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初五,陽曆(6月14日-7月12日)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月份,過旺則為毒,因此被認定是毒月,五日是惡日,端午五月初五恰逢『毒月惡日』,五毒(蛇、蠍子、蜈蚣、壁虎、蟾蜍)開始活躍,鬼魅也開始猖獗,所以人們在這一天特別注意驅趕瘟疫毒蟲,消災闢邪,有助你在一年之內不受邪氣煞氣傷害!
五月初五是五月的開端,而周易中的泰卦是正月,它的極限就是代表四月的乾卦(六爻全陽)。到了五月初五時,開始「泰極否來」,所以,古人很重視這個轉變,而且要通過一些方法來除陰氣、闢邪、收斂、養晦,除去不祥之氣。
端午節在傳統文化中是個重要的日子,驅兇闢邪是個這個節日的重頭戲,在風水上,也是有很多考究的,大家可以在這個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日子,用一些傳統的方法為家人去病消災。
端午節來了,你是不是想在端午節迎來好運呢?下面介紹一些怎樣祈福、保平安、開運旺運的方法,供各位緣友參考,提前祝願您端午節安康!
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時至今天,很多地方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甚至划龍舟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體育項目。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據記載,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粽子。包粽子主要是用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
端午節這天吃粽子有很多好的寓意,粽,同中,「中子」,即一矢中的,一索得男,求得貴子之意,也有「高中」之意,提升你的學業考運,所以,端午節這天好好的吃上一口粽子,也讓好運道與你相伴。
端午節佩戴香包,傳統認為有闢邪、驅瘟之效。實際上,香包裡面放入硃砂、艾葉、雄黃、香藥、石榴花,散發出清香怡人的香味,對蚊蟲而言就是剋星,所以,有闢邪驅瘟的作用。香包外包用絲布,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和款式,美女們還可以用各種香味的香包送給意中人,來表達愛意。
如果家中有病人,可以在端午節去放生,在端午節放生的開運效果相對平時的日子較為明顯。
在民間風俗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門上插艾草和菖蒲,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佩戴身上用來以驅瘴、化煞。也有吃五毒餅這一習俗,象徵可以防小人,健康好運的好兆頭。
舊時,在端陽節這天,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到山間田野遊玩一天後,晚上用煎蒲、艾等香草或者祛邪的香葉經水煮後洗澡,被稱為「遊百病」、「洗百病」,這樣做可以去除邪氣晦氣,一年平安健康。在現代,平時的學業、工作上的壓力,使大腦經常繃緊,端午節,可以選擇出遊,適當的放鬆,就是為了更好的發揮。到郊外遊玩,和品嘗一些特色美食,不僅能助你疾病消除,也令你心中感到愜意,身體的負能量減少,好運自然來。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雄黃是一種中藥材,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五月五日飲雄黃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蟲、帶雄黃進山不怕蛇等俗言。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端午節日清晨,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
五色線是最常用的開運物。五色絲線,即綠色、紅色、白色、黑色、黃色五色,五色分別代表:金、水、木、火、土五行,以及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五色繩手鍊具有五色合歡的功效。想早日告別單身的男女可以把五色繩手鍊戴在手腕上或腳踝上,男生戴左手或左腳,女生戴右手或右腳,可以增旺八方人緣添喜氣,會對招來好姻緣有幫助,在十五、十六、十七的月光下照射後佩戴,效果更佳。
全國各地均為流行。端午早晨,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日的一種嬉兒遊戲。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蝦螈、壁虎五種毒蟲。端陽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所以到端陽節這天人們便在門上貼上紙剪的五毒圖象,以避其毒,驅五毒反映了人們除害防病的良好願望。
端午節就是毒月惡日,只要大家做好防範,就能很好避過邪煞。
特別提醒大家:
各位緣主:端午節不能互祝快樂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為端午節是個祭祀節日,這天伍子胥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水
五月初五是毒日,是個悲壯的日子,是祭祀日子。
所以我們要掃掃肓了,不是所有節日都給互祝快樂,如淸明節、端午節!只能互送"安康!"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時至今日有好幾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1.紀念屈原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 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
有些說法則與吳國大夫伍子胥有關,而非屈原。
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是一部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介紹文集。在該書的第卅節裡頭記載著:「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認為東吳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關於粽子,則有當地的記載:「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紀念孝女曹娥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4.迎濤神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投奔吳國,帶吳伐楚,五戰五勝,攻破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孫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守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都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5.龍的節日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 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6.惡日禁忌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
《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
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7.夏至
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而眾多說法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