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環境下「反沉默螺旋」現象分析

2022-02-02 鵬騰工作室

▷ 聲明:本文標題節選自《青年記者》2021年第21期,僅代表作者觀點,與鵬騰工作室立場無關。

「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傳播學界的經典理論,但在新的輿論傳播環境下,「反沉默螺旋」現象出現。在新媒體時代,「反沉默螺旋」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多數的暴虐」現象的發生,維持著網絡社會的生態平衡;另一方面,也存在被一些非理性少數派利用的情況,從而成為極端性輿論轟炸的工具。因此,探索「沉默的螺旋」與「反沉默螺旋」之間的張力關係,理性看待新媒體輿情,是當下新媒體輿論傳播研究的重點。

自由使用語言,是人類邁進文明時代的標誌。「輿論」是思想和語言碰撞後的產物,它是人類社會實現個體生存和族群演進的有效保障。輿論的傳播有著超出單純符號傳遞的價值,是塑造文化形態乃至社會形態的有效手段。當下社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信息大爆炸的洗禮,以網際網路為依託的新媒介傳播時代已然來臨。怎樣在應接不暇的信息面前保持理性,不僅是「後人類」面臨的挑戰,更是媒體工作者以及傳播學研究者必須面對的課題。重新審視傳播學的經典理論,並反思理論的現實有效性十分必要,「沉默的螺旋」理論就屬於這一範疇。

「沉默的螺旋」理論最早由伊莉莎白·諾爾-諾依曼提出,該理論認為,表達者在發表意見之前會對「意見氣候」進行判斷,當發現自己屬於「多數派」一員時,就會傾向於直接表達,而發覺自己屬於「少數派」時,便會保持沉默。「少數派」意見的沉默,間接給予了優勢意見充分的傳播空間,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了一種強勢意見越發強勢,弱勢意見越發消亡的螺旋模式。在新媒體傳播過程中新出現的三個現象打破了我們對沉默螺旋的固有認知,「反沉默螺旋」現象開始顯現。

網絡及自媒體使用者並沒有受嚴格的實名制制約,網絡和自媒體的匿名性特點使「意見氣候」的作用被削弱,網民可以不顧社會群體的意見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網絡傳播中,對信息的接收與否完全取決於受眾自己。且網民還可以通過表達自我想法獲得其他個體的認同,這就抑制了個體背離社會主流意見時所產生的孤獨感。

(二)傳統媒體輿論壟斷地位的削弱

人類的傳播發展經歷了從手工複製到機械複製再到影像複製的過程。20世紀20年代興起的以照相機和攝影機為主的影像複製使「讀圖」性傳播逐漸力壓「讀文」性傳播。但在網絡技術興起後,也難逃淪為「傳統傳播」的宿命。相較於新媒介傳播,傳統媒體擁有更專業的傳播手段以及權威的發布平臺,它以「單向輸送」的方式把強勢觀點變為群體共識,進而避免少數派意見的出現。然而,以網絡為主要載體的新媒體改變了這種壟斷行為。在新媒體傳播中,信息的流動是多向的,受眾可以是發布者,發布者也能變為受眾。在這種環境下,傳統媒體的強勢觀點就會受到部分網絡受眾的質疑和挑戰。

(三)信息接受者素質的提升——「中堅分子」的出現

在沉默的螺旋中意志堅定且不在乎意見被孤立的人被稱為「中堅分子」,他們擅長在適當時機,表達自己的觀點,而這些信息往往因為獨到的角度得到許多受眾的認同。部分受眾還通過傳播此類觀點,表明自己的立場,進而得到認同,成為新的意見領袖。如此反覆,立場獨特的少數派意見也能得到大範圍的傳播,甚至完成「意見氣候」的逆襲。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上的「水軍」往往成為左右「意見氣候」的典型群體。這無疑損害了少數派意見陣營的權益,看似民主的網絡空間也變成了新的「沉默的螺旋」的戰場。因此,「反沉默螺旋」在網絡輿論傳播中具有重要價值。

(一)避免民眾「多數的暴虐」現象

「多數的暴虐」這一概念源於約翰·斯圖亞特·密爾《論自由》,直指少數服從多數的邏輯。在「反沉默螺旋」現象中,多數派和少數派相互轉換的不確定性,可以避免民意的極端傾斜,給「網絡暴民」反省的空間。這一點在網民對劉翔2008年奧運會退賽當時和十年後的態度變化上有著很好的體現。退賽之初,在愛國心的驅使下很多民眾對其進行侮辱、謾罵,甚至否定他對中國體育做出的貢獻。隨著時間推移,部分民眾開始進行更理性的反思,認為不應對劉翔進行道德綁架。這種觀點的出現,很快在網絡上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並逐漸形成了一種開明的輿論基調。這一過程,正是「反沉默螺旋」對「多數的暴虐」現象抑制作用的體現。

(二)維持網絡社會的生態平衡傳統媒體時代的弱勢群體很難發聲。自媒體的壯大湧現出豐富多樣的觀點,公眾輿論空間自然就出現了傳統媒體與自媒體的觀點爭鋒。如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件,在當地傳統媒體還在播電視劇的時候,一些網媒和自媒體的鏡頭已經對準了天津港爆炸現場,表現出了平民階層對於時事的關心。正是因為網絡傳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現象,平民階層的聲音得到呈現,極大地維持了網絡輿論的平衡。
(三)對網絡謠言的傳播有一定抑制作用

在新媒體輿論語境下,內容接收者和生產者的界限逐漸模糊,人人都能成為媒體,這就導致一些惡意網絡謠言的產生。網絡謠言的傳播速度驚人、影響廣泛、威力巨大,從2011年囤鹽防輻射到2017年的塑料紫菜謠言,再到2020年關於新冠病毒防治的種種奇葩觀點,網絡謠言的存在一直都是網絡空間的一個「毒瘤」。在傳統媒體時代,社會謠言的破除離不開傳統媒體的發聲,但進入新媒體時代後,一些精英知識分子也得到了發聲的便利,引導群眾看清謠言。基於「反沉默螺旋」作用,如果在謠言傳播初期,少數理性者高質量的闢謠觀點得到網民的認同,那麼傳統意義上「弱勢的闢謠信息」便會反客為主,最終會起到抑制網絡謠言進一步傳播的作用。

(一)網絡輿論更易受操縱有研究者指出,在後真相時代,理性逐漸被感性、情緒取代。「反沉默螺旋」雖有抑制「多數的暴虐」的作用,但一些非理性的少數派觀點經過傳播擴散,輿論走向也會被其改變。現在的網絡空間中存在很多意見領袖,他們用獨特極端的觀點吸引眼球,通過語言煽動網民。這些意見領袖隨時可以左右支持者的立場。所以,我們應認識到打著「反沉默螺旋」旗號成長起來的新意見領袖,也有滑向主宰話語權從而操縱網民的危險。試想如果李佳琦、李子柒等新興的具有草根性質的意見領袖不再單純在化妝品、生活方式等領域發表意見,而是轉向社會政治、意識形態等領域,其可怕程度難以想像。
(二)激發民眾產生偏激觀點

在傳統觀念中,人們很容易形成一種思維慣性,即弱勢階層必然是受欺凌的對象,強勢階層必然是施暴的主體。我們時常可以看見一些城管大戰小販的新聞,無論城管是否合理執法,輿論大都是抨擊城管的驅逐行為,忽視小販的無證經營行為。在新媒體語境下,弱勢群體獲得了難得的發聲權利,這本來是體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進步現象,但必須看到在這一過程中也可能存在以往「沉默的大多數」利用新興媒介進行非理性狂歡的情況。這種偏激效應就本質而言,一方面,與部分民眾受知識水平限制而形成的狹隘世界觀有關;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一些別有用心之徒的有目的性操作,其背後或是意識形態因素在作祟,或是出於資本運作的考慮,受經濟利益驅動。

(三)非理性「中堅分子」的壯大

由於當前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和網絡輿論空間準入的低門檻,網絡及自媒體空間經常會出現大量的非理性「中堅分子」。他們難免對正確合理的優勢意見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在一些公共性話題中,非理性「中堅分子」的觀點一旦與「反沉默螺旋」現象形成合力,就會影響理性網民的正常發聲,導致網絡民意與現實情況嚴重不符,進一步助長極端民意的壯大。

柯麗娜.新媒體環境下「反沉默螺旋」現象分析[J].青年記者,2021,No.714(22):33-34.

微信號|Potent-Secretary

官方諮詢助理:小鵬

相關焦點

  • 「沉默的螺旋」理論在新媒體下的嬗變
    到了網際網路時代,大眾媒介的累積效果以新的方式呈現。從近幾年的網絡輿情發展態勢來看,網絡公共事件往往在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共同作用下,走向關聯化和序列化,產生疊加效應,強化了意見氣候。它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1)橫向序列化報導模式,是指在一定時間段(輿情的興奮周期)內發生一件重大事件後,同時段的相類似議題不斷被挖掘的現象,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輿論場,如「性侵」事件、」滴滴司機「事件、「中國Me too」事件等,都是單個事件引發同時期媒體的序列化、規模化報導。
  • 反沉默螺旋理論:無處不在的「槓精」現象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政治學和大眾傳播理論——反沉默螺旋理論。 什麼是反沉默螺旋理論 大伙兒可能會問,我連沉默螺旋理論是什麼都不知道,你跟我說什麼反沉默螺旋理論,這不鬧呢嘛。別急,慢慢來看。沉默螺旋理論其實也不複雜,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一個人覺得他的觀點是少數派,跟大部分人保持不一樣,他可能就此保持沉默,不會發表出來,而當他看到自己的觀點跟大眾的觀點保持一致的時候,他會很樂意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反沉默螺旋理論恰好跟沉默螺旋理論相反,是指 面對大眾一致認同的觀點,少數個體不選擇沉默,而是對抗大多數,甚至 分庭抗禮 、扭轉局勢 。
  • 受眾行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
    中外媒介傳播的大量經驗表明,沉默螺旋不僅不是普遍規律,而且在意識形態衝突的社會完全失效,代替沉默螺旋的則是輿論背反模式。【關鍵詞】沉默的螺旋 受眾行為 輿論背反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沉默的螺旋理論介紹到我國來,同美國的"議程設置論"一樣引起傳播學界的極大興趣。這一理論認為,一切公眾難以逃脫媒介意見的誘導,反對的意見漸漸沉默著消失了。
  • 新媒體環境下的理論嬗變【傳播理論合集】
    在新媒體環境下,與其說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減弱或消失,不如說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互動正在成為我們這個時代媒介議程設置的新特點和新趨勢。「沉默的螺旋」是由德國傳播學者諾利·諾依曼於1974年發表在《傳播學刊》上的一篇論文,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中做出了全面概括。
  • 意見領袖、沉默的螺旋與群體極化
    從群體討論的互動過程來看,什麼樣的機制又會導致「沉默的螺旋」與「群體極化」的發生?以往的研究較多從具體的語境和內容出發對其中間過程和機製做了分析(朱珉旭,2014),但較少有研究從社會網絡互動形式模型的角度切入,在理論上進行演繹和分析。
  • 被寓為「輿論寡頭鐵律」的沉默螺旋理論,面對90後網民的崛起還能稱為鐵律嗎?
    1965年聯邦德國議會選舉中發生選民「雪崩現象」,引起了德國傳播學者(諾利·諾依曼)的研究,她發現:對「周圍意見環境的認知」所帶來的壓力,導致許多人最終改變了投票對象,在此基礎上提出「沉默的螺旋」假說。「沉默的螺旋」由諾依曼於1974年發表在《傳播學刊》上的一篇論文,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中做出了全面概括。
  • 考研新媒體考什麼
    黃朝欽、鍾瑛( 2014 )認為,社會化媒體的「關係網絡」模式普遍應用正在逐漸擠壓傳統門戶網站「媒體平臺」模式的生存空間,傳統門戶網站應由「媒體平臺」模式向「關係網絡」模式進行轉型。這些觀點表明新技術環境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所面臨的變革壓力在與日俱增,媒體融合進程未必一帆風順,而將面臨種種新挑戰。
  • 新媒體環境下 如何破解新聞倫理失範困局
    隨著傳播方式的改變,輿論引導的難度增加,新聞倫理失範現象時有發生,新媒體成為重災區。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倫理的概念隨著新聞行業的延伸、媒介終端的改變、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社會現實而不斷擴大其半徑,新聞倫理的半徑已經擴大到媒介技術及其應用層面,包括受眾參與倫理、平臺運營倫理等。人工智慧參與到新聞生產與傳播環節後,突破了原有新聞倫理的圈層,新聞倫理的範圍不斷延伸擴大。
  • 新媒體環境下報紙新聞傳播優勢及變化
    新媒體條件下,傳統報紙要發揮信息傳播優勢,實現媒體融合發展。因此,研究報紙新聞傳播優勢及變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新媒體環境概況 新媒體能夠藉助信息技術與網際網路技術,將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作為傳播工具。在新媒體條件下,信息傳播具有更快的頻率和速度,新媒體平臺傳播信息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呈現出全新的特點。
  • Philips AURA螺旋CT的工作原理與 常見故障分析
    我院於 2005 年採 購 Philips AURA 螺旋 CT 一臺,長年累月的使用導致其故障頻發。本文總結了幾例常見的故障現象,並對故障的發生原理和解決方法進行了深度分析,希望可以給相關維修 人員提供參考。螺旋 CT 的主要組成部分為各大計算機系統,主要分為四大部分 :數據採集系統、數據處理系統、圖像重建系統、圖像顯示系統。
  • 動漫符號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
    摘抄自王凌軒 石民勇《動漫符號的二重性及其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研究》新媒體技術與信息傳播的動漫化:在現有的網絡媒體交往環境中,動漫符號易於複製和粘貼
  • 技術 新型RNAi載體誕生,讓基因沉默來得更猛烈一點
    作者:解螺旋.子非魚 解螺旋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解螺旋,醫生科研助手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吳立剛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文章,公布一項新的研究成果:發明了一種比傳統shRNA(short hairpin RNA)更為安全的高效RNA幹擾(RNAi)載體—saiRNA。
  • 【關注】網絡新聞評論寫作思維分析
    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採編工作也開始向自媒體轉型。實際上,很多自媒體的創作主體都是由傳統媒體轉化而來的,因此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繫。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三:首先,在新媒體發展的影響下,傳統媒體的廣告和受眾開始出現明顯下滑,於是很多編輯記者順應時代趨勢向自媒體領域進發。
  • 《創新的擴散》思考 | 新媒體環境下「創新擴散」的應用
    由於「創新擴散」是「創新推廣機構」進行大眾傳播與「意見領袖」進行人際傳播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在對於「創新擴散」進行研究時,我們應當將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相結合,分析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對於傳播的「5W」的影響。
  • 利用螺旋彈簧衍射窺探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
    圖1 實驗特寫1 引言最近一段時間,微主做了一些十分有趣的光學實驗,特別是利用手機手電筒照射液晶電視屏幕的實驗,通過分析衍射條紋的特點反推出了像素顆粒的排列規則圖2 液晶電視屏幕上的衍射條紋圖3 像素顆粒的排列規則當年,科學家就是利用倫琴射線照射DNA分子,通過分析衍射條紋的特點反推出
  • 獨家丨新媒體環境下青少年媒介素養提升芻議
    技術的發展、環境的改變,當然有其有利的一面,比如讓孩子們見多識廣、信息靈通,但也對青少年甚至全社會帶來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戰,需要我們小心應對。例如,根據媒介素養理論,我們可以從新媒體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認知特徵、人身安全等不同方面的影響入手進行分析,為幫助青少年在新媒體環境下健康成長進行儲備。
  • 河南省反邪教新媒體矩陣再顯威力(圖)
    這一切要從他們的反邪教新媒體矩陣說起。7月15日,河南省反邪教新媒體矩陣初次亮相,推送「鄭道」微信公眾號反邪教宣傳文章,單篇閱讀量超過10萬人,「鄭道」微信公眾號第一篇10萬﹢文章橫空出世。河南省秉承「群眾在哪裡、反邪教宣傳就深入到那裡」的工作思路,在全國率先探索利用微信群開展反邪教宣傳工作,特別是以全國開展新媒體矩陣建設試點為契機,推動反邪教新媒體矩陣建設深入全面發展。主要做法是,通過新媒體矩陣把大量分散無序「碎片化」的微信群整合組織起來,形成合力,傳遞黨的聲音,宣傳反邪教政策知識,傳播正能量。
  • 利用 COSMOL 仿真軟體設計與分析螺旋彈簧
    該仿真 App 基於嚴格的有限元分析能夠提供一些必要的設計信息。使用 COMSOL 軟體自動設計螺旋彈簧螺旋彈簧幾乎用於每個行業,從醫療設備到汽車和飛機,從玩具和消費品到工業產品,都有它們的身影。每個工程師都熟悉「通用」的螺旋彈簧——實際上,您可能曾在工程培訓期間還設計過一個。螺旋彈簧示例。
  • 必考理論專題01| 新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的變遷
    01 議程融合理論(Agenda melding)新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的一種新形式。由議程設置理論的提出者麥庫姆斯和肖在1999年提出。新媒體時代,媒體的發展大大改變了媒介環境,憑藉數位化、多媒體、超文本的技術特徵和多元化、個性化、交互性、快捷性、開放性和傳播內容的豐富性等傳播特徵,當前議程設置功能發生了顯著變化。受眾的匿名心理和角色扮演心理決定其對傳播內容的選擇,不會完全受到傳播者的影響,反而會根據自己的喜好、文化背景、價值觀等形成「自我設置」。
  • 貓哥說:網際網路環境下的虛擬社群
    二,文章背景(1)新媒體下的網絡社群是新媒體格局當中重要的構成組織,在當下主要以微信朋友圈或QQ好友圈為主。新媒體用戶基於共識性意見形成網絡共同體,新媒體下的網絡社群實現了最大化的自由結社。(2)聯想考點:強關係弱關係,社會網絡理論,社會資本,輿論,輿情,狂歡理論,想像的共同體,互動儀式鏈,擬態環境,重新部落化等(歡迎補充聯想考點) 三、考點解讀(1)本文主要從網際網路環境下的虛擬社群的分類進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