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什麼是IOT?沒有比這篇文章更全的了

2021-02-13 啟辰通信

物聯網是什麼?這篇文章從物聯網的前世說到它的今生,從起源開始,說到它的基礎架構和應用,再延伸出雲計算、大數據、智能製造等多個概念。

關於什麼是物聯網,沒有比這更全的了。

作者:iot101君

來源:物聯網智庫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

 

物聯網是什麼?這大概是你聽到這個詞語後在腦海裡浮現的第一個問題。

 

如果你是一個在政府機關的工作的人,也許會說:啊,物聯網啊,前些年好像挺火,是不是用網際網路思維搞物流啊?

 

如果你是一位股民,也許會說:哈,物聯網啊,現在網際網路的概念股漲得厲害,比新能源還厲害,物聯網的概念股也許未來不錯呢。

 

如果你是一位學生,也許會說:哦,物聯網啊,我聽過,是不是很多前沿科技和高新技術那些,終結者啊,黑客帝國這樣的,超級厲害的。

 

這些都不是物聯網,從字面意義上來看,物聯網就是用網絡把物體連接起來,但是其背後卻蘊含著很深的含義。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物聯網的狀態,那一定是:未來已來。那些本來發生在科幻小說裡面的場景正逐漸出現在我們生活中。

三個故事看物聯網的起源

在真正介紹物聯網的概念之前,iot101君想先給大家講幾個故事,這些關於物聯網起源的故事,會讓大家對物聯網形成一個初步的印象。

咖啡壺事件



物聯網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英國劍橋大學的咖啡壺事件。小小的咖啡壺竟然能吸引上百萬人的關注,這可能嗎?

可能。實現這一壯舉的就是一隻名為「特洛伊」的咖啡壺。

 

「特洛伊」咖啡壺事件發生在1991年。劍橋大學特洛伊計算機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在工作時,要下兩層樓梯到樓下看咖啡煮好了沒有,但常常空手而歸,這讓工作人員覺得很煩惱。

說到這裡不得不吐槽一下——這些理科生和一般人的腦迴路真是不太一樣,要iot101君說把咖啡壺拿到樓上去不就行了?

但人家不,為了解決這個麻煩,他們編寫了一套程序,並在咖啡壺旁邊安裝了一個可攜式攝像機,鏡頭對準咖啡壺,利用計算機圖像捕捉技術,以3幀/秒的速率傳遞到實驗室的計算機上,以方便工作人員隨時查看咖啡是否煮好,省去了上上下下的麻煩。

這樣,他們就可以隨時了解咖啡煮沸情況,咖啡煮好之後再下去拿。

 

1993年,這套簡單的本地「咖啡觀測」系統又經過其他同事的更新,更是以1幀/秒的速率通過實驗室網站連接到了網際網路上。沒想到的是,僅僅為了窺探「咖啡煮好了沒有」,全世界網際網路用戶蜂擁而至,近240萬人點擊過這個名噪一時的「咖啡壺」網站。

就網絡數字攝像機而言,確切地說:其市場開發、技術應用以及日後的種種網絡擴展都是源於這個世界上最富盛名的「特洛伊咖啡壺」。

 

此外,還有數以萬計的電子郵件湧入劍橋大學旅遊辦公室,希望能有機會親眼看看這個神奇的咖啡壺。

具有戲劇效果的是,這隻被全世界偷窺的咖啡壺因為網絡而聞名,最終也通過網絡找到了歸宿,最後關於這隻咖啡壺的新聞是是:數字世界最著名的咖啡壺日前在eBay拍賣網站以7300美元的價格賣出!時間大約在2001年8月。一個不經意的發明,居然在全世界引起了如此大的轟動。

 

至於是誰最先想到這個發明的,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顯然不願意歸功於個人。高登是1991年參與建立這個系統的成員之一,他說:「沒有人確定到底是誰的主意。我們一致認為這是個好想法,於是就把它編到我們的內部系統裡去了。」

 

就在「咖啡壺」網站吸引全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的時候,它卻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後來,劍橋大學計算機實驗室宣布,由於實驗室需要搬進位於劍橋郊區的新辦公大樓,這個直播網站將關閉。對此,高登解釋說:「整個系統已經過時,硬體也已經老化。我們不能把這些陳舊的設備帶到新的辦公大樓裡。」

 

比爾·蓋茨與《未來之路》


 

無論你愛他,恨他,你都無法漠視他—這就是比爾·蓋茨,有人說他對於軟體的貢獻,就像愛迪生之於燈泡。

1995年,這位微軟帝國的締造者曾撰寫過一本在當時轟動全球的書—《未來之路》,他在這本書中預測了微軟乃至整個科技產業未來的走勢。蓋茨在書中寫道:「雖然現在看來這些預測不太可能實現,甚至有些荒謬,但是我保證這是本嚴肅的書,而決不是戲言。10年後我的觀點將會得到證實。」

在該書中,比爾·蓋茨也提到了「物聯網」的構想,意即網際網路僅僅實現了計算機的聯網,而未實現與萬事萬物的聯網,但迫於當時網絡終端技術的局限,這一構想無法真正落實。那麼現在這些預言實現了多少呢?

 

《未來之路》中寫道:您將會自行選擇收看自己喜歡的節目,而不是等著電視臺為您強制性選擇。如今的數位電視已經實現了這種視頻點播功能,機頂盒功不可沒。您還可以通過網絡,使用網絡電視來實現上述目標。

 

《未來之路》中寫道:如果您計劃購買一臺冰箱,您將不用再聽那些喋喋不休的推銷員嘮叨,電子論壇將會為您提供最為豐富的信息。如今的網際網路上,幾乎沒有您找不到的,只有您想不到的,各類論壇、購物網站、交友網站等提供的最新信息,讓您天天應接不暇。

 

《未來之路》中寫道:一對鄰居在各自家中收看同一部電視劇,然而在中間插播電視廣告的時段,兩家電視中卻出現完全不同的節目。中年夫妻家中的電視廣告節目是退休理財服務的廣告,而年輕夫婦的電視中播放的是假期旅行廣告。

此項定製廣告業務至今為止還沒有得以實現,不過部分高科技公司已經著手開始進行定製廣告業務的銷售,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畫面。

 

《未來之路》中寫道:音樂銷售將出現新模式。那些對光碟和磁帶等產品感到頭疼的用戶將可以不再受它們的侵擾,以全新數字模式出現的音樂產品將會登陸市場,且音樂將會成為網際網路信息高速公路上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比爾·蓋茨的先知先覺體現無疑,但是讓人感到迷惑的是,10年前的比爾·蓋茨既然已經意識到數位音樂市場的巨大潛力,為什麼微軟不第一個兼職做數位音樂產品,而讓蘋果在市場上搶得先機呢?難道是微軟不差錢!

 

《未來之路》中寫道:如果您的孩子需要零花錢,您可以從計算機錢包中給他轉5美元。

另外,當您駕車駛過機場大門時,電子錢包將會與機場購票系統自動關聯,為您購買機票,而機場的檢票系統將會自動檢測您的電子錢包,查看是否已經購買機票。如今的信用卡、網上支付、行動支付、eBay 服務、電子機票最接近比爾·蓋茨的預測,它們共同開啟了電子商務時代。

 

《未來之路》中寫道:您可以親自進入地圖中,這樣可以方便地找到每一條街道、每一座建築。虛擬的第二人生提供完全模擬現實的生活體驗,谷歌地球提供的地圖幾乎可以覆蓋地球上任何地方,甚至可以「找根皮筋兒做彈弓打你家玻璃」。

 

《未來之路》中寫道:您丟失或者失竊的攝像機將自動向您發送信息,告訴您它現在所處的具體位置,甚至當它已經不在您所在的城市也可以被輕鬆找到。十分不幸,比爾·蓋茨的預言沒有實現,不過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未來物聯網能夠輕而易舉地實現上述功能。

 

艾什頓與MIT自動識別中心

 

真正的「物聯網」概念最早由英國工程師凱文·艾什頓(Kevin Ashton)於1998年春在寶潔公司的一次演講中首次提出。

90年代中期,艾什頓加入寶潔公司做品牌管理,負責發布玉蘭油彩妝系列。當他走入零售店鋪巡視時,發現了一種棕色的唇膏總是處於售罄的狀態,而庫存裡卻還有不少。一開始,艾什頓被告知這只是偶然的現象,但經過調查,他發現至少在十家店鋪中,有四家存在同樣的問題,沒有在貨架上有針對性的擺放正確的產品。

當時,零售商利用條形碼管理庫存,但是這並不能幫助他們選擇應該在貨架上擺放何種商品,因為條形碼無法跟蹤物品的位置信息。而零售商推出的會員卡中,會內置一種應用了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的無線通信晶片。

這讓艾什頓產生了靈感,如果在口紅的包裝中內置這種晶片,並且有一個無線網絡能隨時接收晶片傳來的數據,零售商們就可以獲知貨架上有哪些商品,及時知道何時需要補貨了。

於是,艾什頓開始在寶潔公司的內部講座中使用「物聯網」的概念,認為移動互聯技術可以使得萬物相連,幫助人們更好地做出決策,這引起了廣泛關注。當時作為麻省理工學院(MIT)贊助商的寶潔公司遂派艾什頓與MIT合作進行研究,成立了自動識別(Auto-ID)中心,將物聯網的概念變成了現實,專注研究RFID技術以及智能包裝系統。

艾什頓對物聯網的定義很簡單: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網際網路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MIT自動識別中心提出,要在計算機網際網路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傳感器網絡(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數據通信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物聯網」。 在這個網絡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幹預。

凱文·艾什頓後來離開MIT自動識別中心,成為RFID讀寫器供應商ThingMagic公司市場副總裁。2007年,加入清潔能源合同EnerNOC,但仍在ThingMagic公司顧問委員會中任職。2008年,Kevin Ashton創立了Zensi公司,並擔任該公司的執行長。2010年4月,該公司被電子硬體製造商貝爾金(Belkin)國際公司收購。

比特、原子大碰撞,物聯網已經觸手可及

好了,看完三個故事,相信大家對物聯網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iot101君再給大家深入一些。

要談物聯網,我們得把「物」、「聯」、「網」這三個字拆開來談。首先,我們來談談「物」和「網」的基本構成:「物質」、「信息」和「聯」

              

以一支鉛筆為例,鉛筆是由木材,石墨,油漆等構成的,它們都是真實存在的「物質」;而鉛筆上的商標圖案,鉛筆的用途等就是我們對基本信息處理之後,再加上我們自身擁有的知識而形成的新的較為複雜的信息。

 

我們通過眼睛感受外界信息,大腦則通過對眼睛所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從而可以知道鉛筆的長短、顏色等屬性,進而可以分析得出「這是一隻XX牌的快用完的鉛筆,我還只能用它寫幾行字了」這樣複雜並有意義的信息。

 

在這裡,「看」這個動作就是從「物質」中提取「信息」的過程,就是一種「聯」,而從「看」到「想」這過程也是一種「聯」。

 

有了這些概念後,我們再來談談什麼是原子,什麼又是比特。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而比特是信息的基本構成單元,是一個計量單位,就像不同原子構成世界一樣,比特構成了信息。

 

可以說,原子是真實存在的,而比特則不是,它只是人類根據自身需要構造出來的概念。而物聯網要做的,就是在宏觀上將二者結合起來,你不用看、聞、聽也能獲得信息,乃至不用自己處理信息和親手操作也能讓很多事物自己為你服務。這個過程,將不再由人類自身來主導,而是通過傳感技術、網絡技術和數據分析技術來實現。這就是所謂的原子與比特的碰撞。

 

在微觀結構上,物質世界和信息世界二者都是由各自最基礎的結構建立起來的,我們人類可以聯網,那麼理論上由物質組成的一切理論上都可以聯網。

 

所以, 我們再來談談「聯」這個過程是怎麼發生的。這裡可以分為「感知」,「傳輸」,「應用」三個部分來看。


首先,我們需要「眼睛」,才能「看見」,這就是物聯網感知層作用的原理。其主要使用的是傳感器。傳感器其實由來已久,非但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反而可以說是「老古董」。

那讓我們來試著揭開傳感器的面紗讓它更性感一點:古代工匠在造房子的時候要確認每根柱子都是筆直的,於是用一塊石頭懸在棉線上確認地心方向,這就是把我們看不見的重力,轉化為我們看得見的棉線;

再來看看體溫計,它也是把溫度這種我們人類自身難以通過感官來量化的信息轉化為看得見的汞柱長度;

同樣,古典的照相機也是一種傳感器,它能夠把鏡頭傳入的光信號轉化為對底片的刺激,最終留下影像。

 

雖然現在的傳感器已經做到精緻小巧,但是其本質上仍然在作著類似的工作。不過不同的是,它們無需把感受到的信息直接傳達給人,而是通過一些技術手段轉化成電磁信號,交給其他後端設備來處理,之後再進一步進行利用。

 

很多傳感器的感知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人類的感受世界的能力,甚至比人類更加精準,就感受物質世界而言已經甩了人類好幾條大街了,「千裡眼」「順風耳」神話故事等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更重要的是,大多傳感器產生的結果都是可以用數字來計量的。這就代表著,這些傳感器產生的信息可以直接用計算機能懂的語言進行傳輸,而且可被用於數據分析。

 

使用傳感器的好處在於,我們人類自身的感知能力有限,很多我們需要的信息是無法感知的,傳感器的存在剛好能夠解決這些問題,能夠讓人類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成為我們的第六感官。

 

其次,我們需要「神經」才能「傳輸」,這是物聯網的網絡層的運作方式。WiFi、藍牙、Zigbee,不同的通信協議相當於不同的交通工具。

 

 

傳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當我們的信息採集好了之後,如果不能傳輸,那麼信息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就像你手上有一批上好的絲綢,但是需在異地進行加工和販賣,如果沒有通過運輸工具將其運輸到目的地一樣,置放在原地的絲綢是多餘的。在絲綢運輸過程中,我們也需要一個運輸的通路,我們用公路、鐵路甚至運河來運輸;

運輸目的地是下遊的加工廠,他們那裡可以把絲綢做成衣服再賣錢。那麼,這裡將絲綢比喻成傳感器採集到的信息,而運輸工具相當於能夠承載這些信息的載體,而河就是傳輸時用的網絡,加工廠就是最終數據處理的中心。在這個過程中船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各大廠商雖然形成了多種聯盟或平臺,但是依然爭相搶奪對智能家居或者智能硬體的標準的定製。

往簡單的講,他們就是類似於「碼頭」「車站」「運輸公司」之間的關係,當你選擇用船運輸的時候,你就不需要上公路去跑一樣的道理。當然,事實上你可以選擇多種運輸方式同時運用,信息本身是不變的,關鍵是看哪種更方便更經濟。

 

而諸如電信、移動、聯通等公司則更偏向於扮演「運河」或者「鐵路」這樣的角色,是用來承載運輸用的「船」或「車」的。現在物聯網的發展一定程度受限於網絡的發展,鐵路不多,運河不寬,車船的載重能力都制決定著我們這張「網」的發展。

最後,我們在工廠加工「信息」,是對信息的處理和運用。這就是物聯網的應用層,這一層面上具有最大的想像空間。因此,有了包括智能恆溫器、智能空調在內智能家居;有了智能手錶、VR在內的智能硬體、可穿戴設備。

「物聯網」與「網際網路」有什麼區別?

在格物君在談及「物聯網」時,常常會有人問: 「物聯網」和「網際網路」到底有什麼區別?

 


                            

首先,「物聯網」是在「網際網路」的基礎上,將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的一種概念。網際網路著重信息的互聯互通和共享,解決的是人與人的信息溝通問題;物聯網則是通過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相聯,解決的是信息化的智能管理和決策控制問題。

 

網際網路與物聯網在終端系統接入方式上也不相同。網際網路用戶通過端系統的伺服器、臺式機、筆記本和移動終端訪問網際網路資源;物聯網應用系統將根據需要選擇無線傳感器網絡或RFID應用系統接入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思維影響下的企業,會在與用戶終端的交互上苦下功夫,這就是傳統的入口思維,就是流量的思維。這也是我們現在手機熱、手錶熱、手環熱、APP熱、公眾號熱等熱產生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運用這樣的思維方式發展到現在已經非常成熟了,其演變可形成全新的商業模式。往後就是網際網路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指用戶原創內容)應用興起,Facebook、Twitter、天涯、知乎、人人、微博等等。

這一批UGC引領了網際網路的一個時代,將人們線下的交流搬到線上,讓人們能夠更方便快捷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但是由於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大量垃圾信息充斥了人們的生活。特別是一些你毫無興趣的廣告推送,你還不得不忍受。其實商家也很鬱悶,花大價錢撒廣告,結果只引起少數人關注。

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將改變這一現狀,這背後其實是信息交換的問題。商家不能掌握用戶喜好,用戶也不知道商家到底有什麼產品,兩邊一抓瞎,傳統廣告都是靠蒙。

 

除了這些,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區別。直接講比較抽象,我們不如舉個例子:現在有某品牌智能空調,你到家之前可以先用手機開啟它,它能保證你回家的時候家裡室溫剛好是你提前設定好的溫度,而離家之後也不會因為忘了關空調而心疼電費,因為你隨時可以在手機上把它關掉。

同時,它還能自己除甲醛,控制空氣溼度和氧含量,這種體驗當然不賴。

但是這其中還有一些問題。

第一是空調無法自動感知環境,就是說你需要自己關注空調的運行狀態而且親自去操作,這其實是你對「空調工作狀態」及「家裡空氣狀態」這樣的信息進行了判斷和處理;

第二就是手機只能實現對空調的控制,而不能同時調節通風裝置和窗戶、空氣淨化器、加溼器等設備來讓室內空氣達到最好的狀態。

 

物聯網就是想改變這種現狀,讓空調裡集成的很多類型的傳感器,能夠不間斷地監測它周圍室內的溫度、溼度、光等環境的變化。比如它可以判斷房間中是否有人及人是否有移動,並以此決定是否開啟溫度調節設備。


這也是物聯網對網際網路的一個巨大優勢:感知層的運用。而對物聯網而言,這些信息的產生和傳輸很大程度上主動的。人將更少地參與到信息的採集和分析,大量不必要親自關注的信息交給設備和網絡去處理,從而能夠將人從信息爆炸的困局中解脫出來。

 

在物聯網時代,需求表達這一過程將被弱化,信息傳遞方式的改變將會引領商業模式的變革。雖然在技術手段上,一系列「網際網路+」達到的效果與物聯網已經接近了,但其思路還是存在差別的。未來會產生更多的終端並不是需要用戶去互動,而是實現自動地,智能地直接為人服務。

 

物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將實現由用戶到製造商的逆向定製,這是智能製造技術和供應鏈發展的一大方向。大規模定製意味著更貼近用戶需求,而且可根據市場反應實時調整產品策略。

所有物體都有必要聯網嗎?通過何種方式相聯?

未來萬物聯網是一種什麼狀態呢?大到汽車,小到紐扣,都可能都會被植入晶片而冠上「智能」的名字。這種「智能」有必要嗎?我們什麼時候能實現呢?

 

第一點,我們常常說起「智能」,並不一定是這個產品本身具有「智能」,他們只是真正具有運算和處理能力的某個「大腦」的延伸終端而已。

舉一個簡單的,你進電梯之前,電梯通過感應到有人就把門打開了,這當然不是電梯自己處理的,而是中央控制系統在管。同時,中控系統還有的部分程序負責通風,有的部分負責照明,有的部分調節供電。

這個過程中,電梯、排氣扇等設備就像我們的手腳,而中控系統才是真正具有「智能」的大腦。

 

以一瓶可樂為例,在生產之初,我們就能夠通過相關技術,知道它的原料中蔗糖是由哪片甘蔗地提供,可可來自哪科可可樹。生產過程中,我們知道它是哪條流水線上出來的產品,質量由誰負責。再往後,我們知道它怎樣被送到用顧客手上的。

到這裡,消費者看不到「智能」的影子。這瓶可樂在到手上之前卻至少經過了原料供應商、生產商、銷售終端等幾個智能系統的管控。

 


                            

這種管控有多大意義呢?對可樂這樣成熟的產品來說或者價值有限,但如果是對水果蔬菜、對牛奶、對藥品呢?那意義自然又不一樣了。這其中主要作用自然是加強了對這些和我們健康息息相關的事物的監管。

 

那麼對消費者而言,智能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其實,真正的智能可不是「溯源」這麼簡單。對用戶而言,這基本將是一個不可感的過程。還是以上面那瓶可樂為例,我們買了這瓶可樂,喝下去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呢?

這就可能和我們前面講的智能穿戴設備聯繫起來,通過對我們生理特徵和動作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加上面部表情的分析(如果你戴著某種智能眼鏡的話),我們就能大致知道你喜不喜歡這種口味了。

 

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的作法是傳照片,寫評論,打分。那麼到了物聯網時代,這個過程很大一部分能自動完成,「買家秀」的方式將通過另一種真實而高效的途徑反饋給生產商和其他買家。然後我們生產可樂的生產商慢慢就知道,這個顧客購買可樂的頻率是多少,喜歡可樂裡面含有多少氣體,喜歡的甜度又是多少。

如果你不喜歡,那麼你喜歡雪碧嗎,如果不喜歡,那麼是碳酸汽還是檸檬的關係呢?你平時喜歡吃荔枝,荔枝味的飲料對你來說是不是更合適呢?

 

通過這樣一步步建立精準的用戶模型,未來我們享受到的衣食住行等等各方面的智能化服務將帶來越來越貼近我們的真實想法,讓我們感到這瓶可樂「真貼心」,而不是這瓶可樂「真智能」。

 

對個人用戶而言,建立的是精準的模型,而對群體而言,通過收集到的用戶信息,將能得到更加普遍適用的結果。

於是可以為不同人群推出新的飲料,而這些飲料會在你剛好感到想喝一點的時候出現在你的手邊。

 

從批量化向定製化過渡,物聯網帶來的新機會

 試想如果未來所有的物體都能聯網,都具備與其他物體和人交流信息的能力,那麼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變得豐富而簡單自然不必多說,在產品體驗方面的改變會更令我們欣喜。

 

說到產品,你也許聽過一個詞:智能製造。智能製造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可以從物聯網的基本運作方式來說明。

 

首先是傳感器,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機器的「眼睛」和「耳朵」類似的東西。

我們可以通過RFID(電子標籤)等技術對正在生產線上等待加工的零件進行識別,這個過程就像刷身份證一樣,能獲取到產品的任何信息。通過這樣的技術,我們就能夠隨時知道某個零件加工到哪一步了,還能對零件的質量進行監測,以防止零件出現問題。

 

由於能夠實時對每個零件的狀態進行把控,就為定製化的生產提供了可能。比如以往我們造一輛汽車,同一型號的車都是一模一樣的,顧客的選擇都是在已經造好的車型裡面選。

這種感覺就像就像皇帝選妃子,妃子長什麼樣是妃子的父母說了算,皇帝有的也只是選擇權。精挑細選後給皇帝的妃子自然應該能令皇帝滿意,但這麼多妃子,哪怕三千佳麗,也不一定有皇帝最稱心的那一款。

 


而現在,我們作為消費者,不再只能被動選擇商品,而是其在生產過程階段還能參與其中,我們有機會把自己的想像力融入到我們需要的東西裡。

就像前面講的,如果你想買一輛具有某些特色的車(如特別的標誌,特殊的座椅,變色的車窗等),你要做的就是提前把這些告訴汽車生產廠家,他們就能按照你提出的要求,將一輛專屬於你的汽車生產出來。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以往我們造一盞燈殼,要考慮很多因素,要考慮用什麼材料,這種材料適合用什麼方式加工成這種外形,加工難度有多大,如果有焊接和螺栓結構進行固定,還要考慮它的力學特性等等。這個過程比較複雜,大大限制了設計師的思維。而通過3D列印技術,設計師考慮的因素將大大減少。

 

而隨著技術進一步發展,我認為大量的硬體「中間件」將出現。這與我們現在軟體的「中間件」有類似的意思。簡單說來就是功能簡單的模塊化的中間,比如索尼的攝像頭,三星的屏幕這樣的概念。

而這些東西能夠通過一些標準的協議,很容易被用在不同的最終產品中。事實上這並不遙遠。「模塊化手機」的概念早就被提出來了,而且已經有實物上市。但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由於其成本並不低。

 

真正的個性化是要建立在硬體的成本足夠低的前提下的,否則對最普通的消費者來說是沒有意義的。這也是目前大力發展智能製造的一個原因,只有當整體的製造成本降到幾乎不需要「人的勞動」的時候,才能把「製造物品」變成一種最基礎的服務,像我們取之於大自然的水電氣等一樣。

 

但這並不是說製造的價值將大大降低乃至沒有價值。其實,當製造變成了一種最基礎的服務的時候,他將能夠被更好的運用。舉個簡單的例子。

現在我們用的網絡服務,其實對個人來講,每個月的網費雖然不便宜,但相對於衣食住行的費用還不算高,而網絡帶來的財富是有目共睹的。

 

在我看來,這種方式,可以做個簡單的類比。提供基礎製造服務的就像現在提供網絡的電信設備商和電信運營商,設計師的工作就像現在的軟體開發者。當然還會有更多環節的參與者,在這裡就不一一說明了。

從大數據:藏在啤酒和尿布背後的秘密;

我們提到物聯網,就不得不把它與現在非常火熱的另一個概念聯繫起來,那就是「大數據」。

 

大數據是怎麼一回事呢?有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經典案例,就是啤酒與尿布的例子。

一家美國超市把尿布與啤酒這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商品居然擺在一起,但這一奇怪的舉措居然使尿布和啤酒的銷量大幅增加了。

原來,美國的婦女通常在家照顧孩子,所以她們經常會囑咐丈夫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為孩子買尿布,而丈夫在買尿布的同時又會順手購買自己愛喝的啤酒。



在這個案例裡面,丈夫的行為被預測出來,其預測的依據是根據長期經驗所得的。假定不在尿布旁邊放啤酒,愛喝酒的丈夫可能也會去買,但嫌麻煩或者酒癮不那麼大的丈夫可能就只會買了尿布就走,而想不到去買啤酒。

因而,大數據就此產生了經濟價值。當然,這背後基本是一個零和遊戲,這家超市的啤酒銷售得多了,別家超市賣得就少了。

 

騰訊的QQ我們都用過,它能夠把我們久未聯繫的老同找出來,推薦給我們去聯繫,但也會把你的前女友推薦給你的未婚妻認識。而淘寶在我們買東西的時候會把相關產品推薦給我們,還會告訴我們諸如某省獅子座最敗家、某省水瓶座最花心、某省天蠍座最摳門這樣的信息。

而百度則會對人們使用關鍵字搜索進行排名,從而讓更多人知道最近大家的關注點在哪裡。

 

顯然,這些數據或多或少已經開始影響我們的生活。而在未來,萬物聯網產生的數據量與現在人們通過網際網路活動產生的數據量不可同日而語,開發的價值也會更加巨大。比如我們現在的手環、手錶讀取我們的心率、運動量等數據,僅僅是反饋給我們讓我們管理自身健康。

而未來隨著大數據的分析能力增強,加上能夠互動的設備增多,那麼這些數據就變成了健康服務,甚至能提前預防疾病發生。

 

反過來,大數據的處理能力能力會反過來幫助物聯網實現智能控制和產品改進。

比如,我們的智能家居的學習功能,可以看做是對用戶一段時間的行為數據的收集,然後通過特定算法得出主人的喜好從而自己完成對家庭環境的控制。

 

前面講了大數據,那麼還有另一個大數據的親兄弟不得不講,那就是雲計算。

從成本和實際效果來考慮,其實很多物聯網設備並不需要太多的計算能力,只要能夠取得數據並反饋給上層具有計算能力的數據處理中心就好了,多一點的還有能夠通過從計算中心獲取的指令完成某些活動就可以了。

 


那麼,這些數據誰誰在處理呢,他們又是怎麼處理的呢,這裡就要提到雲計算的概念。雲計算被認為是一種革命性的計算方法,是繼大型計算機到客戶端-伺服器的大轉變之後的又一關於計算方式的重大轉變。

舉一個不那麼恰當但比較好理解得例子。使用過QQ遠程助手的朋友大概可以體驗雲計算,你在QQ提供的界面裡面訪問對方的電腦,使用對方的軟體。雲計算大概也可以看做這麼種方式,不過對方的電腦變成了處理能力超強的雲計算中心,而處理方式更加複雜一些。

 

雲計算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解決思路。由於通訊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的計算不一定要在本地進行。

比如,在遠程操作的例子,哪怕你的電腦沒有安裝一個程序,你仍然能夠獲得這個程序的使用結果。

而我們平時收發郵件,這些郵件存儲在我們的郵箱裡,而不是在我們的電腦上,這其實可以視作早期的雲服務。這種理念,簡單概括起來就是「網絡即電腦」。只要有網絡,我們就能獲得更高的運算能力。

 

目前雲計算還處於基礎階段,現在的雲計算被分為三層: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軟體即服務(SaaS)。基礎設施可以看做是我們的電腦主機,其實質是大規模的主機集群。

平臺的地位大致相當於我們的計算機系統,類似於windos,是開發和運行程序的基礎。軟體服務我們就明白多了,微信、遊戲客戶端、美圖秀秀這樣的都是軟體。

 


藉助雲計算,企業的管理成本將降低。由於雲計算的作用,一些企業不用浪費金錢和精力建立自己的數據處理中心,而將自己的一些數據和企業管理軟體放在公共的雲伺服器上;

而另一些企業對於數據的安全性和專業性等要求較高,於是自建雲伺服器,於是有了公有雲、私有雲、的概念之別;有一些私有雲並不能滿足企業的運算需求,向公有雲伺服器尋求支持,於是就有了混合雲的提法。

 

同時,雲計算中心能夠根據實際需求來安排伺服器的運算,讓整個計算中心保持高效的運作,避免了運算資源的浪費。除此之外,雲計算的好處在於按使用付費。

這就是說,你可以按照實際需要的存儲空間或者運算能力購買雲服務。這是雲服務誕生之初的「電廠模式階段」就提出的理念,即把計算能力當做像水、電這樣的產品來出售。

現在基本已經變成現實,而在未來,個人用戶也將慢慢感受到這種全新方式給生活帶來的改變。

講了這麼多雲計算,那麼雲計算和物聯網是是怎麼結合起來的呢?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我們的物聯網設備只需要能夠聯網,雲計算就能夠通過網絡為我們的設備提供數據處理能力。

其次,大數據的運用對物聯網來說十分重要,而雲計算和大數據分析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密不可分。

 

比如智能家居系統,其一部分運算其實就是依託雲伺服器,因為我們的家裡面的數據處理中心(電腦或手機)沒有必要一直保持開機狀態。

而更多的諸如交通系統、工廠製造系統、社區服務系統等等都將依託於私有雲或者公有雲的服務。

除了這些,我們前面提到雲計算還是打通各種物聯網標準的有效手段,兩個採用不同技術標準的設備也具有了互相交換數據的可能,簡單說來,就像你在網上和一個外國人聊天,哪怕你不懂他的語言,只要通過相應的翻譯軟體,就能夠理解對方的意思了。

如果你對物聯網的還是不清晰,請後臺向格物君提問吧!

延伸閱讀

研究機構調研450物聯網平臺企業報告

近日,IoT Analytics對其物聯網平臺報告進行了第三次更新。

 

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物聯網平臺這個市場,不可避免地也將導致該市場更嚴重的碎片化。畢竟,當大部分大型供應商在這個領域做了大量的部署的同時,許多初創企業也紛紛踏入該領域。

——IoT Analytics 的執行董事Knud Lasse Lueth

 

以下內容為iot101君,整理的報告部分內容:

圖:2015-2017年物聯網平臺企業數量

 

根據上圖可以看出,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的物聯網平臺企業已經由2015年的260家、2016年的350家增長至如今的450家。而更新後的物聯網平臺資料庫也將這450個企業的信息進行了更詳細的分析:

 

應用領域:目前大多數供應商聚焦於工業/製造領域提供物聯網解決方案,這部分佔比32%,緊接著是智能城市和智能家居這兩個垂直領域,兩者佔比均為21%。值得一提的是,在之前的版本中,智能家居一直是領先的垂直領域。

區域分布:儘管這450家企業是來自於全球40個國家,但名單上的企業超過一半的公司總部都設在了美國。

技術聚焦:92%以上的平臺企業都有核心關注的應用領域,僅3%的企業提供IaaS層的服務。

市場動態:在2016年版本的榜單中,超過30家公司如今已經不復存在。這些公司要麼已經破產,要麼已經被收購。

 

縱觀整份報告,不難發現以下5個特點:

物聯網平臺仍然是一個碎片化的市場,截止目前已有450多家供應商;

市場飛速增長,領先的供應商增長率超過50%;

近150家物聯網平臺企業關注工業用例,成為關注度最高的分類;

物聯網平臺併購活動急劇增加(去年有17宗交易);

與其他行業相比,該領域創業公司的融資規模仍然微不足道(2016年僅為3.3億美元)。

 

以下就這五點進行詳細的分析:

 

從特點一:碎片化的市場

 

 圖:物聯網平臺收益分布圖

儘管有一些物聯網公司聲稱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但是那些接受調研的物聯網平臺企業負責人則透露,這些說法大多是誇大其詞,純粹是為了達到營銷的目的。

同時還發現,這些大型供應商所聲稱的他們在物聯網方面的支出已經得到了相應的回報,但其實從銷售數據來看,這些收益僅有一小部分來自於軟體,大部分是來自昂貴的硬體設備銷售,而硬體銷售這部分的收益實際上並不應該被歸納到整個平臺收益上來。

 

在450家物聯網平臺企業中,只有7%的公司在2016年實現了超過1000萬美元的營收,而超過一半的企業實際上其收入連100萬美元都不到,大部分都還是規模較小的初創企業。

佔據領先地位的雲平臺企業主要包含了大型雲計算公司、設備管理和連接後端平臺以及少數幾家背靠強大「靠山」的矽谷創業公司。可以說,這些矽谷創業公司的擴張速度是全球大多數企業多不能及的,這裡舉兩個成功創業案例,一個是專注於做預測分析的Uptake,另一個是開放的智能家居平臺SmartThings,SmartThings於2014年被三星收購,現在是三星的子公司。

從特點二:領先的供應商增長超過50%

 

根據不同的分析公司提供的數據,對物聯網市場的普遍預期是,未來5年的年增長率介於25%到40%之間。

但是,許多物聯網平臺公司報告中的數據卻早已遠遠高於預期。一些規模較小的創業公司表示,他們目前的營收每年都在翻番,領先的大型供應商也表示,他們的增長率超過了50%。這裡列舉三個例子:

 

C3 IoT在今年3月份估值已達14億美元,最近又宣布該公司收入同比增長65%,預訂增長了600%。該公司還聲稱擁有1億個傳感器和設備——到目前為止,這是公開宣布的最高數字。

思科公司的Jasper連接管理平臺「控制中心」已從2016年3月的3500家用戶公司增長到2017年2月的9000家,從而該平臺管理連接的設備數量也從原本的1700萬增加到4000萬個。

2016年,PTC的物聯網收入增加了52%。它的核心物聯網產品是其應用使能平臺Thingworx,該平臺是PTC在2014年收購的。

 

在我們看來,這些增長數字僅僅只是反映了大量的試點項目和poc在市場初露鋒芒,但並沒有意味著人們期待已久的物聯網突破將把這個市場推向數十億美元。

 

從特點三:工業用例備受關注

 

圖:450家物聯網平臺公司聚焦的細分領域

 

基於本次調研,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物聯網平臺企業專注於商業/企業物聯網,而消費者物聯網的關注度稍微弱一些。

其中最受關注的垂直領域是製造業和工業解決方案,有32%的物聯網平臺企業為這一領域提供解決方案,包括西門子、ABB、施耐德、博世等工業自動化巨頭,同時也有IBM、PTC或微軟等軟體大佬,其中最典型的應用案例包括生產性能管理、製造分析、預測維護和遠程服務。

 

對於物聯網平臺來說,消費者健康是最不受歡迎的部分,只有5%的物聯網平臺提供解決方案。

這個結果倒是與我們對頂級物聯網應用領域的分析相一致,在這些領域,4個主要領域是互聯行業、智能城市、智能能源和聯網汽車。

從特點四:物聯網平臺併購活動急劇增加

根據我們的分析,2013年新物聯網平臺初創企業的數量達到了頂峰,但是此後一直處在下降的趨勢。相較於那些在2013年或者更早之前進入平臺領域的企業來說,2016年後進入該市場的初創公司有著明顯差異:前期的許多創業企業對物聯網是一種橫向的、跨行業的研究,而如今,似乎更多的是利基物聯網平臺,它們高度垂直化,需要較強的技術,基於某個具體的應用案例。

例如,做系統集成的物聯網平臺Axonize或者垂直於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物聯網平臺Tachyus。

 

 圖:物聯網平臺企業創建及併購數量對比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物聯網平臺市場的收購數量正在上升。僅2016年就發生了17宗平臺收購交易,這是首次在數量上超過創業公司的數量。在被披露的6宗收購案中宗交易額達到了110億美元。

大部分收購都是由在物聯網領域發揮作用的科技公司進行的,但缺乏物聯網平臺的能力。

在2017年早些時候,Software AG 收購了Cumulocity,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通過收購一家純粹的物聯網平臺提供商來完成他們的上市。

 

經過調研,在所有被收購的物聯網平臺企業中,只有31個平臺以其原始名稱運營,直到目前依然在提供服務。

從特點五:該領域融資規模仍然微不足道

 

圖:物聯網平臺融資規模

從上圖看來,雖然2011年至2016年間,物聯網平臺初創企業的融資已經實現大幅增加。但是即便如此,於整個科技領域的融資規模相比較的話,物聯網平臺的融資規模仍然微不足道,單單拼車平臺Uber在2016年獲得的融資數額都比所有物聯網平臺企業融資的總額多了14倍之多。

 

另外,在今年發布的物聯網平臺融資消息中,單Actility 和Uptake這兩家公司的融資的金額佔了一半。嚴格來說,其實這兩家公司還不算是純粹的物聯網平臺企業。

 

結語

我們目前正在見證全球範圍內的物聯網部署和解決方案的爆炸式增長,得益於此,物聯網平臺正逐漸成為這些物聯網的核心支柱,到2019年物聯網平臺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0億美元。

作為開發可擴展的物聯網應用和服務的關鍵,物聯網平臺讓這些應用和服務連接了對象、系統和人,實現了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的聯繫。

然而,基於物聯網平臺市場是一個比較新的領域,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幾年前這個市場幾乎不存在,因此該領域的格局不僅相對複雜,而且變化很快。如今,許多公司都打著提供「物聯網平臺」的旗號,但是仔細對比的話會發現平臺與平臺之間其實有著巨大的差異。

【NB-IOT】

【每天一課】

第200課:LTE常見網絡優化定位方法總結

第199課:基站天線原理(附井蓋基站建設完整過程)

第198課:LTE功率提升對指標的影響

第197課:網優考試經常涉及到LTE核心網的部分

第196課:適合初學者MOS分析思路

【熱文回顧】

跳槽窮半年,改行窮三年,說的太好了!

職場||職業生涯規劃師教通信人如何轉行

通信人的周末怎麼過?你可能要跪著看了

通信人的一天

網優人是這樣被GAO死的

通信汪12個人艱不拆的真相

分析 | 運營商的自主優化之路

利用碎片時間,學習碎片知識,關注我們

啟辰幫你管理通信知識

相關焦點

  • 不好意思,這篇關於Sigfox,LoRa,NB-IoT和RPMA的文章火藥味十足~~
    來源:hackernoon編譯:iot101君物聯網智庫 整理髮布轉載請註明來源和出處
  • 請不要相信《請不要相信這篇關於杜馬蓋地的文章》
    《請不要相信這篇關於杜馬蓋地的文章》給刷了屏,大意是痛斥之前那些旅遊營銷號對杜馬的過度甚至是虛假宣傳。給所有被這篇文章吸引和誤導的人糾正一個觀念,杜馬蓋地只是一個中轉站!!!中轉站!!!中轉站!!!杜馬蓋地這個城市,本身,沒有美景,沒有潛水,沒有鯨鯊,更沒有一島一酒店,想都別想!!!!
  • 關於華為海思,這篇文章值得一看
    這款處理器華為自己的手機沒有使用,而是打算賣給山寨機市場,和聯發科等晶片廠商進行競爭。因為產品還不成熟,所以並沒有獲得成功。所以,用戶沒有接受,手機整體的銷量很差。儘管如此,K3V2也算是一次勇敢的嘗試,為後續型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2013年底,華為海思推出了麒麟910。這是他們的第一款SoC。前面我們也提到了SoC,那麼,到底什麼是SoC?
  • 關於IoT安全我有話說
    一、iot大致的破解流程1.1 尋找uart接口當然一些板子做了一些簡單的防護,要不少焊接一個零部件,要不沒有焊接引腳,但是總歸是從soc上把uart的線引出了。找到引腳後,開始用那個萬用表有模有樣的猜測tx,rx,gd引腳1.2 測試波特率找到uart引腳後,開始遍歷波特率,最終的結果是不出現亂碼,比如這樣
  • 手帳有術丨「手帳是什麼?」「看看這篇文章就知道了!」
    下面那條是我2017年查的,手帳傳入國內,這兩年越來越多人熟知使用。經過市場的消化和手帳er各種主觀能動的使用以後,出現了更有趣更豐富的形式,也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可以用它進行時間管理,更可以發揮想像力的去創造。
  • 解密 | Salesforce IoT是什麼?
    通過將這些事件連接到Salesforce中的數據和業務應用程式,Salesforce IoT允許您基於這些事件觸發和自動化個性化動作,從而幫助您創建更豐富和相關的客戶體驗。Salesforce IoT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 這是一篇什麼都沒有的文章
    原因很簡單,由於測試方法、應用環境、測試人員專業素養等諸多變量,很難說哪個測試更接近客觀,最終還是市場和絕大部分用戶真實的使用體驗才是最具說服力的。其實不僅在上述傳統的PC產業,就是當下最熱門的AI領域也是如此。
  • 物聯網IoT平臺玩家大點將
    這篇我們主要通過一些玩家的具體offering,給大家更細節和直觀的一些感受。了解了大家的驅動力,再分解到下面這張Landscape就容易的多。-底層是構成物聯網的組件。如底層硬體、基礎架構、各種協議的推動者-中間層是物聯網Horizontal的平臺。
  • 學術資源搜索渠道,沒有比這更全的
    Google學術搜索濾掉了普通搜索結果中大量的垃圾信息,排列出文章的不同版本以及被其它文章的引用次數。略顯不足的是,它搜索出來的結果沒有按照權威度(譬如影響因子、引用次數)依次排列,在中國搜索出來的,前幾頁可能大部分為中文的一些期刊的文章。
  • 再有人問你synchronized是什麼,就把這篇文章發給他.
    在再有人問你Java內存模型是什麼,就把這篇文章發給他中我們曾經介紹過,Java語言為了解決並發編程中存在的原子性、可見性和有序性問題,提供了一系列和並發處理相關的關鍵字,比如synchronized、volatile、final、concurren包等。
  • 那篇文章不是軟文,但更重要的是……丨觸樂夜話
    昨天觸樂的頭條是關於《明日方舟》的,作者挺喜歡這款遊戲,分析了它流行的原因,說了不少好話。文章發布後,在不同的平臺上,一些讀者認為這是一篇軟文,甚至是篇「恰爛飯」的文章。在此不妨直白點說,這篇文章不是軟文,不僅沒收錢,而且是我們需要支付稿酬的作者投稿。
  • WIFI與無線區域網到底有什麼不同?這篇文章說明白了
    WLAN的本質特徵是,它不是使用通信電纜將計算機連接到網絡,而是通過無線方式連接它們,這使得網絡的構建和終端的移動更加靈活。WLAN通信系統作為有線LAN以外的另一種選擇一般用在同一座建築內。WLAN使用ISM(Industrial、Scientific、Medical)無線電廣播頻段通信。
  • 當我們不再解釋物聯網是什麼時,IoT才真正而來!
    「物聯網」這個概念在圈內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比如知名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在最新發布的2016「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中,「物聯網」一詞已不再像往年一樣出現在該曲線中,不過,物聯網平臺、手勢控制設備、聯網家庭等物聯網產業的細分領域詞彙開始出現在這一曲線中。可以看出,物聯網概念已深入人心,而屬於物聯網範疇下各垂直和橫向領域也開啟了產業化進程,物聯網產業生態也已成型。
  • NB-IoT備胎轉正的背後,究竟意味著什麼?
    」這條新聞並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轉發,只在少數幾家媒體進行了例行報導。但是,在小棗君看來,這條新聞其實有很大的信息量,對未來5G的走勢有深遠的啟示,值得大家給予更多的關注。今天這篇文章,我就將給大家詳細解讀一下這條新聞背後的故事。
  • 使用微軟 Azure IoT 開發者套件開發一個溫溼度讀取器
    這篇文章將幫你使用 Azure IoT 套件(樹莓派 Pi2 和 Pi3)來熟悉 Azure IoT 的開發。
  • 看了這篇文章,關於P卡的問題,你應該都清楚了~
    個人、公司均可在線申請帳戶並獲得批准,用戶可隨時通過Payoneer官網、Payoneer的官方合作平臺後臺收款頁面或好友推薦了解進入註冊頁面免費註冊,沒有年費。如果您是海貓會員或者學員,也可以通過海貓的專屬優惠連結進行註冊,享受專屬優惠價格(連結可點擊本文底部「閱讀原文」查看)。這篇文章將幫助您解答帳戶註冊前後可能出現的問題。
  • IoT漏洞研究(一)固件基礎
    除了固件指示頭沒有可見字符,(除去header)數據按比特展開01頻率基本一致binwalk(-e)無法解析固件結構,且(-A)沒有識別出任何cpu架構指令如果滿足上述特點,就會猜測固件已被加密,固件解密一般會從這幾個角度,但也不局限於下面的方法。
  • 看完這篇文章,你打開了瀏覽器……
    只需要輸入文件名以及你想要的文件大小,再選擇文件格式,就可以生成一個損壞的文件,然後將這個文件發給你的老師/老闆,過上那麼一小會,當你的老師/老闆說文件損壞了讓你再發一份的時候,你就可以表示自己跟前的源文件也損壞了,「這可是我熬了好幾個大夜才做完的,怎麼辦啊」,DDL再拖上那麼一兩天絕對沒問題。親測有效,不然我這篇推送怎麼能跟老闆拖了這麼久呢?
  • 關於 Apple Pay,你一定要看這篇文章
    對於 Apple Pay ,我有幾個疑問:線下支付是一個龐大複雜的流程,當中涉及到銀行,銀聯,商戶和用戶多方的利益,蘋果的方案如何解決複雜的支付問題?它和現在的刷卡支付有什麼不同?對比現在大家熟知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它有什麼優勢?在中國,蘋果支付能否普及?蘋果的支付方案對手機廠商,商戶,用戶意味著什麼?
  • 關於時間晶體的這篇文章太難讀了!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基於經典物理學的更簡單的方法,可以用來理解這些神秘的現象。"我們認為時間晶體從根本上說是量子現象,但事實證明,更簡單的經典方法讓我們對它們有了更多的了解。"-安德烈-皮齊了解這些新的物質階段是朝著控制複雜的多體系統邁出的一步,這是一個長期的目標,具有各種潛在的應用,如複雜量子網絡的模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