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也要「造車」了,還宣稱要奪取全球10%份額...

2021-02-14 中新汽車
世界最大的智慧型手機代工商富士康,已經不滿足於代工iPhone了,在汽車電動化浪潮中,它們也想分一杯羹。。(微信公號:CNWAUTO)

對於造車新勢力來說,2020可謂是生死洗牌期。在市場的殘酷考驗下,蔚來、小鵬等頭部企業突圍而出,哪吒、零跑等企業開始奮力追逐,而如拜騰、博郡等部分新勢力則裁員潮、倒閉潮洶湧而至。

儘管生死考驗在前,但面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巨大紅利,沒有一家企業想要放棄,甚至越來越多的企業想要跨界進場。

10月16日,第一屆「鴻海科技日」在臺北舉辦。在活動上,富士康發布電動汽車底盤和軟體平臺「MIH EV開放平臺」,同時宣布2024年將推出固態電池。這意味著,富士康開始正式進軍汽車行業。按照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的計劃,富士康未來不會生產整車,也不會打造自己的電動汽車品牌,但將在2025年-2027年間,為全球10%的電動車(約300萬輛)供應零部件或提供服務。
「特斯拉是電動汽車的iPhone,我們希望成為電動汽車的Android。」劉揚偉稱,目前富士康正在與多家汽車製造商商談合作,他們要將臺灣的電動汽車產業推向世界。富士康所提到的「電動車界的安卓」,指的是他們所推出的「MIH開放平臺」。它本質上是一套工具,可以允許外部公司設計電動汽車大型部件,然後由富士康來製作。在富士康的藍圖中,汽車製造商可以在平臺上選擇suv、轎車等的底盤設計,並根據自己的意願定製,定製範圍包括車輪的距離、電池的大小等。富士康稱其平臺為「模塊化」平臺,這意味著未來車輛上的零部件能進行相應升級。

據悉,在性能上,富士康或將推出容量為93 kWh,100 kWh和116 kWh的電池組,它們將為前後安裝的電動機以及雙電動機全輪驅動裝置提供動力。前部電機的輸出功率為95kW、150kW、200kW等級別。而後部電機的輸出功率為150kW、200kW、240kW和340kW等。

同時,富士康還承諾支持無線更新以及不同等級的自動駕駛的高科技軟體,包括亞馬遜Alexa,Android Auto和Apple CarPlay也將成為該部分的一部分。按照富士康的規劃,這個MIH平臺將儘可能靈活,就像Android作業系統一樣

富士康表示,這一開放平臺將能夠分享從固態電池到數據處理工具等範圍的重要軟硬體設計。公司相信,這一平臺能夠有助於減少新款汽車製造所需的時間和資金,以實現「共同利益」。除此之外,富士康把目光聚焦到電池板塊。劉揚偉對外介紹,富士康計劃在2024年前推出一種商業化固態電池,這有可能取代當下電動汽車領域常用的鋰離子電池。
「2025 年以後,誰能掌握固態電池技術,就能統治整個行業。」富士康首席產品官 Jerry Hsiao 解釋道。表面來看,富士康跳入電動汽車遊戲似乎很奇怪。但從近幾年的軌跡來看,似乎一切又早有跡可循。早在2005年,富士康就併購了安泰電業,這是臺灣一家專門生產汽車線束的企業,通過這一次併購,富士康算是進入到汽車零部件生產領域。

到2010年,富士康則已經成為全球最暢銷的新能源車企——特斯拉的中控觸控螢幕面板等零件的供應商。

2013年,富士康在汽車領域零部件的供應名單裡加入了奔馳、寶馬等跨國車企,為它們提供車載娛樂設備、汽車電動機械、汽車電子等高科技系統。

如果說在此之前,富士康只接觸過傳統汽車製造領域。那麼2014年,富士康與北京奔馳展開合作共同開發新一代電池與系統,宣告著富士康正式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

2016年,積累了豐富汽車零部件製造經驗的富士康,聯合騰訊公司與中國第二大豪車經銷商和諧汽車開展合作,三方將在「網際網路+智能電動車」領域進行嘗試。

2017年,富士康從與騰訊、和諧的三方合作中撤資,首次嘗試電動汽車生產失敗。

可以看出,彼時,擅長組裝的富士康,似乎並不擅長汽車硬體。

馬斯克的評價則更為直接。他在接受《德國商報》(Handelsblatt)採訪時稱,製造汽車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不是隨便一家企業就能勝任的。他說:「與手機或智能手錶相比,汽車非常複雜。你不能去找富士康這樣的供應商,然後說,『給我造輛車』。」

富士康的「造車」上半場,在試探後宣告失敗。從整車項目先行撤資的動作來看,富士康雖然沒有投成項目,但止損的工作卻做得很好。

沉寂三年後,今年1月,菲亞特·克萊斯勒(FCA)證實,正與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組建合資企業,生產電動汽車並涉足車聯網業務,雙方將重點開拓中國市場。

在下半場的入場中,富士康的態度已經篤定了許多。

「富士康並不準備生產整車,也不準備推出自己的品牌。」 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表示,「汽車製造商領導一群供應商的傳統商業模式已不再可行,因為它們缺乏電動汽車最重要的一些技術。」

最終,富士康回歸了「代工」的初心,試圖以底層硬體的開發為槓桿,再次切入汽車產業中,獲取一些紅利。

據劉揚偉透露,富士康與臺灣最大的汽車製造商裕隆汽車已經有電動車方面的合作;此外,公司正與多家汽車廠商進行談判,預計11月將宣布數家生產電動汽車的合資企業。

本文為中新汽車原創,歡迎小夥伴分享,媒體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作者及出處,謝絕任何媒體、自媒體以此文任何內容製作為視頻、音頻腳本,違者將承擔法律責任。圖片來源於網絡。 戳原文,搜索中新汽車各類文章

相關焦點

  • 「兩條腿」造車朋友圈擴大,富士康要做掃地僧
    因此,這次發布這三款原型車,表面上很容易被認為是富士康要造整車的信號,但從富士康的宣傳角度來看,其主要目的是推出電動車平臺MIH。按照官方的介紹,未來MIH電動車平臺的軟體、硬體還將對其他汽車公司開放。
  • 富士康汽車終於要來了!近13年造車,郭臺銘的衝冠一怒能否如願
    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富士康終於算是踏進了汽車產業的大門,並至此打通了新能源和汽車電子的任督二脈。2007年,富士康與瀋陽工具機進行合作,雙方聯手將對IT和電子行業用納米銅以及汽車鎂合金零部件進行研發與生產,這也是富士康集團進入中國內地以來首次自己進軍汽車零部件製造領域。當然,合作更多的是交學費。這個時候,富士康可能也還沒有真正要打定主意造車。這一切都在2009年改變。
  • 富士康,造車的野心不小!丨C次元
    現在,輪到「富士康」的郭臺銘先生挖Jack(鄭顯聰喜歡別人這麼稱呼他)了。從這個信息,我們可以判斷,鴻海郭臺銘對於供應鏈的重視。得找個高手來搞定造車這件事。郭臺銘的眼光可謂精準。從目前來看,鄭顯聰負責的MIH聯盟,是鴻海集團打造的一個開放平臺計劃。MIH開放平臺要解決的是傳統汽車產業的三大痛點,包括開發費用過高、開發期限長、資本不足。
  • 富士康造車取得重大進展!
    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周六接受採訪時表示,搭載該公司開放軟硬體平臺製造的首批電動汽車將於今年年底發布。預估今年第四季將會有2-3款新車亮相,但要到2023年才能對集團的整體營收做出明顯貢獻。這標誌著其進軍汽車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上個月,富士康與吉利成立了合資企業。
  • 立訊代工iPhone 13,而富士康去造車了?聊聊蘋果代工龍頭的那些事
    在AirPods發售以前,Beats和Bose是無線耳機的王者,市場份額分別為24.1%和10.5% 位居第一、第二,而在AirPods第一代開售當年便以26%的市場份額獨領風騷。可見蘋果的新品類是足以引領消費電子市場。
  • 鴻海再曝造車進展!董事長劉楊偉確認與吉利、FF討論合作造車
    隨著市場份額的飽和及競爭對手的崛起,有著蘋果手機代工廠之稱的富士康及其母公司鴻海精密正尋求轉型之路,而電動車便成為了鴻海轉型的重中之重。2月20日鴻海集團舉辦開工團拜會,董事長劉揚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今年鴻海推動的MIH電動車平臺聯盟已有736家全球廠商加入。
  • 郭臺銘「挑動」傳統車企神經 富士康吉利聯手整車代工
    這是繼華為、蘋果、百度之後,又一家科技公司涉足「造車」領域。不同的是,作為全球電子消費品代工巨頭,富士康的加入有望改變傳統汽車的製造流程以及更多汽車新勢力玩家的入局「門檻」。富士康內部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這是富士康首次介入整車代工領域,在「造車」之前更多是在做供應鏈和模組件。「郭先生(郭臺銘)目前不參與集團的經營,這次是居中做了一個牽線的角色。」該人士對記者說。
  • 小米要造車?年輕人的第一輛新能源車要來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小米要造車的消息乘著風破著浪的就散開了,各大博主、媒體、小道消息報都爭相報導。還有消息說了,小米不造車,不代表雷軍不造車,哇,看來造車這事有戲啊,其實小米科技、雷軍個人及順為資本三方投資汽車領域企業近30家,也難怪有媒體稱雷大大為汽車圈最強天使投資人,或許小米造車可能會採用另一種方式,也就是創立新的品牌
  • 小米也要造車了……
    今天突然看到小米也要造車了,我當時就頭上一緊,因為小米確實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了,但是小米在智能家居上發力還不夠,八爪魚式的投資還不夠,居然還是走向了造車的環節了!可能大家影響中小米是做手機,那麼今天我和大家說說小米做了些啥吧!
  • 年輕人的第一部車,小米真的要造車了?
    特斯拉、蔚來股價一年時間暴漲了十幾倍,分別成為全球第一、第三大汽車公司,甚至一些還沒有量產車的新能源汽車品牌股價也一起瘋漲。新能源汽車在資本市場上的火爆讓許多人都想分一杯羹,什麼熱門做什麼的雷布斯更是不會放過這個風口。據《晚點LatePost》報導,小米已經確定造車,並視其為戰略級決策,不過具體形式和路徑還未確定,或許仍有變數。
  • 富士康為Fisker代工造車!年產量將達25萬輛以上
    2月25日,據財聯社報導,富士康科技集團(以下簡稱「富士康」)宣布與電動汽車製造商Fisker,達成電動汽車製造交易。
  • 富士康搶食汽車蛋糕
    富士康似乎想成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在10月16日舉辦的「鴻海科技日」活動上,一直以來以代工iPhone而聞名的富士康,對外發表名為MIH的EV軟硬體開放平臺與關鍵零組件等相關技術,宣告集團正式進軍電動車領域。此外,該公司還宣布將於2024年推出固態電池。
  • 賣一輩子手機還是要改變世界,蘋果公司造車代工廠將花落誰家?
    近日,蘋果造車項目的合作工廠一直成為關注的焦點,但目前代工廠依舊難以確定,於是,業界都在猜想蘋果公司造車代工廠將花落誰家?1983年3月,蘋果CEO賈伯斯詢問時任百事可樂總裁斯卡利:你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跟我一起改變世界?斯卡利不僅僅放棄了放糖水,兩年後還當真的改變了世界——他聯合蘋果董事會把賈伯斯給開了。
  • 富士康,救不了臺灣汽車
    10月18日,在鴻海科技日活動上,富士康母公司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發布了三款電動汽車,分別是與中國臺灣本土汽車製造商裕隆汽車合作的——Model C電動SUV、Model E電動轎車和Model T電動公交車的「參考原型車」。需要注意的是,它不是以往我們說的概念車,更不是量產車,而是「參考原型車」。
  • 鴻海進軍電動車領域,稱5年之內拿下全球10%市場份額
    據臺媒報導,10月16日臺灣鴻海精密工業公司發布消息稱,未來2年內將開始生產純電動汽車(EV),全面啟動純電動汽車業務。在核心零部件電池方面,將與該領域的全球龍頭企業中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公司(CATL)進行聯合開發,於2024年推出商品。
  • 耀說啦60秒:造車,富士康邁向下個時代的賭注
    各位好,今天聊了聊富士康。已經退居幕後很長時間的郭臺銘站在了富士康與吉利的合作時,他開始出臺了,這就看到這個造車對富士康來說有多麼的重要。眼下新能源汽車的火熱像極了上一個十年初的智慧型手機市場,而正是這個市場,幫助鴻海和富士康站到了今天的高度之上。
  • 「打臉」世界首富,富士康要造車!郭臺銘的鴻海系日增百億市值
    就在前一天,吉利控股宣布,將與富士康科技集團成立合資公司,包括但不限於涉及汽車整車或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統、汽車生態系統和電動車全產業鏈全流程等業務。合資公司雙方各持股50%,董事會由五名董事組成,其中富士康三名,吉利兩名,且董事長由富士康委派。有趣的是,就五年前,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接受《德國商報》採訪時,為突出製造汽車的複雜性,對富士康調侃道,「與手機及智能手錶相比,汽車的製造非常複雜,你不能找富士康這樣的供應商,然後對其說,給我造輛車。」沒想到,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如今卻「打臉」馬斯克。
  • 百度黑莓戰略夥伴全力造車 碳權或是未來話語權
    吉利為戰略合作夥伴,雙方將基于吉利最新研發的全球領先純電動架構——浩瀚SEA智能進化體驗架構,在智能汽車製造相關領域展開緊密合作,共同打造下一代智能汽車。Apollo將繼續堅持開放平臺路線,幫助車企合作夥伴「造好車」,百度的汽車公司也會成為百度Apollo的深度合作夥伴。吉利本身有自己品牌汽車,汽車製造工廠,然跟百度合作後,新出的車輛誰生產呢?
  • 多次重申不造車的華為,招募特斯拉的產品專家,要做什麼?
    「華為擁有高端體驗店5000家以上,和寶馬、奔馳、特斯拉、造車新勢力不在一個量級。這是我們的巨大優勢,覆蓋了中國的每一個重要城市。」餘承東說。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並非所有的華為線下門店都可以賣車。北京市大望路地區一家華為授權體驗店的華為車業務體驗專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數門店都無法立馬將汽車放置在合適的位置,有些商場門店的面積更是小到暫時還不能放下一輛車,必須經過改造。」
  • 鴻海花10億投資寧德時代僅換得1.19%股份 富士康為何再現汽車圈?
    富士康又來了?談到富士康,必然要提到目前已經「名存實亡」的和諧富騰,這是讓富士康真正走紅汽車圈的一段經歷。2015年3月23日,鴻海與和諧汽車、騰訊在鄭州籤署了《關「智慧網際網路電動汽車」的戰略框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