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大陸半導體進步快仍落後臺積至少5年,今日完美謝幕

2021-02-15 天天IC

文|叨叨

校對|樂川
圖源|經濟日報

集微網綜合臺灣經濟日報報導,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今天(6月5日)退休,董事會推舉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劉德音擔任董事長,另一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魏哲家擔任總裁及副董事長。

臺積電今天召開股東常會,由張忠謀最後一次主持,順利完成董事全面改選,結果一如臺積電事先規劃,除張忠謀外的4名董事與5名獨立董事都順利連任,張忠謀正式退休。同時,宏碁創辦人施振榮、邦菲(Sir Peter L.Bonfield)、延吉布斯(Thomas J. Engibous)、陳國慈、史賓林特(Michael R. Splinter)5人也順利連任臺積電獨立董事。

臺積電股東會後,隨即召開董事會,推舉劉德音擔任董事長,魏哲家擔任總裁及副董事長。臺積電董事會預計明天繼續第2天的議程。

劉德音為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暨電腦資訊博士,曾擔任世大集成電路總經理、臺積電南廠區副總經理、先進技術事業資深副總經理、營運資深副總經理、共同營運長及共同執行長。魏哲家為美國耶魯大學電機工程博士,曾任新加坡特許半導體資深副總經理,及臺積電南廠區營運副總經理、主流技術事業資深副總經理、業務開發資深副總經理、共同營運長和共同執行長。

權衡兩人,張忠謀認為劉德音想得多,安排他擔任董事長,希望能為臺積電決策做最後把關;魏哲家則是決策快,由魏哲家擔任總裁,領導經營公司。張忠謀認為兩人個性有很強互補,希望兩人未來能起1+1>2的效果。

大陸半導體進步快 仍落後臺積電5至7年

張忠謀預期,未來5至10年大陸半導體產業將會有相當大的進步,但還是會落後臺積電5至7年。他也相信,10年後世界還是一樣需要臺積電。

張忠謀表示,很難預料5至10年後的情況,因為很多事情都可能發生,很多事情在1至2星期內就可能發生,如中美貿易爭執可以有很多變化,也很可能會影響大陸半導體未來5~10年的發展。

若依當前的走向預測,張忠謀預期,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未來5~10年將會有相當大的進步,不過,臺積電也會有很大的進步,大陸半導體與臺積電的差距還是會一樣,會落後臺積電5至7年。

張忠謀表示,臺積電30年前選對了行業與商業模式,沒有東西可以取代矽集成電路,相信10年後世界還是一樣需要臺積電。假如沒有臺積電將會影響全世界數10億人,像是在中國大陸沒有手機就幾乎沒有辦法支付交易。而10年後,會有新型智慧型手機會出現,未來講到AI,裡面用的還是用臺積電矽集成電路。科技進步,半導體也會跟著成長,臺積電也一定要好好的做,維持臺積電在矽集成電路領導地位。

在股利政策方面,張忠謀說,以自由現金流量狀況看,今年的確可以每股配發新臺幣10元現金股息,不過,這樣會把所有自由現金流量都發光,一點都沒有彈性,沒有伸縮餘地。

張忠謀表示,臺積電是非常資本密集的公司,資本需求不可預測,不應該把所有的自由現金流量都發完,且臺積電股利政策希望能維持穩定,甚至能每年上升一點,因此往年都發放自由現金流量的70%至75%。

臺灣半導體產業界人士熱評

曾任職臺積電的聯發科執行長蔡力行表示,張忠謀在半導體業在國內與全球產業貢獻和地位無庸置疑,臺積電是聯發科最重要的夥伴之一,聯發科和臺積電有長期緊密合作關係。

在臺積電副董事長暨創意電子董事長曾繁城心中,張忠謀更是一位不斷追求進步且令人敬佩的長官。曾繁城說,對他而言,張忠謀不論在做事、休閒或事業上,都追求不斷地進步,讓他獲益良多。

臺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童子賢表示,臺積電是真正的臺灣之光,市場價值多次超越英特爾(Intel)和豐田(TOYOTA),張忠謀退休也代表活到老、做到老的例子。臺灣土地小,可是產業和人民很有活力,在全球資訊產業產值舉足輕重,臺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產業領先,是顯示臺灣產業有志氣的好例子。

作為臺積電長年的合作夥伴,英偉達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盛讚張忠謀是全世界最棒的CEO之一,且永遠精力充沛。黃仁勳說:「誰說年紀大的人不能繼續管理公司?張忠謀在企業管理的角度上,一點都不老」。

群益金鼎證券總經理趙永飛盛讚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是很優秀、很有前瞻性的CEO,張忠謀看得長遠,奠定臺積電在業界的龍頭地位。張忠謀雖然退休,但由於臺積電已有良好的基礎,短期內的產業地位不致有太大改變。

國巨董事長陳泰銘表示,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對半導體產業做出巨大貢獻,把大部分的寶貴歲月,貢獻給產業,張忠謀這時候交棒,有其人生規劃。

資深半導體分析師陳慧明回憶,張忠謀是少見的世界級領導者,「臺灣可以找到100個和張忠謀一樣聰明的CEO,卻沒有一個有一樣的高度。」因為高度決定一切,讓張忠謀創造非凡的臺積電。張忠謀的一生,可以用一個字形容,英文來說,這個字是integrity(正直),中文來說,則是「高度」,兩者具有相同意義,是張忠謀給臺積電塑造的文化,也是他和臺積電締造非凡成就關鍵。

他進一步表示,從幾個層次看出張忠謀的不同凡響。第一,臺積電是世界級公司,臺灣稱得上世界級的公司不到三家,臺積電規模又是最大,其次,領導臺積電時期,張忠謀能直接對談英特爾、蘋果,國際化能力更是一流,第三,論政治,藍綠都佩服張忠謀,這種人鳳毛麟角,而且即便到中國、美國,也無人不曉,更重要是,罕見爭議。

陳慧明指出,臺灣或許找得到100個跟張忠謀一樣聰明的CEO,卻沒有一個有同樣的高度,而高度決定一切。論現在的主客觀條件,也難再塑造一個張忠謀,但不代表臺積電的接班人沒有能力,經歷長年經營,現在的接班人也獲得法人圈相當肯定。

相關焦點

  • 張忠謀:大陸半導體進步雖快,仍落後臺積電5-7年!
    6月5日,張忠謀最後一次主持股東大會並出席記者會張忠謀最後一次以臺積電董事長身分主持股東會,現場不少法人把握機會提問,其中,張忠謀如何看大陸半導體業快速崛起,在未來五至十年後對全球產業及臺積電的影響,最受關注。
  • 完美謝幕,臺積電告別張忠謀時代!
    魏哲家為美國耶魯大學電機工程博士,曾任新加坡特許半導體資深副總經理,及臺積電南廠區營運副總經理、主流技術事業資深副總經理、業務開發資深副總經理、共同營運長和共同執行長。權衡兩人,張忠謀認為劉德音想得多,安排他擔任董事長,希望能為臺積電決策做最後把關;魏哲家則是決策快,由魏哲家擔任總裁,領導經營公司。張忠謀認為兩人個性有很強互補,希望兩人未來能起1+1>2的效果。
  • 張忠謀:大陸半導體打不贏臺積電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昨(5)日表示,未來五至十年,大陸半導體業會有很大的進步,但屆時仍將落後臺積電五至七年。在股東會後的記者會中,有媒體談到市場傳出臺積電將出走臺灣,張忠謀則敲桌強調,支持政府、臺積電根留臺灣,也會持續在臺灣投資。
  •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退休預言,中國大陸半導體未來5~10年會大跨越!
    月 5 日,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股東會上正式宣布退休,結束了這位「半導體傳奇」長達 60 載的從業生涯以及近 30 年的臺積電創業史。張忠謀也提出臨別預言,依據眼前走勢,中國大陸半導體在未來5~10年會有相當大的進步,但與臺積電之間的技術差異仍有5~7年之多,因為這段期間,臺積電也會持續跨步前進,對任何的競爭對手的態度都是嚴陣以待。
  •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退休預言,中國大陸半導體未來5~10年會大跨越!四大關鍵轉折成就臺積電30年輝煌史
    張忠謀也提出臨別預言,依據眼前走勢,中國大陸半導體在未來5~10年會有相當大的進步,但與臺積電之間的技術差異仍有5~7年之多,因為這段期間,臺積電也會持續跨步前進,對任何的競爭對手的態度都是嚴陣以待。  臺積電的傳奇,融合著張忠謀的對於「純晶圓代工」模式的堅持,也有著天時、地利的助力,但三十年「遠徵」途中,仍是有一些小小的遺憾伴隨著臺積電的發展,這是可以提出來討論,或許可做中國大陸半導體發展的借鑑。
  • 臺積電張忠謀:大陸還落後5年;男子刺米哈遊創始人未遂;騰訊單向好友檢測專利公開
    4月21日,90歲的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出席2021大師智庫論壇,發表了「珍惜臺灣半導體晶圓製造的優勢」的演講。張忠謀提到,在晶圓製造域三星電子是臺積電的強勁競爭對手,大陸經過20年、幾百億美元補貼,目前 半導體製造落後臺積電5年以上,IC設計落後1到2年。英特爾做晶圓代工一事,張忠謀認為「相當的諷刺」,曾經英特爾看不上晶圓製造,更沒有想到有朝一日也要做晶圓製造。
  • 【發現】張忠謀的退休生活,來京打橋牌賽;科再奇離職或因製造工藝落後於AMD和臺積電;5月全球半導體銷售額中國增幅達28.5%
    1.為打橋牌張忠謀退休後首現大陸 學用微信支付寶集微網7月6日報導 自6月5日宣布卸任臺積電董事長職務以來,張忠謀目前正在享受退休後的自在生活。近日,這位87歲的半導體界傳奇人物還出現在北京「葉氏杯」橋牌大獎賽現場並一展牌技。張忠謀愛打橋牌,他說自己「退休後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 (一)張忠謀:臺灣半導體之父
    之後,張忠謀一氣之下打算就業找工作,張忠謀獲得了4家公司的offer,其中一個是福特汽車,專業對口,待遇也好;另一個是叫「希凡尼亞」的半導體公司,不怎麼知名,但待遇稍高一點點。在跟福特談工資時,卻被福特一口拒絕。1955年5月,再三考慮,24歲的張忠謀進入波士頓附近的一家電器公司Sylvania(希凡尼亞),在半導體部門擔任工程師,從此踏入了半導體行業。
  • 臺積電創始人:大陸半導體製造落後臺灣五年;英特爾贏晶片訴訟免交30億美元賠償;微軟 100 億美元收購應用 Discord 告吹
    (新浪科技)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大陸半導體製造落後臺灣五年,三星才是臺積電的強勁競爭對手4月21日下午消息,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今日在臺灣參加了一個演講,演講中其回顧半導體簡史,表示1965年的摩爾預測後續成為摩爾定律,一直到最近都還有效,也促使不少半導體公司都為了追趕電晶體密度每1.5-2年加倍的趨勢都變得爭先恐後
  •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看不起」大陸半導體製造?斷章取義的背後是嚴峻的中國半導體發展現狀……
    原來,這番言論的來源是張忠謀於2018年1月參加的鳳凰衛視一檔訪談節目《領航者》。但是,張忠謀在接受採訪時並沒有提到「大陸晶片製造無法成功」。最近,臺積電的張忠謀很難。不知何時起,一則有關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對大陸晶片製造發展大潑冷水的消息引發業內廣泛關注。多家媒體報導稱,張忠謀「近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即便大陸以舉國之力發展晶片製造,也很難取得成功。
  • 為什麼張忠謀做成了臺積電?(附:再見,臺積電張忠謀!)
    另一方面也有意識形態的問題,2000年,被臺積電收購的「世大」創始人張汝京前往大陸,創辦中芯國際,複製了臺灣晶圓代工模式,大陸地區由此誕生了第一家專業的半導體代工企業。彼時,臺灣當局對於晶圓廠嚴防死打,嚴令禁止臺資投資大陸。雖然曹興誠和張忠謀都對大陸的發展前景高度看好,但行動卻大相逕庭。
  • 張忠謀與他的「半導體傳奇」
    繼2016年9月19日市值首度超越美國電子巨頭IBM之後,2017年3月20日臺積電市值更首度超越競爭對手、美國晶片巨頭英特爾。目前,臺積電市值約為1850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在臺灣,臺積電的年營收規模其實並不算高,但是稅後純利潤卻年年排第一,並且遙遙領先身後者,是不折不扣的臺灣最賺錢的企業。
  • 張忠謀:半導體行業不能守成
    在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看來,實際上摩爾定律在半導體行業中早已不適用了。「因為原始的定義是18~24個月電晶體密度會倍增,但我們已經用遠快於摩爾定律的速度來發展半導體工藝,會以快於摩爾定律的時間來倍增電晶體密度,並維持到至少2025年以前。」10月23日,在臺積電30周年慶論壇上,張忠謀如是說。
  • 再見,張忠謀!
    三十年前,張忠謀的一個理念改變了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運作模式,就此開啟了半導體專業代工的時代。其實,人生很難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去規劃。張忠謀 1931 年出生在浙江寧波,生長於大時代的他為了躲避戰亂,十幾年間被迫輾轉遷徙;1949 年赴美留學,沒有成功考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只能出來找工作;因為1 美元的薪資差距,他放棄了心儀的福特汽車,機緣巧合進入了半導體行業。
  • 張忠謀的朋友圈
    紀錄片《張忠謀自傳》中,他自己講道:「我覺得在半導體產業,在科技產業要做得好是要靠創新,我過去就是挑戰自己,挑戰員工要創新,創新也就是我們頭一個,可是後來就有別人和我們競爭,他們模仿,這個時候我是絕對不客氣的。」張忠謀的確沒有客氣。其中一個對象就是在大陸創辦中芯國際的張汝京。
  • 張忠謀再次公開發聲,暗諷大陸晶片製造,王傳福:晶片不是神造的
    張忠謀對大陸晶片製造的看法臺積電保持晶片製造行業的領先第一,最先進的晶片製造技術掌握在臺積電手中。不過這些年大陸晶片製造發展迅速,中芯國際2017年主要製程為28nm,到了2020年已經將工藝提升至14nm,進步非常明顯。
  •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半導體行業不能守成
    在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看來,實際上摩爾定律在半導體行業中早已不適用了。「因為原始的定義是18~24個月電晶體密度會倍增,但我們已經用遠快於摩爾定律的速度來發展半導體工藝,會以快於摩爾定律的時間來倍增電晶體密度,並維持到至少2025年以前。」10月23日,在臺積電30周年慶論壇上,張忠謀如是說。
  • 臺積電張忠謀:半導體要全靠未來的努力才能維持領先
    張忠謀透露,未來將花九個月到一年的時間,親自完成自傳下冊,預計要寫15萬字。  張忠謀表示,自傳下冊會從德州儀器(TI)生涯開始寫起,因為這是他個人事業與人生非常重要的過程,在德州儀器工作25年的經歷會是重要的一個篇章,接下來就是臺灣生涯,大約33年的時間中,工研院僅是二至三年的時間,當1985年開始籌辦臺積電時,就先把商業式想好了,然後開始尋找資金。
  • 【60秒半導體新聞】挖礦晶片退潮 供應鏈廠商榮景難續/大康:張忠謀把代工推向極致
    -莫大康2018年6月11日全球代工在半導體業中的地位及影響力日益加深,要歸功於張忠謀在2009年第二次復出之後,把代工的發展理念推向「極致」。  代工的歷史回顧  1987年中國臺灣地區開始萌生「代工,foundry」的概念,是半導體產業鏈中一次大的飛躍,它首先推動fabless模式的進步。
  • 張忠謀,任正非和李彥宏的「芯」事
    一個月前,被譽為臺灣「半導體教父」的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正式退休。這位87歲高齡的老人,一直從事晶片工作,在1987年創立了臺積電。他一生喜歡文學想當作家,在退休感言中,還引用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對臺積電「揮一揮衣袖」。同樣是1987年,43歲的任正非下海創業,在深圳創立了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