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諾貝爾獎的綠色螢光蛋白(GFP)是怎麼發明的?
它又是如何植入魚胚胎中用來標記產品的安全毒性的?
能檢測安全毒性的發光魚胚胎又是如何商用化,來力促全球產品安全升級的?
2018年9月2日,一場主題為「運用諾貝爾獎技術,提升全球產品安全」的高峰論壇在香港科學園水中銀總部成功召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丁·查爾菲教授親臨現場,與中國香港城市大學鄭淑嫻教授、水中銀創始團隊等一起為大家分享了這項諾貝爾獎技術的應用以及商業化之路,吸引了國內外政商界的廣泛關注。
(廣東毒理學會楊杏芬教授(左三)、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產品供應副總裁李合東先生(左四)、香港科技園行政總裁黃克強先生(左五)、香港城市大學馬會動物醫學及生物科學院副院長鄭淑嫻教授(左六)、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丁教授(左七)、深圳市品質消費研究院副院長楊慶星(左九)、普華永道中國食品行業誠信服務主管合伙人溫秀微(左十一)、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副主席鍾志平教授)
2008年,因在綠色螢光蛋白(GFP)方面的研發貢獻,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與下村修、錢永健三人共獲諾貝爾獎。如今,作為生物科學的重要標籤工具,綠色螢光蛋白的發明已被廣泛應用於多項領域,對於提升科技應用造福人類意義重大。
作為這項科技應用的代表之一,水中銀將該項獲諾貝爾獎的綠色螢光蛋白基因用於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並在超過15年的生物科技研究積累中,將這一世界領先的技術商用化,欲實現「智慧測試、安心選擇、美好世界」的願景。
(香港城市大學郭位校長、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丁教授、廣東毒理學會楊杏芬教授等一行人參觀水中銀的實驗室)
也由此獲得了包括「第43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全球至高榮譽大獎」,「2015年達沃斯創新先鋒」,「香港工商業科技成就獎」等多個國際性和區域大獎,並被香港政府評為「過去十年科技示範項目」、「香港之光」等。
如今,水中銀已獲得超過十家國際知名投資機構的大力支持,並在2018年成為普華永道(PwC) 首家戰略投資的「生物科技+網際網路平臺」公司,並與中國檢驗認證集團(CCIC)達成戰略聯盟。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丁教授參觀水中銀實驗室)
作為此番赴華交流的首站,馬丁教授特地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飛赴水中銀總部,與中國香港城市大學郭位校長、廣東毒理學會楊杏芬教授等一行人參觀了水中銀的實驗室,這也是亞太地區唯一一家魚胚胎毒性測試並獲ISO 17025 認證的檢測實驗室,該認證獲100多個國家和經濟體認可。
在參觀過程中,馬丁教授高度認可了水中銀世界領先的技術與商業模式,並表示,自己的發明能夠借水中銀之手應用社會,造福人類,是件很值得欣慰和驕傲的事。
(嘉賓於水中銀實驗室合影留念)
在論壇開幕式上,水中銀控股公司董事總經理兼執行長杜偉樑先生表示,這次論壇舉例說明了大學、研究所、政府與及行業如何就全球產品安全及保障大眾健康等重要議題達成合作共識,透過專業知識交流發揮相互影響,造福世界。同時,亦印證了技術專長與社會責任的結合,形成新的商業模式,讓科研成果得以轉化並應用於社會上。
(水中銀控股公司董事總經理兼執行長杜偉樑先生)
回顧過去多年於生物技術研究及開發過程中的點滴,杜偉樑先生認為把嶄新科研理念轉化成可拓展的業務絕非易事,尤幸一路走來得到香港科學園大力支持,透過提供科研建設及專業技術支援加速業務發展的步伐,並陸續引來十多家機構投資者的青睞,共同創造更大的價值。現時,水中銀已為全球100多家檢測機構、政府、研究所、護膚化妝品企業與及餐飲品牌提供諮詢服務,期盼於不久將來把技術立項成區域及國際安全標準。
都說科技改變生活,但持之以恆對基礎科學的研究卻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而這需要更全身心的投入。達爾文就曾說:我之所以能在科學上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科學的熱愛,堅持長期探索。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丁教授)
作為本次高峰論壇的重頭戲,堅持研究的諾貝爾獎得主馬丁教授也分享了綠色螢光蛋白技術的發明與應用。從1962年日本科學家下村修從一種水母身上分離出綠色螢光蛋白(GFP),到1992年後,馬丁·查爾菲教授成功實現GFP基因在高等動植物細胞中的高效表達,再到美國華裔科學家錢永健通過改造GFP基因,豐富螢光蛋白,再到2008年三人一併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表示,雖然科研中的很多發現帶有偶然性,但基礎研究必不可少。
談及獲獎經歷,馬丁教授表示最終獲獎是意外驚喜,但這並非科學研究的終點,科學的進步是個累積的過程。
對此,轉基因鯖鱂魚發明人香港城市大學著名教授鄭淑嫻也頗有同感。
談及如何應用GFP的發明成果,與魚胚胎結合,用來檢測對生物產生不良影響的類雌激素?鄭淑嫻教授在會上也分享了在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她和陳雪平博士,即水中銀聯合創辦人及首席技術官,將該技術應用於魚胚胎檢測類雌激素的研究歷程。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鄭淑嫻)
事實上,隨著癌症發生率的不斷上升,以及人類生育力的顯著下降,全球對內分泌幹擾物汙染的關注越來越大。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和美國環保局表示:「類雌激素」已成為繼「溫室效應全球變暖」和「臭氧層破壞」之後嚴重威脅人類、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人源性災害。
鄭教授表示,鑑於類雌激素給環境和人類帶來的不良影響,選用具有速度快、簡單、靈敏度高、非常經濟、可適用於淡水和海水的鯖鱂魚作為模式生物,成功將該綠色螢光蛋白基因植入到其基因組中,並通過對螢光信號強度的計算對雌激素或雌激素類物質的濃度進行量化,從而有效檢測出產品中所含類雌激素。
目前鯖鱂魚已被國際生命科學學會(ILSI)的健康和環境科學研究所(HESI)採納為胚胎毒性的模式生物。而她的發明也獲得了國內外的廣泛認可,為致力於提升人們的美好生活貢獻一份力量。
複雜的前沿科技,看似距離我們遙遠,卻擁有改變人類命運的潛力。如果能與商業化結合走下神壇,科技造福社會就不再只是口號。
無論是綠色螢光蛋白(GFP)技術,還有轉基因魚胚胎檢測技術,雖然極大地推動科研的進步,但在科技研發商業化的路上,卻還有個過程。
隨著生活條件的提升,人們對產品安全的需求也日益重視,作為這項科技商用化的代表,水中銀將科研技術與提升人們安全需求、造福社會緊密結合起來,欲開啟一條全新的發展通道。此次高峰論壇上,水中銀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商務官陳子翔先生分享了創始團隊如何將這項應用了諾貝爾獎的技術商業化,欲實現「智慧測試、安心選擇、美好世界」的願景。
(水中銀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商務官陳子翔先生)
如今,水中銀以國際領先的生物技術為核心,已為超過全球100家機構提供「從品質到品牌提升」的戰略升級服務,其中包括政府部門,大型國際護膚化妝,食品,保健品集團,餐飲集團,科研機構,NGO等。相關技術在這些集團與政府的支持下正在發展成團體、區域、國家與國際標準,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應用。
談及商業化中最難的部分,陳子翔表示讓更多人了解和知道這項生物科技是當務之急。為此,公司順應行業與消費者需求的大趨勢,於2017年成立了「小魚親測」——全球首個應用「生物科技+大數據」的消費品安全信息平臺,通過全球首創的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為市面上的消費品把關,在為消費者提供生活購物訊息的同時,也讓消費者更放心選購日常用品,為消費者與行業打造一個產品安全的入口與平臺。
致力於不斷提升產品品質的行業代表無限極也表示:「產品的安全質量,是這個品牌與企業的生命線。一個企業要做大做好做強,產品品質就是地基,地基一定打得非常牢固,大廈才能屹立不倒。
如今我們看到並驗證了水中銀技術的領先性與可靠性,就應該主動擁抱,努力做得比法規基本要求的理化指標更多更好,從原材料把關,配方研發,產品日常質控等全方面地應用水中銀的技術,為消費者提供「品質卓越」的產品。」
作為創新科技的代表,水中銀未來的發展也被各方寄予厚望。高峰論壇最後,香港科學園行政總裁黃克強表示,水中銀作為中國「官產學研」的經典案例,應用科研技術助力企業建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為社會帶來巨大貢獻,並期待水中銀能在未來做出更大的貢獻。
(香港科學園行政總裁黃克強)
基於雙方對品質追求的共同理念,在論壇現場,無限極攜手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無限極—水中銀生物安全評估合作平臺」,開啟合作新時代。
(無限極還與水中銀攜手共建生物安全評估合作平臺)
【人物簡介】
馬丁·查爾菲教授(Prof.Martin Chafie)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哥倫比亞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
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哥倫比亞大學生物科學前任主席,於2008年與Osamu Shimomura和Roger Y. Tsion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他將源自於水母Aequorea victoria中的綠色螢光蛋白(GFP)作為一種生物標記,在特定細胞或組織中表現,以觀察內部的反應作用。Martin出生於芝加哥的伊利諾州,在哈佛大學修讀了學士學位,並跟著Robert Perlma完成了博士學位(生理學),其後在英國劍橋的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與Sydney Brenner進行博士後研究。
他於1982年加入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他從分子、基因和生理學方面來研究不同類型的神經細胞如何獲得和保持其獨特的特徵以及感覺細胞如何對機械信號做出反應。
他同時擔任美國國家科學院人權委員會主席,並且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美國科學促進會和英國皇家化學學會(Hon.)的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