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豹皮~是三湖地區一類非常有趣的鯰魚,「豹皮」一詞源於其身上布滿形態各異的黑色斑紋,也因「雀佔鳩巢」的繁殖方式使它們成為三湖非慈鯛魚類裡家喻戶曉的明星魚種,如名號最為響亮的「白金豹皮」。也因鯰魚類天生的超強適應能力,一度被認為是最容易養的三湖魚種之一,所以非常適合新手。不過關於它們的資料並不多見,加上成員之間的辨識度不高,大部分成員都幾乎被冠以過一個「白金豹皮」的名下。事實上三湖的「豹皮」可不止「白金豹皮」一種
坦湖豹皮圖鑑👇
馬湖豹皮圖鑑👇
維湖豹皮圖鑑👇
成員:
三湖豹皮類是倒吊鯰(反遊貓)Mochokidae 科下歧須鮠[wéi]Synodontis屬下分布在三湖地區的數個物種,目前已描述的主要包含(至少)坦湖的12種、馬湖的1種以及維湖的3種。其成員如下(學名後中文為學名的中文直譯,僅供理解):
》》》坦湖豹皮
俗稱」白金豹皮「
Synodontis grandiops-大眼歧須鮠
俗稱」白金豹皮「
Synodontis dhonti-當特歧須鮠
俗稱」白金豹皮「
Synodontis melanosticta-黑斑歧須鮠
暫無俗稱
Synodontis granulosus-粒突歧須鮠
俗稱」閃電雷神「
暫無俗稱
俗稱」梅花鹿「、「派翠可樂豹皮」、「白翅貓」
俗稱」梅花鹿「、「派翠可樂豹皮」、「白翅貓」
俗稱」白金豹皮「
俗稱」白金豹皮「
俗稱」白金豹皮「
暫無俗稱
》》》馬湖豹皮
俗稱」馬湖豹皮「
》》》維湖豹皮
暫無俗稱
暫無俗稱
暫無俗稱
名史:
三湖豹皮們的屬名Synodontis=syn(齊)+odous(牙齒),意指本屬成員下顎密集的牙齒的特徵。而至於「歧須鮠」這個古典文學味十足的學名中文暫無法得到其來源,重點是對於魚友來說友好度實在不高,還是直接叫個「豹皮鯰屬」或「倒吊鯰屬」罷
豹皮鯰們典型的嘴巴和牙齒結構👇
【1】
白金豹皮/密點豹皮
Synodontis multipunctatus
坦湖原生種,全湖均有分布,是最為正宗的「白金豹皮」,也是三湖野生進口中最常見的豹皮,常見尺寸5-7CM,成魚可達15-22CM。種加詞multipunctatus=multi(多的)+punctatus(點),意指本種身上密集的黑色斑點。俗名「白金豹皮」源自其體色特徵:上半身呈褐色至銅金色而肚皮呈白色偶爾帶斑點更多時候是無斑點。為增加其辨識度,建議增加水族俗名:密點豹皮。
水族箱中的白金豹皮👇
白金豹皮的頭骨👇
【2】
大眼豹皮
Synodontis grandiops
坦湖原生種,全湖均有分布,常見度略少於「白金豹皮」,同時也是在觀賞魚貿易中最常被當作「白金豹皮」的倒吊鯰,常見尺寸5-7CM,成魚可達11CM。種加詞grandiops=grandis(大的)+ops(眼),意指本種相比白金豹皮稍大一點比例的眼睛:眼睛對比吻長的比例白金豹皮約為44.9-62 %,大眼豹皮約為64.2-81.0 %。俗名「白金豹皮」源自其與白金豹皮極其相似的外形,為提高辨識度,建議水族俗名:大眼豹皮。
坦湖野外的大眼豹皮👇
水族箱中的大眼豹皮👇
【3】
當特豹皮
Synodontis dhonti
坦湖原生種,本屬中少見的幾無黑斑點的成員,分布情況未明,鮮有進口,成魚體長可達36CM左右。種加詞dhonti=Dhont,人名,意為紀念G. Dhont-De Bie當特,比利時東非遠徵軍, 作為路易斯.斯塔普斯Louis Stappers坦湖探索之旅一員,並在該次旅程中採集了本種的模式標本。為提高辨識度,建議水族俗名:當特豹皮。
網上僅存的1張活體圖像👇
標本素描像👇
【4】
黑斑豹皮
Synodontis melanostictus
坦湖原生種,本屬內少見的黃色表現成員,坦湖及其支流均有分布,鮮有進口,成魚可達32CM左右。種加詞melanosticta=melas(黑色的)+stictus(斑點),意指本種身上鮮明的黑色斑點。為提高辨識度,建議水族俗名:黑斑豹皮。
盧福布河(Lufubu River)
新鮮採集到的樣本👇
水族箱中的黑斑豹皮👇
【5】
粒突豹皮/閃電雷神
Synodontis granulosus
坦湖原生種,本屬內少見的黑色表現成員,全湖均有分布,雖然不常見,但也因售價高昂相對聞名,成魚可達25CM左右。種加詞granulosus 是拉丁語「粒狀的」,意指本種身上遍布粒狀的乳突。俗名「閃電雷神」源自其體色特徵:發色時深黑的體色與魚鰭的白邊形成強烈的對比。為增加其辨識度,建議增加水族俗名:粒突豹皮。
坦湖野外的閃電雷神👇
新鮮採集到的樣本👇
水族箱中的閃電雷神👇
【6】
俄賽斯豹皮
Synodontis irsacae
坦湖原生種,全湖廣泛分布,少有進口,常與「坦湖豹皮」混淆,常見尺寸6-7CM,成魚可達15-16CM。種加詞irsacae= I.R.S.A.C. (Institut pour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en Afrique Centrale),中非科學研究所,描述者的僱主。「俄賽斯」I.R.S.A.C.國際音標音譯,建議增加為本種的水族俗名:俄賽斯豹皮。
水族箱中的俄賽斯豹皮👇
【7】
亮翅豹皮
Synodontis lucipinnis
坦湖原生種,主要分布在坦湖南部的尚比亞水域,水族貿易中最常見的豹皮之一,一直被當做「短身版梅花鹿」進口,國內人工繁殖的最多的正是本種,常見尺寸5-7CM,成魚可達10CM左右。種加詞 lucipinnis=luci(拉丁語「光亮的」)+pinnis(拉丁語「翅膀」),意指本種刺鰭上的黑色三角斑底部的亮斑。由於與巖棲豹皮極為相似,因此俗名基本「共用」,所以有必要增加辨識度的水族俗名:亮翅豹皮。
坦湖野外的亮翅豹皮👇
水族箱中的亮翅豹皮👇
【8】
巖棲豹皮
Synodontis petricola
坦湖原生種,主要分布在坦湖北部的剛果水域,水族貿易中最常見的豹皮之一,常見尺寸5-7CM,成魚可達13CM左右。種加詞petricola=petra(拉丁語「巖石」)+cola(拉丁語「居住」),意指本種偏好棲息於巖石區的習性。俗名「梅花鹿」、「白翅貓」源於其修長的體型和體色斑紋讓人聯想到上述二物,「派翠可樂豹皮」則為音譯,為提高辨識度,建議水族俗名:巖棲豹皮。
坦湖野外的巖棲豹皮👇
水族箱中的巖棲豹皮👇
【9】
波爾豹皮
Synodontis polli
坦湖原生種,主要分布在坦湖的尚比亞水域,水族貿易中偶見,「滿點版白金豹皮」,常見尺寸5-7CM,成魚可達10CM左右。種加詞polli =Poll,人名,意為紀念比利時魚類學家馬克思.波爾Max Poll。由於體型與白金豹皮相似,因此也常被混淆,所以有必要增加辨識度的水族俗名:波爾豹皮。
新鮮採集到的樣本👇
坦湖野外的波爾豹皮👇
水族箱中的波爾豹皮👇
【10】
坦湖豹皮
Synodontis tanganicae
坦湖原生種,全湖均有分布,水族貿易中偶見,一直被當做「大型白金豹皮」進口,常見尺寸9-10CM,成魚可達50CM左右,是本屬體型最大的成員之一。種加詞tanganicae=Tanganyika,意指本種原生於坦湖。一直被誤認為大型的「白金豹皮」,所以有必要增加辨識度的水族俗名:坦湖豹皮。
坦湖野外的坦湖豹皮👇
手心中肥壯的坦湖豹皮👇
水族箱中的坦湖豹皮👇
【11】
短腸豹皮
Synodontis ilebrevis
坦湖原生種,目前只在柴提卡角(Chaitika Cape)附近有發現,水族貿易中少見進口,常見尺寸5-7CM,成魚可達13CM左右。種加詞ilebrevis=ile(拉丁語「腸」)+brevis(拉丁語「短的」),意指本種相對於同屬成員較短的消化道。建議水族俗名:短腸豹皮。
新進口的樣本👇
水族箱中的短腸豹皮👇
【12】
黑點豹皮
Synodontis nigromaculatus
非洲水域廣泛分布,坦湖水域分布未明,水族貿易中少見,成魚可達34CM左右。種加詞nigromaculatus=nigro(「黑的」)+maculatus,-a(點),意指本種身體上顯著的細小黑點。建議水族俗名:黑點豹皮
新鮮採集到的樣本👇
水族箱中的黑點豹皮👇
【13】
馬湖豹皮
Synodontis njassae
馬湖原生種,分布未明,是馬湖目前唯一發現的倒吊鯰屬成員,水族貿易中常見,常見尺寸5-7CM,成魚可達20CM左右。種加詞njassae=Nyassa,馬湖舊稱,意指本種原生於馬湖。俗稱「馬湖豹皮」具辨識度。
新鮮採集到的樣本👇
水族箱中的馬湖豹皮👇
【14】
維湖豹皮
Synodontis victoriae
維湖原生種,維湖及周邊衛星湖等維湖水系均有分布,水族貿易中少見,常見尺寸6-8CM,成魚可達35CM左右。種加詞victoriae=Victoria,維多利亞湖,意指本種原生於維湖。建議俗稱:「維湖豹皮」。
新鮮採集到的樣本👇
水族箱中的維湖豹皮👇
【15】
費舍爾豹皮
Synodontis afrofischeri
維湖原生種,維湖及周邊衛星湖等維湖水系均有分布,水族貿易中少見,常見尺寸6-8CM,成魚可達18CM左右。種加詞afrofischeri =afro-(非洲,意指本種發現於東非)+fischeri(Dr.G.A. Fischer),意為紀念德國研究員費舍爾醫生Gustav Adolf Fischer (1848-1888)從維湖採集了第一個魚類樣本用作科學研究。建議俗稱:「費舍爾豹皮」。
新鮮採集到的樣本
(維湖黃骨魚??)👇
水族箱中的費舍爾豹皮👇
【16】
盧安達豹皮
Synodontis ruandae
主要分布在尼羅河-維湖水系、卡蓋拉河流域,水族貿易中少見,常見尺寸5-7CM,成魚可達13CM左右。種加詞ruandae=Rwanda盧安達,意指本種模式標本地在盧安達。建議俗稱:「盧安達豹皮」。
標本素描像👇
水族箱中的盧安達豹皮👇
【水族飼養】
雜食性+較高的耐受力+種間攻擊性不高使得大部分三湖豹皮都能成為三湖缸百搭的選擇,尤其是作為魚缸殘羹剩飯清潔者的角色。另外大部分中小型豹皮成員如白金豹皮、大眼豹皮、亮翅豹皮、波爾豹皮等都喜歡群體動,所以一缸飼養5條以上會體會到它們更多有趣的表現。
它們是地道的食貨,基本能輕鬆接受常見的魚缸餌料。目前除了白金豹皮、大眼豹皮有記錄是「雀佔鳩巢」的繁殖方式外(在沒有寄主的情況下也會進行基質繁殖),其它如亮翅豹皮、巖棲豹皮等多是常規的基質繁殖,而馬湖豹皮據推論在野外也可能是「雀佔鳩巢」的技能者
白金豹皮們令人嘆為觀止的
「雀佔鳩巢」視頻實錄👇
其它如PH值在7.0-8.5間、水溫23℃-28℃間、不要超過32℃等管理同樣適用於三湖的豹皮鯰們
— End —
* 感謝公眾號【ifish水族三湖慈鯛】授權分享
* 圖文編輯:美麗往事
》》》關於三湖原生-推薦閱讀
三湖之哉~玩家心聲
來自美國三湖女大神的經驗分享
細數三湖那些雙親口孵的魚兒
BADC 2019 | 三湖原生專輯
三湖原生造景:水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