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區塊鏈技術用於版權保護?

2021-02-15 區塊鏈大本營

區塊鏈技術的出現,給徹底解決版權保護頑疾帶來了希望,更足可以讓盜版無所遁形。


作者 | 朱志文

人類傳播史上,經歷了語言、書寫、印刷、電子、互動等5次革命,區塊鏈的出現將把人類帶入價值傳播的新時代。億書(Ebookchain)是專注於版權保護的區塊鏈產品,本文通過簡單介紹億書產品的實現,分享區塊鏈在版權保護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隨著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數字出版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給網絡作家等相關參與方帶來可觀的收入。


但另一方面,侵權盜版制約著數字出版的進一步發展,各參與方都深受其害。特別是作者等內容生產商一直處於弱勢地位,缺少相應的話語權和主導權,創作積極性倍受打擊。面對這些問題,國家非常重視,各種政策和扶持計劃頻出,重拳解決版權保護難題,但是限於技術手段,很難從根本上解決。


傳統的版權保護手段非常有限。歷史上,有過使用郵戳實現版權保護的方法,即作者把寫好的文稿,一式兩份同時寄出,一份給出版機構,另一份郵寄給自己。當出現被盜用的情況時,就拿出自己手裡的那一份作為訴訟的證據,因為郵戳時間一致、內容一致。


到了今天,網際網路時代崛起,免費分享盛行,版權保護一度被忽視。當引起人們足夠重視的時候,卻發現並沒有十分可靠的辦法,特別是在分享環節更是無能為力。


比如,人們熟知的CSS/AACS、Key 2 Audio、Always-Online DRM等比較知名的DRM技術,雖然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屢屢被破解,也為分享帶來壁壘,甚至演變成商家壟斷的工具,引起用戶,特別是支持正版的用戶的強烈反感和牴觸。


難道,真的如某些人所說,版權保護是無解的嗎?非也。區塊鏈技術的出現,給徹底解決版權保護頑疾帶來了希望,更是可以讓盜版無所遁形。


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一些基於區塊連技術的解決方案,但多數是從傳統角度切入的,其中億書,是國內最先採用真正區塊鏈技術,從創作、分享,到數字出版等各環節都有解決辦法的綜合解決方案。


區塊鏈基於數學原理解決了交易過程中的所有權確認問題,對價值交換活動的記錄、傳輸、存儲結果都是可信的。區塊鏈記錄的信息一旦生成將永久記錄,無法篡改,除非能擁有全網絡總算力的51%以上,才有可能修改最新生成的一個區塊記錄。


那麼很顯然,我們可以根據區塊鏈的特點,結合版權保護的各個環節分別去理解下面三個方面的問題。


很顯然,區塊鏈很輕鬆就能解決當前版權保護的註冊、確權和驗證問題。


下面,我們拿億書為例,來探討區塊鏈在版權保護方面的實現思路。


基本的架構設計


從架構設計上來說,可以簡單分為三個層次,協議層、擴展層和應用層。其中,協議層又可以分為存儲層和網絡層,它們相互獨立但又不可分割,如圖1所示。




圖1  架構設計

所謂的協議層,是指最底層的技術。這個層次類似於我們電腦的作業系統,它維護著網絡節點。這個層次是一切的基礎,構建了網絡環境、搭建了交易通道、制定了節點獎勵規則。擴展層類似於電腦的驅動程序,是為了讓區塊鏈產品更加實用,可以使用分布式存儲、機器學習、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這個層面與應用層更加接近,也可以理解為B/S架構的產品中的服務端(Server)。


這樣不僅在架構設計上更加科學,讓區塊鏈數據更小,網絡更獨立,同時也可以保證擴展層開發不受約束。應用層類似於電腦中的各種軟體程序,是真正面向普通用戶的產品。


限於當前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只能從協議層出發,把目標指向應用層,同時為第三方開發者提供擴展層的強大支持。


產品工具化


從上面的架構我們可以知道,面向用戶的僅僅是一個客戶端軟體。當然,這個軟體可以非常多樣化。比方提供一個簡單的寫作工具,配合底層的協議,為作者提供一個從創作到發布,再到電子書出版的全流程解決方案。這樣作者的整個創作過程都會被智能化的保存到區塊鏈上去,一方面簡化了操作,另一方面為作者打造了一個真正的自媒體平臺。


記錄創作時間段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如果A寫的一篇文章被B上傳到區塊鏈,那麼這所謂的版權保護豈不是在保護盜版了。實際上,如果單一的註冊備案功能的話,必然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區塊鏈僅僅是一項技術,再強大也無法處理鏈外的數據信息。


因此,最好的做法自然是讓作者直接在鏈上工作,變記錄單點時間戳為記錄時間段,從而避免單點記錄時元數據單一無法佐證的弊端。


億書會忠實記錄作者內容創作過程中的關鍵信息,把單一時間戳匯成時間段,寫入區塊鏈。對於那些被盜版直接上傳的數字作品,自然有了更多的可以檢索驗證的條件和信息。


實踐中,億書對作者撰寫的作品通過密碼技術手段,使用橢圓曲線密碼編碼學(ECC)對作品進行數字籤名,同時用雜湊密碼算法(比如SHA256算法)生成作品的數字指紋,加上可信的時間戳以及作者真實姓名等信息,一起寫入區塊鏈,得到其他節點的確認,從而保證數據的可信及不可篡改。


追蹤流通全過程


網際網路鼓勵分享,版權保護也絕不應該是在封閉狀態下的保護。在沒有區塊鏈存在的情況下,流通過程中的驗證、取證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盜版信息隨時都可能被修改、刪除。另外,一般網站也不會提供技術驗證的手段,所以給調查取證帶來很大困難。無法取證,甚至取證不可信等都給維權帶來極大不確定性。




圖2  功能和產品

億書基於區塊鏈技術,很容易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在分享、交易等過程中,億書會忠實記錄下全部痕跡,並可輕鬆追溯它的全過程,直至源頭。這一點,輕鬆解決了人工追溯的繁瑣過程,而且正確性、可信度和取證效率都是不可比擬的。其次,區塊鏈對原始信息使用了加密技術以及電子籤名技術,從技術上對版權資訊做進一步的驗證處理,這為取證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技術手段。第一,億書基於P2P網絡,任何一個地方,只要能夠聯網到億書網絡,就可以使用億書工具進行直接地驗證和取證,便利性大大提高。第二,區塊鏈技術可以把人的力量發揮到極致。億書優化獎懲規則,鼓勵人們舉報和反饋。技術上模糊不清的,就可以通過利益驅動,讓人參與進來,目前也只有區塊鏈技術可以做到,做得徹底。這為主動防禦盜版提供了更加深入細緻的方法手段,將盜版防範於無形 。


舉個例子,很多人都玩過Xbox360,大部分玩家都不願意破解機器玩盜版遊戲。原因是破解了Xbox360,有可能被Xbox Live封帳號,再也無法聯機玩多人遊戲了。為了保證正版率,越來越多的遊戲開發商也開始仿效微軟的這一做法,不再重視單機遊戲,將心血傾注到了多人聯機遊戲開發上,這裡面除了技術層面的演進,還有用戶利益層面的驅使。那麼,文字、圖片、音樂等,這類沒有單機模式、聯機模式一說的內容怎麼辦呢?顯然,需要一個基於分布式網絡和分布式存儲的區塊鏈產品。


區塊鏈技術法律會認可嗎?


網際網路產品本來是技術上的實現,與簡單的頁面截圖等證據手段相比,區塊鏈的證信和可靠性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涉及到版權,有人質疑區塊鏈技術是否被認可。對此,可以從兩個方面給予明確的回答:



版權保護與免費分享矛盾嗎?


很多人認為,網際網路的存在應該是免費分享,版權保護是要收費或被封閉起來才能保護,那豈不是相互矛盾?實際上,「免費」不代表不需要版權保護。筆者寫的《Node.js開發加密貨幣》通過網際網路免費分享,任何人都可以免費閱讀,如果有人分享這些文章用來盈利(商用),那就觸犯了本人的版權保護協議,是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追究他的法律責任的。


在2016區塊鏈產業大會上,與會的國家版權局的領導是這樣回答版權保護與免費分享問題的:


區塊鏈技術提倡匿名與版權保護實名的要求不矛盾嗎?


區塊鏈是一項技術,匿名並非它的必要條件。版權保護是現實需求,實名則是必須的。確實很多項目是匿名分享,畢竟實名認證存在諸多壁壘,前期很容易讓用戶牴觸。不過,無論要不要版權保護,首先都要尊重法律,尊重用戶,保證不負責任的內容無法分享。當然,不提倡並不代表不可以,只是匿名分享會有諸多限制。


從技術層面來說,當前區塊鏈的處理能力普遍不高,存在瓶頸,我們通過優化已經大大提高了這一數值,但是仍然無法應對大規模的交易數據和交互流量,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底層協議,擴展應用層開發。


其次,另一個技術難點是區塊鏈主鏈的存儲與分發技術。比特幣的區塊鏈大小已經接近60G,普通用戶使用一個全客戶端,同步這麼大的數據量要耗費很長的時間。任何一款區塊鏈產品,也都存在區塊鏈數據不斷膨脹的問題。億書採取主鏈與側鏈分離的架構設計,但在未來的某一天,仍然無法規避這個問題,這也需要不斷的加以優化改進。


最後,區塊鏈技術是集網絡編程、分布式算法、密碼學、數據存儲技術等各類先進技術於一體的綜合架構,技術難度大、人才培養周期長、高水平人才極度匱乏等等都是限制這個行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當前區塊鏈領域野蠻發展,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不斷上演,真正沉下心來做產品的團隊,總是會面對多方面的壓力和無腦黑,政策的監管和國家的扶持亟待儘快出臺。加之,版權保護領域,涉及到創作者、使用者和出版發行機構等各參與方,要想快速發展,也需要國家政策層面的大力支持。

作者簡介:朱志文,億書(Ebookchain.org)創始人,十多年開發管理經驗。中國區塊鏈技術社區的代表人物,《Node.js開發加密貨幣》作者,CSDN區塊鏈知識庫創建者和特邀編輯、博客專家。比特幣、Ubuntu等開源產品的忠實粉絲,多家區塊鏈創業公司的天使投資人。

註:本文源自作者2017年初的一篇文章。


相關焦點

  • 楊延超:如何用技術保護版權
    證明原創是版權侵權認定的首要核心問題,作者將作品上傳到區塊鏈原創認定平臺,其目的也在於證明自己即為原創作者。使用區塊鏈技術,首先有必要釐清區塊鏈取證的證明邏輯。從區塊鏈不可篡改的技術架構來看,對於「申請人曾在此前的某個時間,將某個特定作品上傳到區塊鏈上」的事實理應予以認可;然而,這並不能直接證明當事人就一定是原創作者;因為區塊鏈能較好證明的是,存儲在區塊鏈上的信息自從上鏈至今是沒有經過篡改的,但它卻無法直接證明上鏈之前信息的真實性;簡言之,當事人仍有可能將虛假的信息上傳到區塊鏈上,對於上傳到區塊鏈上信息的真偽,區塊鏈自身系無法驗證的。
  • 區塊鏈+數字版權,中國數字版權唯一標識(DCI)標準來了
    此外,DCI體系還提供了版權費用結算認證、監測取證快速維權等服務,以滿足版權所有人的更多使用需求。在3月28日的中國版權服務年會DCI體系論壇上,版權中心聯合國內多家頭部網際網路平臺和核心機構發布了DCI標準聯盟鏈體系。這意味著,DCI體系與區塊鏈技術結合後,DCI標準聯盟鏈將連結版權產業鏈各環節,各參與方互信、共贏,讓版權價值在全網充分流動。
  • Facebook都無法保護的用戶隱私,看區塊鏈技術是如何做到的!
    我們都知道區塊鏈技術能夠實現信息的公開透明,也具有匿名交易的特點,但是匿名交易在保護隱私安全上效果並不好,那麼在隱私數據保護方面,區塊鏈技術是如何實現的呢?(1)混幣原理(CoinJoin):混幣原理是割裂輸入地址和輸出地址之間的關係。
  • 全球第一個區塊鏈數字內容版權Po.et主網上線
    與其他數字內容版權項目不同,Poet項目基於比特幣主網確權,同時將確權的內容和信息保存在分布式存儲IPFS網絡上。實現了區塊鏈與IPFS的完美結合。由於比特幣網絡是迄今為止時間最長,運行最穩定,且最具有廣泛共識的區塊鏈。因此,基於比特幣網絡的確權將更可信,可靠,更容易被傳統的版權部門接受。
  • CCF區塊鏈專委會 | 區塊鏈關鍵技術研究進展
    首先從共識機制、互操作性、安全性、隱私保護和可監管性等方面介紹了區塊鏈技術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然後重點從跨鏈通信技術、區塊鏈智能合約、區塊鏈安全性、區塊鏈監管與隱私保護、區塊鏈技術應用等方面分析當前國內外研究現狀,並指出了相關技術的發展趨勢和展望。作為金融科技的重要技術、數字經濟的重要基礎,區塊鏈技術在未來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 不合格產品「鳳凰蛋」引發的「區塊鏈+版權」深思……
    其一,「鳳凰蛋是鳳凰網書城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資產,主要用於鳳凰網書城作品的作品版權確權,未來享受有限版權及版權衍生,動漫,影視等收益。」通過將其底牌亮出,用時下最熱的區塊鏈技術包裝,鳳凰網這步棋下得很到位。其二,活動規則中指出,「鳳凰蛋每日的產量為20萬,每兩年產出量減少一半,而體力是影響用戶獲得鳳凰蛋的重要元素。當用戶的體力值越大,每日獲得的鳳凰蛋的佔比就越高。」由此看,鳳凰網想告訴用戶的,或許是「各位親們,你們挖的蛋可不是恆產的,越往後可是越少的,想要就趕緊的」。
  • ​區塊鏈baas平臺應用開發,區塊鏈版權應用落地方案
    區塊鏈baas平臺應用開發,區塊鏈版權應用落地方案區塊鏈Baas平臺,能夠讓企業一鍵把數據傳輸到Baas平臺,從而達到數據上鏈的效果
  • 區塊鏈baas系統開發,區塊鏈技術應用搭建方案
    區塊鏈baas系統開發,區塊鏈技術應用搭建方案源中瑞區塊鏈BaaS平臺,是一個企業級的區塊鏈開放平臺,可一鍵式快速部署接入、擁有去中心化信任機制
  • 「媒體融合鏈」區塊鏈版權平臺上線!你會選擇用它嗎?
    近年來,區塊鏈越來越多地走進大眾視野,為許多行業帶去了解決問題的新路徑。1月28日,中國新聞媒體版權保護聯盟平臺即「媒體融合鏈」區塊鏈版權平臺通過「雲發布」的方式上線發布,這一平臺正是區塊鏈用於傳媒業發展的實例。
  • 一種基於區塊鏈的可追蹤IP版權保護算法
    本節介紹了二次變換在基於區塊鏈的IP水印生成,嵌入和提取中的使用。1) IP水印生成IP水印生成包括版權資訊預處理、自恢復映射因子構造和識別組合三個部分[22]。流程如圖1所示。原始IP報文採用DES算法加密。然後,它被轉換成矩陣,最後通過映射函數生成可逆片段。
  • 區塊鏈技術
    這三個機制不僅具備原始區塊鏈的本質特徵,還具有高速和可擴展性。鏈上代碼鏈上代碼原先被稱為「智能合約」 [10,11],給人們的印象是既智能又是法律上的合約。但事實上不是這樣。智能合約沒有匹配的法律框架的技術,「智能合約」非法律所界定的有效力的合同,沒有相關的法律條文及框架來保護參與者。
  • 基於SGX的區塊鏈交易隱私安全保護方法
    基於SGX的區塊鏈交易隱私安全保護方法範俊松, 陳建海, 沈睿, 劉振廣, 何欽銘, 黃步添浙江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杭州雲象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浙江工商大學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與傳統支付方式相比,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和隱私保護的優勢,但涉及輕量型客戶端交易的隱私安全性和用戶友好性時仍存在問題。
  • 加密技術如何支持電子商務、雲計算和區塊鏈
    它的核心密碼技術是訪問數據,並控制誰能看到和使用數據。它不僅是智慧型手機等日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支持一些最熱門的創新,如區塊鏈和雲 - 從而塑造了我們所知道的世界。因此,讓我們給予密碼學應有的信譽,並花時間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 - 至少是基礎知識!一段極其簡短的歷史:從法國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密碼學已經存在了數千年。
  • 區塊鏈技術是什麼?未來可能用於哪些方面?
    誰都別信誰的,大家用區塊鏈技術做。根本不信任任何機構比任何機構要可信。如今,已經有大量的國際信用證開始使用區塊鏈技術來做了。智能合約怎麼寫?相信大家已經有數了。供應鏈金融也是區塊鏈技術應用得比較多的一個領域。放貸方要知道有沒有真實上下遊的交易,應收確權等等。
  • 連結2021·區塊鏈新趨勢分享會 | 點對點研究院邀請業內數位大咖共同探討區塊鏈技術新變革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檔口,如何撥開紛亂迷霧認清大勢真相?2021年區塊鏈行業將有哪些新趨勢?如何抓住區塊鏈新世界的新契機?針對此,上海點對點科技有限公司日前在上海主辦了 「連結2021區塊鏈新趨勢分享會集點對點科技年終慶典」,邀請數位業內頂級嘉賓,圍繞新基建背景下的區塊鏈發展、DeFi、價值投資、零知識證明研究和應用等熱點技術話題,開啟一場區塊鏈的思想盛宴。
  • 區塊鏈被非法利用:存儲功能被用於未成年人性侵圖片
    據了解,螞蟻金服技術實驗室目前獲得的區塊鏈專利數量排名為全球首位。從項目進展上看,騰訊於2017年1月完成區塊鏈商業場景的內部落地,2017年11月正式發布區塊鏈金融級解決方案BaaS,完成生態平臺的搭建。百度金融於2017年7月推出商業級區塊鏈雲計算平臺BaaS,同年9月上線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公募ABS平臺。
  • 超級帳本、微眾銀行與迅雷鏈同臺論鏈 區塊鏈將從技術共識走向應用共識
    此外,Julian Gordon還分享了超級帳本即將投產的試點項目,即澳新銀行與西太平洋銀行、購物中心運營商、IBM合作組成聯盟鏈。該項目運用分布式帳本技術,將商業地產租賃中房東和租戶之間的財務擔保數位化,以解決傳統擔保方案效率低下、錯誤和最核心的欺詐問題,並將金融擔保處理時間縮短90%-95%。
  • 美國宇航局(NASA)希望用區塊鏈技術來保護飛行數據
    航空計算機工程師ronald reisman 本周發表的一份研究論文,探討了區塊鏈網絡和智能合同的可行性(活力), 來克服上述安全問題。 目前基於雷達的空中交通服務提供商也許可以通過防止公開發布與選定航班、位置和國家數據有關的信息, 從而為軍事和公司運營保護隱私。
  • 區塊鏈的基本概念和技術溯源
    在2016年3月,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分布式帳本技術:超越區塊鏈》,定義了一個新術語——分布式總帳技術(DLT),而區塊鏈只是實現分布式總帳的技術之一。也就是說DLT是去「幣」化的,但並沒有說明區塊鏈是否需要去「幣」化。再後來,R3和SWIFT也分別發表了相關研究報告,進一步將區塊鏈與密碼學貨幣(Crypto-currency)區分開來。
  • 區塊鏈2021狂想曲:迎接以技術為名的春天
    在全球範圍內,區塊鏈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發展的關鍵要素。2020年10月,一份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布的《關鍵與新興技術國家戰略》(《National Strategy for Critical and Emerging Technology》)報告中,就將催生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分布式帳本技術」是需要重點關注的關鍵和新興技術之一,以確保美國在全球技術處於領導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