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郭國平:現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量子計算機

2021-02-23 量子大觀

近日,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本源量子計算公司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郭國平做客36氪主辦的「超級觀點」欄目,就量子計算的定義,量子計算與經典計算的關係,量子計算的實現路徑與行業應用,國際視野下的量子計算競爭格局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分享。


郭國平認為,量子是一門學科,一門科學,而不是玄學,它是對某種物理狀態的描述,所以量子這個詞不只特定出現在量子力學中。

量子計算是在信息學裡的一種應用,比如信息分為採集、傳輸、處理,量子計算就是利用量子力學的原理或者量子態的特性,使信息處理能力得到提升的一種計算方法。利用量子態的狀態進行信息的編碼、信息的處理、信息的讀取,這就是量子計算。

量子計算機就是可以完成量子計算任務的機器。當然,我們不要認為量子計算機就只是硬體。我們現在的計算機要能夠運行得起來,依然需要各種層面上的軟體,最直觀的就是作業系統、應用軟體,以及底層的軟體,所以量子計算機應該是指能夠實現量子計算的軟硬體的統稱。


量子計算突破了摩爾定律?對此,郭國平認為摩爾定律是一個經濟學定律,而且描述的是集成電路的一個發展規律。量子不是靠硬體上的疊加或者是並行來實現的,所以它們不是同一個東西。當然量子裡面也會有它自身的一些定律。

在他看來,量子計算之所以神奇,或者說我之所以認為它是一門學科,是源於它的物理學基礎,即量子態的特性。以一個比特為例,在量子裡面,這一個比特可以處於0和1任意比例疊加的狀態,相位也是可以調控的狀態。在經典計算的一個比特中,它只能夠處於0或者是1。而在量子裡面,一個比特可以有一半的機率是0,另外一半的機率是1。這也是可以把量子的原理和薛丁格的貓聯繫在一起的原因。量子力學、量子計算的優越性,在於量子疊加的狀態。量子糾纏其實也是多比特的量子態疊加的結果,量子疊加才是根本性質。

郭國平認為,現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量子計算機。在經典計算機裡面,我們大多數討論的是物理比特,但是真正的量子計算機實際上是邏輯比特。邏輯比特跟物理比特的差距就是,物理比特是會有錯誤率的,比如說萬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用一個或多個物理比特編碼才能夠形成真正的比特,也就是邏輯比特。所以從這個概念來看,目前無論是國內、國外,他們做的基本上還是停留在物理比特的階段,當然現在已經在嘗試邏輯比特。所以,我們說,現在還沒有真正的量子計算機。


目前來說,哪一種物理體系更加適合於做量子計算機,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各種路徑都有很多的人在探索,不只是在學校或者研究所,谷歌、IBM都在探索。英特爾、臺積電、法國萊特也都在探索半導體。微軟也花了很多精力在做這件事情。

現在這些物理體系,沒有哪個能從原理上證明它就一定不行。所以大家還沒有收斂到某一條路徑,如果能夠收斂到一條路徑上,人類集中攻關它,說不定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績。

任何科技的發展其實都應該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各個物理體系跟現有的信息技術產業,比如說半導體、晶片,以及現有的集成電路的兼容度問題。或者說對它的工藝、技術、設備、人才的兼容或者繼承性的問題。

目前來說各個物理體系,有不同背景的企業來關注。但是從學科的發展來說,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它是需要根基的。所以未來的量子計算機也不太可能跟經典的計算機完全脫離,或者不用到現有集成電路的任何東西。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要考慮它的兼容性和繼承性。

到底哪個物理體系更優或者是更好,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偽命題。關於量子計算機我個人始終堅持一個觀點,至少在可預見的時間之內,它不會替代經典計算機,或者說,它跟經典計算機應該是一個相互補充的過程。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有點類似於AI。AI晶片有基於ASIC的,也有基於GPU或者是繼其他的架構的,這些AI晶片並不一定要統一到某一個特定的架構或者物理體系上去。各個物理體系都值得去探索,只是探索的時候我們都以解決某一個有實際意義的任務和需求為目標,那麼就應該是有意義的。


其實不光是量子計算,從量子秘鑰分發,到量子計算,再到量子傳感,我們必須要承認,這些並不是由我們國內研究者先提出來的。

總體來說,國內相對於國外在量子計算領域的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

造成差距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第一個原因,我們起步較晚。概念的起步和原理的探索,我們是晚一點的。

第二個原因,我們的關注度和投入還不夠。從量子計算整個研究角度來講,國內的投入或者說關注度相對於國外來說還是少一點,甚至是不是有效的關注。

第三個原因,缺乏實際應用研究。我反覆強調,量子計算的研究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真正有用的量子計算機,它的研製、開發,是需要投入的。我們國內更多還是處於科學研究,或者原理性探索,以及物理問題的探索上面,這些方面我們已經追的差不多了。但是在以實際有用為目標的探索上面,我們必須承認,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


郭國平指出,現在的量子計算機可能就像人類剛研製成功的蒸汽機一樣。那時候的蒸汽機可能只有0.001馬匹的動力。現在對量子計算機的應用,好比我們現在要拿只有0.001馬匹的蒸汽機,試著放到馬車上去,所以不要指望它跑得比馬車快,有用和無用的評價標準其實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認為,不要馬,這個車能夠動起來,這就是極端有用了。但是如果從另外一個意義來講,既然都跑不過馬車,費這麼大勁去搞,它又沒用了。

對有用和無用的判定,其實很難。但是從科學角度或者國家鼓勵自主創新的角度來講,我們應該多探索量子計算在不同行業的運用。特別是針對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去找一些算法,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不要用我們今天的眼光和視覺去限定我們的後代。就像當年經典計算機剛發展起來時一樣,很多人問愛因斯坦未來的計算機會是什麼樣子。愛因斯坦當時的回答是:可能全球只需要兩臺計算機就行了。所以我們不要用今天的眼光和眼界,去衡量未來的事情。

相關焦點

  • 【60秒半導體新聞】M1 晶片今年幫蘋果省了 25 億美元/中科院郭國平:現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量子計算機
    中科院郭國平:現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量子計算機(C114)近日,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本源量子計算公司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郭國平做客36氪主辦的「超級觀點」欄目,就量子計算的定義,量子計算與經典計算的關係,量子計算的實現路徑與行業應用,國際視野下的量子計算競爭格局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分享。
  • 郭國平:「造出中國自己的量子計算機」
    郭國平:說實話,本源量子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司,我們捐贈了量子學習機,是因為我們希望推進量子計算教育、推進工程化和產業化發展。本源量子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其中最大的困難是,在量子計算領域,中國不能只有一兩家公司來做,還需要方方面面聯動起來。
  • 【量子信息】郭國平:「造出中國自己的量子計算機」
    郭國平:說實話,本源量子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司,我們捐贈了量子學習機,是因為我們希望推進量子計算教育、推進工程化和產業化發展。本源量子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其中最大的困難是,在量子計算領域,中國不能只有一兩家公司來做,還需要方方面面聯動起來。
  • 本源量子首席科學家郭國平: 一切為了量子計算機研製提速
    「量子計算機從理論上來說或許不存在根本性的障礙,但具體實現上有很多技術和工程難題。」郭國平舉例說,比如量子相干性的保持與量子比特的操控和集成之間的平衡問題,量子測控系統和量子晶片的互聯及自適應問題,以及量子比特的糾錯與容錯、更多量子算法和量子軟體的開發問題等。
  • 【芯人物】郭國平:「寂寞」的量子計算路上的「堂吉訶德」
    現在看來,彼時思想上似乎並不怎麼安分的郭國平,實際上是對自己未來人生方向和真正興趣所在的一種尋找。於是,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中國可能損失了一位優秀的外語類人才,但多了一位前沿科技領域的全球領軍科學家。中科大一直以學風濃厚著稱,還曾有「不要命的上科大」這樣的說法。回憶本科時期的求學經歷,郭國平說,雖然枯燥但極其充實。
  • 【芯人物】郭國平:量子計算路途「寂寞「,但我願做「堂吉訶德」
    現在看來,彼時思想上似乎並不怎麼安分的郭國平,實際上是對自己未來人生方向和真正興趣所在的一種尋找。於是,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中國可能損失了一位優秀的外語類人才,但多了一位前沿科技領域的全球領軍科學家。中科大一直以學風濃厚著稱,還曾有「不要命的上科大」這樣的說法。回憶本科時期的求學經歷,郭國平說,雖然枯燥但極其充實。
  • 郭國平:為中國「量子算力」奮鬥
    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量子算力」!15年前,一位在國內接觸量子算力的大學生開始萌發心中的理想。  1977年出生的郭國平是江西南昌人,1996年考入中科大。在這裡,他接觸到著名量子信息學家郭光燦的研究團隊,開始學習量子光學,從事量子通信及量子信息器件研究。  2005年,郭國平因為量子通信科研成果獲得中科院院長特別獎,同年獲得中科大博士學位並留校。
  • 【實踐者行】郭國平:二十年耕耘鑄就「量子夢」
    當筆者見到這位年輕的科學家,初次談及量子計算時,他說:「量子計算就像一個山洞,我們不知道裡面有沒有寶藏,但一定要有勇氣衝進去,看看它到底長什麼樣。」回首這二十年的耕耘,郭國平一再提起的是他量子報國的決心。
  • 投資企業風採 |《中國科學報》專訪本源量子首席科學家郭國平
    目前,量子計算正在經歷早期應用飛速發展的階段,在本源量子成立近一年的時間裡,郭國平感受到,人們對量子計算的興趣愈發濃厚。郭國平告訴記者,公司成立初期,為讓量子計算更快走向大眾,特提供以量子計算為核心的雲服務平臺。去年10月,「本源量子計算雲服務平臺」(以下簡稱「本源量子云平臺」)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 國產量子晶片新突破:實現三量子比特邏輯門
    郭光燦團隊中的郭國平教授研究組長期致力於半導體量子晶片研發,近年來曾先後實現半導體單電荷量子比特普適邏輯門、兩電荷量子比特控制非邏輯門等成果。「實現量子霸權至少有兩個關鍵技術:比特數和糾錯容錯能力,不能保持脆弱的量子相干性,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量子計算。」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郭光燦介紹說,近年來量子比特數研究進展較快,但糾錯容錯能力進展緩慢。
  • 商界好消息:量子晶片橫空出世,量子手機也將誕生
    大圖模式郭國平教授等科學家研製成功的量子晶片根據最新的消息顯示:中國科技大學郭國平教授的團隊已經研發出了半導體量子晶片,並且還打破了世界紀錄,讓這一晶片一舉實現了世界上最快的量子邏輯門操作。除了中科院以外,還有南理工大的一位中國籍科學家也研發出了一款新型的量子通信晶片,它不僅體積小,而且功能強大,甚至還能替代我們傳統的手機中所使用的晶片,可以說現在量子手機也將會變成現實!讓我們全力支持中國科學家的行動吧,並期待這一時刻早早到來。最近一段時間潘建偉團隊捷報頻傳令人鼓舞!
  • 中科大量子晶片開發取得重要進展 6股上漲欲望巨大
    =====推薦閱讀=====  今日股市行情午評:缺口不回補仍有希望  騰訊領投遊戲直播平臺鬥魚 薦5股  上海 迪士尼開園進入倒計時 7股揚帆起航   =====閱讀全文=====  至誠網(www.zhicheng.com)3月16日訊  中國科大半導體量子晶片開發取得重要進展
  • 不懂量子也不懂計算機,那麼,你能理解量子計算機嗎?
    雖然你無數次聽過量子計算機的大名,但就像所有帶「量子」兩字的概念,你大概率(100%)不甚瞭然。量子計算機的概念1980年代提出,投入研發20年,迄今還沒有一臺真正走出實驗室。但傳說它(將來會)很厲害。谷歌、IBM、阿里巴巴和許多初創公司在競爭,想第一個實現「量子霸權」,也就是讓量子計算機在一個計算任務中快過傳統計算機。
  • 中國量子計算機誕生,創世界紀錄
    在光學體系,中國構建了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單光子量子計算機;在超導體系,中國團隊實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數目(十個)超導量子比特的糾纏,系列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和《物理評論快報》上。 用潘建偉的話說:「未來量子計算的能力可能超越人類想像。而現在,中國已經迎來了自己的『相變點』。」
  • 2020已過大半,量子計算機發展如何了?
    根據現在的進展,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當21世紀結束的時候,本世紀將會被歸納為「量子計算」的世紀。量子計算機是基於量子力學原理構建的計算機。量子態疊加原理使得量子計算機每個量子比特(qubit)能夠同時表示二進位中的 0 和 1,從而相較經典計算機算力發生爆發式增長,形成「量子優越性」。
  • 量子科技概念大火,國內現狀如何?國盾量子撐起量子通信,華為BAT均入局量子計算
    其中,本源量子是由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孵化、中國科技大學郭國平創立的一家公司。中科院院士郭光燦也是該公司的聯合創始人。硬體方面,本源量子推出過玄微XW S2-200、夸父KF C6-130兩款量子晶片,本源悟本量子計算機,以及基於此計算機的量子云平臺。
  • 揭秘「量子計算機」工作原理
    D-Wave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是一種遵循量子力學規律,進行高速運算、存儲及處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裝置,其運行的是量子算法,處理速度驚人,比傳統計算機快數十億倍。阿里已經和中科院共同成立了一個量子計算機研究室,其中中國科學院在量子信息技術方面處於國際先進水平。該實驗室計劃,到2025年,量子模擬將達到當今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的水平。
  • 中科院院士郭光燦:量子信息勿過分炒作!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郭光燦在「中國高新技術論壇——顛覆性創新技術主題論壇」上就量子計算機相關主題發表的演講中提到,近幾年量子信息「炒作太過分」。郭光燦院士在論壇上「量子世界確實神奇,但經過某些媒體、個別學者炒作以後,把量子信息弄得非常火,什麼靈魂、宗教這些自然界搞不清的都可以歸結於量子糾纏,這是不對的。」
  • 本源司南 | 國內首款量子計算機作業系統問世!
    該系統全面超越已有產品,實現量子資源系統化管理、量子計算任務並行化執行、量子晶片自動化校準等全新功能,助力量子計算機高效穩定運行。「對於量子計算機應用而言,作業系統必不可少。好的作業系統可使其運行更高效、更穩定。」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郭光燦介紹,「在量子計算機開發初期,就要研製自己的國產作業系統,這對於佔領未來市場是非常有意義的。」
  • ABCMint.club | 量子計算機能真正為人類服務嗎?
    我們在計算機方面的經驗也一樣。新技術在許多方面使生活變得更容易,但我們可以看到,當缺乏控制時,它可能導致不可預見的社會結果。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新的計算機技術時代的門檻上,這個時代比它之前的任何時代都更強大:量子計算時代。然而,這一次我們有機會停下來仔細思考如何在道德上使用一種變革性技術,而我們仍然可以塑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