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造車新勢力來說,2020可謂是生死洗牌期。在市場的殘酷考驗下,蔚來、小鵬等頭部企業突圍而出,哪吒、零跑等企業開始奮力追逐,而如拜騰、博郡等部分新勢力則裁員潮、倒閉潮洶湧而至。
儘管生死考驗在前,但面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巨大紅利,沒有一家企業想要放棄,甚至越來越多的企業想要跨界進場。
10月16日,第一屆「鴻海科技日」在臺北舉辦。在活動上,富士康發布電動汽車底盤和軟體平臺「MIH EV開放平臺」,同時宣布2024年將推出固態電池。這意味著,富士康開始正式進軍汽車行業。按照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的計劃,富士康未來不會生產整車,也不會打造自己的電動汽車品牌,但將在2025年-2027年間,為全球10%的電動車(約300萬輛)供應零部件或提供服務。據悉,在性能上,富士康或將推出容量為93 kWh,100 kWh和116 kWh的電池組,它們將為前後安裝的電動機以及雙電動機全輪驅動裝置提供動力。前部電機的輸出功率為95kW、150kW、200kW等級別。而後部電機的輸出功率為150kW、200kW、240kW和340kW等。
同時,富士康還承諾支持無線更新以及不同等級的自動駕駛的高科技軟體,包括亞馬遜Alexa,Android Auto和Apple CarPlay也將成為該部分的一部分。按照富士康的規劃,這個MIH平臺將儘可能靈活,就像Android作業系統一樣
到2010年,富士康則已經成為全球最暢銷的新能源車企——特斯拉的中控觸控螢幕面板等零件的供應商。
2013年,富士康在汽車領域零部件的供應名單裡加入了奔馳、寶馬等跨國車企,為它們提供車載娛樂設備、汽車電動機械、汽車電子等高科技系統。
如果說在此之前,富士康只接觸過傳統汽車製造領域。那麼2014年,富士康與北京奔馳展開合作共同開發新一代電池與系統,宣告著富士康正式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
2016年,積累了豐富汽車零部件製造經驗的富士康,聯合騰訊公司與中國第二大豪車經銷商和諧汽車開展合作,三方將在「網際網路+智能電動車」領域進行嘗試。
2017年,富士康從與騰訊、和諧的三方合作中撤資,首次嘗試電動汽車生產失敗。
可以看出,彼時,擅長組裝的富士康,似乎並不擅長汽車硬體。
馬斯克的評價則更為直接。他在接受《德國商報》(Handelsblatt)採訪時稱,製造汽車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不是隨便一家企業就能勝任的。他說:「與手機或智能手錶相比,汽車非常複雜。你不能去找富士康這樣的供應商,然後說,『給我造輛車』。」
富士康的「造車」上半場,在試探後宣告失敗。從整車項目先行撤資的動作來看,富士康雖然沒有投成項目,但止損的工作卻做得很好。
沉寂三年後,今年1月,菲亞特·克萊斯勒(FCA)證實,正與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組建合資企業,生產電動汽車並涉足車聯網業務,雙方將重點開拓中國市場。
在下半場的入場中,富士康的態度已經篤定了許多。
「富士康並不準備生產整車,也不準備推出自己的品牌。」 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表示,「汽車製造商領導一群供應商的傳統商業模式已不再可行,因為它們缺乏電動汽車最重要的一些技術。」
最終,富士康回歸了「代工」的初心,試圖以底層硬體的開發為槓桿,再次切入汽車產業中,獲取一些紅利。
據劉揚偉透露,富士康與臺灣最大的汽車製造商裕隆汽車已經有電動車方面的合作;此外,公司正與多家汽車廠商進行談判,預計11月將宣布數家生產電動汽車的合資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