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72字,預計閱讀時長2分鐘
「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可謂是AI近日來的真實寫照了。
不久前,美國媒體The Intercept公布了一份來自Facebook秘密文件,不僅讓這個本來就身處風雨飄搖的公司更為焦頭爛額,還讓AI成功變身為「背鍋俠」。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在Facebook的運營中,AI有著特殊的賺錢方式。
能賺錢,是因為AI「比你更懂你」
在該文件中被提到的AI服務,是一種由Facebook提供給廣告主的忠誠度預測模型。
所謂忠誠度預測,即使用大數據分析用戶使用習慣並預測用戶的未來行為,以此量化用戶對於某個品牌的傾斜度,從而作為廣告主投放廣告的依據。
這一模型的可怕之處在於,Facebook採用的並非與其他平臺相同的策略,即依據現有用戶行為劃分用戶群體,從而幫助廣告主進行廣告投放,而是能夠較為準確地預測用戶行為,甚至根據精確的廣告投放引導用戶的選擇。
讓我們用華為舉個例子。在別的平臺,華為能夠get到的信息是該平臺有多少用戶是花粉,從而在P20開售之前給這些用戶投放廣告。
但在Facebook,華為可以購買到的則是這樣的消息——「我們有20%的用戶最近需要更換手機,且其中的10%有極大可能在購買時,選擇『華為』這個品牌。」這樣一來,當華為向這些用戶投放P20廣告時,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會將這些廣告視為「瞌睡時遇上的枕頭」「烈日下找到的樹蔭」。
可以說,這樣的AI模型,在你還沒有真正下達購買決策時,便可以從你的潛意識中了解你的想法和需求,是「比你更懂你的存在」。這無異於提升了廣告主的營銷效果。
揭秘:AI預測的實現
AI預測,主要依靠用戶行為大數據。通過將不同種類的用戶行為通過人工標記的方式分類並打上標籤,並將不同的行為組與用戶選擇結果成對輸入,這樣一來,AI便能夠在不同的前提下,為不同的用戶行為賦予權重。通過權重,模型就可以計算出某一事件出現的概率,從而作出預測。
在Facebook忠誠度預測模型中,數據被分為以下幾類:用戶位置、設備信息、Wi-Fi網絡連接情況、視頻觀看、親朋好友言論等等類別。
仍舊以華為為例,當某個位於泰國曼谷的中等收入用戶使用iPhone 4s在朋友推薦下,在近一周時間內6次搜索華為的相關產品時,AI便會做出該用戶將購買華為手機的預測。由此,該用戶將順理成章被Facebook劃分在華為潛在客戶群之中,成為投放華為P20廣告的對象。
AI預測不僅與模型搭建及數據打包有關,其數據收集的廣度、深度才是直接決定預測準確度的要素。
FB為了保證這一精度,不僅將用戶的使用習慣、點擊行為、社交媒體廣播納入數據收集的對象,甚至聊天記錄、手機相冊等等深度觸及用戶隱私的內容也在採集範圍之中,這也是該AI模型令用戶最為不安的地方。
美國參議員Bill Nelson就表示:「昨天我在Facebook上跟朋友聊天時,提到喜歡某種吃巧克力,接著突然我開始收到各種巧克力的廣告。」
販賣AI產品而非用戶數據的FB
其實,讓Facebook深陷操控美國大選、英國公投泥沼的,正是其出租該模型的行為。
Facebook表示,為保護用戶隱私,它為廣告主提供的所有數據僅僅是可能性預測結果,且當中的用戶信息均經過了匿名處理。運用該模型,廣告主只能做到了解用戶取向、決定廣告投放份額,而並不能直接對用戶進行騷擾。
不過,Facebook在具體投放廣告時,還是會依據模型篩選出用戶群進行精準廣告投放。這意味著,縱然廣告主和Facebook內部人員並不知道這些廣告分別被投放給了哪些具體用戶,但這些用戶的具體選擇無疑是真真切切地受到了這種針對性投放行為影響的。
操控人類的選擇,AI的這個技能讓Facebook的用戶們心驚。而且,引導人們消費的事小,這樣的產品一旦被「泛化」,影響的將不僅僅是一個品牌,而是一個產業、一個政策、甚至一個國家,可以說十分讓人膽顫了。
讀芯君開扒
這個鍋,AI究竟該不該背?
AI行為預測是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重點,也是技術變現的顯著區塊。可以預見的是,在AI預測愈發精準的將來,人們的行為和認知將進一步受到影響。
但這其中並不存在違背倫理規範的部分,經過AI預測而投放的內容和我們在電視裡看到的節目、圖書館借到的書本一樣,都在塑造著一個人的選擇和想法。可以說,我們今天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基於我們生活的環境而生的,只不過AI預測利用了這一特點,實現了盈利的目的。所以,這個鍋,AI背的有點冤。
不過,企業的確應該約束自己的信息採集範疇,而不能為了追求AI預測的精度,觸碰到用戶的底線。
留言 點讚 發個朋友圈
我們一起探討AI落地的最後一公裡
作者:羊習習
參考文獻連結:
https://m.huxiu.com/article/240060.html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推薦文章閱讀
長按識別二維碼可添加關注
讀芯君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