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UP)在歷史領域的出版有著廣泛的學術關切和嚴謹的學術思維。出版社長期放眼全球,追尋最震撼人心的研究主題和裡程碑式的學術著作。
在一手文獻上,PUP整理出版了豐富的史學資料,其中包含美國兩任總統傑弗遜和威爾遜的文集、與舊約有關的古代近東文本等。這些歷史文獻的發掘、整理和出版為史學家們展開創新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原始資料。
在史學著作的出版上,PUP的書籍涵蓋了從歐美到亞非、從古代到現代、從政治史到科學史和環境史等多樣的主題。PUP在美國現當代史的出版著作體現出歷史學與社會學、國際關係、城市規劃等多學科交叉的魅力,而在古代文明、宗教史和亞非歷史等方面的作品則成為全球該領域學者的借鑑之作。
在本期的歷史學書單中,我們為大家呈現PUP史學出版的經典與前沿動態,共同回顧史學的核心關切。本期所有書目均參與「年度學術福袋計劃」,最高直減1500元,詳見文末。
Empires of the Weak: The Real Story of European Expansion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ew World Order
是什麼導致了歐洲的崛起、全球體系的建立和西方近代以來的主導地位?傳統觀點認為,西方先進的技術和軍事優勢促成了其在世界的領先地位。然而,本書作者認為,歐洲人在近代早期並不具備普遍的軍事優勢,歐洲的崛起和擴張實際上是源於當時大陸帝國對海上霸權的忽視,而陸地上強大的東方帝國才是現代早期的徵服者。作者認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帝國主義在世界政治中只是一個短暫的存在,中國在21世紀的崛起將意味著現代世界秩序的回歸。
The Gunpowder Age: China, 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 in World History
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然而到19世紀初,中國在火藥技術的應用上卻遠遠落後於西方,從而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打敗。本書以火藥武器為切入點,對中國與西歐在近代歷史上迥然的發展路徑進行了探討。作者認為,近代中國的式微在於其享受了近一個世紀的相對和平,而歷經近代戰火的中國將重新回歸強國行列。
本書榮獲2017年軍事史協會傑出著作獎。
Empires in World History: Power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不同於以往專注於民族國家的學術專著,本書從帝國角度探索了帝國內部的多樣性如何塑造了世界格局。作者簡·伯班克(Jane Burbank)和弗雷德裡克·庫珀(Frederick Cooper)從古代中國與羅馬帝國入手,在強調帝國如何協調自身的多元融合的基礎上,探尋了包括拜佔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加洛林帝國、蒙古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等在內的帝國於全世界範圍內的徵服、競爭以及統治狀況。這種從多樣性出發研究帝國史的角度為讀者理解帝國對於歷史和當代的影響提供了新思路。
本書榮獲2011年度世界史學會書籍獎。
點擊下圖直達本書購買頁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ld: A Global History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作者Jürgen Osterhamme被譽為十九世紀布羅代爾。在本書中,他以多維全景視角聚焦轉型中的世界,超越傳統的歐洲中心論和年代論,向讀者們呈現真正的全球歷史,其範圍之廣、鑽研之深令人嘆為觀止。從紐約到新德裡,從拉丁美洲革命到太平天國叛亂,從跨大西洋勞動力市場的暗流湧動到世界遊牧部落的沉重苦難,這部優秀的歷史作品向我們全面展示了19世紀如何為20世紀的和平主義、自由主義、工會和其他一系列重要發展提供機遇。
點擊下圖直達本書購買頁
Porcelain: A History from the Heart of Europe
本書作者、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Suzanne L. Marchand 追溯了瓷器行業三百年來的變幻命運。她將瓷器產業鏈上企業家、工匠、官員、化學家、消費者和小販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敘述出瓷器從藝術奢侈品到家居必需品的變遷歷史,映照出不同時代下歐洲社會商業模式、藝術品位和消費習慣的變化。
A Thirst for Empire: How Tea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茶葉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商品之一。幾個世紀以來,茶葉貿易的巨大利潤資助了戰爭和殖民;茶葉的種植為土地使用、勞工體系、市場實踐和社會等級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本書以廣博且深入的歷史視角審視了遍布歐洲、亞洲、北美和非洲的茶葉產業,研究了這一歷史進程對我們現代消費社會的塑造。
本書榮獲2018年太平洋海岸英國研究會議最佳圖書獎、美國歷史學協會世界史領域Jerry Bentley獎。
The Story of Silver: How the White Metal Shaped America and the Modern World
從十九世紀至今,白銀經歷了從流通貨幣到貴金屬硬資產的轉變。20世紀30年代,美國總統羅斯福通過抬高白銀價格來重啟大蕭條下的美國經濟。本書就向讀者們敘述了近代以來波瀾壯闊的白銀金融史,並揭示了白銀對21世紀政治經濟的影響。
本書榮獲《金融時報》2019年歷史類最佳圖書
A Local History of Global Capital: Jute and Peasant Life in the Bengal Delta
本書作者追溯了從19世紀英國殖民統治時期至20世紀印巴分治時期黃麻種植業形成的全球聯繫對當地農民生活方方面面起到的改變。作者指出,當19世紀的繁榮被20世紀的債務和貧窮所取代時,當地農民的生活隨著全球商品市場的動蕩而重組。本書探討了黃麻產業是如何將孟加拉三角洲的農民與動蕩的全球資本捆綁在一起,將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影響帶向農民的日常生活。
Empires of Vice: The Rise of Opium Prohibition across Southeast Asia
本書作者比較了英法兩國殖民者在英屬緬甸、馬來亞和法屬印度支那施政的異同。她指出,殖民地的鴉片禁令並非完全出自對「鴉片上癮」的道德認識,而是來源於殖民地官僚體系內部更為複雜的機制。殖民地行政官員的日常工作促使鴉片稅合法化,而其中的政治經濟聯結又催生了鴉片改革的可能性。
Red Meat Republic: A Hoof-to-Table History of How Beef Changed America
本書作者為人們展現了美國牛肉產業背後的歷史故事:大農場主不斷推進西進運動、肉類加工商為逐利而創造出工業化卻極不衛生的屠宰場、紐約街頭由食品引發的騷亂……本書敘述了在當時崛起的牛肉產業中誰在受益,而誰又在默默承擔其沉重的代價。
普林斯頓總統手稿文集系列
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託馬斯·傑弗遜文集(The Papers of Thomas Jefferson)」是一套52卷的叢書,包括美國第三任總統傑弗遜撰寫的18000封信,以及傑弗遜關於政治哲學和科學農業主題的多種公開著作。這部套系始於1950年,由傑弗遜基金會贊助,普林斯頓大學資深歷史學家James P. McClure擔任編輯。
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與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有著深遠的淵源。普林斯頓「伍德羅·威爾遜文集(The Papers of Woodrow Wilson)」由世界上最傑出的威爾遜研究者、威爾遜傳記作者、普林斯頓大學教授Arthur S. Link擔任編輯,收錄了了70卷威爾遜的文章作品,是威爾遜思想的紀實。
上述兩套文集被美國各大高校圖書館及公共圖書館廣泛收藏,是美國總統最全的手稿套系之一。
「普林斯頓美國現代政治與社會系列(Politics and Society in Modern America)」是當代美國史研究的必讀套系。這套內容廣泛的書籍不僅匯聚了傳統政治史的精華,還整合了社會文化史的見解和方法論。這一系列來自知名學者的作品對傳統的美國歷史分期模式提出了挑戰,將美國近現代的政治經驗置於比較研究的框架中,經典性與時代性兼備。
「普林斯頓美國全球史系列叢書(America in the World)」聚焦於美國歷史上的全球擴張。在這套書中,新一代學者從時間周期,方法論和分析領域出發,對超越民族國家的網絡、身份和進程予以關注,並針對美國歷史的多樣主題,提供廣泛的地理及概念界定分析。
「普林斯頓美國政治史系列叢書(Princeton Studies in American Politics)」這套叢書囊括了有關美國政治的典範性書籍,這些作品的寫作方式多樣,但作為共性,它們都使用了史實證據。值得一提的是,該系列兼顧領域內知名專家和後起之秀,涵蓋專業性和通識性兩類書籍。
The Good Immigrants: How the Yellow Peril Becamethe Model Minority
作為2017年亞裔美國研究協會歷史最佳書籍獎得主,本書顛覆傳統理解方式,從中國精英的角度來講述美國移民問題。作者聚焦一個世紀以來亞裔美國人的典型少數族裔特徵,以貝聿銘等著名的中國移民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了美國移民法及文化觀的轉變。作者表示,正是得益於這些歷史變革,亞裔移民才得以在美定居,並逐漸發展為模範人才。
A Class by Herself: Protective Laws for Women Workers, 1890s-1990s
美國女性勞工保護的立法既是向現代勞動準則的進步,又是進一步追求權利平等的阻礙因素。本書的敘述跨越了整個二十世紀,探討了最長工時法、最低工資法、夜間工作法等僅針對女性的保護性條例,追溯了這些國家律令在進步主義運動和新政中的興起以及六七十年代女權主義者對這些法案單一性別屬性的攻擊。
本書榮獲2016年康奈爾大學 Phillip Taft 勞工歷史類圖書獎、普林斯頓大學William G. Bowen 圖書獎。
American Empire: A Global History
在跨越三個世紀的全面敘述中,作者運用自己在經濟史和英歐帝國史方面的專業知識,帶領讀者從全球力量的角度理解美國歷史。作品突破美國例外論這一傳統觀念,娓娓道來美國和西歐是如何走上相似的道路,以及美國對歐洲的依賴是如何延續至十九世紀。憑藉其大膽創新的寫作視角及精準嚴謹的史料分析,這部學術作品被評選為BBC歷史雜誌年度最佳圖書之一。
The New Deal: A Global History
通過將20世紀30年代美國對國際資本主義和民主危機的反應與全球其他國家的反應進行比較,作者針對羅斯福新政帶來嶄新詮釋。這部作品是第一部將羅斯福新政置於全球視角研究的著作,其研究廣度遍及歐亞拉美,凝聚了作者對於全球史的深刻理解。
Southern Nation: Congress and White Supremacy after Reconstruction
本書探討了從內戰後重建到羅斯福新政時期,南方白人議員是如何對美國的公共政策和制度進行塑造的,並在此過程中按照他們自己的形象重塑了這個地區和這個國家。該書借鑑了有關南方地區立法的新理論,對重要史料及國會數據展開了深入分析。作者追溯了南方立法者們面對困境的方式,其既需要聯邦投資又反對聯邦對南方種族主義等級制度的幹涉。他們此前採取了各種解決方式,但最終還是走向了白人至上的原則。
圍繞種族問題展開的話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本書從中世紀晚期入手,探究了數百年來隨著歐洲殖民擴張與黑奴貿易而衍生出的愈發嚴重的種族問題。隨後,作者首次嘗試對比了19世紀美國針對有色人種的歧視以及同時期在德國出現的反猶太人情緒——即種族主義最重要的兩個分支——從而揭示了二者間的異同。
本書榮獲2003年Choice傑出學術著作獎。
Liberty and Coercion: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Government from the Founding to the Present
一方面,美國人不想被一個「大政府」幹涉他們的私人生活;另一方面,民眾又在呼籲政府的幫助以將其對於婚姻、墮胎、宗教和教育等問題上思想強加於鄰國。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對於公權力(public power)的自相矛盾的態度呢?在本書中,作者加裡·格叟(Gary Gerstle)回望了美國200餘年的歷史,指出當下危機的根源在於當初制憲會議在憲法中規定的兩個相悖的有關權力的原則:一個是限制聯邦政府的權力以保護個人自由,另一個則是授權州政府以額外的權力以促進「聯邦的利益與福祉」——這些額外的權力甚至可能會侵犯到個體權利。隨著歷史的發展,州政府的權力愈發膨脹,但憲法卻沒有及時跟進做出修改,最終導致圍繞政府合理支配權範圍的鬥爭成為了當下美國最根本的癥結所在。
本書榮獲2016年度美國歷史學家學會Ellis W.Hawley獎。
On the Medieval Origins of the Modern State
毋庸置疑,現代國家建立在1100年至1600年歐洲模式基礎之上。受畢生教學和研究的啟發,Joseph R. Strayer撰寫了這部關於歐洲國家早期歷史的經典之作。本書精簡明晰地探討了萌芽階段的歐洲國家,並聚焦其司法和經管機構發展。這部經典著作在中世紀歷史研究和國家形態比較研究兩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奠基意義。
The Age of the Vikings
維京人往往激起我們無限想像力,但他們的形象也在神話敘事中被扭曲。耶魯大學教授安德斯·溫羅特(Anders Winroth)在本書中藉助豐富的文字、圖像及考古證據既解釋了維京襲擊事件,還關注到維京人在商貿、政治、探險和殖民方面的努力,揭示了維京人的藝術、文學和宗教如何以與歐洲其他地區不同的方式演進,讓我們對傳說中的維京海員的社會、文化和遺產有了全新認識。
本書獲美國出版商協會(AAP)2015年歐洲與世界史類PROSE獎榮譽提名、《紐約郵報》2014年最佳圖書
Visions of Empire: How FiveImperial Regimes Shaped the World歷史上的帝國堪稱民族融合與多元文化的試驗場,在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的今天,我們可以且應該從帝國的歷史中汲取治國經驗。作者在本書中提供了一幅全景圖,描繪了奧斯曼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俄羅斯、英國和法國五大歐洲帝國如何像古羅馬一樣自認為肩負著普世文明的使命。這本引人入勝的書展示了帝國統治者在尋求世界普遍秩序的過程中如何留下了對我們今天尤為重要的多元文化遺產。
本書獲美國社會學協會歷史社會學部2018年巴林頓·摩爾圖書獎
France before 1789: The Unraveling of an Absolutist Regime
本書作為三部曲系列之一,聚焦1789年前的法國,追溯了1789年法國制憲會議的歷史淵源,生動地描繪了法國大革命前複雜的社會制度。Jon Elster最為世界上最傑出的政治哲學家之一,秉承託克維爾精神,在現代社科研究方法的幫助下對法國舊政權進行了全新分析。
點擊下圖直達本書購買頁
The Coming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法國大革命作為現代世界形成的重大轉折點,其背景起源一直為人樂道。這部曾接受時間洗禮經典作品詮釋了1789年大革命發生首年的法國歷史。在作品中,作者運用馬克思主義「自下而上」的歷史觀,將農民置於分析的中心,強調了法國的階級鬥爭及其對於革命到來的重要作用。
The Imperial Nation: Citizens and Subjects in the British, French, Spanish, and American Empires
這部作品聚焦君主帝國歷史對新興現代國家的塑造作用,並就這個主題對四個現代強國——英國,法國,西班牙和美國進行了全面的審視。書籍以全新的視角為讀者展現了各個帝國國家的消亡和演變,突出了這段糾纏不清的歷史對生活在其陰影下的臣民的影響。
Weimar Germany: Promise and Tragedy, Weimar Centennial Edition
本書是一部關於魏瑪共和國的權威專著,展現了德國人如何從一戰戰敗的泥沼中崛起,創立民主政權,甚至讓柏林成為了世界前衛藝術的中心——魏瑪的歷史遺產直到現在仍然影響著東西方的當代藝術、城市設計和思想潮流。從建築、劇院,到性學研究,作者深入刻畫了一個個當時重要的文化、歷史人物,並揭露了在這文化大繁榮的表面下暗潮湧動的政治危機如何最終導致了「極右」的興起。在這個意義上,本書解釋了為何魏瑪共和國可被視作在自由與民主下走入歧途的前車之鑑。
Out of Ashes: A New History ofEurop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在本書中描述了歐洲國家如何在十九世紀崛起又如何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血泊中,展示了1920年代如何見證了新的希望和現代主義文藝的繁榮但又在經濟崩潰下如何引發了更具毀滅性的世界大戰和種族滅絕。書中還探討了西歐在美國幫助下的恢復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全球經濟危機和不確定的未來對自由資本主義的威脅。本書所探討的是二十世紀歐洲遭遇現代性的悖論,嘗試解讀為何它在帶來社會正義、民主和平的同時導致了大屠殺與自我毀滅。
本書獲2016年美國出版商協會歐洲與世界史類PROSE獎榮譽提名
Europe since 1989: A History
本書是第一部關於1989年後歐洲的綜合史,提供了詳盡的敘述,其中充滿了生動的細節和令人難忘的故事。作者在書中認為前蘇聯集團國家的人力資本和「自下而上的轉變」決定了後來的經濟成敗,並且展示了資本主義西方以其自身形象重塑東歐的努力如何最終重塑了以德國為代表的西歐。本書對歐洲如何在冷戰後產生了新的秩序有令人信服的闡釋,對於理解英國脫歐後的歐洲及當下民主與歐盟所面臨的危機至關重要。
本書獲 2015年萊比錫書展獎
The Jewish Century加州伯克利大學教授Yuri Slezkine認為人類角色按照勞動分工可寬泛地分為墨丘利-企業家少數群體和阿波羅-糧食生產多數群體,而猶太人所屬的「服務型遊民」則屬於前者。作者認為現代化就是阿波羅變為墨丘利的過程,即城市化、流動便捷、能言善辯等等,鑑於沒有人比猶太人更擅長墨丘利主義,他們便是模範的現代人。本書的重點是俄羅斯猶太人的戲劇性事件,包括移民及其在美國、巴勒斯坦和蘇聯的後裔,這部作品對猶太人和俄羅斯歷史以及歐洲和美國歷史研究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本書獲猶太圖書協會2005年全國猶太圖書獎、Ronald S. Lauder東歐研究獎、美國出版商協會(AAP)2004年宗教類最佳學術圖書
The House of Government: A Saga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一棟大樓,一個傳奇,見證蘇聯之夢的破裂,浸染殘酷歷史的血腥。這部曾榮獲諸多獎項的史詩級著作以信件,日記和倖存者訪談為主體,收錄了數百張罕見照片,將傳記、文學評論、建築史、革命新理論以及千禧年預言相結合。跟隨作者筆下令人毛骨悚然的真實事件,讀者得以重返政府大樓回顧革命傳奇。
The Art of Being Governed: Everyday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明朝的普通百姓如何面對國家的要求?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利用家譜等新材料研究了生活在中國東南沿海的軍戶家庭在面對官府的兵役義務時如何最小化代價而最大化利益。研究證明了這些民眾往往於反抗與服從的中間地帶應對,而對此種中間地帶的關注不僅有助於理解明代社會,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其他時代和地區。
本書獲評2018年Choice「傑出學術著作獎」之一
Pirates and Publishers: A Social History of Copyright in Modern China
本書集中討論了中國從1890年代到1950年代這一社會政治大變革時期中關於版權不為人知的社會文化史。不同於一般觀念,作者利用大量檔案資料研究認為版權並非與中國社會傳統無關而簡單由外國力量強加給中國的條文,中國作家、書商和出版者在版權意識的發展和最終制度化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盜版者也同樣關鍵。
本書獲美國法律史學會2020年度彼得·斯坦因最佳著作獎
本書獲著述、閱讀和出版歷史學會(SHARP)「德隆書籍史圖書獎」亞軍
Byzantium: The Surprising Life of a Medieval Empire
不同於以往按照編年順序講述拜佔庭這個千年帝國史的學術專著,本書作者圍繞兩個核心問題展開了討論:什麼是拜佔庭,以及它對當今世界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在時間線上,本書覆蓋了拜佔庭帝國從建立到滅亡的歷史;但在具體的章節設計上,作者安排了一個個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人物等作為每一章單獨的主題,內容涉及軍事、宗教、藝術等諸多方面,從而增強了全書的可讀性。書中強調了拜佔庭帝國身處東方所起到的阻止伊斯蘭教西擴的重要作用。
The Interrogation Rooms of the Korean War: The Untold History
韓戰的傳統敘述往往聚焦於對三八線的侵犯,本書則開創性地將視野從戰場邊界轉移到了審訊室內部,展現出韓戰是如何從領土爭端演變為人類內部及個人主體間的矛盾。作者著眼於停戰談判期間美國及其盟國所提出的新型審訊室,戰俘在其中可以行使「自由意志」並選擇停火後前往的國家,本書通過追蹤兩代人在三大洲間的移動探究了二十世紀現代戰爭中這一被忽視的重要側面。
本書獲評美國對外關係史學家學會(SHAFR)斯圖爾特·博納斯最佳圖書獎、軍事史學會美國史傑出圖書獎
Indian Sex Life: Sexuality and the Colonial Origins of Modern Social Thought
在印度殖民時期,歐洲學者、英國官員及印度精英知識分子藉助性觀念以理解現代印度社會。作者通過匯集各學科的大量檔案資料,揭示出異常的女性性行為對印度社會的眾多命題至關重要。本書展現出現代社會的思想文化史是如何建立在控制和消除女性性行為的危險文明邏輯之上的,而此種邏輯在當下的南亞和後殖民世界仍然佔據主導地位。
The Making of the Medieval Middle East: Religion, Society, and Simple Believers
在公元後第一個千年的後半葉,中東基督教徒無可避免地分裂為相互競爭的教會,阿拉伯人徵服了這一地區並推動了其最終皈依穆斯林的進程。作者認為理解這些戲劇性宗教轉變的關鍵是往往被忽視的普通宗教信徒。本書借鑑了大量希臘語、敘利亞語及阿拉伯語的資料,將這些被徵服的土地重塑為以基督徒為主,而其穆斯林人口的增長則被理解為從周圍的非穆斯林群體中脫離並與之競爭。
本書獲美國歷史學會(AHA)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德獎(公元一千年以前的歷史圖書獎)、中東研究協會阿爾伯特·霍拉尼圖書獎榮譽提名
The Great Leveler: Violence and the History of Inequality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經濟上的不平等自古有之,而當今社會的貧富差距更是在不斷擴大。在本書中,美國著名經濟史學家Walter Scheidel回溯了從石器時代至今的經濟不平等現象,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不平等從不會悄然消失,只有大規模的暴力和災難才會將社會重新洗牌。
本書榮獲2017年《華爾街日報》商業領袖之選圖書、BBC歷史雜誌年度圖書、《經濟學人》和《金融時報》年度圖書等15項大獎。
Alexander the Great: From His Death to the Present Day
本書由古希臘研究權威約翰·伯德曼(John Boardman)寫就,超越了亞歷山大大帝的生活,展現了整個世界數代以來關於亞歷山大大帝的眾多創作,反思了對這一歷史人物的描繪。從古希臘傳記到中世紀「羅曼史」,戲劇、電影乃至現代漫畫,配有插圖的研究使閱讀過程充滿樂趣。
The Rise and Fall of ClassicalGreece古希臘如何達到了「希臘奇蹟」又如何終結了榮耀?史丹福大學教授約西亞·奧伯(Josiah Ober)在本書中利用大量新數據並採用新穎證明方法對古希臘的興衰提供了全新解讀。作者認為希臘的興起並非奇蹟,而是政治突破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馬其頓人通過佔用希臘創新而取得勝利,但希臘城市仍然保持了人口數量和富裕,從而使其經濟和文化得以傳襲。本書引人入勝的敘事中充滿了與現代世界的驚人相似,適合對偉大文明興衰史感興趣的讀者。
本書被評為Flavorwire網站十本必讀學術書之一、Historybuff.com網站2015年十本不能錯過的歷史書之一
The Work of the Dead: A Cultural History of Mortal Remains
古今中外,沒有哪一個文明對人類的屍體持漠視的態度——即便是在科學主義盛行的當代亦然。本書即圍繞這一現象展開討論,詳細講述了生者如何、因何對死者如此上心,以及生者與死者之間相互「被塑造」的過程。作者旁徵博引,從考古遺蹟、文獻、信件甚至詩歌繪畫等材料中尋找線索,論述了死者對生者的意義在於充當連接過去和未來的紐帶。書中涉及內容還包括為何公墓漸漸取代了教堂墓地、為何19世紀以來人們開始在紀念碑上記錄死者的姓名,以及火化的歷史。
本書榮獲2016年度美國歷史學會George L. Mosse獎等九項圖書大獎。
The Fate of Rome: Climate, Disease,and the End of an Empire
本書首次探索了羅馬帝國陷落中氣候變化與傳染病扮演的災難性角色,這是自然戰勝人類野心的故事。作者將宏大的歷史敘述與前沿的氣候學及遺傳發現交叉發現,羅馬的命運不僅由皇帝、士兵和異族人決定,還受到火山爆發、太陽周期、氣候不穩定性及災難性的病毒和細菌影響。
本書獲2018年美國出版商協會(AAP)古典學PROSE獎榮譽提名、2018年Choice傑出學術著作獎。
The Open Sea: The Economic Life of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World from the Iron Age to the Rise of Rome
耶魯大學教授曼寧(J. G.Manning)在書中展示了鐵器時代到羅馬崛起時地中海世界新的經濟生活史。藉助廣泛的古代資料和最新的社會理論,作者認為對虛幻的單一古代經濟體的探索掩蓋了地中海世界的多樣性,包括政治經濟的變化和財產文化觀念的差異,而這一地區的經濟同時也在日益加強相互聯繫。
1177 B.C.: The Year Civilization Collapsed
公元前1177年,被稱為「海上民族」的掠奪組織入侵了埃及,儘管埃及贏得了勝利,卻和周圍的文明一樣迅速衰落。在幾個世紀的輝煌之後,青銅時代的文明世界驟然毀滅,這是如何發生的?作者講述了從入侵、起義到地震、乾旱乃至國際商路中斷等相互聯繫的失敗如何最終導致了這一終結,強調正是帝國和民族間的相互依賴加速了他們的戲劇性崩潰。
本書獲美國東方研究學院(ASOR)2014年度最佳暢銷書、美國出版商協會(AAP)2015年度考古與人類學PROSE獎榮譽提名、《紐約郵報》2014年度最佳書籍之一
延伸閱讀:
全球貿易與帝國崛起:茶葉、瓷器和罌粟花如何塑造歷史?
**書籍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歷史學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