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馬來西亞沙巴州農業和漁業部長Jeffrey Kitingan發表聲明稱,2月初在該國沙巴州皮塔斯地區突然死亡的一批豬樣本對非洲豬瘟病毒初步檢測反應出現陽性。據他透露,呈陽性結果的樣本共13個,更進一步的檢測還在進行中,目前13例樣本均為家豬,野豬死亡樣本中尚未測得非洲豬瘟病毒。今年1月28日到2月4日之間,沙巴東海岸三個地點相繼發現超過30頭野豬死亡。
「我們很幸運,皮塔斯地區並非生豬生產地區,這裡只有幾百頭家養豬,加上在叢林裡徘徊的野豬。」Kitingan補充說。他有理由鬆一口氣——截至目前,非洲豬瘟病毒給全世界造成的最嚴重衝擊集中在經濟方面,當地沒有大規模生豬養殖產業,意味著也無需進行大規模撲殺。
但這遠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馬來西亞不是第一個表示「野豬樣本中沒有發現非洲豬瘟病毒」的東南亞國家。這一地區的非洲豬瘟病毒從2019年春天傳入越南,迄今已遍及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寮國和柬埔寨等幾乎全部東南亞國家以及印度北部。這裡同時也是十餘種野豬的原生棲息地,但除寮國外,一年多時間裡各國均聲稱並未發現野豬感染病例。
2020年12月末,一篇發表於《跨界與新興疾病》(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的獸醫學論文宣布在寮國和越南的野豬樣本中發現非洲豬瘟病毒陽性,儘管由於樣本數量太少,無從獲取感染規模等估計,但在研究人員進行檢測的少量樣本中,兩國檢出陽性病例比例分別高達4/5(越南)和2/3(寮國)。該研究團隊由來自多國的科研人員組成,驗證了兩個月前另一篇論文提出的猜想:在東南亞野豬群體中已出現未被偵測到的非洲豬瘟病毒傳播鏈。
非洲豬瘟在東南亞的傳播自2019年2月在越南發現首例記錄,到2021年2月已屆兩年,除了2021年前兩個月裡境內再次出現新爆發地的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絕大多數東南亞國家的豬瘟疫情第一波高峰已經過去。目前為止,越南已因非洲豬瘟死亡及撲殺超過600萬頭豬,約為生豬存欄總量的10%-20%之間,其他國家也蒙受不同規模損失。2021年新年以來,菲律賓農業部因疫情導致豬肉價格飆升而開始考慮將兔肉作為蛋白質補充「平替」推薦給公眾。
但在人與豬肉之外,東南亞的非洲豬瘟疫情還涉及了另一個問題:遭遇病毒威脅的同時還有野豬。
除了已成為世界性物種的歐亞野豬,這一地區還分布有11種本地特有野豬,均已進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其中姬豬 (Porcula salvania) 和捲毛野豬(Sus cebifrons)屬「極危」,託吉安鹿豚(Babyrousa togeanensis)和爪哇疣豬 (Sus verrucosus)屬「瀕危」,包括婆羅洲須豬(Sus barbatus)在內的另外六種屬「易危」。
● 拍攝於菲律賓尼格羅斯島上的野生捲毛野豬 / Wikipedia
過去幾年裡歐洲的經驗表明,非洲豬瘟病毒能夠在家豬和野豬種群之間反覆相互傳播,在中東歐部分隔離和進口檢疫措施較為徹底的國家,病毒的主要宿主即為本地歐亞野豬。儘管也有相關研究表明,感染了非洲豬瘟病毒的歐亞野豬五日內死亡率同樣高達90%以上,但一旦範圍擴大到種群,隨著感染者的大量死去降低種群密度,以及病毒本身的不斷變異和弱化,豬瘟病毒足以在一個較大的野豬種群內部長期存在,並隨時可能回傳給家豬。
而在東南亞,豬瘟病毒的擴散路徑與歐洲相反。首先,經由人類貿易和受汙染產品導致家豬感染,其後才會由家豬進一步擴散到野豬,其中東南亞傳統的「散養豬」方式在病毒擴散途徑中起到的作用尤為致命。與此同時,東南亞地區島嶼眾多,陸地破碎,不少島嶼維持著與世隔絕的獨立生態系統,也因此,這一區域的野豬面對外來病毒很可能缺乏抵禦能力。
在一個已沒有太多個體能夠犧牲的環境下,非洲豬瘟病毒會給東南亞原生野豬帶來滅頂之災嗎?
而在這之外,問題也遠遠不止是豬。
東南亞叢林中的野生動物生存境況究竟如何,多年來一直是一個謎,僅以野豬為例,這十餘種野豬分布在哪裡、種群大小和密度如何、野外還存有多少個體、是否遷徙以及以什麼樣的路線遷徙,都是人類從未搞清楚過的問題。至於不同種類的野豬對於目前的非洲豬瘟病毒易感性和抵抗力如何,就更是徹底的學術空白地帶。
只有生態鏈分布是可以確定的:野豬,是當地曾被認為還大量存在的多種食肉動物的主要食物。
說「曾被認為」,是因為這一地區相關的研究和觀察始終嚴重不足。近十五年以來,東南亞地區經濟迅速發展,人口不斷增加,地區生態受人類活動影響越來越大,而人類本就知之甚少的野生動物生存狀況,更隨著當地經濟發展的加速而陷入重重疑問之中。
如果按照此前已知的觀測記錄,野豬種群一直被認為是當地大型肉食動物的主要獵物。2019年由牛津大學教授Akchousanh Rasphone領銜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提出,在其開展大規模野外紅外相機調查的寮國Nam Et - Phou Louey國家保護區,「在所有潛在的獵物種類中,野豬分布最廣……野豬也是老虎最喜歡的獵物。」
● Nam Et - Phou Louey國家保護區內的蘇門答臘虎檔案照片 / Nam Et - Phou Louey國家保護區官網
報告中提到的老虎,指的是地區旗艦物種蘇門答臘虎,在峇里虎和爪哇虎相繼宣告滅絕以後,蘇門答臘虎已成為巽他群島僅存的一種老虎。另一種引起廣泛關注的地區旗艦種則是爪哇豹,二者在2012年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的定級均為「極危」:推測野外成熟個體僅餘300甚至更少,距離「野外滅絕」僅一步之遙。
作為日期最近的大規模野外調查,Rasphone在其研究報告中給出了極為悲觀的結論:儘管總面積超過40萬公頃的Nam Et - Phou Louey國家保護區曾被認為是包括蘇門答臘虎在內的大型食肉動物最重要的野外棲息地,但在2013-2017年部署的千餘臺紅外相機記錄表明,全部結果中蘇門答臘虎僅出現在2013年。爪哇豹的出現記錄是零,它的上一次野外拍攝記錄已經要追溯到2004年。
● Rasphone研究報告中貓科動物在四個分區內的觀測記錄,蘇門答臘虎的14次觀測均發生在2013年 / 網頁截圖
「我們的結果令人遺憾地表明,過去十年的管理幹預措施沒有達到保護頂級食肉動物的目標:顯然,(蘇門答臘)虎與(爪哇)豹在這裡均已絕跡(extirpated)。」
沒有人知道它們是否已經陷入了野外滅絕的境地,或是仍生活在某個人類未知的角落,但無論如何,非洲豬瘟病毒以及過去幾個月以來頻繁見諸報端的野豬群體死亡事件,都在令本就極為脆弱的大型掠食者的處境雪上加霜:除了蘇門答臘虎與爪哇豹,這一地區仍生存著其他層級略低的食肉動物,如今它們同樣面臨著嚴峻威脅。
2020年12月,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Matthew Scott Luskin在其領銜發表的論文《非洲豬瘟威脅東南亞11種特有野生豬種》中提出,儘管相關研究極為不足,仍有理由推斷非洲豬瘟病毒至少足以造成東南亞野豬數量的明顯下降,而這「將在瀕臨滅絕的食肉動物、珍稀植物群落和數百萬人生計問題上引發連鎖反應」。
他同時指出,當前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病毒檢測力度不夠,不足以了解病毒造成的死亡數量和傳播率,同時由於經濟方面的擔憂和其他政治原因,當地政府往往在幹預病毒傳播方面行動遲緩,並且傾向於低估疫情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對此,他提議域外其他國家政府應考慮對東南亞國家的豬瘟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援助和合作機會。
另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則是,新冠疫情的突然爆發也分散了這一地區所有國家對於非洲豬瘟疫情的注意力,還有行業媒體提出,當地農民對於野豬根深蒂固的敵意也是造成政府反應遲緩的重要原因。
但無論是針對哪一個問題的哪一種解決方案,如今都還停留在學界和媒體呼籲當中。
唯一的樂觀預期將希望寄托在了野豬們本身的免疫能力上:在非洲豬瘟病毒的原發地非洲,在扛過了最初爆發期以後,當地野生疣豬已經可以與病毒和平共存。或許在東南亞,同樣的適應奇蹟還有機會再次發生?(責編 / 權文武)
參考文獻:
[1] Denstedt, E, Porco, A, Hwang, J, et al. Detection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n free‐ranging wild boar in Southeast Asia. Transbound Emerg Dis. 2021; 00: 1– 7. https://doi.org/10.1111/tbed.13964
[2] Vergne T, Guinat C, Pfeiffer DU. Undetected Circulation of African Swine Fever in Wild Boar, Asia. Emerg Infect Dis. 2020;26(10):2480-2482. https://dx.doi.org/10.3201/eid2610.200608
[3] Vittorio Guberti, ASF control in wild boars - lessons learnt from EU, GF-TADs, Istituto Superiore Ricerca e Protezione Ambientale (ISPRA) ITALY. http://www.fao.org/3/cb2198en/cb2198en.pdf
[4] Akchousanh Rasphone, Marc Kéry, Jan F. Kamler, David W. Macdonald,
Documenting the demise of tiger and leopard, and the status of other carnivores and prey, in Lao PDR's most prized protected area: Nam Et - Phou Louey,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Volume 20, 2019, e00766, ISSN 2351-9894,
https://doi.org/10.1016/j.gecco.2019.e00766.
[5] Luskin, MS, Meijaard, E, Surya, S, Ssheherazade, S, Walzer, C, Linkie, M. African Swine Fever threatens Southeast Asia's 11 endemic wild pig species. Conservation Letters. 2020;e12784. https://doi.org/10.1111/conl.12784
[6] Guberti, V., Khomenko, S., Masiulis, M. & Kerba S. 2019. African swine fever in wild boar ecology and biosecurity. FAO Animal Production and Health Manual No. 22. Rome, FAO, OIE and EC. https://www.oie.int/fileadmin/Home/eng/Animal_Health_in_the_World/docs/pdf/ASF/EN_Manual_ASFinwildboar_2019_Web.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