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 警惕人工智慧革命演變成科技「軍備競賽」| 金融時報專欄

2022-02-04 創新工場

本周,在中國烏鎮舉辦的第四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人工智慧是討論的熱點話題之一。

如今,中國已迅速崛起為人工智慧領域的全球領袖中美將共同引領人工智慧革命。同時,人工智慧自動化技術將在未來的10到15年之內替代現今50%的工作

「在一個絕大部分的電子營銷、客服、出納、會計和金融分析都將被自動化的世界裡,我們如何保證受此影響的人們不會失業,也不會因此而感到抑鬱、無能?我們如何應對越來越不可逾越的貧富鴻溝?」

12月3日,李開復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中美兩國需要肩負責任感,積極解決棘手難題,「我們承受不起任由人工智慧革命演變成一場科技「軍備競賽的代價。」

以下是文章全文。點擊「閱讀原文」,可以查看《金融時報》官網文章(但是需要訂閱才能閱讀)。我們也把英文原文附到了後面。

中國廣州,機械手正在作業。人工智慧顛覆了由來已久的信仰,即工作和工作收入賦予了我們生活的意義。

本周,來自全球各地的行業領袖聚集在中國烏鎮,參加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加強人工智慧領域的全球合作,以及應對人工智慧給社會帶來的挑戰,是目前兩項重要的應時之需。

 

第一,因兼具多種結構性優勢,中國已迅速崛起為人工智慧領域的全球領袖。

這些優勢包括:龐大的高價值資料庫(人工智慧應用的關鍵);實力漸長的企業和研究所輸出的大量頂尖人工智慧科學家;趨於完善且極度活躍的科技創新環境;以及通過國家扶持和強大資金後盾來推動人工智慧發展的切實意願。

我預期中美將共同引領人工智慧革命——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具有相當地緣政治重要性的新發展,在此過程中也需要其它國際參與者以開放的心態加入互動。

科技的迅速發展將令人工智慧在執行分析量化任務時的表現超過人類。就DeepMind公司所研發的AlphaGo Zero而言,其成功只是一個開始。科技(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等)使之成為世界頂尖的圍棋選手,而今在金融服務、客服、廣告宣傳優化以及股票選擇等方面,類似科技的表現同樣遠超專業人士。即使是在高級任務的處理上,人工智慧也優於人類,如產品裝配、人臉和語音識別、無人機駕駛、乃至高速公路上的無人駕駛。

第二,這些精準的人工智慧工具在效率方面將遠高於人類。

這意味著在不遠的將來,大量的工作將不可避免地被替代。我相信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技術將在未來的10到15年之內替代現今50%的工作。

這對我們與科技之間的關係影響深遠,而人類在培養美德過程中所構建的工作倫理將隨之成為犧牲品。人工智慧顛覆了一個由來已久的信仰,即工作和我們使用工作收入的方式賦予了我們生活的意義。

在一個絕大部分的電子營銷、客服、出納、會計和金融分析都將被自動化的世界裡,我們如何保證受此影響的人們不會失業,也不會因此而感到抑鬱、無能?我們如何應對越來越不可逾越的貧富鴻溝?

如今的危險在於,中國作家郝景芳在其科幻短篇小說《北京摺疊》中構想的反烏託邦未來或將成為現實。在郝女士的故事中,中國被劃分成上、中、下三個階層。這種世界變為現實的可能性應當迫使決策者們對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後果給予認真的考量,並針對其帶來的挑戰尋求解決方案

我們面臨著一系列難題。如何重新思考在工作中尋找尊嚴、成為社會中有貢獻的一員?如何重構教育系統,讓後代適應人工智慧的需求?如何實現財富的轉移,為落後於快速科技變化的人們提供機會?在人工智慧執行大量其他任務的同時,如何提高仍需由人類完成的服務和看護類工作的地位

問題過於棘手,挑戰也過於廣泛,因此我們承受不起任由人工智慧革命演變成一場科技「軍備競賽的代價。中美必須積極解決這些問題,而本周的烏鎮網際網路大會可以成為一個起點

 

China and America must shape the high-tech future together


We need a global response to the huge job displacement AI is likely to cause.

Robotic arms at work in Guangzhou, Chin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ndermines the age-old belief that it is work and its proceeds that give our lives meaning © Bloomberg

This week, industry lead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gather for the 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 in Wuzhen, China. Two important developments point to the need for renewed efforts to enhance global co-operation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emedies to tackle the challenges it poses to society.

 

First, China has rapidly emerged as a global leader in AI with significant combined structural advantages. These include: a vast ocean of highly valuable data (which is critical for AI applications); increasingly strong companies and research labs turning out huge numbers of top AI scientists; a well-established and explosively ambitious technology start-up ecosystem; and genuine political will to advance the AI agenda with state support and massive financial backing.

I expect China will lead the AI revolution together with the US. This in itself is a new development of considerable geopolitical importance. It will require more open-minded interactions from other players on the world stag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se technologies will enable AI to perform many analytical or quantitative tasks much better than humans. The success of DeepMind’s AlphaGo Zero was just the start. Now technology similar to that which enabled it to become the world’s best player of Go (deep learni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nd so on) are underwriting loans, providing customer service, optimising advertising campaigns and picking stock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human professionals. Even for more advanced tasks, such as assembling products, recognising faces and speech, flying a drone, even driving on a highway, AI is now becoming more proficient than people.

Second, the fact that these accurate AI tools will be so much more effective than humans means that a massive job displacement in the near future will be inevitable. I believe that AI and automation will be capable of replacing 50 percent of current job tasks in the next 10 to 15 years.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way we live our lives with technology are enormous. One casualty of this profound shift will be a work ethic constructed around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 virtue. AI undermines the age-old belief that it is work, and what we do with the proceeds of it, that gives our lives meaning.

In a world where most telemarketing, customer service, clerking, accountancy, financial analysis will be automated, how do we ensure that those bearing the brunt of these changes are not lost to unemployment, depression and feelings of worthlessness? How do we deal with the wealth gap becoming a chasm? The danger is that the dystopian future imagined by the Chinese writer Hao Jinfang in her science fiction short story 「Folding Beijing」 becomes a reality. In Ms Hao’s tale, the Chinese capital is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layers, for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classes.

The very idea that such a world might come to pass should concentrate the minds of policymakers grappling with the ramifications of AI and seeking solutions to the challenges it poses.

 

We face a series of profound questions. How can we reimagine what it means to find dignity in work and be a productive member of society? How do we redesign our education systems to meet the needs of future generations who will have to adapt to the demands of AI? How do we shift wealth and provide opportunity to those left behind by breakneck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how do we enhance the status of the service and caring jobs which will still need to be done by humans when AI is taking care of a range of other tasks?

These questions are so hard, and the challenges we face so vast, that we cannot afford for the AI revolution to turn into a technological arms race. The US and China will have to work together to solve these common problems. They can start in Wuzhen this week.

 

The writer is chairman and chief executive of Sinovation Ventures.


推薦閱讀:

歡迎關注創新工場微信公眾號:chuangxin2009。這是一個創新工場和創業者的溝通交流平臺,您可以學習創業相關的法務、市場、財務、HR等各個業務領域所需的知識乾貨,還有機會參與到創新工場舉辦的創業者培訓、沙龍和其他各類活動中。

相關焦點

  • 李開復用中國AI嚇壞美國人,厲害了我的國?
    我們需要在這方面投入一種「太空競賽」級別的努力才能在未來和他們抗衡。一旦他們超越了我們,我們就只能祈求他們的憐憫了。我覺得我們嚴重低估了這場競爭,因為我們早已習慣了西方在科技領域中的主導地位,而那個時代已經結束了。網媒還有更驚悚的標題:
  • 李開復:人工智慧來了,怎麼才能不失業?
    在人工智慧領域,李開復有發言權,他曾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攻讀計算機博士並曾在微軟任職,所從事的項目都與人工智慧有關。如今他以科技商人的身份繼續看好人工智慧,在書中探討了人工智慧和人的位置,以及在人工智慧時代,個人應該做些什麼才能避免被AI取代,企業應該如何升級才能在新的商業變局到來前抓住先機。書中李開復提到了「五秒鐘法則」,符合這一法則的工作或將在人工智慧技術成熟之後迅速被取代。
  • 李開復為什麼變成這樣?
    還好後來遇見一位好的主治醫生,介紹給他兩篇專業論文,發現整體狀況沒那麼悲觀,「我突然從第四期癌症頂多活幾個月,變成至少還有好幾年可以活。倘若照顧好自己,更可能終身不復發。」從那一夜起,他放下恐懼,安心接受主流醫學的治療,「癌症在我心裡不再是一個萬惡不赦、去之而後快的敵人,而是我之所以成為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7月,微軟一紙訴狀將李開復和谷歌告上了法庭。
  • 李開復:人工智慧時代,你的人生意義在哪……
    1980年,李開復在哥倫比亞大學初識人工智慧,而後他又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攻讀計算機博士學位,將語音識別作為研究方向,站到了人工智慧的最前沿。他的觀點則十分謙虛:「如果我晚生20年,在今天這個時代到來前夕才開始做人工智慧相關的研究,那我也將享受科技風口帶給前沿研究者的巨大機遇與挑戰」。
  • 霍金讓你們警惕的AI軍備競賽,巨頭們已經玩開了
    另外,IBM還在開發一個教學助理APP,可以基於教材計劃課程。該APP將於明年在紐約試驗。IBM收購公司一覽:Cogenea:位於加州的AI虛擬助手公司,開發了認知計算和人工智慧對話平臺,能通過性格因素與用戶良好溝通。Cogenea的客戶包括NASA、HP和Start Farm等。
  • 李開復談人工智慧:我不是李開復 我是人工智慧
    1.李開復談人工智慧:我不是李開復 我是人工智慧在「尋找中國創客第三季啟動峰會」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執行長李開復進行了關於人工智慧的主題演講,內容涵蓋了人工智慧的發展、核心技術和對於未來的展望。以下內容根據李開復現場演講速記整理而成。
  • 李開復:人工智慧普及,人們需要「假裝在工作」
    因此,李開復認為,企業們將需要找到一種新方法來招聘入門級員工,並打造一條晉升之路。以上是李開復對人工智慧系統的廣泛應用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做出的幾項預測之一。其中一些摘自他即將出版的新書《人工智慧2041:我們未來的十個願景》(AI 2041: Ten Visions for Our future),這是他與科幻作家陳楸帆合作編寫的10個短篇小說集,闡述了人工智慧改變個人和組織的可能方式。李開復開玩笑說:「這幾乎是書版的《黑鏡》(Black Mirror),只不過形式更具建設性。」
  • 李開復紐約時報專欄 | 以人為本,擁抱AI新經濟
    時值年末,《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推出了 「轉折點Turning Point」年度特別策劃系列專欄,邀集國際專家共同探討2020世界變局下的幾大關鍵轉折點,以及未來更深遠的影響和意義。我受《紐約時報》邀請撰文,在這篇「Give the A.I.
  • 科技領域的軍備競賽已經開始了!| 20201204《新聞聯播》解讀
    今天聯播報導了三個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對於這幾個前沿科技三弄不是專業人士,技術上基本不懂,但講完之後大家應該也能體會到技術外的變化。
  • 飛碟真相——其實是一種軍備競賽!
    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蘇聯已成功研製出自己的飛碟。超級大國的軍備競賽是建立在科技發展的基礎上,軍備競賽反過來又促進、刺激科技的發展、進步。當我們一方面在因為了解了飛碟奧秘而感嘆人類智慧的偉大時另一方面,還要祈願世間少一些戰爭,多一些和平!
  • 李開復Quartz專訪:五十年後世界何去何從?人工智慧是否會成為霸主?
    近日,創新工場創始人兼CEO、創新工場AI工程院院長李開復接受了美國數位化商業新聞平臺Quartz的專訪,就人工智慧及其對未來世界產生的影響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 李開復:人工智慧是中國領先世界的機遇
    今年年初AlphaGo戰勝李世石後,人工智慧的浪潮也伴隨著此次的勝利席捲而來,現在幾乎每家企業都在談論AI、深度學習和大數據,無論網際網路巨頭還是新創企業,
  • 李開復:15年內,全球半數工作將被人工智慧取代
    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工作的預言早已不新鮮,而且正在變成現實。
  • 幾乎成為軍備競賽!中美6G爭奪戰呈白熱化
    全球許多國家尚未享受到5G網絡的好處,爭奪電信技術領域的下一輪地緣政治競賽已開始升溫,哪一國首先成功開發出6G網絡,就是最大的贏家。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研究部門主任維特表示,在某種程度上這已經成為一場軍備競賽,「要保持競爭力,就得組織一支研究團隊。」雖然前川普政府的施壓給中國科技公司帶來了沉重打擊,仍無法阻止中國崛起成為5G的領導者。為今之計,美國必須發展6G才有機會在無線技術領域收復失地。6G網絡的速度要比5G網絡的快上可能高達100倍,它的科技能力是非常驚人的。
  • 2021:李開復看人工智慧
    李開復老師:剛隔離完,被放出來。感覺到自由,很高興。今年事業上來說,是絕佳的窗口,各種鼓勵,科技創新驅動下,科技創業下,新科技,硬科技,很符合創新工場,把握這個窗口。自己的愛好,寫了新手。接下來可以在 CH 發表。 主持人:AI 和社會的交匯,社會如何接納 AI?
  • ☞【觀點】李開復:數位革命:創新創業的黃金時代
    點擊標題下【軟體定義世界(SDX)】可快捷關注☞【觀點】李開復:數位革命:創新創業的黃金時代1月14日,身在臺灣養病而久未露面的創新工場CEO李開復出現了。而對於火熱的大數據不是一堆數據上傳,而是數據加上場景和學習,帶來的對趨勢的洞察、預測和建議。「例如,未來的電腦應該比你先知道你今天想去哪兒、想吃什麼、去哪裡玩。就像過去每個公司都需要網際網路化,現在每個公司也都需要變成大數據公司。」第三個變化發生在IOT,「未來的IOT不是硬體公司發明出來的,而是需要有顛覆式思維的公司發明出來。」
  • 李開復「口誤」,暴露人臉識別隱私尷尬
    針對李開復的言論,螞蟻集團在其官方微博上回應稱,其在與曠視科技合作事宜上從未與李開復有過接觸,也從未提供任何人臉數據給曠視科技,雙方過往合作僅限曠視科技授權其圖像識別算法能力給螞蟻單獨部署和使用曠視科技也在官微回應稱,關注到網上報導李開復先生提及曠視的言論,曠視表示:1,在客戶合作的過程中,曠視始終尊重並致力於協助客戶確保數據安全。不掌握,也不會主動收集終端用戶的任何個人信息,這是曠視的一貫原則。2,數據安全是人工智慧企業的立身之本。曠視一直高度重視「數據隱私安全保護」問題,並已在企業內部制定、實施了完善的數據隱私保護制度。
  • 歸零化競賽
    正因如此,英國和德國從十九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進行了一場現在都難以想像的海軍軍備競賽。這正是一場典型的「規模化競賽」。 全球「規模化競賽」在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以及隨後的美蘇冷戰中達到高潮。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它的爆發與各國對規模的貪婪追求息息相關。
  • 兒子發現父親的秘密:智能女機器人,七天之後變成自己的女朋友
    日前,創新工場創始人兼CEO、人工智慧工程院院長李開復博士在紐約時報的 「觀點」 欄目發表專欄文章(The Real Threa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的真正威脅》,解讀了上述問題。
  • 人工智慧「軍備競賽」的真正危險是什麼
    :習近平 | 創新中國 | 創新創業 | 科技體制改革 | 科技創新政策 | 協同創新 | 科研管理 | 預見2030  | 預見2035 | 預見2045  | 預見2050前沿科技 凱文凱利 | 任正非 | 馬雲 | 歐巴馬 | 川普專家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