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傳播學界的經典理論,但在新的輿論傳播環境下,「反沉默螺旋」現象出現。在新媒體時代,「反沉默螺旋」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多數的暴虐」現象的發生,維持著網絡社會的生態平衡;另一方面,也存在被一些非理性少數派利用的情況,從而成為極端性輿論轟炸的工具。因此,探索「沉默的螺旋」與「反沉默螺旋」之間的張力關係,理性看待新媒體輿情,是當下新媒體輿論傳播研究的重點。
自由使用語言,是人類邁進文明時代的標誌。「輿論」是思想和語言碰撞後的產物,它是人類社會實現個體生存和族群演進的有效保障。輿論的傳播有著超出單純符號傳遞的價值,是塑造文化形態乃至社會形態的有效手段。當下社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信息大爆炸的洗禮,以網際網路為依託的新媒介傳播時代已然來臨。怎樣在應接不暇的信息面前保持理性,不僅是「後人類」面臨的挑戰,更是媒體工作者以及傳播學研究者必須面對的課題。重新審視傳播學的經典理論,並反思理論的現實有效性十分必要,「沉默的螺旋」理論就屬於這一範疇。
「沉默的螺旋」理論最早由伊莉莎白·諾爾-諾依曼提出,該理論認為,表達者在發表意見之前會對「意見氣候」進行判斷,當發現自己屬於「多數派」一員時,就會傾向於直接表達,而發覺自己屬於「少數派」時,便會保持沉默。「少數派」意見的沉默,間接給予了優勢意見充分的傳播空間,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了一種強勢意見越發強勢,弱勢意見越發消亡的螺旋模式。在新媒體傳播過程中新出現的三個現象打破了我們對沉默螺旋的固有認知,「反沉默螺旋」現象開始顯現。網絡及自媒體使用者並沒有受嚴格的實名制制約,網絡和自媒體的匿名性特點使「意見氣候」的作用被削弱,網民可以不顧社會群體的意見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網絡傳播中,對信息的接收與否完全取決於受眾自己。且網民還可以通過表達自我想法獲得其他個體的認同,這就抑制了個體背離社會主流意見時所產生的孤獨感。
(二)傳統媒體輿論壟斷地位的削弱人類的傳播發展經歷了從手工複製到機械複製再到影像複製的過程。20世紀20年代興起的以照相機和攝影機為主的影像複製使「讀圖」性傳播逐漸力壓「讀文」性傳播。但在網絡技術興起後,也難逃淪為「傳統傳播」的宿命。相較於新媒介傳播,傳統媒體擁有更專業的傳播手段以及權威的發布平臺,它以「單向輸送」的方式把強勢觀點變為群體共識,進而避免少數派意見的出現。然而,以網絡為主要載體的新媒體改變了這種壟斷行為。在新媒體傳播中,信息的流動是多向的,受眾可以是發布者,發布者也能變為受眾。在這種環境下,傳統媒體的強勢觀點就會受到部分網絡受眾的質疑和挑戰。
(三)信息接受者素質的提升——「中堅分子」的出現在沉默的螺旋中意志堅定且不在乎意見被孤立的人被稱為「中堅分子」,他們擅長在適當時機,表達自己的觀點,而這些信息往往因為獨到的角度得到許多受眾的認同。部分受眾還通過傳播此類觀點,表明自己的立場,進而得到認同,成為新的意見領袖。如此反覆,立場獨特的少數派意見也能得到大範圍的傳播,甚至完成「意見氣候」的逆襲。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上的「水軍」往往成為左右「意見氣候」的典型群體。這無疑損害了少數派意見陣營的權益,看似民主的網絡空間也變成了新的「沉默的螺旋」的戰場。因此,「反沉默螺旋」在網絡輿論傳播中具有重要價值。
「多數的暴虐」這一概念源於約翰·斯圖亞特·密爾《論自由》,直指少數服從多數的邏輯。在「反沉默螺旋」現象中,多數派和少數派相互轉換的不確定性,可以避免民意的極端傾斜,給「網絡暴民」反省的空間。這一點在網民對劉翔2008年奧運會退賽當時和十年後的態度變化上有著很好的體現。退賽之初,在愛國心的驅使下很多民眾對其進行侮辱、謾罵,甚至否定他對中國體育做出的貢獻。隨著時間推移,部分民眾開始進行更理性的反思,認為不應對劉翔進行道德綁架。這種觀點的出現,很快在網絡上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並逐漸形成了一種開明的輿論基調。這一過程,正是「反沉默螺旋」對「多數的暴虐」現象抑制作用的體現。
(二)維持網絡社會的生態平衡傳統媒體時代的弱勢群體很難發聲。自媒體的壯大湧現出豐富多樣的觀點,公眾輿論空間自然就出現了傳統媒體與自媒體的觀點爭鋒。如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件,在當地傳統媒體還在播電視劇的時候,一些網媒和自媒體的鏡頭已經對準了天津港爆炸現場,表現出了平民階層對於時事的關心。正是因為網絡傳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現象,平民階層的聲音得到呈現,極大地維持了網絡輿論的平衡。在新媒體輿論語境下,內容接收者和生產者的界限逐漸模糊,人人都能成為媒體,這就導致一些惡意網絡謠言的產生。網絡謠言的傳播速度驚人、影響廣泛、威力巨大,從2011年囤鹽防輻射到2017年的塑料紫菜謠言,再到2020年關於新冠病毒防治的種種奇葩觀點,網絡謠言的存在一直都是網絡空間的一個「毒瘤」。在傳統媒體時代,社會謠言的破除離不開傳統媒體的發聲,但進入新媒體時代後,一些精英知識分子也得到了發聲的便利,引導群眾看清謠言。基於「反沉默螺旋」作用,如果在謠言傳播初期,少數理性者高質量的闢謠觀點得到網民的認同,那麼傳統意義上「弱勢的闢謠信息」便會反客為主,最終會起到抑制網絡謠言進一步傳播的作用。
(一)網絡輿論更易受操縱有研究者指出,在後真相時代,理性逐漸被感性、情緒取代。「反沉默螺旋」雖有抑制「多數的暴虐」的作用,但一些非理性的少數派觀點經過傳播擴散,輿論走向也會被其改變。現在的網絡空間中存在很多意見領袖,他們用獨特極端的觀點吸引眼球,通過語言煽動網民。這些意見領袖隨時可以左右支持者的立場。所以,我們應認識到打著「反沉默螺旋」旗號成長起來的新意見領袖,也有滑向主宰話語權從而操縱網民的危險。試想如果李佳琦、李子柒等新興的具有草根性質的意見領袖不再單純在化妝品、生活方式等領域發表意見,而是轉向社會政治、意識形態等領域,其可怕程度難以想像。在傳統觀念中,人們很容易形成一種思維慣性,即弱勢階層必然是受欺凌的對象,強勢階層必然是施暴的主體。我們時常可以看見一些城管大戰小販的新聞,無論城管是否合理執法,輿論大都是抨擊城管的驅逐行為,忽視小販的無證經營行為。在新媒體語境下,弱勢群體獲得了難得的發聲權利,這本來是體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進步現象,但必須看到在這一過程中也可能存在以往「沉默的大多數」利用新興媒介進行非理性狂歡的情況。這種偏激效應就本質而言,一方面,與部分民眾受知識水平限制而形成的狹隘世界觀有關;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一些別有用心之徒的有目的性操作,其背後或是意識形態因素在作祟,或是出於資本運作的考慮,受經濟利益驅動。
(三)非理性「中堅分子」的壯大由於當前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和網絡輿論空間準入的低門檻,網絡及自媒體空間經常會出現大量的非理性「中堅分子」。他們難免對正確合理的優勢意見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在一些公共性話題中,非理性「中堅分子」的觀點一旦與「反沉默螺旋」現象形成合力,就會影響理性網民的正常發聲,導致網絡民意與現實情況嚴重不符,進一步助長極端民意的壯大。
柯麗娜.新媒體環境下「反沉默螺旋」現象分析[J].青年記者,2021,No.714(22):33-34.微信號|Potent-Secretary
官方諮詢助理: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