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發布2017財年Q2財報之前,希捷突然宣布關閉中國蘇州的硬碟廠,遣散2200多名員工,按照法律要求給了2個月工資補償。
此次關閉中國工廠、大裁員是希捷全球戰略調整的一部分,大背景是PC市場需求低迷,HDD出貨量快速下滑。但是另一方面來看,蘇州工廠是希捷全球最大的HDD組裝中心,並非不盈利,而希捷也不會放棄HDD市場,此前還宣布在泰國投資4.7億美元擴大HDD業務,更早之前希捷還因為漏稅問題被政府部門徵稅2.25億美元(約合15億人民幣)。
作為一家全球化公司,希捷HDD硬碟工廠主要是在中國和泰國,其中在中國有兩座工廠,分別位於無錫和蘇州,蘇州工廠早前是邁拓的,2006年收購邁拓之後歸於希捷,現在已經是希捷全球最大的HDD組裝中心,佔地面積超過一百萬平方米。
不過蘇州工廠雖然是希捷最大的組裝、測試工廠,但它本身並不生產硬碟零件,需要從其他地區運輸零配件,這勢必會增加很多額外費用。
希捷為何關閉蘇州工廠?
官方的說法稱這是是縮減全球生產規模,適應現在和未來的市場需求的措施之一,不過蘇州工廠本身還是盈利的,這也是員工抗議關廠的因素之一,這種情況下還關閉工廠必然有更深的考慮。
從中我們看出什麼端倪?其實反映出目前硬碟行業的產能過剩。希捷的硬碟產品主要針對個人電腦,由於個人電腦市場需求持續下滑,希捷的業務受到巨大影響。
下面這張圖大家可以感受下:
業內分析認為,之所以下跌的原因是,機械硬碟主要靠機械部件驅動,讀寫過程繁瑣,制約了電腦性能。而固態硬碟依靠快閃記憶體晶片,性能更優。固態硬碟現在無論是從技術性能,還有存儲容量方面,都遠勝於機械硬碟,所以機械硬碟逐步被固態硬碟所取代,這也是趨勢。
可惜的是,固態硬碟的大佬並不是希捷。希捷的2016年三季度報顯示,該季度出貨硬碟3890萬塊,已遠不如2015年同期的4720萬塊。希捷蘇州公司張姓員工代表也透露,「工廠效率起伏不定,有段時間效益還是可以,但是近段時間不好。因為現在硬碟都是使用固態硬碟,機械硬碟受到很大衝擊,公司產業更新沒有跟得上。」
事實上,除了希捷面臨這種問題之外,全球另一大機械硬碟廠商威騰電子也面臨此類問題。不過,為了化解這種問題,威騰電子在2015年以190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的快閃記憶體晶片製造商之一SanDisk,轉投固態硬碟,避免了固態硬碟的衝擊。
很多人把希捷關閉蘇州工廠跟2年前的稅收案聯繫起來。或許有讀者還記得2015年有傳聞稱江蘇省某個知名美企的工廠涉嫌偷稅漏稅,當時很多人第一反應是AMD,因為他們在江蘇南通有封裝廠(去年AMD把南通工廠也賣掉了),嚇得AMD還緊急闢謠,後來這事公開了,涉事的是希捷公司。
當時官方認為希捷在2007到2013年少繳稅了,希捷當然不同意了,雙方經過談判,最終博弈的後果就是希捷補繳2.25億美元稅款(當時折合15億人民幣),並且跟稅務部門達成了APA預先繳稅協議,政府部門每年增加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約4億元,希捷江蘇每年執行APA協議將會增加利潤4.5億元。
上述公告還可以在江蘇國稅局網站找到,希捷提交給美國SEC的文檔中也有提及,此事中江蘇政府及希捷雙方還各自發表了感言,希捷財務長及執行副總裁歐馬立先生表示,希捷江蘇將認真履行協議要求,承擔起應盡的納稅義務。他同時對江蘇省國稅局在APA談籤中所做的積極努力和提供的幫助表示感謝。
看起來好像挺和諧的,但是雙方談判過程肯定沒這麼甜蜜,對希捷來說這次協議的背後是補繳15億稅款,而且每年會預交稅款,傳聞稱雙方談判時希捷威脅稱撤資關廠——儘管最後看來還是希捷認輸了,但希捷撤資關廠也成真的了。
對普通大眾來說,稅收問題太專業了,希捷當時是合法避稅還是真的偷稅漏稅,外界是不好判斷的,很多人指責這件事是希捷關閉蘇州工廠的根源也是沒道理的,因為希捷關了蘇州工廠但沒有關無錫工廠,而且全球裁撤的工廠也不止蘇州,還有馬來西亞的工廠。
有一點能肯定的是,希捷雖然調整了HDD生產工廠,但他們並不會放棄HDD業務,這更像是一種戰略轉移,因為2015年希捷宣布未來5年在泰國投資4.7億美元,擴大泰國Korat硬碟工廠,建成之後將佔據希捷49%的產能,新增2500員工。
希捷公司1983年進入泰國設廠,現有員工大約1.64萬人,而在希捷之外,泰國還是西數HDD工廠的主產地,2011年泰國洪水中西數因此遭受嚴重損失,希捷因為當時HDD主產地在中國,損失就小多了。
編輯:孫文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