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學領域,國際主要科學基金機構的布局與導向都怎樣?

2021-02-15 科學通報

張朝林 博士,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研究員,主要從事氣象學和科學基金管理研究工作。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韓國國家研究基金會、日本學術振興會、法國國家科研署、德國研究基金會、歐洲研究理事會、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國際主要科學基金資助機構在地球科學領域的學科布局和申請導向方式各具特點,但總體上可將申請引導歸納為指南方式粗放申請代碼方式細分申請代碼方式等。指南引導申請具有方式靈活、可以針對學科前沿與國家需求及時布局的優勢。代碼引導申請有利於學科體系自洽和傳承發展。

截至2020年,國際上只有中國自然科學基金設立了大量三級代碼以進行申請引導。

中國與國外地球科學領域基金申請代碼特點

代碼劃分過細雖然有利於智能化管理,充分發揮大數據人工智慧的優勢,但是會制約交叉融合,導致學科布局的綜合性和交叉性不足。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申請項目數按末級申請代碼的分布情況(見下圖)表明,地球科學部申請代碼和學科布局客觀上存在代碼申請量分布極不平衡的情況,一些代碼申請量過多,一些卻過少。同時,由於地球科學部以二級學科代碼為主(95個),只有四個學科進一步細分設置了65個三級申請代碼,取消三級申請代碼難度小,實踐上具有可操作性。通過學科代碼改革進行學術布局優化既可行,也必要。

2020年地球科學部在集中受理期受理的基於末級申請代碼的項目申請量分布

學科布局既要立足中國當前實際和未來發展需要,又要針對大國基礎科學研究與小國關注的不同,注意全面發展基礎研究。隨著中國地球科學基礎研究的發展和強大, 在未來的學科布局中需更加重視學科發展的平衡,更加重視科學戰略研究和明確資助部署頂層設計,在實際工作中以推動基礎科學研究為重,加強指南引導方式在關鍵領域中的資助效能,全面推進地球科學基金事業的繁榮。

申請代碼優化要同時兼顧申請引導的合理性和管理適用性的需要,申請代碼設置要具有學科自洽、穩定傳承、支撐服務、新興交叉及國家需求等特徵。現階段基於對基礎研究隊伍與人力管理資源規模考慮,需要代碼從粗放申請代碼–細分申請代碼–智能輔助等三個關鍵要素進行優化設置,才能有利於優化學科布局,提升基礎研究能力,完成科學基金管理改革的核心使命。

張朝林, 鄭袁明, 王西勃, 等. 國際主要科學基金機構在地球科學領域的學科布局與申請導向. 科學通報, 2020, 66: 145-152, doi: 10.1360/TB-2020-1366

歡迎轉發朋友圈

轉載、投稿請聯繫

 csb@scichina.org

相關焦點

  • 2018科學發展報告 | 地球系統科學發展與展望
    「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國際計劃強調對氣候系統整體進行觀測,它推動、鼓勵、協調並促進不同國家、國際組織和國際機構在獲取滿足自己所需觀測的同時,通過提供一個有效的框架,集成和加強實地和空基觀測系統,觀測範圍涵蓋大氣、海洋、水文、冰雪和陸地過程及其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
  • 地球系統科學:演變、方法、新理論和未來挑戰
    以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羅馬俱樂部發表的《增長的極限》以及阿波羅17號飛船拍攝的「藍色星球」圖像為代表,突出了應將地球視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並且強調了地球系統的脆弱性。三是地球科學研究受到了極大的重視。20世紀下半葉,在冷戰背景下,地球和環境科學發生了重要變化,地球物理學由於軍事領域經費的支持(非地球科學傳統資金來源),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 國際隕石科學研究院與「lAM國際隕石認證」
    其領導下的「國際隕石科學研究院」,更是將中國隕石的研究工作提升到了合法的、科學的、創新的新臺階!(國際隕石科學研究院院長徐淑濤先生)國際隕石科學研究院究竟研究什麼?首先:研究國際隕石文化的發展,讓大家明白國際隕石利益組織與國內某些專家學者和科研機構狼狽為奸的內幕,放棄幻想。
  • Nature(2019)-地球系統科學領域的深度學習及其理解
    在這裡,主要目的並不是改進經典的機器學習算法,我們主張這些背景線索應該成為深度學習一部分(一種可以自動提取時空特徵的方法)來更深地獲取地球科學領域難題的過程理解,提升季節預報或者多時間尺度長距空間相關模擬的可預報能力,譬如,下一步將建立混合模型方法,將物理過程模式與數據驅動型機器學習的通用性耦合起來。
  • 世界地球日,科學家給孩子講了10個關於地球的故事 | 科學隊長
    為了給每一名勇敢、善良的孩子保駕護航,科學隊長特別定製了超值大禮包——《給孩子的10個地球故事》,讓孩子們準備好知識儲備,勇敢前行!   專輯僅需19.9元!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新世界!  (從左至右依次為:蘇德辰、李娟、周尚意、郝曉光)【主講人】蘇德辰—地質學家,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目前主要從事與沉積學和古地震研究相關的研究工作
  • 獨家專訪亞洲和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創始主席葉永烜教授
    從這個意義上說,太空探索是推動人類發展的主要動力。推動人類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動力便是盈利,我們正在見證著商業公司的發展——太空旅遊甚至太空殖民地的建立,這些活動必將大大擴展太空探索的視野。這種精神和興奮度不亞於16世紀-18世紀的偉大的海洋探索時代。Q2: 當今空間科學領域最熱門的話題或趨勢是什麼?
  • 皮尤專門研究了30位科學博主,卻發現:涉科學成果的帖子僅佔29%?
    就像2014年你對國際空間站太空人的祝語:願你能像微重力中的超人一樣繼續飛翔。」——NASA2018年3月14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斯人已逝,我們對霍金致以無上的敬意,不僅僅是因為其在物理學領域卓有建樹,更是因為他為推動科學傳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比想像中更靠近科學。
  •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簡介
    精密測量院擁有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個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武漢磁共振中心、武漢大地測量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研究中心導航部、中國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全球連續監測評估系統分析中心、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共建單位)等四個國家級平臺,中國科學院原子頻標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網絡未來發展的思考
    與行業部門的野外監測網絡相比,中國科學院野外站網絡是一個觀測研究平臺,主要圍繞國家資源、生態、近海環境、空間環境等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展開研究。通過建設長期定位觀測、聯網實驗平臺及數據集成系統,中國科學院野外站網絡長期、系統地為科技界、行業部門、地方政府提供科學數據、技術模式、決策依據。2.
  • 歐洲複雜性科學、網絡科學研究機構推薦 | 美國之外的多種選擇
    是德國頂尖的一流科學研究機構。旗下有八十餘個分支研究機構,其中的一些研究機構就致力於研究各種形式的複雜系統。在此進行集中整理介紹。它作為一家跨學科的研究機構,致力於用多尺度模型理解複雜生物系統在時空維度上的發展過程。它集成了物理,計算機,生物信息學方向的研究人員,在顯微技術和自動圖像分析,識別與生物物理上都有所創新。
  • 2016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裡的河南人
    10月21日下午,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2016年度頒獎大會在京召開,本次評選產生35位「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15位「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 在創造中學習科學 ——創造力培養與情境導向模型(科學課)
    STEM強調學生通過解決真實問題的科學或工程實踐活動去學習科學概念和鍛鍊探究技能,並運用所學創造性地解決科學問題和工程難題。    2015年,全國各地的創客教育聞風而起。創客教育更加強調工程技術教育,強調用工程技術的方法實現物品的創意設計,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受到了更多關注。
  • 小Uの霓虹情結(一)—日本科學未來館
    帶領U粉們走進日本科學未來館。       日本科學未來館於東京著名觀光勝地「臺場」地區,於2001年7月10日開館,隸屬於日本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為地上8層地下2層的建築物,總面積達8881平方米。其宗旨是通過各領域的尖端科技這一人類知性活動,使科技之成為豐富我們生活的文化,並為社會全體成員所共享。
  • 軟銀中國薛村禾:下一個阿里在生命科學領域
    薛村禾會選擇有品牌、有經驗及有長遠眼光的基金投資人(LP),在軟銀日本為主的1號基金後,其募資已經面向全球,目前即將啟動第5號基金。而軟銀中國也是國內第一批做人民幣引導基金的投資機構之一,早在2006年起,就開始在全國各地嘗試,如今網絡遍及重慶、成都、銀川、西安等西部城市。但與投資阿里巴巴的時間節點不同,如今資本瘋狂湧進TMT領域,無數雙眼睛盯著「看」。
  • 國家對地觀測科學數據中心開放基金(2020年度)申請指南
    國家對地觀測科學數據中心是科技部和財政部首批認定的國家科學數據中心之一。國家對地觀測科學數據中心的主要任務是協調我國對地觀測領域的各個行業數據中心、科研機構和遙感企業等數據參與者,通過建立對地觀測科學數據範疇,建設國家在對地觀測領域戰略性、基礎性、科學性、國際化的自主可控科學大數據環境,支撐國家科技創新。
  •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指南 二、2020年項目徵集說明 (一)資助領域及說明 2020年NSFC與PSF將在能源、資源及環境工程相關領域開展聯合資助,具體包括: 1、化石能源轉化與材料(申請代碼1請選擇B05、B08的下屬代碼); 2、可再生能源與資源的優化利用(申請代碼1請選擇B05、B08
  • 腦科學日報:揭示目標導向行為背後的神經元機制
    1,Science:揭示目標導向行為背後的神經元機制來源:生物谷我們的行動是由我們想要實現的目標所激發的。然而,人們對我們大腦中使我們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來實現我們的目標的機制知之甚少。該研究確定了杏仁核中參與這種目標導向行為各個方面的不同的神經元群體。不僅獎勵的類型,它的大小、它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它的價值,都在杏仁核中得到體現。杏仁核將所有這些信息傳遞給其他大腦區域,這些區域利用這些信息做出適當的決定,並根據可能的獎勵來調整行為。
  • 10+直銷公司布局幹細胞與細胞生命科學研發,將催生新一輪產品熱
    細胞生命科學,是當今生命科學研究無止境的領域。每一項突破,都意味著能讓我們活得更健康、更美麗。 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細胞研究發展也迎來了重大推進。美國布朗大學研究人員找到一種刺激細胞自噬的新策略——通過抑制一種被稱為XPO1的蛋白表達來刺激細胞自噬。
  • 【科學大爆炸】中國最前沿的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2019年度,《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等5家編輯部共推薦了320項科學研究進展,所推薦的科學進展皆是在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期間正式發表的研究成果。
  • 地球科學和人工智慧領域交叉研究會是未來的熱點嗎
    自上世紀90年代機器學習進入環境科學領域以來,機器學習已大量應用於衛星數據處理、大氣環流模型、氣象預報、空氣品質預報、環境數據的分析和建模、海洋和水文預報、生態建模、以及雪災冰川和森林監測等領域。1 一些學者Willian W.Hsieh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地球與海洋科學系的教授,主持大氣科學項目,他在環境科學中發展和應用機器學習方法中所做的先驅性工作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二十多年來,一直讓他感興趣的問題是:機器學習將如何影響環境科學?這也一直是他研究計劃的主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