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計算(Fog Computing)

2021-02-13 ArkTeam

作者:HP@ArkTeam

1 概述

「霧計算」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在2012年,由薩爾瓦多等人在一篇關於雲數據安全的文章[1]中提出,通過使用假信息做誘餌,「釣」出竊密的「鼴鼠」,進而達到保護用戶真實信息的目的,這一含義就是當前很熱的「網絡欺騙」。這一含義採用的很少,本文主要介紹另外一種含義。

另外一種含義由思科在2011年提出[2],主要應對物聯網部署面臨的延遲、網絡帶寬、可靠性等挑戰。與雲計算將數據、數據處理和應用程式全部保存在雲中不同,霧計算將他們分散在網絡邊緣的設備中。即在雲伺服器和物聯網(IoT)設備之間,利用網絡設備(路由器、開關、機頂盒、代理伺服器、基站等)或者專用設備提供計算、存儲和網絡通信服務,使得數據和計算更靠近終端設備,進而降低雲伺服器的計算和存儲開銷,並且提高了應用系統的響應速度和網絡帶寬。「霧計算」這一名稱是因為相對雲而言霧更接近地面[3]。

在霧計算中利用網絡設備提供服務,擴展了雲,這一構想可能與思科本身是網絡設備製造商有關,因為這意味著出售更加高端的網絡設備來連接更多的設備和雲中心。


圖 1 霧計算示意圖


圖 2 霧計算優勢

2 應用案例

以智能交通燈為例。智能交通燈需要對車流量信息進行採集、並與一些傳感器不斷交互,進行計算並實時做出判斷,改變信號燈變換周期和時序,從而實現自動指揮交通。如果將信息傳到雲計算中心計算後再回傳,顯然不及時且可能出錯,而霧計算則可為智能交通燈提供就近的實時計算。相關數據聚合之後再發送到雲計算中心做進一步的全景和長期的數據分析。


圖 3 智能交通燈

3 發展

對於「霧計算」也有質疑的聲音,認為這是一種炒作,還有人提出了「霾計算」。但是不可否認霧計算在產業界和學術界都受到了重視。

Business Insider的優質搜索服務「BI智能」預測,在2020年,企業和政府將有58億個物聯網設備會使用霧計算。思科已經發布了多款與霧計算相關路由器、存儲等物聯網和網絡產品,投資混合數據中心和霧計算;推出基於霧計算的物聯網應用管理模塊、萬物互聯軟體及服務套件,實現數據的實時獲取和處理。安謀國際、思科、戴爾、英特爾、微軟及普林斯頓大學邊緣實驗室共同成立霧計算聯盟,該聯盟探索建立霧計算框架和架構,研究分散式運算、網絡和存儲及物聯網等相關技術,加速霧計算應用。

近年來「霧計算」相關論文正在逐年增多,從sci和ei檢索的「霧計算」相關論文(圖4)來看,這是一個處於上升期的方向(2017年還未結束,以標題中有「霧計算」進行檢索)。


圖 4 霧計算相關論文發表情況

儘管霧計算技術趨熱,目前其還處於發展階段,技術與標準尚未成熟,仍缺少大規模的實踐考驗。

參考文獻:

[1] Stolfo S J, Salem M B, Keromytis A D. Fog computing: Mitigating insider data theft attacks in the cloud[C]//Security and Privacy Workshops (SPW), 2012 IEEE Symposium on. IEEE, 2012: 125-128.

[2] Bonomi F. Connected vehicle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fog computing[C]//The Eighth 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Vehicular Inter-Networking (VANET), Las Vegas, USA. 2011: 13-15.

[3] Bonomi F, Milito R, Zhu J, et al. Fog computing and its role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MCC workshop on Mobile cloud computing. ACM, 2012: 13-16.

相關焦點

  • Fog Computing:Computing Gets Foggy
    Consequently, a new concept is taking shape: fog computing.The term "fog computing" was introduced by Cisco Systems in 2012.
  • 霧計算+IoT及未來研究方向
    從而,學術界和產業界提出把霧計算應用於物聯網以使能其「智能化」。可以說,霧計算的發展,本質上是來自於物聯網的需求和驅動。但是,目前關於霧計算的定義,截至目前並不統一,業界尚未達成共識。霧計算的定義,最早由思科公司在2011年提出(參見文獻[1])。
  • Summer School on Fog Computing, 26-29 June 2018
    It is an invaluable opportunity for the participants to gain coding experience, learn fog computing, and win awesome prizes.
  • Fog World Congress邀請您參加
    據悉,這是首個霧計算(Fog Computing)相關會議。該大會由ComSoc與OpenFog Consortium一起合辦,其首屆Fog World Congress將於2017年10月30日-11月1日在Santa Clara舉行。
  • 【鴻蒙啟源】:Cloud computing VS Edge computing
    ,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則是雲計算繼續發酵的產物,目前還處於概念階段。雲計算、邊緣計算、霧計算雲計算發展至今還未到達頂峰,企業將服務遷移至雲上正處於預熱階段,在一些營銷的推波助瀾下又冒出了個邊緣計算,甚至霧計算(fog computing)。
  • 雲計算、霧計算、邊緣計算到底是怎麼回事?
    2邊緣計算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是指在靠近物或數據源頭的一側,採用網絡、計算、存儲、應用核心能力為一體的開放平臺,就近提供最近端服務。最初「霧計算」這個名字還是由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斯特爾佛教授(Prof. Stolfo)起的,不過他當時的目的是利用「霧」來阻擋黑客入侵。顯然,這與我們現在所講的「霧計算」有著巨大的差距。
  • 霧計算
    這個因「雲」而「霧」的命名源自「霧是更貼近地面的雲」這一名句。霧計算和雲計算一樣,十分形象。雲在天空飄浮,高高在上,遙不可及,刻意抽象;而霧卻現實可及,貼近地面,就在你我身邊。霧計算並非由性能強大的伺服器組成,而是由性能較弱、更為分散的各類功能計算機組成,滲入工廠、汽車、電器、街燈及人們物質生活中的各類用品與雲計算相比,霧計算所採用的架構更呈分布式,更接近網絡邊緣。
  • 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
    針對這些問題,出現了以邊緣計算模型為核心的新型計算模式,通過與雲計算模型的結合,可較好解決物聯網時代大數據處理中所存在的上述問題。 其中,邊緣計算中的"邊緣"是個相對的概念,指從數據源到雲計算中心數據路徑之間的任意計算資源和網絡資源。
  • 雲計算、霧計算、邊緣計算
    霧計算霧計算(Fog Computing),在該模式中數據、(數據)處理和應用程式集中在網絡邊緣的設備中,而不是幾乎全部保存在雲中,是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的延伸概念,由思科(Cisco)提出的。這個因「雲」而「霧」的命名源自「霧是更貼近地面的雲」這一名句。霧計算和雲計算一樣,十分形象。
  • 霧計算是什麼?作為雲計算的延伸擴展有何玄機
    雲計算、物聯網、霧計算,相信這些名詞早已進入大家的視野。其中,霧計算的概念2011年由Cisco提出 [1],相對較新。時至今日,霧計算已經成為研究的熱點和重點,並被業界寄予厚望。然而,筆者仍能看到對霧計算沒有根據的質疑,無外乎兩種:不就是本地伺服器嗎?雲裡霧裡的,炒作呢吧?霧計算遠遠不止那麼簡單,它是對數以萬計的「本地伺服器」整體性的考量。
  • 霧計算vs邊緣計算
    霧計算和邊緣計算都是早些年被提出的概念,但是為什麼最近這幾年開始大力的發展呢?先前,物聯網行業的發展沒有現在這麼的迅速,物聯網的設備沒有這麼的多。在過去,數據在前端進行採集通過網絡傳輸的雲端進行計算,將計算結果等一系列數據返回前端進行相應的操作。
  • 霧計算是個什麼鬼?深度對比霧計算和雲計算
    這個因「雲」而「霧」的命名源自「霧是更貼近地面的雲」這一名句。霧計算和雲計算一樣,十分形象。雲在天空飄浮,高高在上,遙不可及,刻意抽象;而霧卻現實可及,貼近地面,就在你我身邊。霧計算並非由性能強大的伺服器組成,而是由性能較弱、更為分散的各類功能計算機組成,滲入工廠、汽車、電器、街燈及人們物質生活中的各類用品。
  • 歡迎參加2018 IEEE ComSoc Summer School on Fog Computing
    http://shift.shanghaitech.edu.cn/summerschool2018/index.html點擊閱讀原文到活動主頁 ↓國際霧計算產學研聯盟 – OpenFogConsortium:http://www.openfogconsortium.org國際霧計算產學研聯盟大中華區
  • 【雙語知識】物聯網邊緣計算 Edge Computing for IoT
    邊緣計算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它在物理上接近數據源的邊緣,集網絡、計算、存儲、應用等核心功能於一體,提供了附近邊緣智能服務的計算模式。Applying edge computing in the field of Internet of things (IoT), physical computing and 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 (VR/AR), has been attracting mu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近年來,邊緣計算在物聯網、物理計算、虛擬增強現實等領域的應用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霧計算是怎麼回事?
    為了能夠及時有效地處理這些數據並提供高質量服務,需要實現資源可視化和網絡智能化,即通過資源共享機制和協同服務架構,充分利用網絡環境中分散存在的計算、存儲、通信和控制等資源,有效提升用戶體驗,這就是霧計算技術。霧計算可以有效地對本地物聯網數據實施分布式、實時性的智能處理和決策。
  • 「霧計算」重新定義物聯網的計算邊界
    可以說,霧計算擴大了雲計算的網絡計算模式,將網絡計算從網絡中心擴展到了網絡邊緣,從而更加廣泛地應用於各種服務。霧計算在地理上分布更為廣泛,而且具有更大範圍的移動性,這讓它適應如今越來越多不需要進行大量運算的智能設備。對一些對時間延遲敏感的應用如實時和流媒體應用中,霧計算也具有更大的優勢。
  • 什麼是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邊緣計算的解釋和3種類型
    圖1、鄰近計算或者邊緣計算讓智能更加靠近設備  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 )是一種在物理上靠近數據生成的位置處理數據的方法
  • 霧計算在物聯網中的應用
    霧計算是關於如何有效地存儲和訪問數據。霧計算是指分散在網絡中的邊緣計算節點的網絡化,這樣它們可以在不同地點上分布,但仍然在這些節點之間提供有組織的通信。霧計算的使用涉及到一個複雜的邊緣設備互連過程。邊緣設備包括傳感器、存儲系統和網絡基礎設施,它們一起工作來捕獲和分發數據。
  • 怎麼理解雲計算、霧計算、邊緣計算?
    因此,我們需要對計算資源進行重新整合併加以利用。這個時候,雲計算誕生了,接著便誕生了霧計算、邊緣計算等一系列的計算方式。今天就跟著現編一起來了解下它們到底是什麼吧!由於將數據導出到處到雲端的過程複雜、數據傳輸的帶寬限制以及傳輸的延時性等,在數據指數級上漲的今天,雲計算已經出現了一些瓶頸問題,這個時候,便出現了更貼近我們生活的霧計算。        霧計算主要是由各種性能相對較弱、更為分散的各種功能計算機組成,包含了電器、工業機器、汽車、路燈等人們生活中的各種智能終端物品。
  • 下一次 IT 變革: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
    •Futurum Research:不像雲計算依賴數據中心和通信帶寬來處理和分析數據,邊緣計算在網絡邊緣附近處理和分析數據,數據最初在邊緣附近加以收集。邊緣計算(專注於在網絡節點層面處理和分析的一類霧計算).應被視為霧計算的一個事實上的要素。•State of the Edge 2018:將計算能力提供給網絡的邏輯末端,以便改善應用和服務的性能、運營成本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