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植物園作品《崢嶸》
(銀杏,110×75×110cm)
銀杏幼樹樹皮近平滑,淺灰色,大樹之皮灰褐色,不規則縱裂,粗糙;有長枝與生長緩慢的距狀短枝。葉互生,在長枝上輻射狀散生,有細長的葉柄,扇形,兩面淡綠色,無毛。銀杏4月開花,10月成熟,果實俗稱白果,長梗,下垂,常為橢圓形、長倒卵形、卵圓形或近圓球形。種皮肉質,有白粉,外種皮肉質,熟時黃色或橙黃色。
▲範鶴鳴作品《荊楚杏王》(銀杏)
▲範鶴鳴作品《吉利滿堂》
▲範鶴鳴作品《吉祥如意》
▲日本小林國雄作品
▲韓國2017亞太盆景大會展品
銀杏最早出現於3.45億年前的石炭紀,曾廣泛分布於北半球,至50萬年前,在歐洲、北美和亞洲絕大部分地區滅絕,只有中國的保存下來,是唯一一種從史前時代遺留的樹種。現在國外培植的銀杏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入的。野生狀態的銀杏僅生於浙江天目山海拔500-1000米、酸性(pH值5-5.5)黃壤、排水良好地帶的天然林中,常與柳杉、榧樹、藍果樹等針闊葉樹種混生,生長旺盛。銀杏在我國的栽培區甚廣:北自東北瀋陽,南達廣州,東起華東海拔40-1000米地帶,西南至貴州、雲南西部(騰衝)海拔2000米以下地帶均有栽培。因其樹幹端直,樹姿雄偉,葉形奇特,黃綠色的春葉與金黃色的秋葉都十分美麗,果實有藥用價值,既是具有經濟價值的果樹,也是美化環境的園林庭院樹種和盆景樹種。
▲範鶴鳴作品《秋韻》
銀杏為喜光樹種,深根性,對氣候、土壤的適應性較寬,適宜土層深厚、肥沃溼潤、排水良好的土壤。可放置於全日照環境中,冬季移入室內,防凍防霜。生長季每日充足澆水,冬季適當減少。
▲鮑世騏藏品《開屏》(銀杏,115×150cm)
▲範鶴鳴作品《金碧輝煌》
每年春季換盆改植,盆植十年後可兩年改植一次,成熟後可三年改植一次。生長季需要修剪新芽兩次,只保留頂端外側兩三片葉子,秋季落葉後修建造型,但銀杏枝幹傷口難癒合,修剪和蟠扎時要謹慎,否則會留下痕跡。
▲Dean C. Burkhart作品(樹高61cm)
▲尹均明作品《奔月》(100×95cm)
▲陳青權作品(銀杏筍)
▲黃大金作品《天上人間》
▲範鶴鳴作品《白堊遺孤》
▲範鶴鳴作品《珠簾滴翠》
攝影丨範鶴鳴 李建 劉少紅 等
✨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喜歡請點讚 點在看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種讚賞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