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
如果有個孩子興衝衝地跑過來給你看幾塊兒石頭,跟你說「我發現了恐龍的牙齒!」
你會怎麼回應?
是劈頭蓋臉一頓猛誇:哇你好棒你好聰明好有想像力!真的像恐龍的牙齒!
還是努力把學術學習塞進對話裡,抓住這個機會教孩子點兒什麼?
數一數找到多少顆牙齒,把牙齒按照大小順序排列,給這些牙齒寫標籤兒貼上,上網查資料,畫一張關於恐龍化石的海報...
怎麼回應孩子沒有標準答案。
不過我今天想要分享的,是在我看來非常優秀的回應,是我無意中觀察到的,同事和小朋友的互動。
小朋友舉著石頭超級興奮,拿給我同事看。
我同事看了也顯得很興奮,問TA是在哪兒找到的。
小朋友於是帶著她往草叢深處走。
突然同事在一棵樹前面停住,仿佛發現了驚天大秘密,指著樹皮上的紋路說,你看,這是不是一個爪子印兒!
小朋友高興壞了,一個勁兒說,「恐龍!是恐龍的爪子印兒!」還招呼其他小朋友過來看。
於是更多的小朋友加入了尋找恐龍的隊伍。
每經過一棵樹,小朋友們都仔細研究樹皮上的紋路,也總能發現恐龍留下的痕跡。
有時候是一隻生氣的大恐龍,有時候是恐龍媽媽帶著小恐龍,有時候是一隻恐龍從樹根一路爬到樹頂上去。
他們追隨著恐龍留下的痕跡,找到很多大大小小的「化石」,有的是牙齒,有的是爪子,有的是指甲,還有的是骨頭。
同事一直和孩子們一起,有時候就安靜地聽著他們聊天,有時候重複孩子說的話確保她聽懂了,有時候說說她自己的想法。
他們一起為找到的化石而興奮,為化石背後的故事而激動。
同事從始至終沒有刻意「教學」,卻有力地支持了眾多領域學習和有效學習特徵的發生。
所有人的狀態都是放鬆的、快樂的、充滿好奇心和想像力的、感到自己的想法被傾聽被理解、於是更願意表達、於是激發出更多創造力,於是產生更多的學習機會。
這就是Sustained Shared Thinking。
持續性分享思維。
我和國內老師們教研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是「自由活動的時候,老師該幹什麼?」
今天看同事和孩子們互動,我一邊讚嘆一邊想:
她為什麼能做到這樣高質量的互動?
這樣的互動技巧可以標準化流程化,通過培訓賦能給到老師嗎?
雖然這個問題我暫時也沒有答案,但是我可以特別確定的是:
當孩子興高採烈和老師分享TA的發現,他們需要的從來不是誇獎,而是真心感興趣的人,最好還是個有好奇心有趣有想法的人。
關於EYFS和森林學校,你還有什麼想知道的,歡迎在後臺留言給我呀~你可以點「在看」送我小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