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了山語的山茶油燜甲魚,勾起了肚子裡的饞蟲。廣東也是甲魚的產地,史上中山的甲魚還很有名,粵菜也擅長做甲魚,只是有些做法,我不敢苟同,比如紅棗枸杞荷葉蒸,大家盛讚肉香裙邊爽脆。
恕我直言,這種做法,是對這種食材不了解,往斯文裡說,這是對甲魚的不尊重。往重裡說,這是糟蹋甲魚、糟蹋鈔票,是把自己當水魚!
甲魚,是鱉的俗稱,也叫水魚、腳魚、王八,共有20多種。中國現存主要有中華鱉,就是馬俊仁騙人的中華鱉精所說的那種;山瑞鱉,就是廣州人所說的山瑞,也是鱉的一種;此外還有斑鱉,是一級保護動物,吃不得;另一種鱉叫黿,下面再說道說道。
甲魚肉具有雞、鹿、牛、羊、豬5種肉的美味,故素有「美食五味肉」的美稱。「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甲魚長壽,所以大家也覺得甲魚是長壽食物。在它的身上,找不到絲毫的致癌因素,甲魚也因此而身價大增,其實這些都是想多了。
靠譜的說法是甲魚富含動物膠、角蛋白、銅、維生素D等營養素,能夠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及調節人體的內分泌功能,也是提高母乳質量、增強嬰兒的免疫力及智力的滋補佳品。
甲魚的膠原蛋白主要在裙邊和龜甲,龜甲吃不得,裙邊卻是美味。膠原蛋白的口感應該是糯,這必須通過燉、燜才可以表現出來,粵菜卻拿來打邊爐、蒸、炒,追求其爽脆,真真可惜!
中國人食鱉之歷史可謂久矣。據汪朗老師考證,遠在周代,宮廷之中便有「鱉人」,掌管龜鱉蛤蜊之類的吃食。《詩經·小雅·六月》中描述大軍班師的盛況:「吉甫燕喜,既受多祉。來歸自鎬,我行永久。飲御諸友,炰鱉膾鯉。」其意為:「吉甫宴飲喜洋洋,接受周王厚賜賞。班師奏凱離鎬地,路遙行軍時日長。歸來設宴會親友,紅燒甲魚鯉魚生。」
屈原在《招魂》中開列的楚國宮廷宴會菜單中,「胹鱉炮羔,有柘漿些」,也有燉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清燉甲魚,火烤羊羔,再蘸上新鮮的甘蔗汁」。可見,幾千年前,鱉已是官場上的美味。
既是美味,自然受人欣賞,歷史上還因為一隻鱉引起了一場血案。據《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子宋是鄭國的美食家,每有美食,他的食指都會動一下,這就是成語「食指大動」的出處。果然是楚國送給鄭靈公一隻黿,鱉的一種。鄭靈公把鱉燉了請百官喝。子宋得意於他的靈感時,鄭靈公故意不分給子宋吃,還大笑說:「這回你的食指不靈了吧!」沒想到子宋竟然走到鄭靈公的座位前,把食指伸到鼎裡,沾湯來嘗一下,並說:「誰說我的食指不靈,我不是嘗到美食了嗎?」這就是「染指」的來歷,意指對權力動了念頭。
鄭靈公看到公子宋在文武百官面前竟敢如此膽大妄為,藐視國君的權威,對子宋動了殺意,子宋回家也越想越不對勁,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帶著家丁殺入王宮,把鄭靈公殺了,鄭國因此大亂。
唐宋時,鱉之受歡迎,達到了一個新階段。唐代韋巨源當上宰相後,請皇上吃「燒尾宴」,席上便有一道「遍地錦裝鱉」。宋仁宗召見江陵縣令張景時,問及當地膳食,張以「新粟米炊魚子飯,嫩冬筍煮鱉裙羹」作答,不知一向節儉克制的仁宗聽後會不會垂涎欲滴。
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所記鱉之做法也有生炒甲魚、醬炒甲魚、帶骨甲魚、青鹽甲魚、湯煨甲魚、全殼甲魚等多種。其中湯煨甲魚的製作方法是:「將甲魚白煮,去骨拆碎,用雞湯、秋油、酒煨;湯二碗收至一碗起鍋,用蔥椒、薑末糝之。吳竹嶼家制最佳。微用芡才得湯膩。」這個做法,很是講究,有哪個餐廳拿去複製一下,冠以「隨園煨甲魚」,應該能夠大賣。
甲魚一向是貴价之物,送禮佳品。據《大清見聞錄》記載:「廣東中山產一種鱉,土人名為山菜,味極腴美,老饕皆嗜之,然所產絕少,得之頗不易。慶成督兩廣時尤喜此味,屬員探知所嗜,不惜重價而沽。幸而得之,磁缽中滿貯清水,養鱉於內,遣幹僕星夜馳獻,習以為常。慶獲之,無不喜動顏色。一日有某令遣人獻一磁缸,缸上封識有紅紙籤大書『兩廣總督部堂慶』。初不知為何物,及啟視乃一鱉也,遊泳水中,悠然自得。慶不覺大喜,署中人亦附和之,幾至鬨堂。明日衙期,與司道談及,猶笑不止。某令聞之,恐制軍疑其有意侮辱,驚惶無措,急進省謁見兩司,求為解圍,兩司謂制軍以為笑談,並不嗔怒,毋庸求見也。令乃回任。然自此廣東人呼鱉為總督,蓋猶以此為笑謔雲。」
這段文言文不難懂,說慶成當兩廣總督時,喜歡吃中山甲魚,下屬一找到甲魚,就用缸裝好送到廣州給他享用。有一天,有一下屬也找到中山甲魚,也用缸送上來,為了表示認真,在缸上貼上紅紙,寫上「兩廣總督部堂慶」,過後越想越怕,這不是罵總督是王八嗎?於是馬上上省城想向總督請罪。慶成的幕僚告訴他,沒必要,總督大人見到甲魚,高興還來不及呢,沒當回事。自此,甲魚就有了總督的別稱。把王八拿來稱領導,那是對領導大不敬,那時的輿論環境,也算寬鬆。
甲魚生長範圍極廣,全國各地幾乎都有,很難說哪個地方的甲魚好吃。倒是時令和大小有講究,甲魚在15度下不進食,潛入泥底冬眠,肉相對少些,所以,冬天的甲魚不如其它季節的甲魚。
野生甲魚一年才長2兩,甲魚要5年左右才成年,所以,如果是野生的,要一斤以上,如果是養殖的,要五斤以上,肉質才夠香,有甲魚味。但也有人自創一說,比如李時珍,他就喜歡小的甲魚,說:「凡食鱉者,宜取沙河小鱉斬頭去血,以桑灰湯煮熟,去骨甲換水再煮,入蔥、醬作羹膳食乃良。」有人說公甲魚比母甲魚好吃,如何分辨公母?看尾巴!尾巴長出龜殼就是公的。
甲魚肉極腥,姜蔥蒜辣均難除其腥味,秘訣是殺甲魚時取甲魚膽,弄破後塗抹在甲魚肉上,腥味盡除。甲魚膽不苦,不用怕。廣府人喜歡用蛇膽蛇血勾兌酒喝,但千萬別用甲魚膽甲魚血勾兌酒喝,有毒,嚴重的會致貧血症。
甲魚全身都是寶,甲魚殼叫鱉甲,可做中藥,據說甲魚脖子可以治脫肛,但都要經過特別炮製才有效,燉燜煮炸都無療效,這一說法我未考證真偽,就當笑談好了。
(文中典故,部分引自汪朗《衣食大義》,特此鳴謝!文中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