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最新納米機器人成功「餓死」小鼠腫瘤!聯合美國團隊共同打造一種完全自主的 DNA 納米機器人

2021-02-15 DeepTech深科技

長按識別二維碼,報名2018十大突破性技術中國區線下解讀會

自 DNA 納米機器人誕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對這種新技術充滿期待,特別是在治療癌症上。想像一下,如果患者患有腫瘤,這種微小的DNA機器人能夠「潛入」患者體內並完成定位,最後操作一個「小型手術」,將會有多少生命能被挽救回來。

因此,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讓這些「小傢伙」步子邁得更快一點。而現在,我們離這個美好願景邁進了一大步!

近日,中國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了一種可編程、基於 DNA 摺紙技術的納米機器人系統,這種納米機器人可找到腫瘤,然後阻斷血液供應來影響腫瘤的生長和轉移。


圖丨DNA納米機器人到達「連接」著腫瘤的血管

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與技術中心(NCNST)趙宇亮丁寶全、聶廣軍領導的研究團隊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生物設計研究所分子設計和仿生學中心主任顏灝博士的實驗室合作,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上發表了題為「 A DNA nanorobot functions as a cancer therapeutic in response to a molecular trigger in vivo 」一文,文章對這種納米機器人及其工作原理進行了詳細描述。

研究人員稱,通過選擇性地切斷血液供應來「餓死」腫瘤的效果是很引人注目的。例如,如果阻斷血液,幾個小時就能夠從腫瘤的狀態看到效果,並且適用於幾乎任何類型的腫瘤。


圖丨丁寶全研究員與中科院院士趙宇亮

圖丨顏灝博士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顏灝團隊將 DNA 摺紙技術作為這個DNA 納米機器人系統的基礎,從而將凝血酶特異性地遞送至腫瘤,並在腫瘤供血血管中形成血栓,但不影響健康組織中的脈管系統。

通過對攜帶乳腺癌、黑色素瘤、卵巢癌和肺癌的小鼠進行試驗,研究人員找出了 DNA 納米機器人在癌症供血血管中的「安營紮寨」方式,有效切斷了腫瘤的氧氣和營養物「供給生命線」。

這種方法可以控制腫瘤代謝,讓腫瘤發育不良,並可抑制部分腫瘤的轉移。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發現納米機器人是安全的,並且在對正常小鼠和豬中進行的試驗中,其並沒有引發這些動物的免疫應答。

「我們為非常精確的藥物設計和靶向癌症治療開發了首個完全自主的 DNA 機器人系統,」顏灝博士稱,「此外,由於所有實體瘤的供血血管基本相同,這項技術可用於多種類型癌症。」

8 只接受治療的小鼠中,3隻的腫瘤完全消退

該項目開始於 5 年前,當時 NCNST 的研究人員首次考慮使用基於 DNA 的納米載體誘導血液凝固從而切斷腫瘤的血液供應。顏灝在 DNA 摺紙技術方面研究上造詣頗深,這使得他可以將納米醫學概念升級為完全可編程的機器人系統。

這些納米機器人可以通過編程來傳輸分子有效載荷,引起局部腫瘤血液供應受阻,從而導致組織死亡、腫瘤縮小。」丁寶全教授指出。

每個納米機器人都由一個扁平的矩形 DNA 摺紙製成,其面積僅為 90 nm×60 nm,厚度僅為 2 nm。將四個凝血酶分子連接到這個「摺紙板(origami sheet)」表面,然後將其捲成空心管,使凝血酶分子包裹在管內。

圖丨形成片狀結構的DNA,可捲曲為管狀以攜帶藥物

這些管結構通過緊固件鏈固定在一起,緊固件鏈包括設計為核仁素(在腫瘤相關的內皮細胞上特異性表達的蛋白質)的 DNA 適體分子,最終的結構是直徑約為 19nm,長度約為 90nm 的空心管狀 DNA 納米機器人。

圖 | 搭載凝血酶的片狀DNA

首先,該團隊使用螢光信標來確認,當與核仁素結合時,納米機器人如預期那樣展開。然後,他們進行了一系列體外實驗,以表明負載凝血酶的納米機器人(nanorobot-Th)可引起血液凝結。

接下來,研究人員對小鼠模型內的納米機器人進行了評估。螢光成像研究表明納米機器人聚集在實驗小鼠所攜帶的乳腺癌內並與腫瘤血管內皮結合。進一步分析表明,納米機器人可在給藥 24 小時內,導致腫瘤血管閉塞;48 小時後出現進行性血栓,72 小時後,在所有腫瘤血管中出現明顯的緻密血栓。令人鼓舞的是,所有動物的主要器官均沒有血栓或出現其他異常,「這證明血栓形成對腫瘤血管系統具有特異性,」作者說道。

對攜帶腫瘤的小鼠所進行的其他研究證實,注射納米機器人的腫瘤生長更慢。這顯示出其抑制腫瘤生長的治療效果,並且動物存活率顯著增加。

納米機器人療法在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特別有效,在八隻接受治療的小鼠中,三隻的腫瘤完全消退,其存活時間也為存活中時的兩倍。納米機器人療法還有效地阻止了肝臟中黑素瘤轉移進程,「這可能是由於原發性腫瘤發展受到抑制或血管化轉移出現消退,」研究人員寫道。

對大型動物的正常組織絕對安全

該小組還對兩種不同的哺乳動物進行了廣泛的安全性研究,其中包括巴馬小型豬。這種動物在生理和解剖學上與人類非常相似。「研究證明,在正常小鼠和巴馬小型豬中使用這種納米機器人是安全的而且不引起免疫應答。在正常血液凝固或細胞形態上,也沒有可檢測到變化,」趙宇亮教授評論道。

更重要的是,沒有證據可以表明納米機器人會進入大腦。與對照組相比,使用 nanorobot-Th 系統治療並沒有導致凝血參數或組織學形態上出現任何顯著變化,這表明這種納米機器人對大型動物的正常組織是絕對安全的。

DNA 納米機器人傳遞凝血酶是 DNA 納米技術在癌症治療應用中的重大進步,」顏博士說,「在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納米機器人不僅可影響原發腫瘤,還阻止了腫瘤轉移。這顯示出其在治療中大有可為。」

合理設計的攜帶各種藥物的不同納米機器人組合可能有助於實現癌症研究的最終目標:根除實體瘤和血管化轉移瘤。此外,目前,這種技術可以開發為治療其他疾病的藥物遞送平臺通過修改納米結構,靶向組和負載貨物的幾何形狀來治療其他疾病。

「DNA 納米機器人系統,例如我們在此描述的具有靶向和觸發釋放特性的系統,可激發用不同的靶向配體修飾的新型癌症治療劑的設計從而介導多種生物活性有效負荷的遞送,諸如 siRNA 、化學治療劑或肽藥物」,研究團隊建議道。


目前,他們現在正在尋找合作夥伴來共同把這項技術應用於臨床實踐。

 -End-

 

編輯:燕景洲      校審:黃珊

參考: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bt.4071

https://www.genengnews.com/gen-news-highlights/fully-autonomous-dna-nanorobots-target-and-starve-tumors-in-mice/81255481

 

相關焦點

  • 國科大: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DNA納米機器……共9項科研11次上榜
    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博士生導師、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孫強和劉真研究團隊經過5年攻關,在2018年1月24日宣布成功構建出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得到兩隻健康存活的克隆猴「中中」「華華」。
  • 納米機器人能殺死癌細胞嗎?
    納米機器人學是關於建造納米(10^-9米)級別機器或機器人的新興學科,屬於納米技術的範疇。第一個使用納米機器人這個術語的科學家是美國物理學家理察·費曼。早在1959年,他在一次大眾演講中,提到了使用納米機器人來治療心臟病的概念。從那以後,人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想看看這些納米分子裝置究竟能帶來什麼奇蹟。有一篇論文提到,納米機器人的一個重要的應用便是癌症治療。
  • 納米機器人來襲!可能會讓人類永生?
    外部供能是機器人攜帶光纖,在板上實現外部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為機器人供能。同理,還可以使用微波、磁場等方式,由外部能源轉化為電能來為機器人供能。因而,篩選到一種具有較好生物相容性和長期自主運動特性的新納米粒子驅動方式,來確保機器人在體內更安全、持續地運行便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 Science:開發出分揀貨物分子的DNA納米機器人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助理教授Lulu Qian和同事們開發出一種由單鏈DNA組成的納米機器人,這種納米機器人能夠自主地在一種分子表面上「行走」,抓住某些分子,並且將它們釋放到指定的位置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9月15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cargo-sorting DNA robot」。
  • 【納米】人類未來的醫學革命 納米機器人
    在全球科技大會上谷歌X實驗室生命科學小組負責人安德魯·康拉德透露,谷歌正在設計一種納米磁性粒子,這種粒子可以進入人體循環系統,進行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不論是能夠終結癌細胞的DNA機器人,還是能夠在體內「巡邏」的「健康衛士」,都在納米尺度世界中完成現有科技條件下無法完成的任務。  理察·費曼提出的概念,確切地說應該屬於納米操作機器人,其本身體積可能超過了納米級別。但其所能操控的物體屬於納米尺度。谷歌X實驗室研發的納米機器人,則是指自身體積在納米級別內的機器人。肉眼根本看不見,但其作用卻十分重要,其可以診斷和治療疾病。
  • Science發布華裔女科學家錢璐璐,僅20納米DNA機器人
    別看這一步,DNA機器人需要5分鐘來完成。遇到目標「貨物」時,DNA機器人的「手」會抓起,將其放至目的地。當地時間9月14日,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助理教授錢璐璐的實驗室在《科學》雜誌發文,介紹了這一具有分揀功能的DNA機器人,其遞送貨物的成功率為80%。
  • 美國已可以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
    納米機器人,一個最前沿的研究領域。它是一種藉助最先進的晶片和納米技術,在原子水平上精確地建造和操縱物體的機器人。現在,人類已經可以通過3D列印,一次製造出幾十萬個納米機器人,在人類無法進行操作的分子層面上對原子和細胞結構實現一系列操作。而對納米機器人的運用,現在最重要的一個領域,是醫學。
  • 納米世界的神奇
    「我們的核心技術是納米材料綠色製版技術,這是一種非感光、無汙染、低成本的新型印刷製版技術,」中科院化學所博士紀藝瓊自豪地介紹,「如果進一步推廣,它必將引發整個印刷業顛覆性的變革2001年5月份中科院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款納米布和納米陶瓷,使中國納米技術在民用方面已趕超世界強國。
  • Advanced Materials | 蘇州大學劉密團隊將癌細胞或腫瘤組織全細胞組分重組成納米疫苗可有效預防和治療多種癌症
    iNature是中國最大的學術公眾號,由清華大學,哈佛大學,中科院等多單位的博士團隊聯合打造,現推出iNature人才公眾號,專注於
  • ZnS-BSA納米糰簇增強腫瘤免疫治療的療效
    靜脈注射ZnS@BSA,納米糰簇在酸性腫瘤微環境下釋放出鋅離子,增強cGAS/STING信號,硫離子與質子結合產生的H2S,通過抑制過氧化氫酶進一步促進活性氧在肝細胞癌細胞中的生成。納米糰簇激活小鼠的cGAS/STING信號,促進腫瘤部位CD8+T細胞的浸潤和樹突狀細胞的交叉呈遞,提高了對肝細胞癌的免疫治療效果。
  • 納米生物材料用於免疫治療前沿精選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杜洋博士、田捷研究員、西北大學樊海明教授和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梁興傑研究員合作報告了一種有效安全的納米治療策略,可以根除原發性腫瘤,並抑制其肺部轉移,進而控制遠處腫瘤的轉移和生長。史丹福大學戴宏傑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立方相(α-phase) 鉺基稀土納米顆粒(ErNPs),它具有高效的下轉換發光性能,可用於對癌症免疫治療的小鼠進行動態成像。 實驗使用連有抗PD-L1抗體交聯親水聚合物層功能化的ErNPs對結腸癌小鼠的PD-L1進行分子成像,發現腫瘤與正常組織的信號比約為40。
  • 納米世界:盡現神奇魅力
    最新的消息是,英特爾今年將公布14納米製造工藝,並表示將利用這項新工藝生產新一代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晶片;2001年5月份中科院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款納米布和納米陶瓷,使中國納米技術在民用方面已趕超世界強國。
  • 單鏈DNA機器人成功實現批量運輸
    「它能自發走動,拾取分子貨物,把它們整理到特定的目的地」,生物工程師Anupama Thubagere 是這樣描述解釋她和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Lulu Qian團隊共同開發的DNA機器人的。受到類似螞蟻這一類社會化昆蟲集群行為的啟發,整個機器人的設計並不複雜——但它卻是首個能獨立完成多重任務的DNA分子機器。
  • 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先進薄膜光伏聯合實驗室」揭牌 | 一周科技新聞速覽
    美國和日本科研團隊發現,記憶是這樣發生的:人腦把信息「備份」,同時儲存兩份同樣的記憶版本,一份供當下用,另一份則永久保存,帶入墳墓。來自莫斯科國立科技大學(NUST MISIS)和俄羅斯其他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研製出一種特殊的納米材料,在牙齒修復材料中添加該納米材料可以預防齲齒的發展,並「永久地」保護牙齒免受微生物的損害。 項目參與者、Rosdent牙科診所主任醫師雅科夫·卡拉先科夫介紹稱,該研究本質上可以說是口腔學的技術革命。
  • DNA軟機器人以新陳代謝驅動 | 獨家專訪
    另外,羅丹實驗室還設計研發出一種自然界不存在的超材料,DNA 超膠,後者具有既是固體又是液體的特徵,其動物實驗顯示,DNA 超膠能激發小鼠的天然免疫機制從而抑制小鼠的腫瘤生長。這次 DNA 軟機器人材料正是在上述研究基礎上做出的。
  • 【新料】有「手」有「腳」的DNA納米機器人,能在血液中搬運分子級藥物
    這款機器人僅包含一條 DNA 單鏈,以 6 納米每步的步幅來移動,這一步幅大約是人類步幅的十億分之一。這款 DNA 機器人可以拾取並運送微型貨物,它的研發團隊是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助理教授 Lulu Qian 實驗室,他們希望在未來能夠利用它的這一功能將藥物運送到個體患病細胞,或者是幫助組裝一些製造難度很高的化合物。
  • 科學家用DNA造納米機器人,可做人體內的搬運工
    網易科技訊 9月15日消息,科學家們已經建造並測試了一種行走機器人,它能夠撿取並攜帶小到裸眼無法看到的微小物體。
  •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聯合團隊:近紅外與中紅外半導體超輻射寬譜光源晶片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張子暘研究員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劉峰奇研究員、王佔國院士團隊合作,在紅外超輻射寬譜光源晶片研製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近紅外波段,解決了傳統半導體寬譜光源中光譜寬度與輸出功率相互制約的問題,成功研製出高功率(>20 mW)、且寬光譜 (>130 nm)的量子點超輻射寬譜光源晶片。特別地,在中紅外波段,成功實現了國際上第一塊室溫連續工作的量子級聯超輻射寬譜光源晶片,填補了中紅外波段室溫連續工作半導體寬譜光源的空白。
  • Caltech 錢璐璐教授:DNA機器人 - 巨大的一小步
    DNA人工合成物不僅能組成靜態的圖案,還能造就可以自主動作的機器人。人類能通過編碼來設計合成物的運動方式。這同樣少不了自然的幫忙。DNA是編碼的天然材料。它能儲存大量信息,因此可以被設計進行活動。編碼的基礎簡潔明了——序列。此外,很多信號能夠被轉化成自然信號。錢璐璐團隊的機器人擁有兩隻「腳」,一條「手臂」和一隻「手」。
  • Herbalmax瑞維拓NAD+前體NMN衰老抑制劑之後,美納米機器人來襲,又一壽命突破
    7月底,美國加州理工學院Andrew and Peggy Cherng醫學工程系教授汪立宏研究團隊在《科學》子刊上宣布了納米機器人研發的一項重大突破