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rden
圖源|網絡
集微網消息 今年下半年以來,在晶圓產能緊缺、消費電子市場需求旺季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下,IC產業鏈相關公司紛紛調漲產品價格。從早期的8吋晶圓緊缺調漲,到部分晶片產品上漲,再到封測、原材料以及終端產品漲價,整個產業鏈相繼開啟漲價模式。
隨著5G需求快速升溫,加上遠距辦公/教育帶來的筆電、平板電腦需求增長,從而帶動電源管理IC、MOSFET、面板驅動IC的市場需求迅速增加。而在8吋晶圓產能有限的背景下,預計明年第一季度IC產品將會維持漲價的趨勢。
今年以來,疫情催生筆電、平板類產品需求持續旺盛,以及下半年5G手機、汽車、電視等終端市場回暖,帶動 MOSFET、驅動 IC、電源管理 IC 等產品需求迅速增長,導致8 吋晶圓產能全年處於爆滿狀態。
據相關報導稱,臺積電、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等晶圓代工廠第四季訂單已經全滿,明年上半年先進位程及成熟製程產能已被客戶全部預訂一空。而中芯國際、華潤微、華虹半導體等廠商均表示8吋晶圓產線全部滿負荷運行。
由於8吋晶圓產能緊張,多家IC 設計廠商紛紛調漲其產品價格。據筆者了解到,明微電子、富滿電子、集創北方、晶豐明源、聯詠等廠商自9月份以來已經開啟一波漲價模式。
一位IC廠商人士對集微網表示,「國內IC廠商已經被wafer廠漲價幾次了,只是他們沒有傳導到客戶身上而已,目前能夠在市場上有一定的佔比的IC廠商,都會選擇及時跟進漲價。而市面上的貿易商普通IC的價格比正常出貨價格已經上漲2-3倍,甚至熱門的個別IC都炒到5倍以上的價格。」
「IC缺貨的缺口本身不會太大,而隨著8吋產線去做功率器件、CMOS Sensor,讓整個DDI產品一下子沒有wafer可用(在今年6-7月份比較明顯),但是經過這幾個月大家轉產線、競價wafer等方式,DDI每個月從晶圓廠的出貨還是很大的,只是低價值的IC無法參與到整個競爭裡面,導致價值越低的IC缺口越大,價值高的IC缺口會慢慢變小。」上述人士表示。
而終端廠商人士也對集微網表示,「今年幾乎所有的產品都缺貨漲價,連塑料都缺,目前來看,8位單片機嚴重缺貨。由於我們規模較小,基本不備庫存,現在所有的產品只能加價採購,IC類產品漲價幅度基本都超過10%,而且我們都要付款排單,產品交期為2~3周。」
市場預計,2021年,隨著5G需求快速升溫,加上遠距辦公/教育帶來的筆電、平板電腦需求增長,從而帶動電源管理IC、MOSFET、面板驅動IC的需求迅速增加。集創北方董事長張晉芳表示,今年集創北方需要消耗19萬片12英寸晶圓,明年大概需要消耗33萬片12吋晶圓,並且市場將供不應求。
與之類似的是聯發科,今年上半年其向力積電下單每月3,000片的12吋電源管理IC用晶圓,進入下半年後,下單量快速拉升到每月7,000片,下單量翻倍成長,仍然滿足不了客戶的需求。隨著5G需求的快速升溫,預計到2021年,聯發科的電源管理IC數量將會再度翻倍成長。
行業周知,電源管理IC、MOSFET、面板驅動IC等產品在8吋廠生產最具成本效益。但由於8吋生產設備幾乎已經沒有供貨商生產,8吋晶圓售價又相對利潤偏低,因此8吋擴產並不符合成本效益。而在產能有限的背景下,短期內依然難以紓解8吋需求緊缺的情況。
集邦諮詢認為,從接單狀況來看,半導體晶圓代工產能的吃緊預估將至少延續到2021年上半年,在10nm等級以下先進位程方面,臺積電及三星現階段產能都在近乎滿載的水平。除此之外,採用28nm以上製程的產品線更加廣泛,包括CMOS影像傳感器、小尺寸面板驅動IC、射頻組件、電視系統單晶片、WiFi及藍牙晶片等眾多需求支撐,加上WiFi 6、AI Memory異質整合等新興應用挹注,產能亦有日益緊缺的趨勢。
日月光投控營運長吳田玉也表示,半導體供應鏈由上遊IC設計,到製造端的晶圓廠及封測廠,到終端通路端的庫存幾乎都大幅下降,代表電子產品已經賣掉,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續下,這樣的需求及趨勢不會改變。對半導體生產鏈來說,封測產能滿到明年第二季底。
為了緩解晶圓產能緊張的情況,各大廠商均提前布局產能。比如聯電擬購買東芝兩座晶圓廠。據報導稱,東芝計劃將九州島大分市、巖手縣北上市2座晶圓廠出售,最接近買家是臺灣晶圓雙雄之一聯電,今後東芝所需晶圓將從自行生產改由委託聯電代工。
除了晶圓廠之外,IC廠商也提前布局產能。比如聯發科為了確保晶圓產能,購買設備租借給晶圓廠力積電。業內人士指出,由於電源管理IC大多採用8吋晶圓製造,很少使用12吋晶圓生產,但力積電由於具備DRAM產出技術,其12吋的鋁製程產能比較適合量產電源管理IC技術,在8吋晶圓產能奇缺的情況下,聯發科才會出此奇招,藉此鞏固未來電源管理IC產能。
從業內人士反饋來看,儘管供應鏈的庫存水位提高不少,但晶片廠接單量仍明顯大於供給,且晶圓代工及封測產能供不應求,業界認為,在未來兩個季度晶片價格將保持上漲趨勢。其中,面板驅動IC、電源管理IC、MOSFET等已確定明年Q1漲價10-20%,而CMOS傳感器、微控制器、WiFi網絡晶片等產品也將響起漲價的聲音。
IC廠商人士對集微網表示,「從整體市場來看,不光這些IC,包括二極體,三極體之類的產品在明年也是會漲價。至於漲價幅度,要看國內的wafer廠製程熟練度,wafer產能是否能夠支撐,市場終究接受漲價的有一個上限,價隨量變,量也會隨價變;樂觀判斷漲價潮在2021年5-6月應該會緩解下來,但是不會徹底緩解。」
更多重磅新聞,
請點擊進入愛集微小程序 閱讀
或下載愛集微APP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