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該技術為概念探索,非量產產品功能
面對當今的浩渺機海,總有人吶喊:為什麼大家都大同小異?我就想要一臺獨一無二的手機,有這麼難麼?
的確,智慧型手機發展到如今的程度,在不斷趨近未來的時候,手機的 CMF(Color-色彩、Material-材質、Finishing-工藝) 也在趨同,留給設計師和工程師可發揮的空間早已捉襟見肘。這也從根本上造成了手機設計的趨同。
但總有人願意在螺螄殼裡做道場,於是我們見到了 vivo 的智能變色玻璃技術。
通過這一技術,手機的後蓋可以隨心所欲地變成任何想要的色彩甚至質感。廠家只需要發布一個配色,消費者就獲得無數種、只屬於自己的配色後蓋 。
什麼叫 Less is more?或許這就是一個好解釋。
在聊到為什麼會做這樣的技術時,vivo設計師雅雯曾提到,藍廠內部對手機配色有一項洞察:手機不只是工具,它的飾品屬性越來越顯性。未來的消費者不會滿足於自己的手機只有一種配色,從購買到換機都沒有絲毫變化。
此外,在裝飾性之外,可以變色還能極大地擴展手機的日常功能。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內:星標聯繫人來電手機後蓋直接顯示五光十色、一般聯繫人來電顯示單一顏色、拉黑的聯繫人直接顯示黑色.當然,這只是一個粗淺的舉例,實際的使用場景在兼顧裝飾性和功能性的同時只會超乎想像。
在這樣的洞察前提下,這項技術的想法也應運而生。
2020深圳國際全觸與顯示展
11月19-21日
深圳會展中心(福田區老展館)
當你第一次乘坐波音 787 夢想客機時,有注意到飛機上可以自動變色的舷窗麼?而這也是vivo智能變色玻璃技術的靈感來源。
波音 787 舷窗變色的技術 ,也常見於建築外牆、車載玻璃等地方,業內稱之為「EC技術」 。其原理為外加電場的作用下,電致變色層的離子會發生注入或者抽出,整個電致變色層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實現顏色的可逆變化,由此實現變色的目的。
但在將這項常見技術放到手機上時,雅雯及團隊裡的同事卻遇到了一個很現實的難題:飛機、汽車、建築等都體積碩大,玻璃可以完全不用考慮厚度問題,但大家每天都要拿在手裡的手機,一定不能太厚重 。
經過多次嘗試和方案的取捨,最終,拿在雅雯手裡的原型機在體積和重量上相比普通產品並沒有任何差異。按照雅雯的說法,如果非要說區別,相比普通玻璃,「就厚了 0.15-0.2mm」,這個數據在如今動輒 8、9mm 的 5G 手機面前,確實不用考慮太多 。
對於手機消費者而言,還有一個問題也不得不考慮 :這是一項和電相關的技術,那麼會對手機的續航產生很大的影響麼 ?畢竟手機的電池一直是功能進步的攔路虎。
實際上,這項技術的功耗也不用考慮太多 。小小的紐扣電池的電量就足以保證玻璃變色相當多的次數。
「只有在變色的時候,玻璃會耗電,日常顯色是不耗電的。就像 Kindle 只有翻頁才耗電而日常顯示不會耗電一樣」,看到我還有疑惑,雅雯繼續解釋,「AMOLED 屏幕的息屏顯示功耗可以忽略不計了吧,而我們這項技術的功耗比息屏顯示還要低得多,功耗完全不用擔心。」
作為現代人手中最精密的消費電子品,一項全新技術在應用到手機上時,需要考慮的因素遠不止厚度、重量、耗電,多重工藝的適配、手機本身的質感、乃至手機的配重和手感都必須要面面俱到。這其中的困難也不是此處三言兩語能描繪出來的。
就像本文開頭所寫,有了變色玻璃的加持之後,每個人的手機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雅雯的暢想中,未來的手機後蓋不僅可以來電顯示、隨音樂舞動,還可以在匹配通訊功能的前提下,於手機外觀上實現人與人的互動。
總結一下,vivo智能變色玻璃技術源於藍廠對手機流行趨勢的洞察,可以讓用戶手機隨主人心意自由切換,並且不會影響手機的續航,也不會讓手機變厚重。
這是項看起來天馬行空的技術,頗有些科幻的意味,似乎離量產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歷史已經證明,一項新技術從設想到落地,這其中的速度或許會比預期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