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洄遊性魚類,春、夏季由海進入江河行生殖洄遊。在幹支流或湖泊的緩流區產卵。卵粒具油球,受精後漂浮於水體上層孵化發育。幼魚以浮遊動物為食,肥育至秋後或翌年人海。成魚食小魚蝦。小型魚類,但在同屬中其個體最大,大者長達
青梢紅[魚白] 鯉科
青梢
棲息於靜水湖泊的中上層。肉食性,主食小蝦。生殖季節,以5月最盛,在水草叢生的湖漢或河灣中產卵,卵粘附於水草上。個體不大,最大1市斤左右。(青梢於、青餐)
頭後背部稍隆起。下頜突出於上頜的前方,口斜裂。側線鱗64~71。胸鰭未端達到或超過腹鰭起點。臀鰭條3,23~29。
生活在江河、湖泊的底層。以下頜角質邊緣刮食底層著生藻類和高等植物碎屑。2年性成熟,4~6月產卵。生殖季節親魚群集溯遊到淺灘處產卵,卵粘性。最大長400毫米,一般2年魚約200毫米。天然產量較豐富。黃尾鯝 鯉科
黃尾刁、黃滿念
口小.下位,橫裂,下頜具角質邊緣。下咽齒3行。鰓耙47~51。側線鱗63~68。腹部在肛門前方有不明顯的腹稜。生活在江河、湖泊的底層。以下頜角質邊緣刮食底層著生藻類和高等植物碎屑。2年性成熟,4~6月產卵。生殖季節親魚群集溯遊到淺灘處產卵,卵粘性。最大長400毫米,一般2年魚約200毫米。天然產量較豐富。分布於黃河以南各水系。
97銀鯝 鯉科
銀鯝 鯉科口小,下位,橫裂,下頜具角質邊緣。下咽齒3行,鰓耙38~45。側線鱗53~64。腹部在肛門前方具不明顯的腹稜。
口小,下位,橫裂,下頜具角質邊緣。下咽齒3行,鰓耙38~45。側線鱗53~64。腹部在肛門前方具不明顯的腹稜。
鯉
紅鯉 拐子
體長,略側扁。須2對。下咽齒呈臼齒形。背鰭基部較長。背鰭、臀鰭均具有粗壯的、帶鋸齒的硬刺。
多棲息於底質鬆軟、水草叢生的水體。冬季遊動遲緩,在深水底層越冬。以食底棲動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一般於清明前後在河灣或湖漢水草叢生的地方繁殖,分批產卵,卵粘附於水草上發育。適應性強,能耐寒、耐鹼:耐缺氧。可在各種水域中生活。為廣布性魚類,個體大,生長較快,為淡水魚中總產最高的一種。
鯉魚養殖歷史悠久,經過長期人工選擇,業已培育出許多養殖品種,如江西、浙江的紅鯉均為優良品種。
鯽 鯉科
喜頭、鯽拐子、月鯽仔
體側扁而高。頭較小,吻鈍。無須。下咽齒側扁。背鰭基部較短。背鰭、臀鰭具粗壯的、帶鋸齒的硬刺。
為廣布、廣適性魚類,分布自亞寒帶至亞熱帶,能適應各種惡劣環境。雜食性,食浮遊生物、底棲動物及水草等。繁殖力強,成熟早。3~7月,在淺水湖汊或河灣的水草叢生地帶繁分批產卵,卵粘附於水草或其它物體上。為中小型魚類,常見為半市斤左右,最大達3市斤以上。肉質細嫩、味鮮美,為廣大群眾喜食的上等魚類。廣布於全國各水系。
鯽魚的品種很多,金鯽便是鯽魚的一個變種,經過長期培育和選擇,即成為名貴的觀賞魚——金魚,現己在世界各地飼養。
稀有白甲魚 鯉科
體側扁,略高。頭短而寬,吻圓鈍。口頗寬,下位,橫裂,下頜具角質邊緣。須2對。側線鱗42~44。背鰭硬刺後緣具鋸齒,第1根分枝鰭條短十頭長。
生活在礫石底、水流湍急的江段。食著十藻類。常見體至0.5~3市斤
分布於長江以南各主要水系。
中華仕(刺靶 鯉科
青波、烏鱗
體略側扁。觸鬚2對,側線鱗29~34。背鰭具帶鋸齒的硬刺,其起點在腹鰭起點的前上方。在背鰭起點處向前有一平臥的倒刺,埋於皮內。
一股棲息於底質多石的流水中,冬子在深坑巖穴中越冬,寺季進入交流或上遊。雜食什,以攝食著生的絲狀藻類和水(高等植物碎片為主。4~6月在水流湍急的江河底部產卵。個體較大。最人可達10多市斤。生長尚快,家養條件下,七年可長至半市斤。肉質肥嫩,在山區河流內產量均較高,是一種重要的經濟魚類。
鰱 鯉科
鰱子
頭大,;吻鈍圓,口寬,眼位於頭側下半部,眼間距寬。鰓耙特化,彼此聯合成多孔的膜質片,有螺旋形的鰓上器。鱗細小。胸鰭未端不達腹鰭基部。腹部狹窄,自喉部至肛門有發達的腹稜。
100逆魚 鯉科
Acanthobrama simoni B1eeker
(刺鯿、扁脖子)
口小.下位,橫裂;下頜角質邊緣不發達。眼徑與吻長相等。下咽齒l行。側線鱗41~50。自腹鰭基部至肛門有明顯的腹稜。
常見小型魚類,喜群集逆水溯遊。以藻類為主要食物。5~6月產卵,卵漂流性,產於急流溪河中。個體小,繁殖快,數量較多。
分布於長江水系。
101鰱 鯉科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Cuvier et Valendennes)
(白噬、鰱子、扁魚)
頭大,;吻鈍圓,口寬,眼位於頭側下半部,眼間距寬。鰓耙特化,彼此聯合成多孔的膜質片,有螺旋形的鰓上器。鱗細小。胸鰭未端不達腹鰭基部。腹部狹窄,自喉部至肛門有發達的腹稜。
我國著名的四大家色之一,適宜於湖泊、水庫放養,天然產量也很高。活動於水的中、上層,性活潑,遇驚後即跳躍出水。4月下旬水溫達18C以卜時,江水上漲或流速加劇時間開始產卵,產卵期持續到7月上旬。受精卵吸水膨脹,隨水漂流孵化,生長快,從2年到3年魚體重可由2市斤增長到8市斤。池塘養殖第二年即可上市。最大個體重達40~50市斤。
分布於全國各主要水系。
鱅 鯉科
花鰱、胖頭魚
頭很大,幾乎佔身體長度的1/3。吻寬,口大。眼位於頭側下半部、,鰓耙呈頁狀,但不聯合。具螺旋形的鰓上器。鱗細小。胸鰭未端超過腹鰭基部。自腹鰭至肛門有狹窄的腹稜。
活動於水的中上層,性較溫和,行動遲緩。以浮遊動物力食。在長江4年達性成熟。4~7月,當水溫在18C以上、江中漲水時產卵,卵漂流性。生長迅速,1年魚體重1~2公斤,一般3年魚可長到10多公斤。個體大,最大達70~80公斤。
102鱅 鯉科
Aristichys nobilis(Ricardson)
(花鰱、胖頭魚)。
頭很大,幾乎佔身體長度的1/3。吻寬,口大。眼位於頭側下半部、,鰓耙呈頁狀,但不聯合。具螺旋形的鰓上器。鱗細小。胸鰭未端超過腹鰭基部。自腹鰭至肛門有狹窄的腹稜。
活動於水的中上層,性較溫和,行動遲緩。以浮遊動物力食。在長江4年達性成熟。4~7月,當水溫在18C以上、江中漲水時產卵,卵漂流性。生長迅速,1年魚體重1~2市斤,一般3年魚可長到10多市斤。個體大,最大達70~80市斤。天然產量較高,為重要纖濟魚類,也是我國優良的養殖魚類。
分布十全國各主要水系。
黃顙魚 [魚危]科
黃臘丁 黃姑
103刺[魚巴] 鯉科
Barbodes (Spinibarbus) caldwelli(Nichols)
(青棍、黃娟魚、軍魚)
體稍呈圓筒形。吻較圓鈍,須之對。鱗大,側線鱗川~26。背鰭無硬刺,在背鰭起點處有「平臥向前的尖刺,埋於皮內。中下層魚類。喜生活於水流較急、礫石底質、水色清澈的江河中。雜食性,食水生昆蟲、高等植物碎屑等。在水流湍急的江段產卵。最大個體可長至12中斤。肉鮮嫩,可作為山谷水庫的馴化收養對象。
分布於長江以南各水系。
104中華仕(刺靶 鯉科
Barbodes (Spinibarbus) Sinensis(Bleeker)
(青波、烏鱗)
體略側扁。觸鬚2對,側線鱗29~34。背鰭具帶鋸齒的硬刺,其起點在腹鰭起點的前上方。在背鰭起點處向前有一平臥的倒刺,埋於皮內。
一股棲息於底質多石的流水中,冬子在深坑巖穴中越冬,寺季進入交流或上遊。雜食什,以攝食著生的絲狀藻類和水(高等植物碎片為主。4~6月在水流湍急的江河底部產卵。個體較大。最人可達10多市斤。生長尚快,家養條件下,七年可長至半市斤。肉質肥嫩,在山區河流內產量均較高,是一種重要的經濟魚類。
分布於長江上遊。
105鱸鯉 鯉科
Percocypris pingi pingi(Tchang)
(花魚、江[溫]、江鯉、青脖)
頭長,吻較尖。口大,斜裂,下頜向前突出。須2對。鰓孔大。背鰭硬刺後緣具細鋸齒。
生活於江河中、上層。性兇猛,吞食其他魚類。最重可達10餘市斤,常見為1~2市斤,肉質較佳。
分布於長江上遊、西江及南盤江。
106帶半刺厚唇魚 鯉科
Acrossocheilius (Lissochilichthys) hemispinus cinctus (Lin)
頭前部略尖。口下位。唇厚,下唇兩側瓣互相接近,下頜角質略外露。須2對,頜須長度等於眼徑。背鰭未根不分枝鰭條粗壯,後緣只鍬齒。體側沿側線具一黑縱帶。
多生活於底層為礫石的山澗溪河。個體不入,常見體長100~200毫米。
分布於西江、湘江。
107白甲魚 鯉科
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simus (Sauvage et Dabry)
(瓜溜、圓頭魚)
體較高,頭短闊,吻圓鈍。口頗寬,下位,橫裂,下頜具角質邊緣。成負無須。側線鱗46~49。背鰭硬刺具鋸齒。
棲息於水流較急、底質多礫石的江段,冬季在巖穴深處或深坑中越冬。常以下頜刮取藻類為食。雌魚體重約l市斤開始性成熟。3~5月,在多砂石的急流灘上產卵。肉細嫩、富脂肪。生長較快,3年魚體重2中斤以上。個體較大,最大能長至7市斤。為地區性經濟魚類。
分布於長江中上遊。
108四川白甲魚 鯉科
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us Fang
(臘棕)
體形與白甲色相似,體稍低。口下位,橫裂下頜具角質邊緣。須2時。背鰭硬刺後緣具鋸齒偶鰭及尾鰭下葉呈鮮紅色。
常在底層多礫石、清澈的流水中棲息,冬季在深水多亂石的江底越冬。刮食藻類和沉積腐殖質等。存子親色成群溯遊到沙灘急流處產卵。卵沉件,附著於水底砂石上孵化。中小型食用魚。
分布於長江上遊。
109小口白甲魚 鯉科
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lini Wu
(紅尾子)
體長,稍側飼。頭短,圓鈍。口較小,下位。下頜具角質邊緣。須2對。背鰭具有帶鋸齒的硬刺尾柄較細。
為江河流水生活的魚類。個體不大。分布於長江以南各水系。
鯉 科(十一)
須4對;上頜須長,末端達到或超過胸鰭基部。體無鱗。背鰭硬刺後緣具鋸齒。胸鰭刺比背鰭刺長,前、後緣均具鋸齒。脂鰭較短,臀鰭條21~25。尾鰭分叉。鼻須:一半為白色另一半為黑色。
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生活。白天潛伏於水底層,夜間活動。雜食,主食底棲無脊椎動物。成熟雄魚肛門後面有生殖突。4~5月產卵。親魚有掘坑築巢和保護後代的習性。分布較廣,產量大,肉嫩,少刺,多脂肪。最大約1.5公斤。是普通食用魚類。
岔尾黃顙魚 [魚危]科
吻短。須4對;上頜須長,未端超過胸鰭中部。體無鱗。背鰭硬刺後緣具鋸齒。胸鰭刺與背鰭刺等長,前、後緣均有鋸齒。脂鰭短。臀鰭條21~23。尾鰭深分叉。鼻須全為黑色。
為江河、湖泊中常見魚類,尤以中、下遊湖泊為多。營底棲生活。食昆蟲、小蝦、螺螄和小魚等。個體不大。分布於長江水系。
江黃顙魚 [魚危]科
硬角黃臘丁、江顙
頭頂覆蓋薄皮。須4對,上頜須未端超過胸鰭基部。體無鱗。背鰭刺比胸鰭刺長,後緣具鋸齒。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也有鋸齒。腹鰭未端達臀鰭。脂鰭基部稍短於臀鰭基部。臀鰭條21~25。
為底層魚類。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為多。主食昆蟲幼蟲及小蝦。最大個體2市斤左右。分布於長江和珠江水系。
長吻[魚危] [魚危]科
頭較尖,吻特別肥厚,顯著突出。須短,4對。眼小,被皮膜覆蓋。背鰭刺後緣有鋸齒。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鋸齒弱。在臀鰭上方有一肥厚的脂鰭。臀鰭條14~18。尾鰭分叉。
棲息廠江河的底層,冬季在多巖石的深水處越冬。肉食性,以小魚、蝦、水生昆蟲為食。4~6月,在底質多為砂、礫石的急流中產卵。卵粘性。為同類魚中生長較快、體型最大的一種。最大達20市斤。肉鮮嫩,少細刺,被列為上等名魚。其鰾特別肥厚、幹制後為名貴的魚肚,向被視為餚中珍品。分布於全國各主要水系。
鯰 科
土鯰
體長,後部側扁。頭平扁。口大,口裂未端止於眼前緣的下方。下頜突出,上下頜具細齒。成魚須2對1頒須達到胸鰭未端。胸鰭刺前緣鋸齒明顯。臀鰭基部甚長,鰭條數目多。尾鰭小,微內凹,上下葉等長。
棲息於水體中、下層,尤喜在緩流和靜水中生活。性不活躍,白天隱居十水草叢或洞穴中,黃昏和夜間外出覓食,以小魚、蝦為食。雌魚體長200毫米左右達性成熟。4~6月產卵,卵粘附在水草上。在長江最大達5~6市斤,常見1~2市斤。肉鮮嫩、少刺,為群眾喜食的魚類。分布於全國各主要水系。
南方大口鯰 鯰科
河鯰、叉口鯰
外形與鯰相似。口裂未端達到或超過眼中部的下方。上頜須達到胸鰭基部。胸鰭刺前緣具2~3排顆粒狀突起。尾鰭不對稱,上葉比下葉長。
多棲息於江河緩流區。性兇猛,白天隱居水底或潛伏於洞穴內,夜晚獵食魚、蝦及其他水生動物。雌魚體長達700毫米左右達性成熟。4~6月,在江河砂石底質的激流淺灘處產卵。卵沉性。幼魚喜集群。最大可長至一百市斤。經常捕獲個體力20~40公斤。分布於長江以南的人江河中。
擬緣[魚央] [魚央]科
魚蜂子 射峰子
外形與白緣[魚央]相似。體較長。背鰭刺一胸鰭刺長度相等。脂鰭在勺尾鰭連接處稍凹,但不形成明顯的缺刻。
生活於江河的底層。個體小,體長50毫米的個體已達性成熟。分布於長江中、上遊。
[魚箴]科
針魚
體細長,稍側扁。口上位,上頜短。呈三角形,下頜細長,形似針狀。兩頜相對部分具細齒。眼大。鱗薄。體半途明。背鰭與臀鰭相對。尾鰭分叉。
小型魚類,生活於湖泊中上層。主食浮遊生物,兼食昆蟲等。分布於長江中、下遊。
鱧 科
黑魚、財魚
體略呈圓筒狀。頭尖,稍平扁。口裂斜伸至眼後。上下頜具尖齒。頭部覆蓋鱗片。背、臀鰭基部很長。胸鰭、尾鰭圓形,腹鰭小。
猛性魚類,常潛伏在水草叢中伺機襲捕食物,主食魚、蝦。口腔內具輔助呼吸器,常吞吸空氣,能適應缺氧環境。產卵期在5至7月。親魚將水草攪成環形的巢,產卵於其中。卵為浮性。親魚有守巢和護仔魚的習性,生長快,細刺少。
合鰓科
鱔魚 黃鱔
體圓,細長,呈蛇形。尾尖細,唇發達,上、下頒有細齒。眼小,為皮膜覆蓋。左右鰓孔在腹面相聯。體無鱗。無偶鰭,奇鰭退化僅留下不明顯的皮褶。
棲息於河道、湖泊、溝渠、塘堰及稻田中,穴居,日間潛伏於洞穴中,夜間出穴覓食,為肉食性。能吞吸空氣,藉口腔及喉腔的肉壁表皮輔助呼吸,可適應缺氧的水體,且離水不易死亡、黃鱔具性逆轉的特性。產卵在洞穴中,親魚有護卵的習件。分布廣泛,產量高,肉味鮮美,具特殊風味。
刺鰍科
刺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