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蝸聽起來怎麼樣?

2021-12-17 聽障聽力學家彭博士

想聽聽助聽器的聲音很簡單,用監聽器(listening scope)就可以了;可是,人工耳蝸將聲音轉化成電子信號,直接刺激耳蝸的聽神經,再傳送信號到大腦聽覺皮層,我們如何知道戴人工耳蝸聽起來是怎樣?

除非有機器能把大腦的聲音複製出來(誰來發明?),否則科學家只能根據語言處理器的運作方式去模擬使用者可能聽到的聲音,或者,要像我一樣,親自接受人工耳蝸手術,戴上語言處理器後才知道自己會聽到什麼聲音!我會先分享做人工耳蝸手術前得到的信息,再分享我的個人體驗。

 

請注意:不同的聽障史,術前助聽器佩戴時間,語前聾還是語後聾等因素,都會讓使用者有不一樣的反饋,所以我這裡的分享只能作參考。

 

美國使用者對人工耳蝸的描述

我實習的時候,有請一些美國的人工耳蝸成人使用者描述人工耳蝸的聲音,不論是戴什麼牌子的人工耳蝸,他們都說和以前正常聽力的時候有區別,有的覺得是噪音,有的覺得是機器人的聲音,有的覺得別人說話的聲音像唐老鴨或者花慄鼠。你可能會很奇怪,花慄鼠到底是什麼聲音?!其實這是源自於美國的迪士尼動畫片,裡面有名叫「奇奇和蒂蒂」的花慄鼠兄弟,他們的配音很獨特,是那種高頻扁扁的那種聲音,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己搜「奇奇和蒂蒂」的動畫片來看看,聽聽他們的英文配音就知道了。

奇奇和蒂蒂

 

網上的音頻

當我在網上搜人工耳蝸模擬音頻/視頻的時候,大多數的音頻都像樓下的音頻一樣的(或者更差)。樓下的音頻原來有幾分鐘,音頻作者展示不同頻道(Channels)數目(1、4、8、12、20 個頻道)對音質的影響,而我只抽取了20 個頻道的音頻出來,也是影片裡音質最好的音頻, 把幾分鐘的音頻濃縮到幾十秒。材料是英文的,不過不需要聽懂也能聽到音質的區別。

0:00-0:03 語音(模擬人工耳蝸)

0:00-0:07 語音 (正常)

0:08-0:22 音樂 (模擬人工耳蝸)

0:23-0:38 音樂 (正常) 

完整視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pKKYBkJ9Hw&t=53s  

 

不知道你聽完有什麼感覺?我還記得課堂上,老師讓我們聽完猜他在講什麼。我是聽不清楚,不過健聽的同學應該都聽出來了。雖然這個課堂的重點是,人工耳蝸技術在聽力學發展史上是極大的進步,可以讓雙耳全聾的人從以前只用眼睛看或用手語溝通,轉變到可以靠聽覺理解人的對話和溝通;不過因為當時要考慮做人工耳蝸,聽完之後的心情還是挺忐忑的。這些音頻似乎不太能說服我去做手術,要不是那個時候聽力下降到助聽器一點用都沒有,而人工耳蝸是康復唯一的選項,聽完這些模擬片段真的有可能會打消做手術的念頭。。。(純屬個人意見!)

 

個人體驗

轉眼間,我佩戴人工耳蝸快五年了,如果問我有沒有後悔當初的決定,我可以很肯定的說沒有後悔!它已經成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它的音質其實沒有想像的這麼差,只要熬過剛開始的幾個月去適應「全新」的聲音,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

 

1. 語音辨識

還記得剛開機的時候,我已經聽到聲音,不過聽到的都是噪音,沒有頻率,分不出男女聲音,也聽不清楚發音,比如「你好嗎?」,我聽到的是「噓噓噓」,知道有三個字,但是要靠口型才能猜到對方講什麼,也許你也可以想像看電視劇的時候,所有配音全變成「噓」聲的感覺。

幸好之前已經有心理建設,心情反倒比我以為的平靜多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開機那天,我回家坐在客廳,突然聽到不規律的「噓噓」聲,我看著我爸媽的口沒動,我看四周也沒動靜,當我很疑惑的時候,媽媽跟我說,那是窗外樹上的鳥叫聲!從那個時候開始就不斷發掘自己沒聽到的聲音,車的轉向燈,衣服的摩擦,走路的腳步聲,有點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哈哈!

 


在我康復的過程中,我聽到的聲音一直都在變化,感恩是在慢慢地變清晰。開機前半年的變化最大,剛開始幾個月,聲音和模擬音頻挺像的,不過聲音慢慢從噪音演變到不看口型可以聽懂大概70%的英文單字,也能分辨男女生高低音,英語,廣東話,普通話都能聽懂七八成。由於人工耳蝸提供更多高頻的聲音,助聽器和人工耳蝸加起來聲音更響亮,比只戴助聽器來得清晰,家人也表示我在比較吵的環境聽得比以前好,不需要他們一直重複對話。

 

最近,我看到一個視頻記錄了一個單側耳聾的女孩,她用正常聽力的耳朵去判斷哪種音質最接近她人工耳蝸的聲音。她聽到的音質,跟我現在聽到的比較相近,有興趣可以看樓下被我編輯過的視頻。

 

完整視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dhTWVMcpC4  


2. 音樂

如今人工耳蝸的設計主要是針對語音辨識,但是對於提升音樂感知還是有限制,也在研究階段。根據不同研究顯示,人工耳蝸使用者對音高(pitch)的辨識度比正常人要差,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分辨到每個半音 (semitone),但是大部分不能分辨少於3-8個半音(Hsiao & Gfeller, 2012),也就是說有些人要從do到so (do-re-mi-fa-so)才能聽出來區別,do-re-mi-fa聽起來都是一樣的。

 

 

因為拉小提琴的緣故,音樂對我來說還是很重要的,相比語言辨識,我在音樂感知方面需要花更多時間去適應。剛開機的時候,完全聽不到音準,助聽器和人工耳蝸一起戴著的時候,兩邊耳朵的音高差別很大,拉小提琴的時候會很困擾,只能靠手指的記憶去演奏歌曲,或者需要把人工耳蝸摘掉摘掉(只用助聽器)。到開機半年的時候,大概可以聽到3-5個半音的區別,聽到的聲音和文章第一段音樂模擬音頻有點像,只靠人工耳蝸聽歌的話大概能猜到是什麼歌,但是依然會很吃力,不過配合助聽器一起的時候就好很多,聽音樂不需要再把人工耳蝸關掉。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放棄只用人工耳蝸聽音樂了。

 

直到最近,我再給自己做個小實驗,在網上聽小提琴音階,看自己只用人工耳蝸聽到什麼,很驚訝的是我居然能聽到每個音的區別!只是到非常高頻的時候,我能聽到聲音但是分辨不了音高,而助聽器幾乎聽不到那些高頻的聲音。所以,整體來說,人工耳蝸在音樂上的音質沒有助聽器的好,不過可以幫我偵測到助聽器察覺不到的高音。

 

總結:

其實使用人工耳蝸,就像是學習一門外語,大腦剛開始並不知道這些信號代表什麼,但神奇的是,通過不斷的訓練和康復後,大腦可以漸漸把這些信號轉化成有意思的聲音!

經歷心得:


網上音頻:不要被模擬音頻嚇到,它們更像開機階段的聲音,不過也不能忽略開機後的康復訓練,因為這樣才能讓大腦明白聲音的來源,讓聲音變得更豐富。

個人體會:人工耳蝸的聲音在開機後半年變化最大,也是最難熬過的階段,努力堅持下去的話,聲音會隨著康復訓練而改變,從噪音慢慢轉化成可以辨別的聲音。

語音VS音樂:音樂辨識需要更多時間適應,人工耳蝸接收的音樂音質不如助聽器(如果還有剩餘聽力的話),不過同時佩戴人工耳蝸和另外一側的助聽器的話,聽到的音樂會更豐富。

Reference:

Hsiao, F., & Gfeller, K. (2012). Music perception of cochlearimplant recipients with implications for music instruction: A review of theliterature. Update: 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inmusic education, 30(2), 5-10.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所有文章著作權歸作者所有(除非特別說明)。允許個人分享本文章到個人微博、朋友圈 (請標明出處)。如果使用其他方法轉載文章,請先通過作者的同意。如需商業合作,請聯繫本人。每篇文章都是我的心血,請您善待它們哦!



相關焦點

  • 國際人工耳蝸植入技術新進展--雙鏡聯合人工耳蝸手術
    海之聲聽力學院特邀國際微創精細耳手術專家陳錦國主任於6月25日星期二在聽力大講堂網上直播,分享「國際人工耳蝸植入技術新進展——雙鏡聯合人工耳蝸手術」。為滿足廣大聽力患者的需要,普及國際人工耳蝸相關訊息,海之聲聽力學院聯合臺灣長庚紀念醫院國際診療中心於6月29日在合肥合作舉辦專家現場諮詢交流活動。同時海之聲聽力學院還特邀臺灣長庚紀念醫院陳錦國博士於6月25日20:00在聽力大講堂網上直播,分享「國際人工耳蝸植入技術新進展——雙鏡聯合人工耳蝸手術」。
  • 植入人工耳蝸後聽到的到底是什麼聲音?
    對於人工耳蝸植入後聽到什麼聲音這個問題,只有植入者才更有發言權。記得一位人工耳蝸植入者描述:(以下為植入者自述)「老師說讓我們聽完之後猜他在講什麼。我是聽不清楚,但是因為當時在考慮是否需要做人工耳蝸,聽完之後的心情還是挺忐忑的。
  • 說說人工耳蝸電池的那些事兒
    特別聲明:本文目的在於給大家科普,具體電池使用還是應該諮詢耳蝸公司售後服務人員為準。目前市場上所能見到的人工耳蝸體外機電池有如下幾種:1、鋅空氣電池2、氧化銀電池3、鹼性電池(鎳氫或鎳鉻電池)4、可充電電池那麼這幾種電池有什麼不同嗎?當然有,否則我就不費那勁寫這篇文章了。
  • 引領未來的微創免加壓包紮人工耳蝸手術
    簡介長庚醫療體系有臺灣最大人工耳蝸植入中心,也是亞洲人工耳蝸手術的先驅。黃仲鋒教授已經完成和發表超過100篇論文,其領導的高雄長庚醫院人工耳蝸團隊是南臺灣最大的植入中心,以特有的微創免加壓包紮手術治療,術後創口小、恢復快、低感染且高成功率,手術中能當場開機測試,確實保障植入人工耳蝸的完整性。
  • 人工耳蝸丟失者家屬停止搜尋:遭遇網絡暴力心非常累
    12月21日中午,「丟失人工耳蝸」搜索事件的發起者李女士發文稱,已停止了對人工耳蝸的人工搜索,李明將借用廠商的備用機,直至購買新的人工耳蝸外置機
  • 十年磨一劍,從電子耳蝸到光學耳蝸
    2012年《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顯示,我國每年新增聽障新生兒3.5萬人,再加上遲發性聽損及藥物性聽損患者,每年新增聽障兒童總計超過6萬人。此外,助聽器產量無法滿足全球聽力障礙者的需求,在發展中國家,每40位聽力障礙者中只有不到1人有助聽器(圖1)。
  • 從接收聲音到控制聽力環境,人工耳蝸如何讓「聽力損失者」擁有「超能力」?
    他使用的系統由蘋果公司和人工耳蝸公司合作研發而成,後者是一家從移植技術發展的初期,就一直在研究這種治療方式。此前,該公司發布聲明稱,其基於此類植入方法的初代產品,新一代聲音處理器於六月獲得了 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批准,這是 FDA 首次批准耳蝸植入與手機或者平板進行連接。
  • 「急尋人工耳蝸」是營銷套路?這是往傷口上撒鹽…
    19日下午,一則「小夥丟失20萬元人工耳蝸,找不到需做開顱手術」的消息被送上熱搜。這個耳蝸「是定製的,通過腦部植入的,接收器跟腦子裡植入的是相配套的。如果沒找到,有可能需要再開一次頭顱,把腦袋裡面的耳蝸拿出來。」小夥現在處於全聾狀態,再加上又是「天價」耳蝸,不由地讓人焦心。
  • 鹹陽市首例電子耳蝸植入術的背後,是這些人在保駕護航
    人工耳蝸人工耳蝸(Cochlear Implant)是一種電子裝置,是近年來針對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的有效聽覺輔助植入技術。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一般來說,耳聾病程越長者手術後效果較差。
  • 人工器官知多少?世界首個3D人工眼球
    因抗生素的普遍使用和工作,生活壓力過大等等因素導致的耳鳴、耳聾患者人數急劇上升,而處於無聲區的耳聾患者由於聽不到聲音,語言也受到影響。給未來的人生之路留下了很大的陰影,大部分患者因為不堪長期忍受痛苦就會出現暴躁,痴呆甚至是精神崩潰。因耳病而致畸、離異,長期以來,耳鳴耳聾一直是醫學界中最棘手的難題之一。人工耳蝸是目前運用最成功的生物醫學工程裝置,是治療極重度感應神經性耳聾的良好解決方案。
  • 人工耳蝸知識| 聆聽世界的黃金搭檔(最新一代Ultra植入體 ,SlimJ電極+Q90聲音處理器)
    點擊上面「領先仿生人工耳蝸
  • 音效測評:HTC One A9「聽」起來到底怎麼樣
    這次,HTC在一直引以為傲的音質上也下了很大功夫,HTC One A9搭載「耳蝸音效」,支持高解析度的Hi-Res音樂播放,最高能達到192khz 24bit的極高品質,是市面上少有的通過Hi-res認證的手機
  • 耳蝸電圖的發展史
    正如圖所示,耳蝸電圖包括三個成分:耳蝸微音器電位(cochlear microphonic,CM)、總和電位(summating potential,SP),動作電位(activepotential, AP)。今天我們來扒一扒耳蝸電圖的歷史。俗話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 人工耳蝸知識| 聆聽世界的黃金搭檔(新一代Ultra植入體 ,SlimJ電極+Q90聲音處理器)
    高解析度Ultra 植入體,卓越技術,暢聽未來!新一代Ultra植入體秉承了美國耳蝸業內優秀的基礎技術參數:每秒 83000 次脈衝刺激速率,還原聲音更精確,讓用戶聽到真實自然的聲音外界聲音採集窗口可達80dB,接近自然聽覺,讓用戶能夠清晰聽見所有的聲音。擁有16個獨立電流源的植入體,以同時電流定向技術實現120通道策略,提高聲音的頻率解析度,為用戶帶來欣賞音樂的樂趣。
  • 品牌 | 蘋果與人工耳蝸巨頭合作推出產品 | TFBOYS代言肯德基廣告出爐 | 網易雲音樂推出新品牌廣告
    蘋果與澳大利亞的人工耳蝸巨頭科利耳(Cochlear)合作,為用戶帶來科利耳旗下首款適用於 iPhone 的人工耳蝸植入物。
  • 骨導助聽技術的發展展望
    從事受損聽覺機理、虛擬聽覺、空間聽覺、助聽器人工耳蝸相關信號處理策略,聽覺訓練康復工具相關研究。曾負責(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橫向項目1項。承擔國家青年自然基金課題1項,作為主要參與人參與國家863課題1項。《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誌》編委。      助聽器在發達國家需求量大、普及率高,但在我國需求量大,普及率卻較低。
  • 單側聽損的朋友看過來,也許CROS適合你!(下篇)
    CROS系統包含CROS和BiCROS,CROS適用於一側聽力正常,對側無聽力或極重度聽損;BiCROS適用於一側聽力部分損失,對側無聽力或極重度聽損。因為差耳無聽力或聽損嚴重,無法很好地通過超大功率助聽器起到效果,例如只能感覺到震動,感受不到聲音,或震動感引起的不適等讓佩戴者無法接受。
  • 康復名家龍墨:聽損孩子真正融入主流最重要的兩件事
    聽損孩子心理不健康了,原因就出在孩子身上嗎?聽損孩子融入主流人群,什麼心態才是最適當的?孩子們在社會上獲得的人文關懷不夠,只是因為社會偏見嗎?植入人工耳蝸後,聽損孩子就可以和普通孩子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了?
  • 聽神經傳遞「聲音」的奧秘
    如以剛剛超過聽神經自發放電頻率的神經放電率為興奮閾值,將引起神經閾值放電的不同頻率純音的輸入強度繪製成曲線就得到了聽神經調諧曲線。最低輸入強度的純音所對應的頻率即為相應聽神經纖維的特徵頻率(CF),它與該神經所支配耳蝸基底膜的敏感頻率相對應。不同特徵頻率的聽神經纖維在耳蝸隔上的分布於基底膜的機械性頻響分布一致,因此符合部位頻率編碼學說。耳蝸的調位配布及其對應的中樞投射神經元構成了部位學說的基礎。
  • 用牙齒聽聲音的骨傳導助聽器,將於2019年上市
    而如果是在聲音的物理信號轉換成神經電信號的環節出現問題,也就是感音性神經性聾,或者是聲音的物理傳導能力太差,超過了90dB HL,那麼就需要人工耳蝸來完成聲音從外界到聽神經的傳導過程。其他的一些產品也能提供額外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