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mm/210mm/158.75mm等不同尺寸矽片市場份額預測

2021-02-15 摩爾光伏


第一部分是PVInfoLink的分析與預測,他認為,2020年主流尺寸仍會是G1市佔將來到60%,而M6將逐步開始發展、市場份額將達到13%。第二部分是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預測,他認為,2020年156.75mm 尺寸佔比將快速下降,160-166mm尺寸佔比將增長為34%。

(一)

自2017年後156.75mm (M2)成為主流規格、尺寸變化稍緩不久後,2018年面臨電池片效率提升瓶頸,尺寸又再次成為熱門話題、不少廠商陸續挑戰更大矽片,組件面積出現變動,下半年158.75mm (G1)成功推進後、已逐步拉抬市佔率,確立未來1-2年間的主流尺寸。然而矽片廠家希望做出差異化、矽片拉棒成本種種因素等考慮下進而推出更大尺寸166mm (M6) / 210mm (M12),多款尺寸的推出也讓市場趨勢變得混雜,現今多數廠家仍處觀望階段,以下統整現今概況及未來趨勢。

上半年部分一線組件廠家開始推展G1,其中垂直一體廠家晶科推展最為快速,晶澳、天合亦跟上腳步。而電池廠,通威、及愛旭也開始了G1尺寸的出貨,並且逐月增加。而下半年尺寸風向開始變化,尺寸規格百花爭鳴,其中隆基率先推出M6的矽片,中環亦公布M12應對。海外廠家如LG、韓華Q-cells先前為了與中國廠家區隔,已選用161.7mm(M4)做為產品尺寸,然而目前選用M4尺寸的廠家還未確定未來的尺寸規划走向。下半年多數企業仍採用G1作為單晶矽片的主流尺寸,在下半年已可以看到產量逐漸爬升,但是由於更動尺寸矽片也需變動組件尺寸,因此下遊端以及開發商仍需一段時間驗證及評估,加上年初決定的電站設計絕大多數仍以M2傳統尺寸為主,因此預估G1尺寸的市佔約只在12%左右。

未來尺寸的標準化仍是需要的,主要是因為規格統一後才能具有規模經濟、成本能進一步下降,另外若僅有少數廠家能提供大尺寸矽片、價格控制權將局限在少數廠家,這也並非下遊廠家所樂見的。但在發展過程中,市場風向不確定的階段仍會有多種尺寸並行的狀況發生,觀察我們預估的尺寸變化趨勢可以看到今年將會有四種尺寸並行的狀況,我們預期主流尺寸仍會是G1市佔將來到60%,而M6將逐步開始發展、市場份額將達到13%。

(二)

今天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發布文章中預測,2020年156.75mm 尺寸佔比將快速下降,160-166mm尺寸佔比將增長為34%。協會還對N型與P型所佔市場份額進行了預測與分析。

2019年全國矽片產量約為134.6GW,同比增長25.7%。2019年矽片環節的集中度進一步向我國集中,進一步向龍頭企業集中。

即將發布的《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2019年版)》中矽片環節共包含11個指標,由於單晶、多晶切片環節已全面普及金剛線切割,我們刪減了「金剛線切片佔比」指標;同時考慮到矽片大尺寸化的發展趨勢新增了「不同尺寸矽片市場佔比」指標。從路線圖的指標看,矽片環節的發展特點是單晶發展快、矽片大尺寸化加快。

2019年單晶矽片(P型+N型)佔比為65%,超過一半實現反轉;

從拉棒爐、鑄錠爐的投料量指標看,單晶的技術指標提升速度比預期快。

下面是摘取《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2019年版)》中矽片章節3個關鍵指標的2019年發展情況及至2025年的發展趨勢:

隨著金剛線母線直徑及磨粒粒徑的降低,以及矽片厚度下降,每公斤方棒/方錠的出片量將增加。

2019 年,單晶矽片市場佔比約65%,其中P 型單晶矽片市場佔比由2018 年的39.5%增長為60%,N 型單晶矽片約為5%,較2018 年基本持平。隨著下遊對單晶產品的需求增大,單晶矽片市場佔比也將逐年增高,預計2022 年單晶矽片(P 型+N 型)市場佔比將達到80%。

為獲得更高組件功率以降低單位成本,企業紛紛發布158.75mm、161.7mm、163mm、166mm以及210mm 等大尺寸矽片,且逐步投入到下遊製造中。

從不同尺寸矽片市場佔比看,2019年仍然以156.75mm 尺寸為主,市場佔比約61%;158.75mm 尺寸佔比為31.8%,是現有電池及組件生產線最易升級的方案,2020年156.75mm 尺寸佔比將快速下降,160-166mm尺寸佔比將增長為34%。

相關焦點

  • 210mm飽受質疑的背後:矽片尺寸「混戰」下的突破與顛覆
    ……實際上,關於中環股份新品的質疑聲,也是基於行業對於中環矽片技術的「期望」以及對於新技術與降低度電成本的「渴望」。  矽片尺寸的增加,究其原因在於當下電池轉換效率的提升難度日益增加,為提高組件輸出功率,從M2到G1、M4,再到M6,通過增加矽片尺寸的方式來提高組件功率正成為一種相對有效的方式。
  • 以210mm矽片及組件尺寸標準化為新起點,引領全球低碳能源新時代
    通威與天合光能合作的矽片(拉棒+切片)產能主要定位於210mm產品,差異化擴張矽片產能。一方面,通威新建電池產線為210mm尺寸向下兼容,生產210mm電池成本最低,為保障210mm大矽片充足供應擴張15GW矽片產能進行匹配,以實現電池環節生產效率最優化。另一方面,優質矽料2021年至2023年供應仍舊緊張,採購能力在未來三年依然是決定組件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因素。
  • 180mm戰艦來了
    昨天還是討論究竟是166mm還是210mm,今天話題焦點卻落在了18Xmm還是210mm。 正當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166mm的生產之時,光伏几個頭部企業發布180mm產品,他們認為18Xmm尺寸優於210mm,將會成為下一代的主流尺寸。 這個時候推出180mm或18Xmm產品,叫板210mm味道甚濃。
  • 電池尺寸發展方向,光伏組件、電池片最新效率記錄
    另外,組件進入4.0,5.0時代,最簡潔的途徑是增加電池和組件尺寸。許多企業微調矽片電池尺寸從而達到產品的競爭優勢,使得目前矽片尺寸出現多種選擇,給產業鏈上下遊配合出現麻煩。增加了產品庫存。因此急需制定矽片尺寸標準。通過行業主要矽片,電池組件企業近兩年的討論投票,有三個矽片尺寸被選為行業推薦使用標準尺寸,分別是156.75mm,158.75mm 和166.00mm。
  • 單晶矽片大尺寸路在何方?
    在此前的很長一段時間,矽片尺寸是統一的156毫米,行業內企業都執行這一標準,歸一化的標準有利於行業成本的降低,近些年隨著單多晶競爭趨於激烈,且領跑者項目對功率有要求,於是大家紛紛在矽片尺寸是做起了「文章」,但由於各家企業各自為戰,使得矽片尺寸紛繁複雜,156.75、157.25、157.4、157.75、158.75、161.7甚至還有166.7等多種規格。
  • 新美光發布450mm半導體級單晶矽棒,但18寸晶圓發展緩慢
    業界較為公認的說法,1980年代是4英寸矽片佔主流,1990年代是6英寸佔主流,2000年代是8英寸佔主流,2002年,英特爾與IBM首先建成12英寸生產線,到2005年12英寸矽片的市場份額已佔20%,2008年其佔比上升至30%,而8英寸矽片佔比已下降至54%,6英寸矽片佔比下降至11%。
  • 新美光研製出450mm半導體級單晶矽棒
    根據全球300mm(12英寸)和450mm(18英寸)晶圓Fab的產品和數量預測,因此300mm矽片在未來至少25年的時間裡,也將繼續保持發展的態勢,並保持主流地位。據市場預測,12英寸矽片在2022年左右達到市場份額的峰值。而在摩爾定律的驅動下,隨著18寸矽片的生產技術逐漸成熟,市場化進程加速,12英寸將朝著18英寸過渡。
  • 中國十大300mm矽晶圓廠
    矽晶圓的尺寸越大越貴,生產成本也越高,但能額外產出的晶片數量是好幾倍。例如:12寸晶圓的生產成本大約是6寸晶圓的2倍,但是12寸晶圓的面積是6寸晶圓的4倍(邊長2倍,面積4倍),最後得到的晶片數目是4倍,在晶圓的產業產業鏈中,代工企業是重要的一環。那麼,國內比較大的300mm晶圓代工企業有哪些呢?
  • 關於「高功率與大尺寸」組件的9個誤區與真相
    觀點1:光伏矽片應與半導體矽片尺寸一致。真相:一方面光伏產業鏈與半導體產業鏈的成本結構不同;另一方面半導體矽片的變大不影響單個晶片的外形也就不影響後端的封裝與應用,光伏電池變大則對光伏組件和電站設計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光伏矽片尺寸與半導體矽片尺寸並無關聯,而是需要站在全產業鏈的角度做具體分析。
  • 18寸(450mm)晶圓
    因為 200mm x 1.5=300mm所以 300mm x 1.5=450mm就這樣。二歷史上更大的矽片都使得單位面積晶片成本顯著降低,不過究竟是怎麼降低的,卻是個複雜的問題。晶片生產流程中,設備成本和時間成本是兩大核心要素。
  • 50mm~1000mm大變倍比變焦光學系統設計
    針對機場跑道外來物光電探測系統遠距離(≤500 m)識別微小物體(尺寸≥20 mm×20 mm)的特殊需要,研製高像質、長焦距、大變倍比以及小型化的變焦鏡頭顯得尤為重要。2007年,華中光電研究所的胡際先[2]設計了一款75 mm~900 mm連續變焦系統,系統總長小於1 000 mm,通光口徑140 mm,該光學系統結構合理,各透鏡的加工工藝性能良好,並通過了像質測試、環境試驗及實景成像試驗。
  • 【DFA70-210mm f4.0測試】「魚腸劍」——勇絕之勢為魚藏
    DFA 70-210mm f4.0近攝的解像力較之無限遠更加令人滿意和欣喜,過度質感表現也盡顯無疑,同時各個焦段也都保持著非常良好的解像力一致性。詳細分析來看: 1、從不同光圈的測試結果來看,與無限遠測試結果比較一致。全開光圈F4解像力表現已然令人滿意。收光圈後,解像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並在F5.6-F11一直保持著非常優秀並且均衡的的解像力水平,豐富的細節帶來強烈的質感。
  • SSD風向標:11.5mmx13mm尺寸BGA封裝SSD將成發展趨勢
    SSD從2.5英寸規格形態,到mSATA、M.2(2280/2260),再到高集成BGA封裝,其尺寸大小已可以做到與嵌入式產品eMMC/UFS相當,等於打開了SSD在移動智能終端市場應用的新契機。東芝PCIe BG3系列 SSD(16mmx20mm)2017年三星已推出的BGA SSD提供128GB、256GB和512GB容量,東芝BGA封裝的BG3系列SSD也已大規模出貨,尺寸大小均為16mmx20mm
  • [射頻科普]SMA 3.5mm 2.92mm 2.4mm 1.85mm 1mm微波連接器尺寸和使用頻率(可以收藏轉發)
    關於力矩問題請訪問:[視頻六講]是德科技儀器儀表使用及維護 (都知道,易忽視,難做到)微波連接器:常見的有SMA 3.5mm 2.92mm 2.4mm 1.85mm 1mm 這幾種長得都差不多。當然還有N頭,K頭等等其它。先來看看這幾個接頭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