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喂 快給我發幾個表情包撐撐場子」
「在嗎 有沒有中老年表情包可以發我幾個啊」
「趕緊發幾個賣萌的表情回應下老大」
……
今天是2016年12月21日
你的手機裡有多少表情包
沒有表情包你還能和朋友好好聊天嗎
▼
全文共2441個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1982年9月19日,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斯科特·法爾曼教授在電子公告板上,第一次輸入了這樣一串ASCII字符:「:-)」。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電腦笑臉就此誕生。當時,斯科特只是突發奇想,冒號、短橫線和右括號排在一起,腦袋偏過來看,就像個笑臉「:-)」。而換成左括號,就像一個皺眉的人「:-(」,斯科特用其表示「嚴肅的人」。從此,網絡表情符號在網際網路世界風行,為社會廣泛接受。
此後,日本將此發揚光大,至今顏文字在日本乃至世界仍然流行。
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QQ時代的來臨和網際網路的普及,網絡聊天成為一種時尚,而網絡表情也隨之流行起來。除了QQ自帶的小黃臉以外,emoji表情、動畫類表情包和真人表情包等也風靡網絡,成為聊天或者上網的主力擔當。
▼
宣洩了被壓抑的情感訴求
與網絡聊天中紛繁、誇張、有趣的表情包形成對比的是線下我們在日常聊天中一張張冷漠的面孔。在現代社會裡,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喜怒哀樂來得快,去得也快。在網絡世界中,屏幕裡「雌雄難辨」的網民找到了抒發內心情緒最好的平臺,從不動聲色成為性情中人。
以日本聊天軟體Line 為例,有數據顯示在Line每10條發送的消息中,就有一條是表情。而僅僅2014年一年, QQ用戶表情發送量超過5338億次。可見現實世界越嚴肅,虛擬世界裡就越需要表情包。《牛津詞典》官方博客公布的2015年年度詞彙一定震驚了所有人。沒錯,那個「一邊大笑一邊流淚的小黃臉」竟然入選「年度詞彙」,這都可以算是2015年度的最強逆襲了。
一個人的表情包是其隱藏起來的真我,一個國家的表情包裡能看到這個國家的表情。有時候,表情包表達的是不能道破的真實想法和感受,語言和文字的盡頭,就是表情包施展的空間。
▼
圖有盡意無窮
當兩個陌生人互加好友時,為了破解尷尬,最好的辦法是什麼?我的好朋友告訴我她與學妹剛剛加了微信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好,只能默默的發過去一張表情包。同樣為了不尷尬的學妹也禮貌的回應了一張表情包,就這樣,兩個人開始了無休止的鬥圖。她問我該怎麼停止這場大戰,我笑著回她,「發張你的自拍給她」。
我想,這種場景並不少見。在群裡聊天時,不知道該怎麼回應對方或者為了避免冷場,總會默默的丟上一張表情包。當你想拒絕對方又不知道改怎麼開口時,一張表情包又幫助你消解尷尬。
有時,為了表達更為豐富的情緒,需要更多表情包。從設計師原創表情包到影視劇截圖,我們喜愛的表情包越來越奔放。而這種心理恰好表現了我們用文字所難以表述或不敢直接面對的。
當你想表達內心憤怒、心如死灰、不知所措等心情時,卻找不到合適的字詞來完美表達你的內心情感。我的腦海裡飄過了一個又一個表情包(韓紅聽了都想打人.jpg),我的腦子好像已經被表情包腐蝕掉了。
圖有盡而意無窮,不得不說,表情包有時真的比文字甚至語音更好用。那一張張模糊畫質的表情包代表著的是我們難以表達的情緒。任何一種表情的走紅都對應著人們內心的一種需求和渴望。臨近春節,以往羞於討要紅包和壓歲錢的我們現在可以放肆的使用索要紅包的表情包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渴望。
「我排斥表情包,這毫無正能量。」傅園慧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但是,你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患有「不發表情包就不能好好聊天」的絕症。
「我想試著請你們和我一起做個實驗。從現在開始的24 小時,不在聊天時用任何表情符號。看看你的生活是否發生了什麼變化,這種變化是好是壞。」7 月19日,自媒體「新世相」發起了一項「24小時不用表情」的實驗——結果是,5300 多個參與者中,絕大部分的人都挑戰失敗了。有網友在體驗報告中默默用一張表情包作結:「臣妾做不到啊!」
我不得不承認我也是身患「絕症」的一員,在微信推送中,我總想添加一些表情包來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或者說引起讀者的共鳴。從當初的《還珠格格》表情包到現在的韓紅表情包,有一天我突然手機裡除了自拍(真臭美)就是各種各樣的表情包(我還能說什麼,我也很無奈啊)。
你的表情,也是別人的語言。隨著表情包大範圍的侵入,經典表情包在網絡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名人們的態度也開始發生變化,甚至主動「擁抱」表情包。 近段時間,火爆微博的「國民公公」演員王慶祥也站在了時代的尖端,成為一代表情包大咖。「誰給我P一個巴拉巴拉小魔仙的,手杖」,年近70的老戲骨以其清奇的畫風和各式各樣的表情包拉近了與粉絲之間的距離,贏得了眾多網民的關注。
我們習慣於在各種各樣的場合下使用表情包,不用表情包我們就不會說話了嗎?
看過一篇《如果沒有表情包,我們還如何相互敷衍》的文章,裡面有一句話讓我印象頗為深刻,「表情包」大概是網絡時代最活潑,也是最含混其詞的「語言」。說得真好。同一個網絡表情在不同時代代表的含義可能大不同,我曾在和家人聊天的時候發過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表情包,我媽總會不解地問我,「你這發的什麼?」對於一個戳臉的表情,有人可能理解為「指指點點」,而有的人可能理解為「賣萌」。我們不能說時代變了,父母落伍了,這只能說我們有著不同的見解罷了。
我的高中同學曾向我吐槽,他們一個班就有好幾個群,一個是說正事專用群,一個用來閒聊,還有一個用來鬥圖。後來不知怎麼的,群裡總會突然鬥圖,把重要消息和通知刷過去,不得不開啟禁言模式。泛濫的表情包確實挺耽誤正事的,我曾經因為表情包刷群而錯過了軍事理論課考試,不得不第二年和學弟學妹一起考試。
表情包有時也成為我們敷衍搪塞別人的工具。有次開會,合作夥伴向我抱怨,「你能不能不要老發那麼多表情包」,他覺得我總是用各種各樣的表情包來避開回答問題,讓他心裡有些不爽。我回去之後反思自己,如果別人在我打字的時候一直發表情包,我肯定會想把他揍一頓。
這年月,文字雖難再感人,但至少還能感動作者自己。我們很難找到一片沒有被表情包汙染的淨土。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這是一篇沒有表情包的推送,希望你們有耐心讀下去。推薦一篇推送《不用表情包,你就不會寫文章了嗎?》。
不過我還挺喜歡用表情包的。
參考資料:
陳阿嬌:中國人為啥喜歡表情包?
劉悠翔 湯禹成:沒有表情包,還怎麼愉快地聊天?
郎朗 喻彩華:網際網路時代新語言:不想說話,就發表情
劉敏 徐帥:一言不合就「鬥圖」——表情包傳播中的交往與認同
=深夜互動=
你可以24小時不使用表情嗎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後臺回復【十大熱門表情包】可查看2016年度十大熱門表情包
編輯/二胖
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
本文謹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