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木土相合,為什麼從沒見過行星凌行星?

2021-02-08 行星事務所

點擊上方藍字「行星事務所

關注蒙醬,

了解關於行星科學的一切


/文:尞祡、haibaraemily


近幾個月,如果大家傍晚看向西方的話或許會發現,有兩顆很亮的星變得越來越近。這兩顆星,一顆是木星,另一顆是土星。

2020年12月以來的土星和木星位置變化 | 模擬軟體:Stellarium


昨天(2020年12月21日),一種叫做「木土相合」的罕見天文現象在夜空中上演。

2020年12月21日晚的木星(大的那個)和土星(小的那個) | 拍攝:papajames



 什麼「合」?這次的土木合有多近?


八大行星在天上永不休止地「跑圈」,速度又各不相同,不時出現的 「合」,就是他們錯身而過的瞬間。在現代天文學定義裡,「合」(conjunction)指的是從地球上看,兩顆天體的黃經度數相同(也有用赤經的),這裡的「天體」通常指是日月和行星。與「合」相對的,黃經差180度就是「衝」(Opposition)。

「合」和「衝」兩種天象的位置示意圖 | 漢化自維基


僅從「合」的定義來看,合這個狀態本身和兩星的距離遠近並沒有直接關係。但由於日月和行星基本都在黃道面附近(也就是黃緯不會相差很大),所以它們在相合的時候通常也會看起來比較近。這次的木土相合,兩星的角距離只有約6角分。


6角分是個什麼概念呢?


滿月的直徑大概30角分,天上最著名的雙星——北鬥七星中的開陽和輔星,相距也有11角分。

北鬥七星中開陽和輔星雙星間的角距。古代欽天監招募夜觀天象的真·人肉觀星機,就曾以肉眼區分開陽雙星作為一項標準。


也就是說,這次的土星木星距離只有滿月直徑的五分之一,開陽雙星距離的一半。

圖 | EasyNight


總而言之,6角分這個距離是非常近的

 

雖然基本都在黃道面附近,但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並非嚴格共面,因此行星相合的時候經常還是有一定距離的,例如2000年的木土相合距離1°11'之多,像今年這次這麼近的屬實不多見。據統計,從公元前1年也就是漢哀帝元壽二年至今,兩千餘年的百來次土木相合之中,角距離最近的一次發生在公元372年,有1.9角分,而本次的6角分距離可躋身前五,下一次能到這麼近的,就要到2080年了。

公元前1年~公元3000年間距離最近的10次木土合,在已發生的土木合裡,本次土木合距離可以排第五近 | 數據來源:Patrick M. Hartigan,整理製圖:One Two

 

那有沒有可能二者近到「碰上」呢?當然,我們說的不是真的「碰上」,只是從地球上看去的「借位碰」。Emmm這種「借位碰」當然是有可能的,這就是另一種天象「凌」(transit),例如去年(2019年)雙十一的「水星凌日」。

2020年11月11日的水星凌日位置變化圖,藍點表示水星,兩點之間的位置間隔約30分鐘,UTC時間12:39對應同天的北京時間20:39。來源:SDO [1]


那次水星凌日發生在我國的夜晚,因此整個凌日過程在我國境內都不可見,這個很好理解,連太陽都看不到還看個啥凌日對吧。


不過水星凌日這個例子其實是有點犯規的,太陽是太陽系最大的天體,在地球上看視直徑大約30角分,當然是更加容易碰上的。不只是水星可以凌日,金星也是可以的。或許有的小夥伴還記得2004年6月和2012年6月的金星凌日,要是沒看過的話還是有那麼點兒可惜哦,因為下一次就是一百年後了…

2012年6月的金星凌日 | NASA [2]


當然,其他天上的東西也可以「碰」上,例如國際空間站這樣的人造天體也會凌日,甚至日食也可以認為是一種廣義的凌日。同理,前面講過,滿月視直徑約30角分,自然月亮也更容易和其他天體「碰上」,不過月亮離地球更近,所以往往是月亮遮掩住了其他天體,也就是「月掩某星」。例如2018年1月27日的月掩畢宿五、2012年8月14日的月掩金星。

 


 行星「合」常見,行星「凌」才罕見


那麼問題來了,行星的視直徑都非常小,彼此之間到底有沒有機會「碰上」呢?怎麼感覺從來沒見過呢?


這個感覺是對的:目前還活著的地球人,還真的就沒有一個親眼見過行星凌行星的。


中國古代的人很可能見過,這在史書裡有記載。


對現代天文學來說,「借位碰」這種情形下,小的從大的前面穿過才叫「凌」,而大的蓋上小的則叫「掩」(occultation)。但由於行星的視直徑小,又比較亮,古人其實是分辨不出行星大小的,所以不管是「凌」還是「掩」,古人通常都稱之為「掩(奄)」


中國科學院劉次沅先生曾在《二十四史行星掩星考證》 [3]裡統計了二十四史中留下的掩星記載。據劉先生的考證,二十四史中行星掩星的記錄共有88條,其中行星掩行星的記錄共11條——注意,這88條裡面,不只是行星掩行星,還有行星掩恆星的。

 

不過,想要知道其中有多少條是行星掩行星的記錄,我們不僅要把行星掩恆星的記錄去掉,還要甄別有些古人傳抄時候搞出來的錯別字。例如《宋史》裡這條記錄說:

辰星是水星,太白是金星,鹹平是宋真宗趙恆的年號,鹹平三年大概是公元1000年。但這一年,沒有發生過水星「掩」金星。仔細查看,這條記錄在《宋史》中的分類竟然是「五緯相犯」,這個分類記錄的是金木水火土這五大行星之間發生的「犯」這種天象。這「犯」又是什麼呢,是指兩顆星「光芒相及」好像相互侵犯的樣子,但並沒有「碰上」。從前後文看,這條「辰星掩太白「是把」犯「錯寫成了」掩「。


值得一提的是,前面說的「兩千年來距離最近的那次」的土星合木星,史書上的記載是:

這裡的歲星和填星就是木星、土星的古稱。考慮到距離只有1.9角分,看來當時那位天文官員眼神兒真不錯


還有一些記錄經過計算發現確實有問題,但我們並不清楚古人到底是怎麼搞錯的。唐至德二年、以及清康熙二十一年的兩條行星掩行星記錄,按照如今的星曆數據推算,兩星角距分別高達1.2度和15角分,顯然不可能是「掩」,而應該是「犯」。這兩個度數在天體觀測中屬於比較大的角度,很難用「古人看錯了」解釋,因此很可能也是筆誤。


這樣層層篩選下來,可靠的行星掩行星記錄只有9條

但這些確實是掩星或者說凌星事件嗎?現在來看,還不一定。


實際上,古代的掩星記錄比現代天文推算出的掩星事件條件要寬泛很多。按現代的標準,凌需要兩顆星的圓面真的有接觸,但古人其實無法準確判斷這一點。畢竟古人沒有天文望遠鏡,而肉眼觀測的理論分辨極限只有1角分。也就是說,兩顆星的角距在1角分之內的話,即便二者沒有「碰上「,肉眼也基本分辨不出來了。甚至距離更遠一些的,比如這次土星合木星,眼神不好的人可能會覺得就是「凌」了,但實際並沒有遮掩的過程,是不能算數的。


劉次沅先生及其合作者用NASA噴氣動力實驗室(JPL)的DE102星曆對這些記錄逐一進行了推算考證。

二十四史中的11處行星掩行星記錄,兩條灰色的記錄明顯應當是「犯」而不是「掩」,應排除,所以實際共9條。值得一提的是,從現代天文學的角度看來,木星掩火星其實是不可能的(因為木星比火星還要遠),但由於中國古代似乎並不知道木星和火星的遠近,所以也分不清楚當兩顆星角距很近的時候是誰掩了誰 | 整理自:[3]


結果非常的amazing啊,按照如今的星曆數據反推,似乎只有《金史·天文志》中的一條記錄確實屬於行星掩行星:

這是發生在1170年9月12日的木星掩火星天象。按當代天文學的說法應該是火星凌木星,火星是在木星的前面的。


對,9條記錄中有8條可能都不是


為什麼說「可能」呢?


因為用如今的星曆推算的過往「掩/凌」星事件也是存在誤差的,隨著軌道誤差的累積,距我們越遙遠的天文事件,推算的誤差就越大。


也就是說,古人記載的是真的「掩/凌」星,但我們用現代星曆反推出來的結果因為誤差太大體現不出來了,這種可能性也是不小的。


但反過來,僅僅因為古代觀測的標準更「寬鬆」,就說實際發生過的行星掩/凌行星事件比中國古代記載的少很多也是不妥的。


因為並不是所有實際發生過的凌星事件,都會被觀測到。像是去年的水星凌日,在美國可以看到,中國因為處於夜晚而無法看到。如果這事發生在沒有網絡的古代,中國的天文官員自然也就無從記錄,那麼漏記就是不可避免的。



 下次「行星凌行星」,我還有機會嗎?


通過現代星曆的推算,我們可以粗略推算出上下2000年裡發生過的行星凌行星事件。

公元1-4000年裡發生的行星凌行星事件。不同顏色代表不同行星(灰橙紅綠黃青藍=水金火木土天海),上下分別表示掩(凌)和被掩(被凌)。來源:Occultation軟體計算,EasyNight繪製 [4]。CC BY-NC-ND 3.0


從公元1-4000年,從地球的視角來看,一共會發生116次行星掩/凌行星事件。


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是1818年1月3日的金星掩木星,甭管那時候有沒有人看到過,ta肯定活不到現在


下一次行星掩/凌行星將會發生在2065年11月22日,依然是金星凌木星。


親愛的觀眾朋友們,鍛鍊身體,都有希望!



 拓展閱讀

伽利略之前,有人發現過木星衛星嗎?



 參考資料        


[1] http://sdoisgo.blogspot.com/2019/10/mercury-transit-november-11-2019.html

[2] https://solarsystem.nasa.gov/resources/389/venus-transit-across-the-sun-2014/

[3] 劉次沅, & 賽德曼. (1988). 二十四史行星掩星考證. 自然科學史研究, (2), 128-134.

[4] https://weibo.com/5456131713/GoD8uB60Q




關於作者


尞祡(音liáo chái),古天文曆法愛好者


灰原哀博士(haibaraemily),從事行星科學研究,本公眾號主頁君。更多精彩,歡迎關注公眾號~

知乎、微博、果殼:@haibaraemily



相關焦點

  • 「行星之王」與「指環王」合體,就在明天
    木星+土星=本星Stellarium mobile模擬「合體」是相對藝術化的描述,天文學上我們一般把這種行星間接近的現象稱之為「行星相合」(planet conjunction)或「行星互犯」(planet appulse)。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公轉軌道平面相去不遠,在地球上觀察,可以粗略認為八大行星都沿著黃道運動,因此兩兩行星之間必然會出現距離接近的情況。
  • 2018年行星相合簡述(小於1度)
    行星相合粗略的就是指兩顆行星達到相同的黃經或赤經,屆時這兩顆行星一般為最為接近的時期,如醒目的金星與木星最接近,也可稱為金星與木星相伴
  • 如果第九行星真的存在,為什麼從沒有人見過它?
    但他不知道的是,2021年,人們將再次踏上行星X的尋覓之旅,只不過此「行星X」非彼「行星X」。尋找行星X的事業並未因羅威爾的去世而停滯。在遺囑中,他拿出一百萬美元用於這項未竟的事業。儘管中間發生了一些小插曲——與羅威爾的遺孀對簿公堂,但他的天文臺一直在繼續尋找行星X。
  • 科學家發現一顆奇怪的行星,運行軌道怪異,連天文學家也沒見過
    而到了近現代以來,伴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天文學家對於宇宙的了解也越來越多,各種神秘的星體不斷被發現,無論是行星還是恆星,都是千奇百怪的,正應了那句話,「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不過,前段時間天文學家們卻發現了一顆令他們驚掉下巴的行星,雖然閱星無數,但是科學家們卻表示,像「HR5183b」這樣的行星,他們也都是頭一次見過,這也表示我們對於宇宙的了解,真的是太少了。
  • 外星文明可能通過行星凌日建立「銀河網際網路」與我們聯繫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外星文明可能正在利用他們的行星凌日來建立一個星際交流系統。圖片版權:NASA / Tim Pyle但是正如歷史告訴我們:失敗能促進刺激新的有趣的思維和想法。例如在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聖安德魯斯大學的鄧肯·霍根博士(Duncan H. Forgan)提出:地外文明可以通過創建各自的「人工行星凌日」為來相互溝通。
  • 【譯】史蒂芬·弗裡斯特 | 行星的逆行大會
    換句話說,如果你「喜歡」行星逆行,7月正是屬於你的月份,它像是宇宙傳送帶的兩極反轉了一般。我在3月份寫了一篇關於冥王星-埃裡斯四分相位的文章,可以在這裡看。我不想在此重複,儘管它為我在這篇文章中想要探索的部分打上了一束有穿透力的光。毋庸置疑,埃裡斯和冥王星的四分相,至少對我來說,是弄清楚為什麼這個世界現在如此瘋狂的核心。
  • 為什麼水星凌日如此罕見?
    2019年11月11日,如果你將目光投向過天空,那麼你也許沒有錯過一個及其罕見的天文現象——水星凌日。水星,這顆太陽系最小的行星,直接從地球以及二者共同的恆星——太陽之間穿過。水星凌日是地球上最罕見的天文奇觀之一,讓天文學家得以有機會觀察太陽系運動的美麗視角。凌日,是指太陽被一個小的暗星體遮擋,一般以小時為計算單位,這種小的暗星體經常是太陽系行星。
  • 太陽系外的行星不好找
    在30年前,人類尚不知道太陽系外還有沒有行星存在。直到1991年,天文學家才檢測到一個圍繞著脈衝星旋轉的行星。4年後,又有科學家發現了一顆圍繞著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轉的行星,將其命名為飛馬座51b。如今,已有800顆太陽系外行星被發現並確認,還有約2000顆行星有待仔細辨認和確定。天
  • 太陽系的行星, 八大行星還是九大行星?
    (2006年8月24日下午,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通過第5號決議,由天文學家以投票正式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 ,自行星之列中除名。)[1]  八大行星自轉方向多數也和公轉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兩個例外。金星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而天王星是在軌道上橫滾的。而曾經被認為是「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於2006年8月24日被定義為「矮行星」。
  • 太陽系最大行星的真實相貌
    木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從內向外的第五顆行星。
  • 太陽系八大行星排列順序與行星之間的距離
    ,表面為氣態,被稱為類木行星。    而在地球運行軌道以外運行的行星為外行星,它們包括火星、小行星和外面的五大行星。當一顆行星經過太陽並與太陽同向運行時,我們稱之為與太陽相合;行星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時稱為下合;太陽位於行星和地球之間時稱之為上合。下合是不會發生在外行星上的,這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問題。但對內行星來說,上合、下合都有可能。當一顆行星位於太陽的反方向時,即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我們稱之為「衝」。    這時的情形是太陽落下,而行星卻在升起,而太陽升起時,行星卻在落下。
  • 第九大行星
    但是,當加州理工學院宣布他們發現了一顆新行星時,還是引起了轟動,因為新發現的這顆行星就在太陽系中,是太陽系的一部分。對於太陽系,之前你或許認為我們已經對它觀測得十分詳盡了。很明顯,事實並非如此。加州理工學院的行星科學家康斯坦丁·巴特金和邁克·布朗表示,他們找到了強有力的間接證據,證明有一顆質量大約10倍於地球的巨大行星正運行在冥王星之外的太陽系外層空間。他們是通過觀測到的少量小天體軌道的反常現象推斷出這個結論的。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行星形成和行星動力學家格雷格·勞克林說:「我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為一件事如此激動過了。」
  • 太陽系中最小和最大的行星是什麼?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是水星;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最小的行星:水星
  • 超級地球:「第九大行星」存在嗎?
    利維坦按:我們所說的「超級地球」,一般是指一種繞行恆星公轉,因質量約為地球的二點五到十倍,被歸類在溫度較熱且較無冰層覆蓋的類海王星與體積大小近似地球之行星中間的星體。加利福利亞理工學院/R·胡特「發現新行星」這樣的新聞標題激動人心的程度,就好像看見「有人被狗咬了」一樣,也就是說,並不讓人感興趣。多虧了克卜勒太空任務,在過去二十年間,天文學家辨認出了大約2000個繞恆星運動的行星,有的距地球數十甚至上百光年遠。總的來說,這些發現在科學層面上講非常重要,但是現在已經有了這麼多識別到的行星,再多識別到一個好像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 公民科學家在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周圍發現兩顆氣態行星
    圖片來源:塞薩爾·盧比行星獵手TESS現在宣布發現了兩顆系外行星,並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並將盧比奧和其他十多位公民科學家列為共同作者。這些奇異的世界圍繞著一顆名為HD 152843的恆星運行,距離地球約352光年。這
  • 冥王星為什麼不是行星?
    為什麼把它重新歸類?And if it's not a planet anymore, then what on earth can it be?如果它不再是行星,又會是什麼?Right from its discovery, Pluto seemed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planets.
  • 什麼是行星合月、行星衝日?
    行星合月時,月亮和行星在視覺上很靠近,無論對於觀賞還是攝影都是很有特點的天象,在眾多行星合月中,由於金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木星是太陽系體型最大的行星,所以「金星合月」和「木星合月」是觀賞效果最佳的。。在浩瀚的宇宙之中,以太陽為中心生活著一群調皮的行星寶寶。距離太陽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 彗星軌道和行星的一樣?
    注意到行星的不同軌道(快速和圓形),柯伊伯帶天體(橢圓和大致共面)以及這顆星際小行星。圖片版權:Tony873004 of Wikimedia Commons當你研究行星在我們太陽系中的軌道時,正確的答案是幾百年前給出的:首先由克卜勒運動定律描述,然後由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導出。
  • 宇宙當中到底有多少顆行星?
    我想說的重點在於:如果要想知道宇宙中到底有多少行星,並不能以太陽系的行星數量簡單乘以所知恆星數量,這種估算是比較天真的,因為人類掌握的信息實在太少。但是假如我們只是為了好玩,按照這種算法,就可以算出銀河系中所有行星的數量大概為2萬億到3萬億之間(這還不包括這些行星所擁有的衛星數量)。
  • TRAPPIST-1行星潛在大氣層,或許適宜神秘生命存活!
    最初,來自比利時列日大學的天文學研究小組利用凌日光譜學探測到TRAPPIST-1系統中的3顆系外行星,基於該方法,天文學家監測到TRAPPIST-1恆星光度變化,這是行星掠過恆星前方的結果(相對於觀察者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