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咖啡界,Costa和星巴克的明爭暗鬥就從未停止過。前者來自英國,後者出自美國,他們 都有著全球擴張的野心。這一年,Costa中國門店總數是344家,它的競爭對手星巴克已經開到了1700多家店。6年前,Costa僅在北京地區的開店速度就是星巴克的2.5倍,時任Costa亞洲區總裁博斯邈聲稱「到2018年開到2500家門店」的論調言猶在耳。
定位不清
早期進入中國市場,Costa和星巴克分別以英式咖啡和美式咖啡的代表品牌自居。在一線城市,除了門店裝潢的色彩不同,Costa和星巴克都是舶來的連鎖咖啡品牌。在大眾消費者的認知中,Costa之於星巴克,有點類似百事可樂之於可口可樂,麥當勞之於肯德基
不過,漸漸的,二者之間的群眾基礎有了改變。
一個在業內廣為流傳的段子,就是消費者來到Costa,直接點名要「抹茶拿鐵」,而那個時候Costa的菜單上,只有綠茶拿鐵,服務員只能尷尬地指正。直到近一年前,Costa才悄悄把菜單上的「綠茶」改寫成了「抹茶」。
這個案例不免讓人想起KFC和麥當勞當年的「聖代」和「新地」之爭。這也說明了,消費者對零售品牌的知名度有多麼重要。
近日,Costa開始公開叫板星巴克,關於雙方推出的新款咖啡Flat White.
據了解,就在星巴克剛推出全新單品Flat White(馥芮白)一周後不久,Costa也立刻推出了相同的單品,並取了不同的中文名,叫做醇藝白。在Cosat的微信公共帳號上,一篇名為「這才是真正的Flat White」的介紹仿佛是在對星巴克隔空喊話。文章中還指出,一杯完美的FlatWhite,精緻的拉花必不可少。而星巴克的Flat White,恰是用一點奶泡,而不是拉花,作為標誌性賣點。
遭遇逆襲
正當Costa還在籌劃怎樣「發奮努力」的空檔,另外一家咖啡店在中國市場完成了一次華麗的逆襲。那就是,搶佔了Costa在華市場「老二」位置的太平洋咖啡。
根據Costa母公司Whitbread今年5月公布的財報顯示,Costa在中國擁有344家門店, 太平洋咖啡在中國的門店數為458家,遠超Costa。
1992年,來自美國的Tom Neir夫婦旅居香港時創辦了定位於商務人群的太平洋咖啡。2010年,華潤創業收購太平洋咖啡,成為旗下消費品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藉助華潤力量,太平洋咖啡於2011年進入內地發展。
在消費者眼裡,太平洋咖啡一直是「低調內斂」的品牌。而這位「安靜先生」似乎趁著星巴克與Costa激鬥正酣之時,默默地為自己找到了定位,並成功逆襲。
據悉,Costa正在嘗試重新定義它的品牌價值。衡量標準之一就是該產品是不是能讓消費者主動拿出手機拍照,然後分享給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