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廣州國際照明展覽會"↑可關注我噢
隨著「智能家居」和家電「智能化」的概念逐漸融入日常生活,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通過手機等智能終端對各種產品進行智能控制已成為一種新生的市場需求。
智能照明,作為智能家居中必不可少、也是最為實用的一個領域,自然也就成為了各家廠商新的競爭熱點。得益於低功耗藍牙等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的迅速普及,國內外多款智能燈泡出現在大眾視野。
在國內,就有這樣兩款同樣以179元零售的藍牙智能燈泡,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一款是Yeelight BlueⅡ,另一款是iMagic幻彩智能燈泡。這是國內最早推出藍牙智能燈泡的兩家廠商。
眾所周知,Yeelight推出的智能燈泡包含了基於ZigBee技術的Sunflower系列(即現在的小米智能燈泡)和基於BLE技術的藍牙智能燈泡(Blue II是其第二代產品)。而iMagic幻彩智能燈泡也同樣經過了產品迭代,在其第一代產品上進行了全新的升級。
兩款產品功能相近,售價又同為179元,消費者該如何選擇呢?
近期不少愛好者也都各自拆解了這兩款燈泡,那麼現在我們就集中各家評測,對比分析。
由表及裡,我們先來看看兩款產品的包裝及外觀。
Yeelight採用簡易牛皮紙外包裝,黑色珍珠棉底襯及紙質說明書,銀色燈體,玻璃燈罩。
iMagic包裝為淡黃色紋理紙,白色EVA底襯,有銀色、金色、白色三色燈體可選,飛利浦螢光塗層玻璃燈罩,無紙質說明書,但可掃描二維碼下載電子版。
從產品外包裝來看,Yeelight包裝明顯偏小米風格,簡潔大方,iMagic外包裝設計獨特,有自己的風格,文藝感更強;燈體方面,兩家均為自有模具生產,這一點就甩開眾多山寨廠商好幾條街。
值得一提的是,iMagic燈體除了飛利浦Hue開創的銀色外,還有特別設計的白色和金色可選。這在業內是為首創,也為後來的一些廠商所模仿。
兩家的產品都具備RGB全彩調色功能,彩光的效果都是通過RGB三基色燈珠混合而出。
下面的兩張圖為實拍效果(上為Yeelight,下為iMagic)。至於混色混光效果如何,大家可以自行看圖比較。
Yeelight Blue II
iMagic幻彩
比較完彩光,我們再來對比白光效果。白光的出光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燈泡的實用性。Yeelight Blue II標稱功率6W,iMagic幻彩智能燈泡標稱功率6.5W,兩家均標稱光通量為500lm。
至於實際情況,可以參看如下實拍效果圖(左為Yeelight Blue II,右為iMagic)。
看完了外表,接下來咱們拆開燈泡,看看燈珠用料和燈板布局。
兩款燈泡的燈板同樣均採用鋁基板。
Yeelight Blue II(左)用了6顆燈珠,其中3顆白光LED(據稱是CREE),RGB各1顆(品牌不詳);
iMagic(右)採用了23顆燈珠,其中12顆白光LED(據稱是飛利浦Lumileds),11顆彩色燈珠(品牌不詳)。
如上圖,從燈板布局來看,iMagic燈珠布局相對更為合理一些,用料上也更有誠意。
接下來,我們來看主控制板板的設計。
兩家同樣採用了德州儀器CC2540的低功耗藍牙晶片。至於製作工藝方面,見仁見智。不說了,看圖吧……
再來看燈體結構設計。
智能燈泡與普通LED燈泡的一大不同,就在於燈體內腔溫度會對產品的性能及穩定性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在極低和極高溫度下,無線控制板的元器件可能失靈,導致燈泡失去控制。
2014年廣州光亞展上有一家廠商展出其智能燈泡產品,每隔10分鐘必須重啟一次以校正控制板,就是因為其內腔溫度太高。
Yeelight燈體內腔採用灌膠工藝,以起到整體穩定與促進散熱的作用,這是業內較通行的一種做法。
iMagic燈體採用三層複合結構,內腔無灌膠,僅依靠燈體的結構和材質的優化來加速導熱,從已知信息來看,產品穩定性也還不錯。可見其在結構設計和散熱處理上下了不少功夫。
Yeelight Blue II
iMagic幻彩智能燈泡
最後,我們來看看兩款燈泡經過權威機構的安規認證情況。
根據公開信息,Yeelight Blue II通過了CE、FCC、RoHs認證,iMagic幻彩智能燈泡除CE、FCC、RoHs認證之外,還通過了UL認證。
據了解,UL安全實驗室是美國最具權威的安全認證機構,對被認證產品有一整套嚴格的測試標準。
UL安全實驗室對iMagic智能燈泡的認證,是幫助消費者對其產品的品質的審核,具有一定的參考性和權威性。
★來源:LED網,由廣州國際照明展覽會編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