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拿著石頭跟你說,「我發現了恐龍的牙齒」,你會怎麼回應?

2022-01-08 廖小夏的EYFS課程表

收錄於話題 #我在英國當老師 37個

哈嘍大家好

如果有個孩子興衝衝地跑過來給你看幾塊兒石頭,跟你說「我發現了恐龍的牙齒!」

你會怎麼回應?

是劈頭蓋臉一頓猛誇:哇你好棒你好聰明好有想像力!真的像恐龍的牙齒!

還是努力把學術學習塞進對話裡,抓住這個機會教孩子點兒什麼?

數一數找到多少顆牙齒,把牙齒按照大小順序排列,給這些牙齒寫標籤兒貼上,上網查資料,畫一張關於恐龍化石的海報...

怎麼回應孩子沒有標準答案。

不過我今天想要分享的,是在我看來非常優秀的回應,是我無意中觀察到的,同事和小朋友的互動。

小朋友舉著石頭超級興奮,拿給我同事看。

我同事看了也顯得很興奮,問TA是在哪兒找到的。

小朋友於是帶著她往草叢深處走。

突然同事在一棵樹前面停住,仿佛發現了驚天大秘密,指著樹皮上的紋路說,你看,這是不是一個爪子印兒!

小朋友高興壞了,一個勁兒說,「恐龍!是恐龍的爪子印兒!」還招呼其他小朋友過來看。

於是更多的小朋友加入了尋找恐龍的隊伍。

每經過一棵樹,小朋友們都仔細研究樹皮上的紋路,也總能發現恐龍留下的痕跡。

有時候是一隻生氣的大恐龍,有時候是恐龍媽媽帶著小恐龍,有時候是一隻恐龍從樹根一路爬到樹頂上去。

他們追隨著恐龍留下的痕跡,找到很多大大小小的「化石」,有的是牙齒,有的是爪子,有的是指甲,還有的是骨頭。

同事一直和孩子們一起,有時候就安靜地聽著他們聊天,有時候重複孩子說的話確保她聽懂了,有時候說說她自己的想法。

他們一起為找到的化石而興奮,為化石背後的故事而激動。

同事從始至終沒有刻意「教學」,卻有力地支持了眾多領域學習和有效學習特徵的發生。

所有人的狀態都是放鬆的、快樂的、充滿好奇心和想像力的、感到自己的想法被傾聽被理解、於是更願意表達、於是激發出更多創造力,於是產生更多的學習機會。

這就是Sustained Shared Thinking。

持續性分享思維。

我和國內老師們教研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是「自由活動的時候,老師該幹什麼?」

今天看同事和孩子們互動,我一邊讚嘆一邊想:

她為什麼能做到這樣高質量的互動?

這樣的互動技巧可以標準化流程化,通過培訓賦能給到老師嗎?

雖然這個問題我暫時也沒有答案,但是我可以特別確定的是:

當孩子興高採烈和老師分享TA的發現,他們需要的從來不是誇獎,而是真心感興趣的人,最好還是個有好奇心有趣有想法的人。

關於EYFS和森林學校,你還有什麼想知道的,歡迎在後臺留言給我呀~

你可以點「在看」送我小黃花~

相關焦點

  • 孩子最喜歡恐龍?快來,最會講故事的恐龍專家,組團回侏羅紀啦~
    因為恐龍是終身生長的,我們現在還有很多沒有發現的恐龍,很有可能比現在的還大。它跟人不一樣,成年後就不會再長高,恐龍到了一定年齡之後還是會長,只是長的比較慢而已。作為家長,您有義務去認真引導自家喜歡恐龍的小寶寶培養這樣的思維方式。要知道恐龍其實代表了一切科學最核心的啟發點,即科學是不斷變化的,真相是會發展的。
  • BBC這部科普大片,超應景首次發現恐龍化石的福建人,這個寒假和孩子就看它!
    對於這些史前龐然大物,大概就沒幾個孩子不愛的!口袋媽們一交流,發現不管男孩女孩都愛它。而且說起不同種類的恐龍,各個都是信手拈來。如果你家的孩子也是小小恐龍迷,那麼今天推薦的這部BBC專門為孩子打造的科普片一定要給他們看!
  • 該哄孩子睡覺了吧,咕你老公給孩子講個睡前故事!
    麻麻們,是不是又是你們在哄孩子睡覺呢?別忘了,粑粑帶出來的孩子更聰明哦!
  • 雞變恐龍,真的可以嗎?
    但是,估計很少有人會去想,養一隻恐龍當寵物吧,恐龍還是有點可怕啊。 但是在美國啊,有個叫傑克·霍納的人,他從小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養一隻小恐龍當寵物。 為了能有機會實現這個夢想,他成為了一位古生物學家,而且還是專門研究恐龍的古生物學家。之後呢,他開始了「造龍」之路。 最初,他的做法跟電影《侏羅紀公園》裡的方法很像。在電影中,科學家發現了一塊侏羅紀時期的琥珀,琥珀中封存了一隻吸了恐龍血的蚊子。
  • 小學生發現恐龍蛋,他是如何區分恐龍蛋和普通石頭的?
    有的小朋友已經開始為科研做出貢獻啦~一位來自廣東河源的小學生張仰喆,在河邊遊玩的時候,發現了一枚來自6600萬年前的恐龍蛋化石!張仰哲的媽媽說,今年的大水把東江大橋衝毀了,岸邊橋基斷裂,下面的泥土裸露在外面。本來打算帶兒子過來拍照留念的,結果孩子在斜坡的土裡發現了一個蛋殼,說這個蛋殼很像恐龍蛋。
  • 恐龍科普:如何用英語跟孩子介紹恐龍的類型以及15種常見恐龍的特點
    頭飾龍類恐龍用它們厚重的頭骨或者頭上的角來防衛。腫頭龍、三角龍屬於頭飾龍類。下面簡單介紹一下15種比較有特點的恐龍,這些恐龍也是孩子的繪本和科普書籍中常見的恐龍。霸王龍是最可怕的肉食恐龍之一。頭大,牙齒鋒利,兩腿粗壯,但是兩隻胳膊短小。科學家也不知道霸王龍短小的胳膊有什麼用。Velociraptor was a small, fast and fierce dinosaur.It had feathers on its arms.伶盜龍(迅猛龍)體型小、速度快,非常兇猛,胳膊上有羽毛。
  • 吉大團隊破解了關於恐龍牙齒的巨大秘密
    想想上面這種畫面曾在我吉林省大地上出現過
  • 補團 讓100多隻恐龍來教育「熊孩子」!比你的耳提面命有用得多 -《家有恐龍》習慣養成繪本返場
    對於這一點,童書作家約倫實在是深諳父母和孩子心理的高手。你看,在《恐龍怎樣說晚安》一書中,關於孩子臨睡前的表現,她是這樣寫的:當爸爸走進房間關燈時,恐龍會怎樣說晚安?恐龍會不會亂甩尾巴,而且撅著嘴?他會不會到處亂扔泰迪熊?恐龍會不會用腳使勁跺地板,一邊叫著「我就是要再多聽一本書?」恐龍會不會大喊大叫?
  • 河南發現全球最小恐龍化石 僅長60釐米
    幾天前,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恐龍展廳,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賈松海指著一塊「沉睡」在展櫃裡,異常完整的恐龍化石激動地說:「這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在洛陽欒川秋扒鄉蒿坪村發掘,幾乎是一塊都沒缺少。」  身為這個恐龍化石的發現者,2007年3月24日,是賈松海終生難忘的日子。「3月份就去挖掘化石,這並不多見,當時天兒還挺冷的。」
  • 異齒龍科的恐龍牙齒
    鳥腳類恐龍是恐龍大家族中重要的一支,它由一些變化多樣的素食恐龍組成,包括四個科:異齒龍科、稜齒龍科、禽龍科和鴨嘴龍科。
  • 肉食性恐龍?重慶歌樂山發現疑似罕見恐龍足跡
    萬萬沒想到,能在主城區發現恐龍足跡。7月9日,古生物學者邢立達通過微博發布重慶主城區發現侏羅紀恐龍活動證據的獨家視頻。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隨即聯繫上邢立達,此時他正在甘肅野外考察。他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早前,他從一位地質工作者處了解到,在重慶歌樂山上發現了「恐龍足跡」。
  • 科學家趣說彩虹恐龍
    ,像一個齜牙咧嘴的大公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恐龍專家徐星笑眯眯地說。人家是恐龍!徐星帶著意味深長的神秘笑容,說:「雖然科學家現在傾向於它是恐龍,但是也不排除未來的研究發現它實際是最早的鳥之一。」
  • 趙闖:畫恐龍的科學「怪人」
    記者/ 王玄實習記者/ 王宇恐龍故事原本該是普通的一天。地上築起的小土堆是巢,一隻雌性竊蛋龍正坐在中央,灰褐色的羽毛輕輕覆著,守護著20多個即將破殼而出的孩子。其中一隻活躍得早,一下,兩下,用小腦袋頂著開裂的白色蛋殼,不一會兒,就探出頭來。竊蛋龍媽媽很是欣喜,跟丈夫一起好奇地看著。
  • 反正會掉的乳牙,可能影響孩子一生!北大口腔醫院醫生告訴你(多圖警示!!)
    通過檢查我發現,原來是因為乳牙齲壞卻沒有及時治療導致的。於是,非常惋惜地問孩子媽媽:「為什麼沒及時來醫院?」估計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也想得到這位媽媽會說什麼吧!是的,她說:「我以為乳牙反正都是要掉的,重新長出來的又會跟新的一樣,所以之前壞了的不用管。」誰告訴你的?!簡直就是胡說八道!
  • 看到「雞腳印」,說出恐龍類別!5歲小男孩發現恐龍足跡!
    5歲小男孩不簡單發現恐龍足跡當場斷定並說出類別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在四川通江縣毛浴鎮境內發現恐龍足跡,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專家本次通江之行,源於10月1日一位5歲小朋友的發現。小朋友楊哲睿今年國慶期間,和父母回通江老家度假。聽外公說老家背後的山石上有不少「雞腳印」,從小喜歡自然科學的他,尤其對恐龍感興趣。看到這些「雞腳印」後,當場斷定是恐龍足跡,而且清楚地說出了恐龍類別。
  • 聖經中提到恐龍了嗎?
    那裡有船行走,        有你所造的鱷魚遊泳在其中。        詩中的鱷魚在英文是「極大怪獸」的意思,100多年前,傳教士譯成中文和合本的時候,翻譯成「鱷魚」,顯然不恰當。鱷魚雖然不小,但怎麼能稱得上極大呢?
  • 由女兒著迷恐龍想到的……
    有那麼兩天,我們從早到晚,都在設想霸王龍如果真的在我們家裡,會發生什麼:它的椅子要兩個沙發那麼大;它要用很大的刷子刷牙,就是給你刷便盆的那個,(孩子補充說,要先洗淨,當然當然);它要小心低頭走路才不會把牆上的大白蹭掉,蹭掉就打屁;晚上就睡樓下張姨家小園子裡,葡萄架下,反正它也不吃葡萄,夏季用蚊帳嗎?孩子說,不用,蚊子都被它吃了!
  • 中外科學家發現最小的恐龍,有圖有真相!
    3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種微小的肉食性恐龍新種屬——寬婭眼齒鳥,代表了迄今為止最小的恐龍,這一發現對進一步探索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近日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
  • 科技感十足,讓孩子身臨其境的了解恐龍——重返恐龍世紀(超時空互動體驗展)
    我帶孩子也去過一些有關恐龍的博物館,大多數只是看看模型,但真正有互動的卻很少,而這個展覽的內容相對更豐富,可以讓孩子真正了解到更多關於恐龍的知識。重返恐龍展的開展時間是:2018年6月28日~2018年9月2日。
  • 六角恐龍飼養核心技巧,我敢說網上沒人寫過,來看看你有沒有養對
    可是它並不是熱帶,所以說了那麼多,就是想告訴大家,六角恐龍它不能和熱帶魚養在一起,六角恐龍如果按觀賞魚的冷熱屬性分類,應該歸為冷水魚一類。終身只能生活在水裡六角恐龍和其他螈類不一樣,由於生活環境常年在昏暗的洞穴裡,難見天日,所以接受太陽光的機會極少,水體多為冰冷湖水,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造就了六角恐龍這些特性:冷水,用鰓呼吸,無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