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林 博士,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研究員,主要從事氣象學和科學基金管理研究工作。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韓國國家研究基金會、日本學術振興會、法國國家科研署、德國研究基金會、歐洲研究理事會、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國際主要科學基金資助機構在地球科學領域的學科布局和申請導向方式各具特點,但總體上可將申請引導歸納為指南方式、粗放申請代碼方式和細分申請代碼方式等。指南引導申請具有方式靈活、可以針對學科前沿與國家需求及時布局的優勢。代碼引導申請有利於學科體系自洽和傳承發展。
截至2020年,國際上只有中國自然科學基金設立了大量三級代碼以進行申請引導。
中國與國外地球科學領域基金申請代碼特點
代碼劃分過細雖然有利於智能化管理,充分發揮大數據人工智慧的優勢,但是會制約交叉融合,導致學科布局的綜合性和交叉性不足。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申請項目數按末級申請代碼的分布情況(見下圖)表明,地球科學部申請代碼和學科布局客觀上存在代碼申請量分布極不平衡的情況,一些代碼申請量過多,一些卻過少。同時,由於地球科學部以二級學科代碼為主(95個),只有四個學科進一步細分設置了65個三級申請代碼,取消三級申請代碼難度小,實踐上具有可操作性。通過學科代碼改革進行學術布局優化既可行,也必要。
2020年地球科學部在集中受理期受理的基於末級申請代碼的項目申請量分布
學科布局既要立足中國當前實際和未來發展需要,又要針對大國基礎科學研究與小國關注的不同,注意全面發展基礎研究。隨著中國地球科學基礎研究的發展和強大, 在未來的學科布局中需更加重視學科發展的平衡,更加重視科學戰略研究和明確資助部署頂層設計,在實際工作中以推動基礎科學研究為重,加強指南引導方式在關鍵領域中的資助效能,全面推進地球科學基金事業的繁榮。
申請代碼優化要同時兼顧申請引導的合理性和管理適用性的需要,申請代碼設置要具有學科自洽、穩定傳承、支撐服務、新興交叉及國家需求等特徵。現階段基於對基礎研究隊伍與人力管理資源規模考慮,需要代碼從粗放申請代碼–細分申請代碼–智能輔助等三個關鍵要素進行優化設置,才能有利於優化學科布局,提升基礎研究能力,完成科學基金管理改革的核心使命。
張朝林, 鄭袁明, 王西勃, 等. 國際主要科學基金機構在地球科學領域的學科布局與申請導向. 科學通報, 2020, 66: 145-152, doi: 10.1360/TB-2020-1366
歡迎轉發朋友圈
轉載、投稿請聯繫
csb@scichin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