也意味著一個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課外輔導,更多金錢投入,西方教育實際上通過一個寬鬆的過程,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平民的孩子永遠是平民。 公立學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階層,只能靠天賦了,成為體育或者娛樂明星,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 英國前首相梅傑曾指出,很多孩子從一出生就被家庭環境決定了未來,教育機會的缺失讓他們幾乎無法做出改變。有影響力的機構中很難見到工薪階層背景人士,社會流動性幾乎停滯。 值得慶幸的是,今天我們中國還是以公立學校為主,即便是重點小學、中學更多的是看分數,也不存在高昂的學費。 4 現在有很多人指出我們當今的高考弊端眾多,但有一點不能否認:在分數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相對於中國而言,美國的大學入學則是以推薦為主。 在美國電影《蜘蛛俠3英雄歸來》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鋼鐵俠建議蜘蛛俠將來去上大學。 作為史塔克軍火公司的董事長,託尼的推薦當然讓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這樣的重點大學。但如果沒有這一層關係,作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還有這樣的機會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會上有實力的人士的推薦呢? 在美國,你想讀名校,要麼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麼就去上私立中學。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學,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而且這些精英的孩子,壓力也不比中國壓力小,該校流傳著一個數字——4。即「4小時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獲得滿分為4分的成績,每天只睡4個小時,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實質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國的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只要有個好分數,就可以上名校,改變命運。 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大眾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附:你知道嗎,賈伯斯是不許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 工人回菲律賓休假的這一個月,帶狗狗帶得我很幸苦。有時候我真心希望蘋果能出一款狗狗喜歡玩的iPad,那樣我就不用總是要陪他玩啦! 給孩子玩iPad或者打遊戲或者看電視,很多時候是解放父母的好辦法。 例如朋友聚餐的時候,給小朋友玩手機遊戲,他們就不插嘴啦;例如在家裡加班的時候,給小朋友玩iPad,他們就不打擾你工作啦;例如小朋友不肯吃飯,你答應他吃完飯就可以玩iPad,他就會快快吃啦.... 而且,現在的智能工具還可以給小朋友讀書,教小朋友學習...真棒,對不對? 可是,你知道嗎?賈伯斯是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們用iPad的。 賈伯斯生前有三個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紐約時報的記者Nick Bilto問他: 「你的孩子們一定很喜歡iPad吧?」 老喬回答: 「他們沒有用過。我們限制孩子們在家裡使用智能產品。」 聽起來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覺就像是毒販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樣.... 無獨有偶。在矽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層和工程師裡面,開始流行不讓自己的孩子接觸智能科技產品。 他們甚至把孩子們送到傳統的,完全沒有智能和科技產品的Waldorf學校,在這個學校的校園裡根本就找不到電腦! 有一次3D Robotics (一家機器人公司)的CEO,有5個孩子的父親Chris Anderson在接受時代周刊採訪時,解釋了為什麼在高科技領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讓自己的孩子接觸科技: 「我的孩子們抱怨我和我太太對於科技的擔憂過於法西斯。他們說他們的小夥伴沒有這樣的規定...那是因為我們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險。我親眼看到了科技對我的影響,我不希望這些發生在我的孩子們身上。」 非常有意思。幾年前我曾經在微博上寫過這樣的一句話: 「移動網際網路火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覺得移動幫我們省了很多時間。後來發現上當了,因為最終它浪費了我們更多時間。」 當今大多數人已經對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產品上癮很深。 很多兒童學家開始呼籲,如果我們在孩子們很小年齡的時候就讓他們接觸科技,也許會讓他們陷入不完整,沒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人生。 在戶外靠親身接觸學到的知識,畢竟是和從谷歌百度裡面學到的知識性質非常不同。 兩天前一篇文章再次震驚了我。這篇文章說的是商業怎樣才能吸引90後和00後。 其中兩條:「他們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滿足。」「他們會千方百計地避免和真人做交流。」 避免和人交流! 是的,如果想成功地得到年輕一代做為客戶,第一,就是要立刻滿足他們;第二,就是不能讓他們說話。 他們非常不喜歡說話。他們害怕和人用語言交流! 這已經是我們的生活狀態了。我們已經不再和人交流。 其實不光是90後00後,很多85後也已經失去了與人用語言交流的能力。 我創業後公司僱傭了幾個85後90後,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在網上找東西很快很給力,但是堅決不願意拿起電話和人交流。 他們與人交流的方式是微信或者電郵。與人用語言交流,他們不願意,也不會。 可是解決問題,很多時候必須是人和人之間的語言直接溝通是最有效的。失去了這個能力和意願,會失去多少效率啊! 這個現象讓我非常擔憂。未來的人類,如果生活在害怕和其他人類用語言交流的世界裡,而且生活在迫不及待的狀態中,會是怎樣的一個情形? 真的是戴上眼睛就離開了現實社會,可以在虛擬中滿足一切需求嗎? 也許賈伯斯對於他的孩子們的態度是正確的。 美國兒科學會和加拿大兒科組織表示,0-2歲的嬰兒不應該接觸科技,3-5歲的幼童每天應該接觸不超過1小時,6-18歲的孩子應該限制在2小時以內。 接觸超過4-5倍以上建議的時間的孩子和年輕人,經常有很嚴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後果。 例如:0-2歲的嬰兒,大腦的體積會增大2倍(其實人類一直到21歲大腦都在迅速發展)。大腦的早期發展受制於環境的刺激,或者缺乏刺激。過度接觸科技產品(手機,網絡,iPad或電視)對大腦會造成刺激,使小寶寶出注意力不集中,認知延遲,學習能力低下,容易衝動以及不能自律。 另外,過多過早接觸科技會造成成長遲緩。 現在美國每三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到學齡時智力低下,影響閱讀能力和學習成績。由於多看電腦就減少了運動,而運動是可以增加注意力和學習能力的。12歲以下用科技對孩子的成長和學習是非常有害的。 1 多看電視和玩遊戲還和肥胖直接有關。被允許在臥室裡玩智能產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會得糖尿病。 2 玩遊戲的孩子中75%會睡眠不足,影響學習成績。 3 過度使用科技產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鬱症,焦慮和對科技產品變態的依賴。很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自閉,人格分裂,精神病甚至有病態行為。 4 暴力的媒體內容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傾向。 5 高速的媒體內容可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因為大腦將神經推向前腦。無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無法學習的。 6 如果父母也對科技上癮時,跟孩子們就越來越遠。沒有的父母的親密接觸,孤獨的孩子們就轉向電子設備,更加造成了他們的上癮。 最後,電子產品的輻射對於大腦和免疫系統正在成長的孩子們的影響遠遠大於大人。 也許,當iPad之父都不允許自己的孩子接觸iPad的時候,我們真的應該想一想到底是為什麼? 正文自華人周刊,附自寧財女 推薦閱讀: 回復精英,看《趙薇花1億買學區房,終於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殘酷差別!》 回復郭晶晶,看《郭晶晶兒子的天價幼兒園和竇靖童的北京四中,終於明白小扎和強東的差別》 BP通道:lingnanhuibp@126.com 回復LU,看《LU,一個打飛機APP,憑什麼狂吸四億美金》 回復思維,看《羅輯思維的騙局》 回復AV,看《一家AV公司從創業到上市的故事》 回復400萬,看《日流水400萬,他靠情色日進鬥金》 回復車震,看《一款精準車震服務商業計劃書》 回復叫雞,看《滴滴叫雞,一個青樓O2O項目,憑什麼估值10億》 回復1999,看《劉強東與馬雲相約1999年,17年前絕密視頻曝光!》 回復A輪,看《去年A輪融資的846家O2O創業公司,現在快倒閉完了》 Read more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樣式以及圖文採集收藏 採集樣式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