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入2019年,
一隻粉紅色的小豬火遍朋友圈
豬在不少人心中是一種
可愛、呆萌的存在
就連新年祝福,
與「豬」扯上關係
也感覺萌萌噠~
比如
「豬」事大順、豬籠入水、
「豬」聯璧合……
你知道嗎?
在東莞有不少帶有「豬」字的地名,
可能就在你的身邊。
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電子地圖上一搜「東莞『豬』」
就會彈出不同帶有「豬」字的地方名
例如,同沙生態公園的豬乸崗
鳳崗鎮的豬仔田、橫瀝鎮的地豬嶺
長安鎮的豬公山、茶山鎮的豬仔籠
在莞城,也有一些帶有「豬」字的地方名
如,聽上去很有味道的豬屎園
同沙生態公園 豬乸崗
塘廈鎮 豬仔田
橫瀝鎮 地豬嶺
長安鎮 豬公山
石龍鎮 豬仔籠
橫瀝鎮 地豬嶺
橋頭鎮 地豬墩路
豬屎園位於舊光明市場附近
其名字來源無從考究
據周邊的老街坊介紹
因為這個地方以前是曬豬屎的
所以叫做豬屎園
《莞城志》關於豬屎園的記載:
●豬屎園屬北隅社區鎮海居委會;
●莞城建築工程公司在1963年12月,與運輸業分離,改名為莞城公社市政建設工程隊。其後,建築業務迅速發展,開發了豬屎園1萬平方米的工場。
5年前,有東莞年輕人還以豬屎園為背景創作了一首莞城話情歌——《豬屎園情歌》。(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上網搜搜)
豬仔墟
而《莞城志》記載
另一個有「豬」字的地方是豬仔墟
豬仔墟是維新路的一部分
1934年,
豬仔墟和叢桂坊擴建成為維新路
維新路
有街坊說,豬仔墟以前是農貿市場
市民多在這裡買肉等食物
關於「豬」的食物有很多,豬紅、菜乾豬骨粥、豬紅韭菜湯、豬紅豆芽湯、豬骨湯、豬油綠豆沙、糖醋豬腳姜、豬腸粉、豬油馬仔(沙琪瑪,又名「薩其馬」「沙其馬」「沙其瑪」「薩齊馬」等,莞城土稱「馬仔」,因用豬油製作,又稱豬油馬仔)等。
網絡圖片
《莞城志》上寫到,莞城有一檔豬紅粥,名叫東門豬紅粥,東門和陽橋頭那間(標何字號,已難查考)最有名,最好吃。
早晨,遠近群眾慕名前去品嘗。其粥底鹹、香,均合人們口味,豬紅既軟又滑,配以魚片、油糤、蔥花、胡椒粉、燒酒及油炸鬼(莞城土稱油條為「油炸鬼」),讓人吃之津津有味,讚不絕口。當時,每碗只收五分錢。
《莞城志》關於豬的記載還有:
東莞民間有「財主仔讀書,窮佬仔養豬」的說法,養豬成為農民的儲蓄罐。
資料圖片
郊區農戶歷來有養豬的習慣,養的是耐病力強,肉質較佳,但個子小的小耳黑豬,每戶一般養1~2頭,多者可達8~10頭,以作為家庭的一項主要副業收入。農業合作化以後,生產隊一般都設有一個集體豬場,派專人管理。
1959年
郊區有豬場12個,飼養員近400人,是年生豬飼養量5000多頭,比1958年的2500多頭增長96%。1966年郊區生豬飼養量只有4900多頭。
上世紀70年代
引進約克夏、英國大白豬等多個外地良種,實行母豬人工配種,以改良小個子的本地豬,繁殖出肉質佳體型較大的雜交豬。
1977年後
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1978年郊區生豬飼養量6200多頭,以後連續幾年飼養量在6000頭上下。
1982年
在土地大量減少、飼料也不足的情況下,生豬的飼養量仍達近6000頭,其中集體飼養近1500頭,私人飼養4500多頭。之後隨著耕地、飼料的減少,生豬飼養量在1985年縮小到3600多頭,1989年更減縮至720頭。
大家還知道哪些與東莞有關的
豬豬知識嗎?
趕緊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告訴小編~
來源 | 莞學堂、《莞城志》
編輯 | 葉秀儀
給小編個「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