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Logseq來讀《卡片筆記寫作法》,有何感受?

2021-12-31 阿狸的Blog
用Logseq來讀《卡片筆記寫作法》

今天有個小夥伴問我,為什麼在使用zotero beta時,使用軟體自帶的pdf閱讀器,mdnote無法導出markdown文件。具體原因我也無法解釋,我之前也試用過beta版本,而且還掉坑了。所以,我不太建議用。

Logseq 和 卡法

如果你覺得adobe reader不夠美觀的話,我今天向大家推薦,可以嘗試一下logseq的pdf閱讀功能。另外,在obsidian中,也有很多關於兼容pdf的插件,包括:pdf to markdown,pdf hilights等等,雖然軟體開發者在不斷打造obsidian的內部閱讀功能,但目前好像還不太成熟。Logseq是另一款處於早期開發階段的,開源的,基於本地的筆記管理軟體,Logseq的win-x64-0.3.7版本,目前版本更新很快。聽說,最近也會上線插件功能。

之所以要嘗試一下logseq,一個是好奇心作怪,一個是被它的pdf閱讀功能吸引,親自嘗試之後,感覺不錯,界面比較簡潔,我覺的適合用來讀書。所以今天就以讀一本書為例,而這本書介紹了雙向連結筆記工具的起源。這本書就是《卡片筆記寫作法》,以下簡稱卡法。據說現在這些流行的雙向連結筆記工具,無論是Roam Research 、Obsidian還是Logseq,都是基於卡片筆記寫作法,而其發明者盧曼的一句名言是: 「不寫,就無法思考。」

lgseq下載地址:https://logseq.com/

20210910191247為啥讀《卡法》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雖然卡片盒筆記的觀點已經「出圈」,但總有一些筆記愛好者會質疑這種方法的效果。於是,在知乎上有人提出了這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對於普通讀者,真的能夠通過卡片盒筆記法來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然後像盧曼一樣寫作麼?我想親眼看看盧曼的筆記,聽說網上是有的,只不過是德文。這裡我不再介紹盧曼了,總之,他是一位高產而富有影響力的社會學家。正因為此,盧曼自己反而成了大家研究的對象。所以我弄明白了,盧曼雖然自創並使用了卡片盒筆記,但從沒有向別人推銷過,我猜想,他也無意於此。所以卡法是盧曼使用的,推廣的卻是一群研究盧曼的人。

這就存在一個問題?盧曼的成功有很多因素,不能完全歸功於卡片筆記寫作法。另外一個要注意的特點,盧曼是以學術高產著稱。所以,如果你想用這個方法來寫小說,估計效果會打折扣。畢竟,除了盧曼,好像還沒有哪位大文豪被爆料推薦此種方法。沒準你可以成為第一個。

偏見or固見

我這裡並不是對卡片筆記寫作法帶有偏見,相反,我充滿好奇,我已經開始用 Obsidian來管理我的閱讀筆記 ,而且,就是現在,我正用Logseq 來做這本書的讀書筆記。可能你會感覺我有些善變,在各個筆記軟體之間不停變換。這多半是好奇心在作怪。

既然沒有偏見,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種方法本身。據說盧曼經常使用的索引可以分為四類。索引主題,我理解為標籤。另外還有主題概覽,卡片索引和雙向連結。我覺得盧曼年輕時肯定做過圖書管理員,或者說那些研究盧曼的學者把問題弄得複雜了。他們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去給使用者講解,除了感覺高大上,在具體使用上好像幫助不大,還需要自己摸索。

尋找核心功能

使用筆記軟體中會迷失與困惑,找到適合自己的才好,沒必要頻繁更換。我們要考慮的是實際的工作流程,讓使用的軟體能夠配合起來。為了防止在海量的筆記中迷失,軟體的核心功能是快速建立索引。

前幾日看到王樹義老師的zotero與logseq配合流程,需要借用後臺的API,這個概念我不太懂,我理解為需要聯網並登錄zotero帳號。我感覺zotero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版本更替以及帳號同步過程中的不穩定。當然,zotero雖然開源,但也要生存,所以要靠售賣帳號流量維持。我最想實現的是,讓他變得本地化。所以,我嘗試的工作流程,都是以obisdian為核心去探索。

工具組合

我要找到的工作流程是四種工具的結合:書寫工具 Scriviner ,文件管理工具 zotero 或 citavi ),卡片盒 Obsidian來管理我的閱讀筆記 ,以及編輯工具(Word, LibreOffice ,LaTex)。這裡關於LaTex的相關知識我需要進一步學習,未曾學習的原因是,以我現在的學術研究內容,達不到使用LaTex的水平。

值得讀麼

對於是否要讀這本書,我的態度可以快速略讀,當我讀到這一節的時候「保持開放的心態」,有一種通過洗腦大法來湊字數的感覺,而這本書的寫法有可能是通過卡片的拼接方式寫成的。推銷書的一大特點就是,它在一開頭就把你閱讀過程中會產生的普遍感覺告訴你,然後解釋原因是因為讀者的層次不夠。也許我的理解確實有限,但是,如果說,這是讀者的共同感覺,就說明你寫的書需要改進。假如你要講方法,最好講一些示例。實實在在記筆記的實例。通篇都是在傳遞一個思想,而不是方法。這是一本佛經,但你很難成佛,因為作者也是個寫經人。

我適合這種方法麼

也有另一種可能,我是以寫醫學論文的思路來嘗試卡片盒筆記的方法,這種思路本身就不太適合。畢竟,盧曼是個社會學家。卡書中反覆強調盧曼的高產,而我們寫作的目標並不是高產,而是傳遞信息,我們可能會陷入一種漩渦,為了記筆記而記筆記的漩渦。我不想把記筆記當作是複利投資,而是對自己大腦的單一改造。

時間局限

卡法是一種時間階段性方法,如果你總處在第一階段,體驗全局很難。永久連結是一種輸出,在我的實際運行中就是對外展示的博客或視頻筆記。所以,我要做的是把這些內容放進卡片盒,而不是我寫博客的原材料。所以,在Obsidian中我可以先建立一個文件夾:起個名字就叫做「永久連結」,這樣在引用和發布的時候,才會更加便捷,或者這個功能可以通過dataview插件來實現。當然,這只是調高效率的辦法,好像也不符合卡法的宗旨。可我就是這麼理解。雙向連結的使用並沒有落到實處,可能是因為永久筆記的數量太少。

關鍵詞

關於關鍵詞:如果以後我已經忘記它了,我會在什麼情況下偶然發現這條筆記?選擇關鍵詞時,一定要著眼於自己正在研究或感興趣的課題。關鍵詞的設置很關鍵,目前需要實踐具體的方法,不然卡片盒不會發揮作用。對於卡片應該限制篇幅, anki 是知識的閃卡,卡法應該是思維的閃卡。

logseq感受

本次應用,界面感覺不錯,清爽簡潔,用logseq記筆記,類似於在word的大綱模式裡寫作。配合閱讀功能,logseq提高閱讀了體驗。這裡還有個問題需要改進,好像沒有跨頁選擇的功能。

推薦閱讀:

zotero 與 obsidian 配合提高閱讀效率

回憶爺爺的卡片,我的啟蒙教育-obsidian配合anki制卡

如何使用Zotero和Scrivener高效管理參考文獻?

如何使用Zotero和Scrivener進行配合寫作?

相關焦點

  • 在卡片盒內思考,記錄卡片式筆記奧義
    而讀過《卡片筆記寫作法》,就能讓你更深層次體會到以洞見和新想法成為我們的驅動力,以自下而上模式形成的筆記方法,在根本上達到,在必要的輸出時,拿來即可用的有效結果。作者申克·阿倫斯,作為一名持續關注個人成長的博士,結合德國著名學者盧曼使用的卡片筆記法,積累了9萬張知識卡片,一生寫了58本書和上百篇論文的巨大成就,從而對其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從而著此書《卡片筆記寫作法——如何實現從閱讀到寫作》,解決大家在閱讀到寫作中間的正確過渡方法,即正確認識和應用卡片式筆記。
  • 軟體探索嘗試:logseq
    npm中有opml轉md的包,但需要提前配置npm環境,也挺麻煩的。而logseq可以導入opml文件,意味著原先在幕布的內容可以轉到md文件中啦。本質上是一個md文件編輯器。這個特性可以導入obsidian的庫。
  • Logseq & Notion 一邊是友情,一邊是愛情
    羊毛薅完了,那麼 Notion 就用起來吧。但是(But),我最近筆記工具用的最多的不是 Notion 是 Logseq。(Logseq 之前是 Remnote 之前是 Obsidian ,嗯,對我就是這樣見異思遷的渣男)。這篇文章不是工具推薦,只是一篇關於這兩款工具的雜感。好的工具就是這樣會讓你文思泉湧,dun dun dun dun。
  • 比寫筆記更重要的是用筆記,三個階段,學會盧曼卡片盒寫作法
    閱讀下文,倪考夢老師將從筆記整理、系統構建、寫作應用這三個階段,為你介紹盧曼卡片盒寫作法。文章是《卡片筆記寫作法》的讀書筆記,感興趣的話可以購買閱讀呀~最近身邊的書友都在讀申克·阿倫斯的《卡片筆記寫作法》,陽志平、王樹義老師等卡片式寫作的倡導者們更是極力推薦,我也分享下自己整理筆記之後,按照卡片筆記寫作法整理的觀點。
  • 為什麼你要用卡片筆記法?
    最近我在閱讀兩本與卡片筆記系統相關的著作。一本是《卡片筆記寫作法》(How to Take Smart Notes 的中譯本)。《智識的生產技術》作者梅棹忠夫教授是理學博士,研究生態學和民族學。《智識的生產技術》初版於1969年。其中有不少章節,都在探討卡片筆記系統的使用。
  • Logseq:開源優雅的知識管理工具
    下一部分,我將聊一聊我對 Logseq 的使用體驗。Logseq 初體驗快速上手使用 Logseq 非常簡單,只需要你擁有一個瀏覽器,一個 GitHub 帳戶及筆記倉庫。如果要保持你筆記的私密性,你可以創建一個私有的 GitHub 筆記倉庫供 Logseq 存儲數據文件。
  • 如何高效入門 Logseq ?
    在我之前介紹雙鏈筆記、卡片筆記和 Roam Research 的過程中,後臺不斷有小夥伴留言,問我一些具體操作該如何實現,以及有沒有相關的視頻教程。教程其實不少,我也給你推薦過一些。但是很多人一看是英文的,還收費,就只當是不存在了。我其實一直打算做一個系列教程,給你詳細介紹一下細粒度雙鏈筆記各種基礎操作。
  • Logseq使用教程之六:DailyNotes檢索式
    在Logseq生成當天日記頁面時,自動生成配置的內容。此種方法也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方式實現:其一,直接在其內嵌入簡單檢索式。如此連結的說明。但這種方式修改並不方便也不靈活,在Logseq支持調用模版功能後,就不再使用了。第二種就是通過調用模板實現檢索,而把高級或簡單檢索式及其他內容設置為模板即可。
  • 把logseq 作為我撰寫工作日誌的主陣地
    工作中,需要每天提交日報、每周提交周報、每月還有月度績效的表格要填寫。
  • Logseq強悍的信息整理工具
    Logseq是一款開源的文本編輯工具,  使用它來編寫、組織和分享您的想法,保留您的待辦事項列表,並建立您自己的知識圖譜。
  • 乾貨 | 如何用電腦做筆記?三款筆記軟體使用心得
    雖然我沒有用平板做過筆記,但看起來平板可以兼顧隨手畫圖、寫字的需要和電子筆記的靈活性。那我為什麼不用平板做筆記呢?很簡單,因為我沒有平板。大學生可以沒有平板,但不能沒有筆記本電腦。如果我只能有最少數量的電子產品,那必然是筆記本電腦和手機。如果讓我再加一樣,那可能是Kindle。如果再加一樣……算了,沒錢。
  • 好物分享第11彈:用漸進和卡片式筆記把知識交給未來的你
    最近讀了玩轉 Obsidian 06:如何用漸進式總結筆記,把知識交給未來的自己 - 少數派 (sspai.com
  • 從一張卡片開始,積累知識的複利
    這本書是《卡片筆記寫作法》,這個 APP 是 flomo。(我的flomo一個月間記錄了318條memo)而讓我對「卡片筆記寫作法」產生濃厚興趣的,是因為下面這個小故事。1968年,盧曼在比勒菲爾德大學的教授職位上發表論文時收到一份關於他研究內容的調查問卷,他的回答是這樣的:「項目:社會學理論。期限:30年。成本:零。」
  • 薦讀:ATAC-seq數據分析全流程
    學習目標下載和理解ATAC-seq數據比較二組 ATAC-seq data來自研討會的數據你可以在谷歌驅動器上找到t.測試結果和ESCAATAC-seq匯總實驗對象。它們用於繪製熱圖和火山圖。但是,如果您遵循初始部分,您應該能夠創建它們。
  • 求解微分方程,用seq2seq就夠了,性能遠超 Mathematica、Matlab
    三、數據集生成當有了合適的表示之後,另一個重要的事情便是如何生成恰當的數據集。作者採用生成隨機表達式的算法(具體這裡不再贅述),如果用p1表示一元運算子(例如cos、sin、exp、log等)的集合,p2表示二元運算子(例如+、-、×、÷等)的集合,L表示變量、常數、整數的集合,n 為一棵樹的內部節點個數(因此也是表達式中運算子的個數)。
  • 搜喵輸入法:用seq2seq訓練自己的拼音輸入法
    搜狗完全有能力在我輸入我複雜的前半部分密碼的時候自動跳出和推薦我的後半部分密碼。貌似現在只有iPhone的iOS系統能在識別出用戶輸入密碼的時候自動跳轉成為蘋果自己的(我們竊以為安全的)輸入法鍵盤。Github上有一個韓國哥們的project Kyubyong/neural_chinese_transliterator,用seq2seq訓練自己的中文拼音輸入法。這是這篇博客的主題。
  • 單細胞入門-讀一篇scRNA-seq綜述
    PCR是常用的指數擴增技術,很容易因為GC含量的差異造成擴增偏倚。另一種就利用了體外轉錄的方式(IVT)進行線性擴增這個系列包括CEL-seq,MARS-seq,CEL-seq2,通過將T7啟動子連在oligodT引物上,可以在cDNA合成後啟動IVT。
  • Zettelkasten 卡片式筆記的魔力
    總結了一下原因:當回憶某個想法的時候,往往只需要最有用的部分。但筆記寫的太長,像教程或說明書,讓我對回顧這件事,產生了畏懼。想法之間缺乏聯繫,某些想法在腦海裡不會被頻繁激活,對應的筆記也隨之沉沒,不會再去讀,也不產生任何價值。時間更久之後,我甚至不記得有過類似的思考;當再次需要的時候,要重複學習和理解。
  • circRNA-seq:CIRCexplorer2 使用指南(二)
    雖然不同的比對軟體在環狀 RNA 鑑定上略有差異,但 TopHat2/TopHat-Fusion 與 Cufflinks 完全匹配。因此,建議在比對步驟中使用 TopHat2/TopHat-Fusion,特別是對於環狀 RNA denovo pip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