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L:百萬大氣壓以下截獲Tc超過100K的氫基超導體

2021-12-23 知社學術圈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藉助高壓技術,在新型硫氫化物H3S、鑭氫化物LaH10及碳質硫氫化物等體系上分別實現了創紀錄的200K、250K及288K的超導轉變溫度,因此富氫化物被認為是室溫超導體的最佳候選體系之一,形成了一類新的超導材料——氫基超導體,已成為物理、材料等諸多領域的研究熱點。但是這些材料出現優異超導特性所需要的壓力大多在百萬大氣壓以上,甚至在200萬大氣壓以上,如此高的壓力大大限制了此類超導體的深入研究和應用研究。因此,如何在較溫和的壓力條件下獲得氫基高溫超導材料或者將超導相穩定至較低壓力,是該領域重要且亟待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近日,寧波大學崔田教授、吉林大學黃曉麗教授等人,與俄羅斯Skolkovo科學技術研究院Artem R. Oganov課題組合作,在高壓超導氫化物研究方面又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成果以「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ng Phases in Cerium Superhydride with a Tc up to 115 K below a Pressure of 1 Megabar」為題,於2021年9月9日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課題組在前期合成P63/mmc-CeH9基礎上(Nat.Commu. 2019, 10, 3461),克服了超高壓下極小樣品電學測量的難題,首次在百萬大氣壓以下獲得了超導轉變溫度高達115K的高溫超導鈰氫化合物Fm-3m-CeH10,這是在較低壓力下尋找高溫超導氫化物的第一次成功嘗試。此項工作對二元及多元超導氫化物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為溫和條件下製備氫基超導體邁出了重要一步。

圖一:原位高壓電學測量實驗概述圖。

課題組針對Ce-H體系開展了系統的超導電性零電阻實驗研究。原位高壓電學測量發現了兩個超導相,這兩個超導相的Tc均隨外磁場的增加而減小,進一步證明了這兩個超導相的存在。高壓下原位同步輻射XRD測量幫助我們確定了兩個超導相的晶體結構分別是:立方的Fm-3m-CeH10 (SC-I phase)和六角的P63/mmc-CeH9(SC-II phase)。另外,該工作首次合成了與高溫超導相LaH10同構,具有H32籠子的Fm-3m-CeH10。

 

圖二:高壓及強磁場條件下Ce-H樣品的電學測量結果。(a)雷射加熱後,#H1和#H4的樣品腔照片,(b)不同壓力下,超導轉變過程中典型樣品的電阻隨溫度的變化,(c)、(d)樣品#H1和#H2的超導轉變過程中R-T曲線隨外加磁場的變化,插圖為利用WHH和GL方程擬合出的上臨界磁場。

 

為了研究Ce-H體系的同位素效應,合成了氘代的P63/mmc-CeD9。同步輻射XRD精修結果確認了在117GPa合成出了較純的P63/mmc-CeD9。原位電學測量發現在120GPa時,P63/mmc-CeD9的Tc為58K,由此得到同位素係數約為0.49。此外,外加磁場實驗擬合出的上臨界磁場約為15-20T,這些都與BCS理論符合較好。

 

圖三:CeD9樣品的高壓實驗研究。(a)#S2樣品的XRD隨壓力的變化,(b)117GPa,#S2樣品XRD的Le Bail精修結果,(c)120GPa,#D2樣品的Tc隨外加磁場的變化,(d)利用WHH和GL方程擬合得到120GPa時#D2樣品的上臨界磁場,插圖為樣品腔照片。

 

進一步分析兩個超導相的Tc隨壓力的變化趨勢。實驗結果顯示:95GPa時,Fm-3m-CeH10相的Tc高達115K,但隨著壓力的增加近線性地降低;P63/mmc-CeH9相的Tc隨著壓力呈現dome-like的趨勢,在130GPa時Tc最高,約為100K。理論計算表明超導轉變溫度的降低與電聲耦合的減弱有關,Fm-3m-CeH10相的λ從100GPa時的2.0降低到200GPa時的0.8。在100GPa附近,我們認為hcp-CeH9相Tc的增加主要是由於低對稱性C2/c逐漸轉變為高對稱性P63/mmc結構導致的。實驗測得P63/mmc-CeH9的Tc比理論值偏高10-20K,推測此類氫化物中可能存在超導的各向異性。

圖四:Fm-3m-CeH10和P63/mmc-CeH9的超導參數隨壓力的變化。(a)、(c)分別是實驗測量得到的Fm-3m-CeH10和P63/mmc-CeH9的Tc隨壓力的變化,(b)、(d)分別為前人及本文理論計算得出的Fm-3m-CeH10和P63/mmc-CeH9的Tc、電聲耦合常數λ以及對數平均聲子頻率ωlog隨壓力的變化。

 

該研究成果的第一作者為吉林大學陳吳昊博士,通訊作者為寧波大學崔田教授、吉林大學黃曉麗教授。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委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上海光源同步輻射BL15U1線站及北京同步輻射裝置4W2高壓站的大力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27.117001

點擊下方知社人才廣場,查看最新學術招聘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論文原文。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媒體轉載聯繫授權請看下方

相關焦點

  • 常溫超導體材料問世
    在這張圖片中,一塊磁鐵懸浮在一個用液氮冷卻的超導體上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1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利用氫氣在極高的壓力下壓縮成簡單的固體分子,首次創造出了在室溫下具有超導性的材料。這項研究是由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的實驗室完成的,並在近日成為《自然》(Nature)雜誌的封面故事。
  • 室溫超導問世,常溫常壓的超導體還會遠嗎?
    這個特性使得超導在應用方面大有作為:沒有電阻就不會產生焦耳熱,因此可以應用於大規模集成電路,建設超導計算機;能夠承載較大電流而不會有電流損耗,可以製作高壓輸電線、超導電機等。超導電機 | 圖片來源除此之外,超導體還有兩個特徵:完全抗磁性和約瑟夫森效應。
  • 你知道金屬氫嗎?
    魏納格等估計,約在80萬到260萬大氣壓下,氫原子中的電子將公有化,這時固體氫變成金屬氫。這種高壓接近於地球中心處的壓強,那裡大約是300萬大氣壓。隨著金屬氫問題的提出,自然產生一個問題,金屬氫是不是可以轉變為超導態?轉變溫度Tc是多少?理論工作者對這個問題曾作過極初步的定量估計。表6.2列舉了一些估計結果。
  • 室溫超導體來了!? 科幻變現實漫漫其修遠兮
    這導致超導應用的成本急劇增加,維持低溫的成本甚至遠遠超過了材料本身的價值。尋找更高臨界溫度,特別是液氮溫區(77 K)以上的可實用化超導材料,成為材料探索的重要目標。1986年瑞士蘇黎世IBM公司的柏諾茲和繆勒在銅氧化物體系發現了35 K的超導[10]。
  • 首個室溫超導體登上 Nature 封面!15°C 刷新紀錄,超高壓下展現超導特性
    1911 年,荷蘭物理學家海克·卡末林·昂內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等人利用液氦,將金和鉑冷卻到了 4.3K(-268.85 攝氏度)以下,發現鉑的電阻保持在一個常數水平。接著,他們將汞冷卻到 4.2K(-268.95 攝氏度)以下,發現其電阻幾乎為零,而這正是物質的超導性。
  • 前沿|首個室溫超導體登上 Nature 封面!15°C 刷新紀錄,超高壓下展現超導特性
    1911 年,荷蘭物理學家海克·卡末林·昂內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等人利用液氦,將金和鉑冷卻到了 4.3K(-268.85 攝氏度)以下,發現鉑的電阻保持在一個常數水平。接著,他們將汞冷卻到 4.2K(-268.95 攝氏度)以下,發現其電阻幾乎為零,而這正是物質的超導性。
  • 超高壓下首次實現室溫超導——中國團隊理論預言富氫材料
    267GPa壓強相當於標準大氣壓的260萬倍,已經與地球中心壓強(370GPa)處在同一量級。我們在老式廚房裡見過的那種液化氣罐,只能承受這個壓強的十萬分之一。可以想像,如果我們試圖在地球中心開闢家園打造宜居室溫環境的話,恐怕仍然需要極端的製冷手段才行。如此看來,這項破紀錄的室溫超導成就,並沒有使超導立刻走向平民化,想在自家車裡或者後院直接使用超導技術的夢想還需要再耐心多等一段時間。
  • 室溫超導新突破:碳基超導體的臨界溫度更高了!
    這次,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NC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使用一種新型摻硼Q-碳材料(boron-doped Q-carbon),顯著提高了碳基材料的超導臨界溫度。
  • PRL導讀-2018年120卷13期編輯推薦文章
    依賴於所採用的矩陣元,該結果將有效Majorana 中微子質量限制在 240-520meV 以下。在他們最低本底的實驗設置中,本底為4.0+3.1-2.5 計數/(FWHM t yr)。(王亞坤)Search for Neutrinoless Double-β Decay in 76Ge with the MAJORANA DEMONSTRATORB.
  • 趙忠賢:液氮溫區超導體的發現
    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本刊作者、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987 年2月,趙忠賢及合作者獨立發現液氮溫區高溫超導體,並在國際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組成為Ba-Y-Cu-O。1987 年,獲得第三世界科學院(現更名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物理獎,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此獎項。1989 年,因「液氮溫區氧化物超導電性的發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集體一等獎(排名第一)。
  • 鐵基超導又是什麼?
    作為唯一獲得兩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巴丁,早在1956 年因發明了半導體電晶體而獲獎,在半導體和超導體兩大領域做出了巨大的科學貢獻。有了理論指引,更高臨界溫度的超導體似乎已經可以「按圖索驥」,然而,興奮的實驗物理學家只在 Nb3Ge 合金中找到了23.2 K 的超導,歷時60 餘年的超導探索之路,如同烏龜踱步一樣,路漫漫其修遠(見圖3)。何處是曙光?
  • 鐵基超導體能隙結構和機理的統一認識(一)
    鐵基超導體作為第二類高溫超導家族,有廣泛的強磁場應用前景,其機理問題也與銅氧化物超導體一樣,構成了當前物理學前沿領域中的重大科學問題。研究高溫超導電性起源的核心問題是超導配對的微觀機制和超導序參量,即超導能隙的對稱性。
  • 測量中子衰變的新結果 PRL 論文推薦
    這種衰變過程的細節非常重要,比如說,對於解釋觀測到的宇宙大爆炸後迅速產生的氫和其它輕原子的數量有幫助。 研究結果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它證實了物理學家對於宇宙中粒子和力的共同作用方式的總體理解,即標準模型。這項工作促進了量子電動力學(QED,描述物質與光相互作用的現代理論)的新的理論研究。研究組的方法也能幫助尋找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
  • 巖漿中的巨大能量——流體金屬氫
    氫,是元素周期表中位於第一位的元素,好像天生就有不同尋常的地位。這個自然界中最小的原子,具有怎樣不同尋常的「大神通」呢?
  • 「被哈佛大學研製出的霸氣「金屬氫」刷屏?其實國內可能早就有了...
    幾個研究團隊一直在競相研製金屬氫,它因可能成為一種超導體而極其珍貴。目前,用於核磁共振成像儀等機器的超導體都必須用液態氦來保持極低的溫度,費用高昂。該研究報告作者之一、哈佛大學物理學家艾薩克·西爾韋拉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是高壓物理學領域的聖杯。」他還說:「這是地球上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金屬氫樣本。所以在面對它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以前從未存在過的東西。」
  • 【科技前沿】來自宇宙的超導材料:隕石帶來尋找室溫超導體材料新希望
    一個由物理學家組成的團隊發現,隕石有時含有天然形成的可在無任何阻力情況下導電的超導體。雖然這項在日前於洛杉磯舉行的美國物理學會3月會議上報告的成果不會徹底改變科學家對太陽系的理解,但它引發了尋找室溫超導體材料的希望。而這可能帶來諸如磁懸浮火車等技術突破。「聽上去他們好像找到了一些東西並將其分離出來。」
  • YBCO超導體的電工學應用研究進展
    ;(3)Bauer 等提出、以德國Theva 公司為主發展的在氧化物薄膜沉積時,使非織構基帶與沉積源以某一角度傾斜布置,使氧化物薄膜獲得織構取向的方法,即傾斜基片沉積(ISD)路線。目前國際上至少有4 家單位都製備出了長度超過1000 m、Ic超過300 A/cm的帶材(即帶材寬度為1 cm 時,其臨界電流可達300 A)。美國Super-Power 公司採用IBAD-MgO +MOCVD路線製備的YBCO超導帶材,其結構如圖3 所示。
  • 鐵基超導體中自旋共振模的對稱性 | 本周物理學術講座
    報告人:羅會仟,中科院物理所時間:9月13日(周四)15:00單位: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地點:物理樓106磁相互作用在鐵基超導電性形成中至關重要,最典型特徵就是自旋共振模——低能磁激發會出現超導序參量式的響應,被認為是費米面嵌套下符號相反的s波配的重要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