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A在與星巴克鬥爭中掉隊 哪裡出現了問題

2021-02-20 Coffeetime

在咖啡界,Costa和星巴克的明爭暗鬥就從未停止過。前者來自英國,後者出自美國,他們 都有著全球擴張的野心。這一年,Costa中國門店總數是344家,它的競爭對手星巴克已經開到了1700多家店。6年前,Costa僅在北京地區的開店速度就是星巴克的2.5倍,時任Costa亞洲區總裁博斯邈聲稱「到2018年開到2500家門店」的論調言猶在耳。


定位不清

早期進入中國市場,Costa和星巴克分別以英式咖啡和美式咖啡的代表品牌自居。在一線城市,除了門店裝潢的色彩不同,Costa和星巴克都是舶來的連鎖咖啡品牌。在大眾消費者的認知中,Costa之於星巴克,有點類似百事可樂之於可口可樂,麥當勞之於肯德基

不過,漸漸的,二者之間的群眾基礎有了改變。

一個在業內廣為流傳的段子,就是消費者來到Costa,直接點名要「抹茶拿鐵」,而那個時候Costa的菜單上,只有綠茶拿鐵,服務員只能尷尬地指正。直到近一年前,Costa才悄悄把菜單上的「綠茶」改寫成了「抹茶」。

這個案例不免讓人想起KFC和麥當勞當年的「聖代」和「新地」之爭。這也說明了,消費者對零售品牌的知名度有多麼重要。

近日,Costa開始公開叫板星巴克,關於雙方推出的新款咖啡Flat White.

據了解,就在星巴克剛推出全新單品Flat White(馥芮白)一周後不久,Costa也立刻推出了相同的單品,並取了不同的中文名,叫做醇藝白。在Cosat的微信公共帳號上,一篇名為「這才是真正的Flat White」的介紹仿佛是在對星巴克隔空喊話。文章中還指出,一杯完美的FlatWhite,精緻的拉花必不可少。而星巴克的Flat White,恰是用一點奶泡,而不是拉花,作為標誌性賣點。



遭遇逆襲

正當Costa還在籌劃怎樣「發奮努力」的空檔,另外一家咖啡店在中國市場完成了一次華麗的逆襲。那就是,搶佔了Costa在華市場「老二」位置的太平洋咖啡。

根據Costa母公司Whitbread今年5月公布的財報顯示,Costa在中國擁有344家門店, 太平洋咖啡在中國的門店數為458家,遠超Costa。

1992年,來自美國的Tom Neir夫婦旅居香港時創辦了定位於商務人群的太平洋咖啡。2010年,華潤創業收購太平洋咖啡,成為旗下消費品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藉助華潤力量,太平洋咖啡於2011年進入內地發展。

在消費者眼裡,太平洋咖啡一直是「低調內斂」的品牌。而這位「安靜先生」似乎趁著星巴克與Costa激鬥正酣之時,默默地為自己找到了定位,並成功逆襲。

據悉,Costa正在嘗試重新定義它的品牌價值。衡量標準之一就是該產品是不是能讓消費者主動拿出手機拍照,然後分享給朋友們。

相關焦點

  • 根據星巴克店鋪定位發現......
    眾所周知,星巴克作為小資的代表,一向出現在大城市的熱門地段,例如繁華的購物中心,高尚寫字樓等等,受眾也是有一定經濟能力和教育背景的人群。所以,當我們看到上海以551家星巴克雄踞排名第一的城市/省份,這大概也不奇怪了。以省份而言,接下來是江蘇,浙江,廣東等經濟發達省份,星巴克的數量也佔比甚高。
  • DAY【85】 商業中最小的常識:以星巴克為例
    商業中最小的常識是:利潤=收入-成本 進一步拆解 收入=流量×轉化率×客單價 成本=固定成本+可變成本+時間成本 套用這個思維方式,今天我向星巴克的一個主管請教了星巴克的經營之道。 一句話:標準化放大規模效應。
  • 【公司卡片】星巴克
    起初星巴克以出售咖啡豆和咖啡粉為主營業務,1987年被Howard Schultz收購後開始以銷售濃縮咖啡為主營業務。 1992年星巴克公司上市,1996年開始採取特許經營模式進行海外擴張。截至2016年11月,全球共有23,768家門店。
  • 從一個握法開始,扒一扒所謂的「戰術教主」Costa
    (已經和作者溝通了,JASON歡迎大家發表不同見解,他會一一解答),我相信客觀的討論問題,我們愛好者都會從雙方辯論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圍觀也漲經驗值啊,哈哈。今天的故事要從一張照片說起。有天晚上無意中看見國內一個好朋友的擺拍照片,很帥的一個握槍。
  • 星巴克將全面禁用塑料吸管!用蔥?用蛋卷?用通心粉?一樣無難度...
    因為星巴克宣布了一個重大消息:全球所有店面將在2020年前淘汰一次性塑料吸管!對此,眾多網友紛紛表示:那我們要拿什麼來喝冰飲啊冷飲佔星巴克飲料銷售額的50%以上這使得星巴克旗下28000多家門店每年使用的吸管數量超過10億根!這個數據太可怕了!
  • 夏啟死後出現了几子爭權鬥爭?夏啟有幾個兒子
    對財富和權力的追逐,終於打破了氏族制度下自然發生的共同體權力,國家出現了,但對財富和權力的追逐不僅沒有結束,而且愈演愈烈。
  • 星巴克,實在是一家很有心機的公司
    星巴克喜歡做內容營銷和社會化營銷,是在放大自身的相對優勢——品牌內涵和話題性;而它不做傳統硬廣,則可以避免暴露自己的劣勢——性價比低。
  • 我是如何利用星巴克獲取粉絲的
    民生信用卡據說給了星巴克100萬市場費用,於是使用民生卡每周一在星巴克買一送一。我們打算借力民生,來貼補我們的市場費用。也就是說,正常50杯星巴克需要50*30=1500元,通過民生卡我們希望節省一半費用,也就是只用花750元。(運營小科普:市場運營中有一項工作是品牌合作。對於A從事品牌營銷的人來說,他可以用A資源向B議價和談判。有了A和B之後,又可以向C議價和談判。
  • 星巴克不投廣告,為什麼你們都知道?
    而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星巴克卻貌似只會在自家的微博上發發廣告,或者偶爾放出來一兩支創意視頻廣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其實,關於「星巴克很少打硬廣」的問題,早就有人討論過了。有人說:星巴雖然不打硬廣,但在其他方面(比如公關,品牌故事和事件營銷等)都做得很好。
  • 財報大揭秘:鴻星爾克是怎麼掉隊的?
    我們深扒了鴻星爾克過去10多年的財報,發現它上演了一個「高開低走」的悲傷故事:先「後來居上」然後急轉直下,進入漫長的掉隊歲月。這些年它究竟遭遇了什麼?河南的一場大暴雨,把福建的鴻星爾克帶火了。事情的原委大家都知道了:深處困境的鴻星爾克,默默向河南災區慷慨捐贈了5000萬。熱心網友被這一善舉感動,紛紛衝進鴻星爾克的直播間和門店「野性消費」。
  • 掉隊的谷歌 | 礪石
    但是,其並沒有像露絲·波拉特所言在「逐步改善」,反而出現頹勢——今年第二季度,谷歌廣告營收同比下降12%至251.31億美元。有機構預測,今年穀歌的廣告收入,將出現自2004年上市以來,首次下滑的狀況。 疫情,無疑是谷歌廣告下滑的罪魁禍首。谷歌的廣告收入,主要是由搜索和YouTube兩大塊業務組成。二季度,谷歌搜索營收為210億美元,是谷歌廣告收入的主力軍。
  • 與水俁病鬥爭的人們
    熊本縣水俁市,水俁病被害者救濟支援財團日本氮肥水俁工廠因(戰爭時期)美軍空襲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但1946年又恢復生產乙醛、合成醋酸,之後,繼續擴充設備,1950年乙醛年產量約4.5萬噸,達到峰值,公司更名為新日本氮肥股份公司(1965年又更名為CHISSO股份公司)。
  • 星巴克老了
    對於星巴克而言,中國市場不可或缺:據10月底發布的星巴克2021財年年報,中國市場貢獻了星巴克全球12.7%的收入。在這份財報中,星巴克刻意地強調了中國門店的「直營屬性」——「中國是我們增長最快的市場,也是我們的第二大市場,並且是100%公司所有。」在年報中,星巴克如是說。
  • 星巴克中國大調整!
    零售總裁兼營運長蔡德蔡德粦(左),數字創新總經理劉文娟(右)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調整是由星巴克集團總裁John Culver在今早發給全中國星巴克夥伴的一封內部信中首次公布。咖啡產品不斷升級這意味著,淺烘焙、中烘焙以及更多帶有特殊個性風味的SOE豆,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星巴克。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優秀的產品是一切增長的根本。一切,與咖啡有關。
  • 成大事的經營者,都具備強烈鬥爭心
    但是,這種「鬥爭心」,在企業經營中,同才幹、領導力並列,是必不可少的成功條件。不能像只會汪汪叫的弱小的狗,而要像土佐猛犬一樣,一旦咬住,決不鬆口。這樣一種決不放棄的執著心、強烈而深沉的鬥爭心,絕對必須。缺乏必勝的信念和燃燒般的鬥魂,最後終將一事無成。希望各位在自己的工作中也具備這種鬥爭心、奮鬥精神。
  • 星巴克員工內部推薦案例分享
    2013 年,星巴克成功招聘員工數千名,其中夥伴推薦是最重要的渠道,尤其在支持中心(星巴克區域總部)的夥伴推薦入職人數佔總入職人數的45%, 創史上新高。這個數據意味著每十位星巴克新夥伴中就有四位來自內部夥伴們的推薦,如此高的數據比率,相必大家一定好奇是什麼讓夥伴們如此積極的為星巴克推薦新人才,下面,我們一起走近「星巴克夥伴推薦項目」。
  • 星巴克創始人辭職,原因讓人驚訝...
    霍華德·舒爾茨將於2018年6月26日正式告別星巴克,辭去星巴克董事會主席職務,擔任名譽主席(chairman emeritus)。與此同時,Myron E. Ullman被任命為星巴克董事會下一任主席,Mellody Hobson被任命為副主席。現年64歲、已為星巴克效力近40年的他,上周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曾表示,未來可能涉足政治,或將參選美國總統。
  • 星巴克的 CTO 說沒問題!
    在移動技術的整合上,星巴克絕對是一家表現不錯的企業。但星巴克的 CTO 想要將其打造成一家更簡單,連接性更好,同時也更具個性化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