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聽聽助聽器的聲音很簡單,用監聽器(listening scope)就可以了;可是,人工耳蝸將聲音轉化成電子信號,直接刺激耳蝸的聽神經,再傳送信號到大腦聽覺皮層,我們如何知道戴人工耳蝸聽起來是怎樣?
除非有機器能把大腦的聲音複製出來(誰來發明?),否則科學家只能根據語言處理器的運作方式去模擬使用者可能聽到的聲音,或者,要像我一樣,親自接受人工耳蝸手術,戴上語言處理器後才知道自己會聽到什麼聲音!我會先分享做人工耳蝸手術前得到的信息,再分享我的個人體驗。
請注意:不同的聽障史,術前助聽器佩戴時間,語前聾還是語後聾等因素,都會讓使用者有不一樣的反饋,所以我這裡的分享只能作參考。
美國使用者對人工耳蝸的描述
我實習的時候,有請一些美國的人工耳蝸成人使用者描述人工耳蝸的聲音,不論是戴什麼牌子的人工耳蝸,他們都說和以前正常聽力的時候有區別,有的覺得是噪音,有的覺得是機器人的聲音,有的覺得別人說話的聲音像唐老鴨或者花慄鼠。你可能會很奇怪,花慄鼠到底是什麼聲音?!其實這是源自於美國的迪士尼動畫片,裡面有名叫「奇奇和蒂蒂」的花慄鼠兄弟,他們的配音很獨特,是那種高頻扁扁的那種聲音,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己搜「奇奇和蒂蒂」的動畫片來看看,聽聽他們的英文配音就知道了。
奇奇和蒂蒂
網上的音頻
當我在網上搜人工耳蝸模擬音頻/視頻的時候,大多數的音頻都像樓下的音頻一樣的(或者更差)。樓下的音頻原來有幾分鐘,音頻作者展示不同頻道(Channels)數目(1、4、8、12、20 個頻道)對音質的影響,而我只抽取了20 個頻道的音頻出來,也是影片裡音質最好的音頻, 把幾分鐘的音頻濃縮到幾十秒。材料是英文的,不過不需要聽懂也能聽到音質的區別。
0:00-0:03 語音(模擬人工耳蝸)
0:00-0:07 語音 (正常)
0:08-0:22 音樂 (模擬人工耳蝸)
0:23-0:38 音樂 (正常)
完整視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pKKYBkJ9Hw&t=53s
不知道你聽完有什麼感覺?我還記得課堂上,老師讓我們聽完猜他在講什麼。我是聽不清楚,不過健聽的同學應該都聽出來了。雖然這個課堂的重點是,人工耳蝸技術在聽力學發展史上是極大的進步,可以讓雙耳全聾的人從以前只用眼睛看或用手語溝通,轉變到可以靠聽覺理解人的對話和溝通;不過因為當時要考慮做人工耳蝸,聽完之後的心情還是挺忐忑的。這些音頻似乎不太能說服我去做手術,要不是那個時候聽力下降到助聽器一點用都沒有,而人工耳蝸是康復唯一的選項,聽完這些模擬片段真的有可能會打消做手術的念頭。。。(純屬個人意見!)
個人體驗
轉眼間,我佩戴人工耳蝸快五年了,如果問我有沒有後悔當初的決定,我可以很肯定的說沒有後悔!它已經成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它的音質其實沒有想像的這麼差,只要熬過剛開始的幾個月去適應「全新」的聲音,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
1. 語音辨識
還記得剛開機的時候,我已經聽到聲音,不過聽到的都是噪音,沒有頻率,分不出男女聲音,也聽不清楚發音,比如「你好嗎?」,我聽到的是「噓噓噓」,知道有三個字,但是要靠口型才能猜到對方講什麼,也許你也可以想像看電視劇的時候,所有配音全變成「噓」聲的感覺。
幸好之前已經有心理建設,心情反倒比我以為的平靜多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開機那天,我回家坐在客廳,突然聽到不規律的「噓噓」聲,我看著我爸媽的口沒動,我看四周也沒動靜,當我很疑惑的時候,媽媽跟我說,那是窗外樹上的鳥叫聲!從那個時候開始就不斷發掘自己沒聽到的聲音,車的轉向燈,衣服的摩擦,走路的腳步聲,有點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哈哈!
在我康復的過程中,我聽到的聲音一直都在變化,感恩是在慢慢地變清晰。開機前半年的變化最大,剛開始幾個月,聲音和模擬音頻挺像的,不過聲音慢慢從噪音演變到不看口型可以聽懂大概70%的英文單字,也能分辨男女生高低音,英語,廣東話,普通話都能聽懂七八成。由於人工耳蝸提供更多高頻的聲音,助聽器和人工耳蝸加起來聲音更響亮,比只戴助聽器來得清晰,家人也表示我在比較吵的環境聽得比以前好,不需要他們一直重複對話。
最近,我看到一個視頻記錄了一個單側耳聾的女孩,她用正常聽力的耳朵去判斷哪種音質最接近她人工耳蝸的聲音。她聽到的音質,跟我現在聽到的比較相近,有興趣可以看樓下被我編輯過的視頻。
完整視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dhTWVMcpC4
2. 音樂
如今人工耳蝸的設計主要是針對語音辨識,但是對於提升音樂感知還是有限制,也在研究階段。根據不同研究顯示,人工耳蝸使用者對音高(pitch)的辨識度比正常人要差,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分辨到每個半音 (semitone),但是大部分不能分辨少於3-8個半音(Hsiao & Gfeller, 2012),也就是說有些人要從do到so (do-re-mi-fa-so)才能聽出來區別,do-re-mi-fa聽起來都是一樣的。
因為拉小提琴的緣故,音樂對我來說還是很重要的,相比語言辨識,我在音樂感知方面需要花更多時間去適應。剛開機的時候,完全聽不到音準,助聽器和人工耳蝸一起戴著的時候,兩邊耳朵的音高差別很大,拉小提琴的時候會很困擾,只能靠手指的記憶去演奏歌曲,或者需要把人工耳蝸摘掉摘掉(只用助聽器)。到開機半年的時候,大概可以聽到3-5個半音的區別,聽到的聲音和文章第一段音樂模擬音頻有點像,只靠人工耳蝸聽歌的話大概能猜到是什麼歌,但是依然會很吃力,不過配合助聽器一起的時候就好很多,聽音樂不需要再把人工耳蝸關掉。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放棄只用人工耳蝸聽音樂了。
直到最近,我再給自己做個小實驗,在網上聽小提琴音階,看自己只用人工耳蝸聽到什麼,很驚訝的是我居然能聽到每個音的區別!只是到非常高頻的時候,我能聽到聲音但是分辨不了音高,而助聽器幾乎聽不到那些高頻的聲音。所以,整體來說,人工耳蝸在音樂上的音質沒有助聽器的好,不過可以幫我偵測到助聽器察覺不到的高音。
總結:
其實使用人工耳蝸,就像是學習一門外語,大腦剛開始並不知道這些信號代表什麼,但神奇的是,通過不斷的訓練和康復後,大腦可以漸漸把這些信號轉化成有意思的聲音!
經歷心得:
網上音頻:不要被模擬音頻嚇到,它們更像開機階段的聲音,不過也不能忽略開機後的康復訓練,因為這樣才能讓大腦明白聲音的來源,讓聲音變得更豐富。
個人體會:人工耳蝸的聲音在開機後半年變化最大,也是最難熬過的階段,努力堅持下去的話,聲音會隨著康復訓練而改變,從噪音慢慢轉化成可以辨別的聲音。
語音VS音樂:音樂辨識需要更多時間適應,人工耳蝸接收的音樂音質不如助聽器(如果還有剩餘聽力的話),不過同時佩戴人工耳蝸和另外一側的助聽器的話,聽到的音樂會更豐富。
Reference:
Hsiao, F., & Gfeller, K. (2012). Music perception of cochlearimplant recipients with implications for music instruction: A review of theliterature. Update: 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inmusic education, 30(2), 5-10.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所有文章著作權歸作者所有(除非特別說明)。允許個人分享本文章到個人微博、朋友圈 (請標明出處)。如果使用其他方法轉載文章,請先通過作者的同意。如需商業合作,請聯繫本人。每篇文章都是我的心血,請您善待它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